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绿色金融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决策研究

2022-09-27李文祥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碳金融绿色

鲁 宇,李文祥

(江西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全球气温将以每十年0.2摄氏度的速度升高。如果全球温室气体依旧按照目前高水平排放,那么到2100年,全球许多城市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至少4 ℃[1]。我国对世界做出的“双碳战略”承诺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2]。与此同时,“碳达峰”“碳中和”将对重塑中国能源和产业结构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多方位发展的绿色转型的系统工程。

绿色金融作为一项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对绿色经济的服务和引导起着双重作用。在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也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3]。总结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发现通过协调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机制、创新绿色金融在双碳背景下的发展模式、拓展绿色资产交易市场生覆盖面,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国内外绿色金融研究及发展现状

1.1 国外绿色金融研究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专家学者对绿色金融就已经有了研究。Jose Salazar将绿色金融的概念表述为通过将金融产业,探索环境保护视角下的金融创新。Robert Engle利用新闻文本挖掘与ESG评分数据,构建了对冲金融市场中气候变化信息风险的方法。Scholtens结合金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金融工具最优组合可以有效解决绿色金融与环境之间的问题。

美国作为发达经济体,在绿色金融方面早已形成了完善的法律制度。1980年,《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规定美国银行需对客户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并支付修复成本,该方案的实施有效地规范了包括金融机构、市场中介在内的多个群体。2003年,美国提出的区域谈污染减排计划(RGGI)使美国成为第一个碳交易市场导向国家。美国允许各种不同的项目或者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可以自由交易的同时还能被当作标准的金融工具。

相较于绿色金融发展较早的美国,欧洲的绿色金融发展最为领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就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条例,当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时,不光企业会面临重额罚款,甚至连贷款给企业的银行也会面临被监管部门给予的重额罚单。此外,英国还有一套严格的信贷发放审核标准,将污染企业纳入信贷发放黑名单,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95年,联合国环境署与瑞士保险公司发布《保险业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书》,促进了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2003年花旗集团、巴克莱银行、荷兰银行等10家银行共同宣布自愿采用世界银行的环境保护标准和社会责任方针“赤道原则”[4]。截至2020年底,已有38个国家和超过100家金融机构采用了赤道原则,这些金融机构占据了超过80%的融资份额,标志着绿色信贷逐渐走向国际化。

1.2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1.2.1 绿色金融框架初步建成,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发表,确定了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5],初次提出了绿色金融的概念,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为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奠定了基础。“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出台了多份有关绿色金融的政策文件和绿色金融的政策与管理方法,以应对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和绿色经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困难。2021年,国家发布的一系列关于绿色金融的法律体系,对于我国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了较好的引导,强调了要落实新发展理念与思路,提高低碳金融产品研发和推出的效率和效益,优化绿色金融服务的质量。随着绿色金融框架的逐步形成,将有效提高社会主体投融资的便利性,极大程度地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

1.2.2 绿色金融市场规模逐渐壮大,低碳项目债券融资优势显著

绿色债券市场不断发挥其在资本市场中的配置作用,对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6]。根据2021年的数据可知,我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484只,较上年发行数量增长122.02%,发行规模达6 463.4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发行规模增长123%,如图1所示。

图1 2016—2021年中国符合CBI标准的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数量与发行规模

全国碳市场方面,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以来,我国碳配额成交额近85亿元。截至2022年7月15,我国碳市场碳配额(CEA)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近84.92亿元。由此可见,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整体规模出现了较大的上升,发展前景良好。

就绿色债券的全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来看,参与的主体类型相对较多,且相对复杂,其中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券商银行等,对于传统债券生态系统的依赖性相对较强,这主要是由于整个市场的参与主体的规模有限,还没有较强的能力构建新型生态金融体系,这也将是我国在未来发展当中的重点任务和重要的工作[7]。然而,受到我国现存的关于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的版本的差异性的影响,债券的评估工作开展存在着较多的困难,首先第三方评估认证的制度存在固有的弊端与缺陷,不同的机构对于评估内容、流程等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无法实现协调和统一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债券评估造成影响。据2021年海通证券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海通证券共发行59只绿色债券,其中碳中和债券17支,并帮助客户发行40笔绿色债券,融资规模达726.94亿元,较2020年增长267%。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而且也能拉动我国经济大幅度增长。

1.2.3 绿色融资需求持续高涨,金融科技功能日渐凸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在互联网的支撑之下出现了较大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在投资总量方面的压力是巨大的。据我国主流金融机构测算,实现“双碳”目标所需投入的资金约为140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值前每年需投入3.1万亿~3.6万亿元,从2030年至2060年期间年投入应当达到3.9万亿元。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员给出的数据可知,自2015年至2020年,我国的绿色融资的需求规模在17.4万亿元左右,随着我国的经济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都对绿色金融产生了更强的需求。

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但与实现“双碳”目标下的潜在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难度更大,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金融科技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效率,而且为金融监管提供了高效的服务[8]。因此,金融机构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行业内发展的主要前进方向。

2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绿色金融发展不均衡,地区金融协调机制不完善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但不均衡。地方经济和制度环境治理是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9]。由于大多数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规模不足,风险较大,难以实现环境融资的目的,所以我国目前主要是由大中型金融机构为大中型绿色企业以绿色信贷的方式融资,或者是绿色企业自身发行绿色债券进行融资[10]。绿色金融在不同的地区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实现协同发展,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区域不同而存在差异[11]。由于金融事权多隶属中央事权,因此区域一级的顶层协调机制变得更为重要。湖州市、昌吉州、克拉玛依市等试点地区的政府组建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相关工作,此外,环境部门、工信部门、建造部门等产业部门协同配合,在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战略布局、政策扶持、信息共享等领域密切合作。顶层协调机制有利于当地绿色金融发展,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此机制,所用绿色金融协调机制较为传统,尚未发展到地区市政府顶层层面。

2.2 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型难度大

我国金融行业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密不可分[12]。随着我国大力发展第二产业,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特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不仅阻碍了国家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转型从未停止,但由于其内部的产业和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同,目前依旧是阻碍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一大难题。据调查,我国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4.37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万亿元,占GDP总量的39.4%,如图2所示。

图2 2012—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万亿元)

自2012年到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占三大产业比重逐年增加,并且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8%。由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自2012—2021年期间,我国的能源消耗呈现不断上升的发展的态势,对于能源的需求规模相对较大,且能源缺口较为明显,我国的能源消耗量远超过能源生产量。我国的能源存在透支的情况会给未来的持续与健康发展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节能降耗是必由之路,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必行措施[13]。考虑到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因此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变得尤为重要,如图3所示。

图3 2012—202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消耗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

2.3 绿色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

一是我国目前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仍停留在绿色信贷层面,相对于世界发达经济体,我国在绿色债券、碳金融、绿色信托等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发展的程度弱于国外的市场,尤其是存在较为严重的产品单一化问题与创新不足的问题。目前其他国家较少会深入了解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绿色衍生工具等,所以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缺乏国际性的合作与协作,这样不仅不利于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而且还大大阻碍了我国绿色金融业的发展。二是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主要是由地方高校、研究院承担,各大企业、商业银行与高校、研究院之间缺乏密切的合作关系,虽然不少企业已经和地方高校、研究院签约了的科研项目并确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但是由于资金、技术一系列问题,进展迟缓。三是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无法涵盖当前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所有风险[14]。虽然我国绿色金融产品覆盖面广,涵盖了绿色交通、清洁能源、低碳环保等领域,但由于金融基础数据更新缓慢、风险测控设施不完善、金融产品推广模式单一,严重阻碍了金融产品的发展。

2.4 绿色金融盈利手段单调,资金流向不明确

我国的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至今都无法解决公益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绿色金融贷款比例较小,具有风险高、回报率低、公益性强、盈利能力不足等特点。这与金融机构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导致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出于绿色金融存在公益性,银行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因此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在资金投入和能源产出方面不成正比。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固然中国人民银行自2018年起便连续展开绿色金融评价,可是大多数金融机构照旧缺少完美的金融评价机制,致使绿色金融业务资源配置不足。同时在内部绩效考核中,也未建立针对性的激励制度,无法提高业务人员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15]。

虽然我国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但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仍有不少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环保部门的监督与激励,更需要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协调,在“双碳”背景下,我国需明确金融领域的资金配置方向,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污染低、能耗低、清洁力度大的项目中去,因为绿色金融作为低碳发展的核心,唯有明确了资金流动的方向,才能确保“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3 结语

1)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部分有关绿色金融的激励政策缺少国家层级的法制体系,部分银行并未大规模推广与绿色金融有关的征信制度。我国绿色金融专注于绿色经济,需要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绿色服务业和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收获长期回报,注重产融结合。二是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金融机构对信贷资源的支持力度和投放力度,并未体现出持续增大的趋势。虽然,此前政府部门已加大对信用体系构建的关注度,但是对科技金融的衔接点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关注度仍显不足[16]。因此,政府部门应在相关体系构建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制定健全的金融政策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从金融市场大量融资,并加大银行对绿色信贷大规模发展的支持力度[17],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感。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随着我国的绿色金融的大规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长。由于绿色金融涉及专业知识面广,所需人才应具备环保、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对此企业应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组建区域性绿色金融研究院。各大高校也应注重此方面的人才培养,在承认学碳金融专业跨学科边界特点的基础上,促进多学科协同合作,以碰撞、交融、衍生、裂变的不同方式,形成碳金融向科学前沿的不断拓展[18]。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人才的专业能力,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加快绿色金融产品迭代更新。一方面,我国每年绿色经济方面资金需求较大,并且我国财政仅能提供资金总量的15%。因此,通过发展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及绿色金融衍生品,加快绿色金融产品的迭代速度不仅有助于缓解绿色金融在资金方面的压力,还能应对多种形式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在创新性和产品种类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国可充分借鉴美国绿色金融市场方面的经验,研究市场内掉期、互换和对冲等多元化风险管理产品等[19],对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的成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进而推动本土化创新发展。

4)建立覆盖面广的绿色资产交易市场。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还存在市场单一、价格不稳定、透明度差等问题,导致碳交易效率和市场定价会存在范围性波动。对此金融机构应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建立专业的碳配额交易平台,整合以往的碳交易标准并制定统一的碳交易标准[20],以此来增加碳交易市场的活力。国家也应该对企业的碳排放、碳配额等数据加大监管力度,以此来保障碳交易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帮助企业绿色转型。

5)绿色金融不仅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及治理,更重要的是引导企业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转型,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起到重要作用[21]。我国的绿色金融在能源转型、资源配置、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需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业内体系,利用政策优势,提升国内绿色金融标准,培养多领域创新型人才。在现有金融改革体系基础上,继续扩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范围,因地制宜地在区域间进行合理安排[22]。未来,绿色金融行业覆盖面越来越广,我国也需加强对资金监管、风险预测力度,具备合理应对全球经济动荡的能力,以实体经济服务为使命,以践行社会责任为情怀,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双碳金融绿色
绿色低碳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