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席与在场:NT Live的跨地域生产及其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思考

2022-09-22

电影文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剧场戏剧媒介

张 鑫 罗 勤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高清数字戏剧影像——NT Live(National Theatre Live)源于2009年英国国家剧院推出的旨在符合年轻化受众观演模式的一个“创新项目”,项目开始于拉辛的古典主义悲剧《费德拉》,当时约有50000名观众在世界各地的影剧院观看此剧。它通过动态影像记录仪对舞台演出现场进行全方位拍摄,借助国际网络将影像传输给全球的电影院,进行直播或延时播放。初衷只是为了让更多的英国观众有机会欣赏到剧院的优秀演出,但项目一经启动便势如破竹般席卷全球,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莫斯科大剧院、法兰西喜剧院等多个机构纷纷加入其中,世界顶级戏剧、歌剧、舞蹈影像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即时即地的“缺席”观看却提供了跨地域的“在场”体验。NT live项目的启动距今已13年有余,13年间在65个国家拥有超过1100万观众。在新媒体技术大行其道和消费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戏剧艺术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福祸相依,新的机遇也随之而来,NT Live——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戏剧资源、试图“破坏”绵延上千年观演模式的实验项目正悄然改变人们的欣赏方式,以崭新的姿态现身于戏剧界。

一、NT Live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一)传播环境

任何文化传播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恰当的社会环境对传播主体有着积极效果;反之,不当的社会环境则会成为传播主体的羁绊。就NT Live的传播环境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媒介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浸染。

麦克卢汉指出:“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现代戏剧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其媒介的传播特性,以便让更多的受众观赏到优质的作品,故媒介环境在戏剧传播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Web3.0带来的新媒体变革以及数字媒体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掀开了新一轮产业革新。传统艺术领域无疑也被卷入这场革新之中,创作者“被迫”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吸引受众,这种尝试尤其受到欧洲西部国家的重视。21世纪初,英国艺术委员会发表了“通过数字技术让更多的人受到艺术启发”的十年愿景,并且声明优先支持艺术组织的数字创新。在此背景下,NT Live实验项目于2009年在英国国家剧院应运而生。众所周知,NT Live在国外的策略一直是通过互联网和卫星系统进行同步直播,在中国却采取了电影的方式,即由英国国家剧院提供录制好的高清数字影像,在中国各城市进行放映。一方面,媒介技术的不完善,导致英国的卫星信号暂时性的无法覆盖整个中国;另一方面,国内各大城市对于NT Live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高。

和媒介环境相比,社会文化环境对于NT Live在中国的传播显得更为重要。从历史角度看,作为2015中英文化年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正式亮相中国,《哈姆雷特》于11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中间影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进行“超前点映”。其次,消费文化的兴起,是NT Live能在中国得到宣传的另一推手。消费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进着大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从美国兴起,并在欧洲得到大面积发展的“直播影院”的建构模式近几年也在国内流行开来,最早可见于2013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总决赛。2019年的国庆当天,“央视频”与国家电影局也联合推出直播电影《此时此刻——共庆新中国70华诞》,在全国70家影院同步播出,影院进一步成为“全民狂欢”的场域。一方面,消费文化促使国内加速完善“直播影院”的设施建设,这为NT Live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早先国内对“直播影院”的试水,为NT Live培养了一批原始受众,促使NT Live更快地打开中国市场。

(二)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互联网平台成为NT Live在中国打开知名度进行大肆传播的必然路径。掌握各渠道的二次编码格式,形成较为顺畅的宣传通道,吸引潜在观众,是其贯彻的发展之道。NT Live目前所运用的互联网传播方式有:

1.视频平台

NT Live于2017年10月试水点播模式,将《仲夏夜之梦》放置到爱奇艺平台进行付费观看。2019年NT Live的品牌合作方环球映画率先将旗下的19部作品全部放在腾讯视频、爱奇艺教育频道进行会员观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现场”通过腾讯艺术频道、优酷文化等平台,进行了线上放映,约500万人点播观看。本文所述的视频平台不仅包含传统的视频网站,更包括诸如抖音、快手等能够提供视频制作、发布和收看的短视频平台。“新现场newlive”于2021年正式入驻抖音短视频平台,平台上多用剧情剪辑、节选的编码模式,利用字幕、背景音乐等对视频进行二度创作,使之形成特色鲜明的“标签”,达到吸引用户的目的。如剪辑《一报还一报》指向“勇于发声才能真相大白”标签,剪辑《驯悍记》指向“最差的脾气不要留给爱的人”标签等。截至2021年7月,“新现场newlive”官方抖音号累计5.3万名粉丝,共获赞94.6万。

2.社交平台

社交平台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分享意见的内容生产和交换平台。NT Live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强传播的特性发布相关的信息,譬如:放映时间、购票渠道、剧目介绍等。微信用户只须关注账号便可查阅转载,抑或通过关键词的形式搜索文章内容,省去信息注册、验证码接收等环节的限制。目前,“新现场”公众账号共发布1639篇原创内容,账号服务涵盖剧目排期、周边、微店等功能。数据显示:2020年公众号发布了251篇原创文章,平均每月约90000名用户活跃于公众平台上,月均点击量约156万次。与微信相比,微博的信息传递不仅限于熟人圈,这也表明微博具有超强的信息传播功能,NT Live可以通过微博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进而互动传播。迄今为止,“新现场NewLive”共发布微博5490条,拥有41.1万粉丝。据官方年报透露,2020年微博共发布72篇原创博文,月均367万次点击量。在社交平台上即时发布信息与话题,能够吸引用户的眼光,建构用户的“期待视野”,使宣传内容在受众群体内享有良好的口碑,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传播历程

近六年来,NT Live及其相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明显地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期、发展期和疫情期。

1.萌芽期(2015—2016)

作为中英文化年的重要交流项目,“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带着12部高清戏剧内容于2015年正式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安家落户,戏剧影像在中国的放映活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联合出品,也得到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部门的全力支持。2016年初,NT Live迎来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等高清戏剧的加盟,为了尽可能诠释NT Live在中国的传播内容,“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改称“英国剧院现场”(British Theatre Live)。除了传统的商业渠道,“英国剧院现场”努力开拓其他放映模式,例如,选取讲述自闭症少年故事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联合壹基金会为自闭症儿童举办了一场慈善放映会;遴选多部戏剧,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教学实践表演中心合作进行教学放映等。

2.发展期(2017—2019)

如果说,2016年在中国观众面前初露锋芒,那么接下来的三年,NT Live在中国的宣传可谓使出了“洪荒之力”。2017年,阿尔梅达剧院、百老汇剧院等现场首次引进中国,为观众带来包括拉尔夫·费因斯、安东尼·谢尔等在内的众多巨星主演的经典剧目。“希望”一词可以用来形容2018年的放映情况,2018年,共有75部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的舞台剧目,令中国观众看得十分过瘾。而“英国剧院现场”名称已不能概括如此盛况,因此再次改名为“新现场”(New Live Screening Series),至此,NT Live项目在中国的放映活动已相当成熟。在放映城市数量和放映剧目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19年的放映场次达到近五年来的峰值,这要归功于各城市放映场所基础设施的完备和各个渠道的尽心宣传,更在于“新现场”高质量的放映内容。

3.疫情期(2020年至今)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中国,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除去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巨大威胁外,还波及多个领域,负面影响已超越疫情本身,“新现场”也不可幸免。年初,“新现场”所有放映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面取消,NT Live在中国的活动陷入停滞状态。在疫情的笼罩下,NT Live开启线上限时免费放映活动,随即,环球、皇莎的付费点播也给大家续上了精神食粮。随着我国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同年6月,广州大剧院在上限为30%上座率的艰难情况下恢复了第一场放映。9月,百老汇“英国舞台影像展”、卢米埃“俄罗斯舞台艺术影像展”相继恢复,为更多城市带来了阔别已久的好戏。2021年初,在严格的新冠肺炎疫情管控下,“新现场”的放映活动陆续展开,渐渐重现疫情前的良好态势,再度引领人们欣赏优质舞台艺术现场。

二、NT Live在中国的接受状况

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认为:“影视作品的意义,应当是一个不断延伸和未完待续的被解读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作品的受众。”因此,受众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不仅影响着艺术品意义的生成,更推动着传播环节的递进与发展。为进一步了解NT live在中国的传播成效,就必须对受众的接受情况和行为特点进行分析。

(一)受众的接受情况与行为特点

根据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新现场年度报告可知,观看人数最多的五座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台北、杭州,其中北京约占观看人次的25%,而女性是观看新现场影像的主力军,约占74.58%,在70000观看人次中,18~35岁的人群占总人数的七成左右。众多影像作品中,观看人数最多的三部作品是《雷曼兄弟三部曲》《哈姆雷特》《悲惨世界25周年纪念演唱会》;最受喜爱的三部莎剧分别是《哈姆雷特》《李尔王》《驯悍记》;最受欢迎的三部歌剧作品依次是《命运之力》《茶花女》《浮士德》;最受欢迎的三部芭蕾作品为《天鹅湖》《堂·吉诃德》《罗密欧与朱丽叶》。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开启的限免和付费点播的43部作品中,最受喜爱的三部限免作品是《科利奥兰纳斯》《简·爱》《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而最受喜爱的三部付费点播作品分别是《第十二夜》《安娜·卡列尼娜》《仲夏夜之梦》。在音乐会、纪录片等众多舞台艺术类型中,80%的观众表示会对英国的话剧作品买单。其次,由表1可知,2015—2020年除去疫情防控时期,观看人次总体上呈连年上升趋势,这与放映城市数、放映场馆数等成正相关。

表1 2015—2021年新现场在中国传播情况数据表

基于以上数据,可以获知中国观众观看新现场影像的行为特点:

1.中国“新现场”的观众构成,与传统的剧场观众有着较大差别。核心观众主要是年龄在18~35岁的青年团体,并且对欧美戏剧有着一定的了解和热爱。这部分团体有着相当的财务支付能力,善于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比较而言,传统剧场观众则不习惯于“放映”舞台剧,存在着思维惯性和一定的接受障碍。

2.新现场从创立到传入中国,一直秉持着“明星卡司”战略,国内观众早期最为熟知的便是诸如汤姆·希德勒斯顿的《科里奥兰纳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哈姆雷特》等熟悉的明星参与的戏剧,这为新现场带来了打开中国之门的钥匙。继而便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名作”戏剧,如《李尔王》《仲夏夜之梦》《麦克白》等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而莎剧也是英国国家剧院奉之为主流的戏剧形态。再者是拿下戏剧最高奖项或具有超高人气的作品,如获得包括美国托尼奖在内的24座戏剧大奖的《战马》、2013年一举获得7项奥利弗戏剧奖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等。

3.新现场对于国人的魅力更在于播放的大多是能够借助作品欣赏而激发自身“感兴”的戏剧。所谓“感兴”,实质上是符号形式中创生的人对人生意义的直觉。一言以蔽之,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价值或思想,发现人生深厚奥秘的就是感兴过程。新现场选取的舞台艺术是经过大浪淘沙、历史洗涤后遗留给世人的珍贵文化遗产,能够提升观赏者的审美趣味。例如,《战马》表达出在既定命运前所爆发出来的不服输以及战后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是关于跨越与生俱来的人之差异的理解,以及家庭的责任、逃避与爱等。这些思想和价值会在观众结束欣赏之后持续活跃,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欣赏者的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价值指向性,这正是新现场影像的魅力所在。

(二)学界的质疑与保留

NT Live的出现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不免遭到质疑甚至是责难。一种看法认为NT Live根本就不是戏剧,它只是一种戏剧的纪录影像,而NT Live官网却以“It's theatre for everyone”(这是为所有人而设的剧场)来标榜这个项目,显然是“骗子”行为。英国导演史蒂芬·伍德(Stephen Wood)认为,“我们必须十分谨慎,因为没有人希望未来这种类型的体验,成为人们对戏剧的唯一认知”。南京大学副教授陈恬指出:“不管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是直播还是录播,它都是剧场艺术的媒介化复制品,而不是剧场艺术本身。”的确,戏剧讲究的是“在现场”,是坐在第一排时有可能被溅一脸口水的担忧,是演员突然从你身旁冒出来的惊讶。观众现场感的缺失,成为NT Live的“尴尬”之处。正如汉斯·雷曼所言:“剧场是一种情境,之后才是一种表现。而媒体图像自始至终都是一种表现。”阿·波波夫也曾在《论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中指出:“观众对台上的戏绝不是袖手旁观的,他积极地深入剧中生活,以他自己的反应给戏定调子。”

NT Live项目中国区负责人李琮洲在被问及“是否有质疑的声音”时,曾透露演员冯远征和导演孟京辉都在不同场合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冯远征认为当下的NT Live等于戏剧电影,他说:“……NT Live,也就是戏剧电影,其实这个中国早就有。20世纪50年代有戏曲艺术片……后来《茶馆》也被搬上荧屏,那些都应该算‘live’。”将NT Live规划为电影的一类不只是一家言论,从电影本体属性“物质现实的复原”看,NT Live无论如何总是电影。其实,利用电影技巧发扬光大舞台剧早在拉菲特兄弟组建的“艺术影片公司”中就进行过尝试,“虽然艺术影片公司不久就被百代公司吞并,但它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不喜欢戏剧电影这种说法,更倾向用戏剧现场影像。”李琮洲认为电影与戏剧现场影像的区别在于影像的“零剪零修”,从剪辑与后期的角度,确实无法将戏剧影像定义为电影。NT Live的影视指导罗宾·洛(Robin Lough)也表示,“它既不是电影,也不是戏剧,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流派”,这看上去像是一个文化品类里的新生事物。

这些担心和质疑并不全无道理,哪怕再精彩纷呈的戏剧影像也替代不了现场演出。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不能固守既有阵地而故作姿态,应当“走出去”,瞧瞧远方的风景,未必不能柳暗花明。当我们不能走进大洋彼岸的现场为演员的精彩演出欢呼雀跃时,NT Live不失为一个可行之法;其次,它要比烈日街头令人生厌的广告单管用的多,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去感受碎片化时代下解腻的精神食粮。

三、NT Live 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思考

当代戏剧发展的形势告诉我们,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的艺术,戏剧对其创造者和观赏者来说,成本都越来越高。NT Live 的对外传播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发展、成就及其跨国界传播的影响,对于戏剧行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它使我们思考媒介化时代戏剧“怎样走”的问题。笔者认为,NT Live 的传播对戏剧行业的启示有如下四方面:

(一)与国内外剧院展开合作,打造国际化剧院品牌

英国国家剧院的使命是为每个人打造世界一流的剧院,如同National Theatre(NT)官网所说:“无论是在伦敦南岸的舞台上,在巡回演出中,在学校里,在电影院的银幕上,还是在家里,我们都在创造并与英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分享难忘的故事。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英国国家剧院努力打造包括NT Live在内的各大项目。创立于2015年旨在为作家和艺术家创造最佳作品条件的“新工作部”,在与英国各地剧院和社区组织的持续伙伴关系基础上,创建参与式戏剧新作品“公共法案”等。与国内各大剧院展开合作是英国国家剧院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理念,为此,特意成立全国范围内的“剧院国家伙伴关系”(TNP)项目,旨在增加和维持英格兰现场剧院的观众,NT Live则是用来吸引受众并将其吸引到剧院的“法器”。近些年来,英国国家剧院更着力于与世界各国剧院进行合作,让剧院优质的戏剧资源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天地。譬如,英国国家剧院与国家大剧院联合制作的中文版《战马》,仅前两个月,便收获了58场、上座率达95%的票房佳绩。其次,NT Live运用新闻和媒体广告“1+1>2”的营销组合扩大传播范围。例如,NT Live每年初会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举行新闻发布会,总结第一年度放映情况、公布第二年度全新放映计划和一系列举措的同时,还会发布合力打造中国的Live产品的计划。我国虽然意识到此类问题并将其列入“发展愿景”,但如何为?何以为?非一日之功力。为了弘扬戏曲文化,也曾联合各大京剧院启动“京剧戏剧工程”,创作数部经典大戏,于市场而言,收效甚微。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大剧院也开始注意与其他国家剧院联动的问题,并于2020年举办“世界剧院北京论坛”。论坛以“疫情中的危机与机遇”为主题,围绕“艺术生产新方式的诞生与应用”“线上传播的机遇与挑战”等四个议题进行探讨,得到国内外艺术机构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

(二)利用“明星效应”“名作效应”,吸引观众走进剧院

NT Live从创立之初,就一直采用“明星制”的经济策略,而“明星制”针对的群体是35岁以下、生长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受众。从NT的2016年报可知,35岁以下的预订人数相较于2015年增加了75%,吸引新受众对任何一家剧院来说都至关重要,NT Live努力让人们参与它们的第一次演出,并将其转化为固定受众。与“明星效应”相伴的则是“粉丝经济”,“粉丝经济”伴随着“90后”“00后”的“网生代”受众群体成长,已成为中国文化消费的一股商业趋势,这种“粉丝文化”不仅改变了艺术商品的权利结构,而且建构了一种具有“后现代媒介景观的特征”。NT Live演出的戏剧也大多是莎士比亚、歌德等著名剧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名作的突出特点就是易被观众所接受,因为这些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洗涤,经得起观众的推敲。从初期汤姆·希德勒斯顿的《科里奥兰纳斯》再到后来乔治·奥康纳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明星参与的戏剧在中国获得较好的业绩和口碑。在被问及“哪些因素影响观众对NT Live播放内容的选择”时,有40.93%的群体表示会为“明星卡司”买账,国内“明星”戏剧的实践也足以证明以上观点:2004年,制作人叶惠贤运作的“明星版”《雷雨》由濮存昕、潘虹、蔡国庆等人主演,融合当代人的审美,赋予该剧更人性化的色彩。近期的央华版《如梦之梦》更是集结了许晴、冯宪珍、肖战等众多明星开启九城巡演计划,首演当天,“肖战《如梦之梦》首演”“肖战许晴吻戏”等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这在当下的戏剧圈是史无前例的。选取有社会知名度的明星出演戏剧角色,在网络平台进行适当的宣传,吸引一部分观众走进剧场,剧场里的观众将“所见所闻”传递给其他的潜在受众,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这是明星效应带来的最直接有效的影响。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跨地域传播

新媒体技术最为显著的特性在于数字化和网络化。如果将剧场的即时即地演出称之为剧场演出,那么借助于数字媒介技术跨时空传播演出则可以称之为数字演出。“NT Live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内部项目,内部控制和集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核心工作必须由内部人员掌握,他们负责内容、预算、协调等工作。但外部人员同样不容忽视,工作过程中的摄像、画面切换、音响调控会直接影响画面的质量和观看感受。NT的外部人员将剧场演出通过摆放在不同方位的摄像机,交替使用中景、特写等各种类型的景别,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加之以不同性质的光线与色彩拍摄出舞台影像。观看数字演出的受众会避免挑选座位时因远近正偏之分而难以获得完整观看效果的尴尬,演员细微的表情变化尽收眼里。整个拍摄过程“零修零剪”,最大限度还原舞台原汁原味的演出效果;另外,为追求观众接受数字演出的完整性,配以符合各国语言的字幕,不受语言障碍的困扰,数字媒介的传播效应增加了观演人次,为拓展海外观众提供了可能。同时,坚持数字演出与剧场演出并行,为反哺剧场演出、扩展本土文化的域外传播等方面创造条件。观众通过影像了解、熟悉舞台艺术,消除自身对舞台艺术接受的刻板经验图式。经验表明,观看数字演出的受众一部分会成为舞台影像的忠实粉丝,更有相当一部分受众因影像内容的精彩而涉身进入剧场,数字演出凭借其特殊的属性与优势,打通了潜在受众与剧院之间的渠道,为观众欣赏优质舞台艺术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NT Live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体现在演出拍摄层面,更体现在生产传播方式的多元性。网络化趋势促使互联网平台成为NT Live在域外传播的基本路径。交互性是网络化向外延伸的显著特征,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沟通已变为如今的交互式的双向模式,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掌握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的编码模式,促使NT Live 的舞台影像“再媒介化”,“新媒介从旧媒介中获得部分的形式和内容,有时也继承了后者中一种具体的理论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剧院通过剪辑、混合等方式对影像内容进行二度创作,借助网站、微博、抖音等各种媒介进行全媒体传播,赋予影像无限创意。以戏剧《大鼻子情圣》为例,NT Live 官网“我们的节目”中有戏剧的预告片,将最为精彩的内容呈现给观众;依据影像进行二次创作的视频被投放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运用“詹一美,生日快乐”标签、主题音乐等手段重塑戏剧影像,吸引平台用户;依托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构建浏览、查询、接收信息的服务平台。“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境界”,NT Live 以数字影像为物质载体,以互联网平台为传播渠道,以影院为接收媒介,实现了从剧场演出到数字演出的时空转换。

(四)秉承媒介融合理念,打造独特的“现场”体验

当代的跨媒介交融环境促使艺术越来越依赖于新媒体技术的更新与变革。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媒介融合在戏剧、电影、电视等影视艺术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戏剧是剧场艺术,“剧场艺术既不是表演,也不是剧本,既不是布景,也不是舞蹈,但它却包含了构成这些东西的全部因素”,是多种媒介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因此,戏剧艺术、舞台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离不开媒介融合的参与。由于传统戏剧观演习惯的特性,使许多专家、学者对于NT Live 等跨时空的数字演出表现出担忧、质疑的态度,认为数字演出破坏了剧场艺术所特有的“现场性”。其实,舞台艺术的数字演出有其独特的现场体验感,数字演出中观众与银幕交流产生的“媒介现场性”同样能达到剧场演出中观众与舞台直面交流的“剧场现场性”。机位的摆放基于传统纪录影像使用的正面、侧面、平拍的基础上,加入大俯拍、大仰拍和背面拍摄的技巧,辅之以大特写的景别拍摄手法,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观看感受。

如果说将剧场中演员的表演视为第一场域,在场观众与演员的间接交流视为第二场域,那么加入了观众体验互动镜头的舞台影像则可以称之为第三场域。银幕前的观众通过演员同他周围的人们和物质环境的相互影响,产生出舞台氛围,体验到未到剧场如到剧场的现场感。作品意义的产生是作品与受众相互作用的结果,“新现场”的演出,不仅舞台上下的交流会对作品产生影响,银幕前的观众的互动同样也会影响作品本身,甚至能成为作品意义生成的新维度,这是媒介融合过程中特有的艺术魅力。另外,剧场内的元记录使得戏剧更贴近“现场”,NT Live在演出开始前加入导演、编剧、演员等工作人员对剧目中主题、人物的看法,中场休息或正片结束后,还加播摄制过程中的片花,让观众能够了解整个NT Live 生产的过程,使观众的审美感受持续跳跃,意犹未尽。

结 语

NT Live的实验项目或许不是一颗“万能药丸”,能适应所有的艺术团体,却是为深处互联网旋涡的传统艺术开启了一盏指路明灯。“自古以来,艺术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时下尚未完全满足之问题的追求。”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介,我们需要用开放的眼光和心态来对待新事物对剧场艺术的影响。尽管NT Live的播出模式遭到一部分声音的质疑,但是否能够以一己之力改变延绵几千年的戏剧生态,还未可知。在此之前,我们要懂得顺应时势、抓住机遇、找准定位,赢取相对宽裕的发展空间才是硬道理。

猜你喜欢

剧场戏剧媒介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戏剧类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论《日出》的剧场性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