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SInSAR技术的铁路线路沉降监测

2022-09-21姚京川郭继亮简国辉1袁慕策1冯楠1郑佳怡1

中国铁路 2022年7期
关键词:路桥铁路线路

姚京川,郭继亮,简国辉1,,袁慕策1,,冯楠1,,郑佳怡1,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81;2.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3.铁科检测有限公司,北京 100081)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发展迅速,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4万km,居世界第一。在此背景下,铁路安全运营问题不容忽视。高速铁路对基础设施的形位要求极高,及时获取基础设施的形位信息,高效、准确地掌握铁路线路沉降情况,对于铁路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铁路线路沉降监测的常规方法包括路基沉降板法、变形观测桩法、沉降水杯法,以及路基、桥梁通用的利用电子水准仪等高精度仪器的高程测量法[1]。上述方法对单点的测量精度高,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无法全天候监测等缺点;而水准测量受人工因素影响较大,多用于局部沉降监测,无法实现针对铁路线路的大范围、全覆盖沉降监测;另外,由于高速铁路的运营维护需在天窗期开展,大大限制了多种监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因此,亟需非接触式、不影响行车的高效测量手段,用于完成运营铁路线路的沉降监测工作。

随着遥感技术的高速发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铁路线路及其周边区域的动态观测已经实现,并逐渐在铁路行业推广应用[2]。其中,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成为获取铁路地表形变信息的有效途径,在北京、天津、郑州、重庆等地区的铁路线路,采用InSAR技术的沉降监测、结果分析工作已有较多开展[3-7]。

1 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Time-Serie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TSInSAR)测量技术是一种基于时间序列SAR成像发展出的新兴遥感技术,该技术利用同一地区的多时相SAR数据(十几景~数十景),提取在影像中长期稳定的高相干目标,即永久散射体(Persistent Scatterer,PS),通过对PS点上形变信号、大气信号、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误差相位等的时空域分析与处理,分离和解算出地表形变信息[8]。TSInSAR技术的出现,晚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术、InSAR技术、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9],该技术继承了SAR全天时、全天候、大范围等优点,并克服了DInSAR[10-11]技术受时空失相干、大气效应等影响较大的难题,进一步提升了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TSInSAR技术的监测周期取决于卫星重访时间,监测范围取决于卫星覆盖范围(几十至几百平方千米)。按照干涉图生成方式划分,TSInSAR技术可分为单参考影像(即只采用1副影像为主影像)和多参考影像。采用单参考影像模式进行铁路线路沉降监测,其主要方法包括: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PSI)[12]、Persistent Scatterer Pair Interferometry(PSP)[13]、Interferometric Point Target Analysis(IPTA)[14]、SqueeSARTM[15]、Joint-Scatterer InSAR(JSInSAR)[16]等。TSInSAR技术处理流程见图1。

图1 TSInSAR技术处理流程

对TSInSAR技术处理流程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1)为了得到质量较高的干涉相位,在干涉处理前,需选取1幅时空分布最优的图像,作为干涉配准的公共主图像。对同一地区获取的N幅SAR图像,依据SAR图像的时间基线、空间基线、多普勒中心频率构成的三维空间分布图,选择1幅合适的SAR图像作为主图像,其他图像作为辅图像,组合成N-1幅干涉图。主图像的选取涉及到后续所形成干涉对的相关性,其时间基线、有效空间基线、多普勒质心频率差是影响干涉相关的重要因素。

(2)根据相干系数阈值法或幅度阈值法进行PS点选择。频谱相干系数下限阈值默认为0.33,幅度下限阈值默认为0.50。

(3)利用参考DEM和精确的轨道数据,去除地形相位生成差分干涉相位图。本次处理工作使用空间分辨率12.5 m的ALOS DEM。

(4)逐幅进行干涉图的相位解缠,该过程一般选择最小费用流算法完成。

(5)在N-1幅干涉图的所有PS点上建立平均形变速率、高程误差、大气相位参数、差分相位的模型方程组,根据时序相干系数最小化原则,进行形变速率和高程误差的初始求解。

(6)通过迭代估计,求解线性形变速率、高程误差、大气影响相位的初始估计。通过一系列拟合、迭代、平差处理,进一步得到各PS点的时序线性沉降速率及参考DEM的高程修正量。从差分相位上减去形变相位和高程误差相位后,得到残余相位。考虑大气影响相位在时间序列上是随机的、是高频信号,而在空间分布上是平滑的、是低通信号;而非线性形变相位在时间序列上是低频信号。为了进行大气相位估计,可通过空间和时间的滤波完成。该过程中,空间域一般采用普通均值滤波,时间域一般采用三角加权均值滤波。

(7)从原差分相位中去除平均形变相位、高程误差和大气相位后的残余相位,可进一步提取更多的PS点。重复上述步骤,重新估计DEM误差和形变速度,进一步提高估计精度。最后,将PS线性形变分量和非线性形变分量进行叠加,获取完整的形变值。在多次迭代过程中,一般当形变速率绝对值<2 mm/年时,迭代完成。

(8)对于获得地理编码后的形变值,如有必要,还可在后续处理中对非线性形变和大气延迟结果进行地理编码。

(9)精度验证。水准点、GNSS等的测量结果稳定性和精度较高,在很多研究应用中,常将水准点、GNSS等的测量结果与TSInSAR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目前,InSAR技术的测量精度在多个行业中已得到验证,并逐渐作为一种成熟技术应用于形变监测。

2 案例分析

选取包含路桥过渡段的某铁路线路为研究对象,利用TerraSAR卫星获取的25景SAR数据进行TSInSAR处理,得出路桥过渡段的形变监测结果,并与铁路CPⅢ控制点测量数据进行对比。

2.1 InSAR数据

研究采用的数据为德国宇航局TerraSAR卫星条带模式的SAR数据,分辨率为3 m,ALOS DEM作为参考DEM。该典型路桥过渡段SAR影像见图2,图中黄框区域为研究对象,即包含路桥过渡段的某铁路线路。SAR数据干涉对成像日期及其对应时空基线信息见表1,其中以2016年12月19日获取数据为主影像,时间基线即各数据获取时刻与主影像之间的时间间隔。TSInSAR处理数据的时空基线分布见图3。

图3 TSInSAR处理数据时空基线分布

表1 SAR数据干涉对成像日期及其对应时空基线信息

图2 典型路桥过渡段SAR影像

2.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根据TSInSAR技术处理流程,对25景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取路桥过渡段的沉降速率结果(见图4),以掌握该铁路线路及其周边的整体形变状况。

图4 铁路线路区域整体沉降速率结果

该铁路线路沿线沉降速率结果见图5,图中各点为TSInSAR处理中提取的PS点,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形变量。由图5可知,该铁路线路的路桥过渡段存在一定程度沉降。

图5 铁路线路沿线沉降速率结果

为了验证TSInSAR的测量精度,将TSInSAR测量结果与CPⅢ水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见图6),图中横坐标所示经度值间隔为0.005°,代表东西向540 m的空间距离。由图6可知,两者整体趋势一致。其中,在东经117.015°附近,2种观测结果均出现较大跳变,该处对应于图5所示路桥过渡段,即提示此处有沉降量突变,后续应引起关注。由于2种测量方法的沉降量数据点数不一致,利用与水准测量点空间位置最近的TSIn-SAR形变点计算两者差值,差值均方根为2.39 mm,显示出TSInSAR测量与CPⅢ水准测量有较高的一致性。

图6 TSInSAR测量结果与CPⅢ水准测量结果对比

2.3 安全风险评价

在铁路线路沉降监测中,主要关注相邻两点之间的差异沉降,不均匀的差异沉降会改变轨道线性,影响铁路的平顺性。因此,考虑利用TSInSAR形变点结果计算相邻点的差异沉降,再进行沉降安全风险评价。如图6所示,形变信息为铁路沿线所有沉降量的集合,为了便于计算差异沉降,根据TSInSAR提取的PS点的位置分布信息,以及CPⅢ控制点分布情况,筛选出沿轨道方向规律分布的PS形变点,然后依次计算相邻两点之间的沉降变化量。此处,综合考虑铁路结构的整体性和所用卫星数据的分辨率(3 m),用该沉降变化量来衡量差异沉降,并绘制沉降安全评估图。利用PS点计算出InSAR数据覆盖期间差异沉降(见图7),根据差异沉降进行差异沉降风险性分析,其中红色表示沉降路段(差异沉降>5 mm),黄色为隐患路段(3 mm<差异沉降<5 mm),绿色为稳定路段(差异沉降<3 mm),圆点为进行精度验证采用的CPⅢ控制点位置。从图中的结果可以看出,红色区域所示的路桥过渡段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地面沉降区域,同时该区域不均匀沉降对轨道平顺性产生的影响,需要重点关注并进行进一步研究。

图7 某铁路差异沉降风险性分析

3 结束语

在铁路设计、施工、运营阶段,TSInSAR技术作为常规高速铁路沉降监测体系的有效辅助,为高铁运营和安全维护提供了沉降监测的有效手段。通过卫星长时间观测,并利用已积累的数据信息,可快速确定区域沉降范围、分析差异沉降地段、发现新的沉降区域,还可利用历史存档影像数据对沉降区域进行溯源。案例分析表明,高分辨率的InSAR技术对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具有良好的监测效果,TSIn-SAR测量与水准测量的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可获得在空间上密度更高的形变信息。通过TSInSAR进行铁路沿线沉降监测普查并针对重点区域详查的工作模式,可减少工作量、降低成本。未来,随着我国InSAR卫星数量增加、针对行业应用定制卫星的发展、数据的丰富、技术的更新等,将为铁路运营的立体监测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路桥铁路线路
路桥施工中基坑钢支撑围护技术的应用分析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路桥施工中的应用
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要点及应用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输电线路工程造价控制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级别分明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