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词“帮”的语法化

2022-09-21张爱玲

辞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鞋帮数词量词

张爱玲

一、引 言

“帮”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涉人集合量词,犹如“群”“伙”。“帮”常与数词“一”构成数量短语,主要用于对人的计量,多带有贬义色彩。例如:

(1) 附近农民由于宋耀如经常帮助他们,开始都隐忍不讲,后来在宋蔼龄率领下的这群孩子,越来越像一帮小匪徒,闹剧愈演愈烈。(《宋氏家族全传》)

(2)8日,突然闯进一帮红卫兵,粗暴地对李莎说:“走!去华北局,批斗李立三。”(《作家文摘》1995年)

(3) 他居然认出了李芙蓉,很感慨了一番之后做贼似的悄悄告诉她,县委一帮领导今天都躲到老县委的空屋里去开会了,研究的就是征兵指标的分配。(《作家文摘》1997年)

(4) 小伙子满不在乎地说:“厉害什么,厉害什么,不就是一帮香港人吗!”(王朔《浮出海面》)

正是因为“帮”带有贬义,所以它所修饰的指人名词经常带有贬义,如例(1)中的“匪徒”、例(2)中的“红卫兵”。这属于语义和谐现象。“帮”也能够使所修饰的指人名词临时带上贬义色彩,如例(3)、例(4)的“领导”“香港人”本都不带贬义,但说话人临时赋予了它们贬义色彩。

那么,量词“帮”为什么只用于对成群人的计量?为什么构成数量短语时多限于与数词“一”组合?为什么它所修饰的名词多带有贬义?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帮”的历时演变中找到答案,因为共时特征往往是语言历时演变的遗留或者是由历时演变导致的。本文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和读秀学术搜索为语料来源,主要考察量词“帮”语法化的演变历程、语法化条件,以期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二、量词“帮”的语法化过程

“帮”,繁体作“幫”,是后起形声字,从“帛”,“封”声,《说文》未收。《集韵》曰:“帮,治履边也。”也就是说,“帮”本指鞋的边缘部分,即鞋帮。关于“帮”的本义,辞书的表述大同小异,如“鞋的侧面部分”(《汉语大词典》)、“鞋的边缘部分”(《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鞋旁边的部分”(《古代汉语词典》)、“鞋面”(《近代汉语大词典》)、“鞋面和鞋边”(《宋元语言词典》《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其分歧在于“帮”到底是指鞋的侧边缘还是指鞋面,抑或兼指这两者。我们倾向于认为“帮”本义指鞋子的侧表面,是相对于鞋底、鞋跟、鞋面(特指鞋的上表面)而言的。

(一) 名词“帮”

据语料调查,“帮”始见于宋代,指鞋的边缘部分(即“鞋帮”),用作名词,仅见1例。例如:

(5) 柳雨花风,翠松裙褶,红腻鞋帮。(宋蒋捷《柳梢青·游女》)

例(5)中的“帮”专指鞋的边缘部分。“帮”的这种用法在元明清都可见到。例如:

(6) 听宝钏响珊珊,借王建儿般冰腕,用纤指将绣帮儿弹。(元乔吉《赏花时·睡鞋儿》)

(7) 这一对绣鞋儿,分不得帮和底,稠紧紧粘糯糯带着淤泥。(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一折)

(8) 怎生就凑得满帮儿楦。(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

(9) 又有一双烂帮倒跟的乍板鞋,叫四爷拖拉上。(清石玉昆《龙图耳录》第十回)

上四例中的“帮”都指鞋的边缘部分,即“鞋帮”。

后来,至迟在明代,名词“帮”经历词义泛化,可以泛指任何物体(含容器)的边缘,

如船帮、桥帮、棺材帮等。例如:

(10) 崔生走到船帮里,叫了只小划子船,到门首下了女子,随即开船,径到瓜洲。(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

(11) 俱岸阔百丈,深瑜二丈,乃铜帮铁底故道也。(明张廷玉《明史·河渠志二》卷八十四)

(12) 贾明又向上拉金龙,金龙蹬着桥帮子借着力量,贾明才将金龙拉将上来。(清张杰鑫《三侠剑》第五回)

(13) 大家看时,只见(棺材)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

“帮”从“鞋的边缘部分”义引申出“事物的边缘部分”义是以概念隐喻为基础的。[边缘部分]这一概念从涉身领域(如鞋子)扩散到其他领域(如船、桥、棺材),这是基于事物之间的结构相似性而发生的隐喻投射。继在明代出现“船帮”,在清代出现“桥帮”之后,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床帮”“桶帮”“腮帮”等。《正字通·巾部》曰:“凡事物旁助者皆曰帮。” 《古汉语小字典》把“帮”解为 “中空物体旁边的部分”。

(二)“帮”从名词到动词

“帮”从宋代开始,出现了从名词向动词的演变。

1. “帮助”义动词“帮”

在宋代,“帮”从“鞋的边缘部分”义名词用法发展出“帮助”义动词用法。此时,“帮”为涉人动作动词。[1]这种用法的“帮”后代一直沿用。例如:

(14) 这桩事须不是你一个妇人家做的,一定有奸夫帮你谋财害命,你却从实说来!”(宋话本《错斩崔宁》)

(15) 你这一去若不得成功,等我来帮你。(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16) 我好意帮你,你倒翻成恶意。(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四回)

从新词产生机制的角度看,“帮”从名词到“帮助”义动词的演变是词语转类。其背后的语义演变机制是物体向功用的引申,因为鞋的边缘部分(即鞋帮)是一种物体,其作用是帮助或协助鞋底、鞋头、鞋跟来为脚提供保护。

到了明代,“帮助”义动词“帮”开始后接续谓词性宾语。例如:

(17) 心生一计,只说舟重行迟,赶路不上,要船家上去帮扯纤。(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

(18) 随那儿子自姓了朱,跟着朱三也到市上帮做生意,此时已有十来岁。(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例(17)、例(18)中“扯纤”“做生意”都是动宾短语,做“帮”的宾语。“帮助”义动词“帮”在明代还可以用在下面这样的语境中,表示“合用,共用”义。如例(19)中的“帮”犹今之“拼N”(例如:拼车、拼房、拼饭、拼伞)中的“拼”。

(19) 话说有民罗进贤,二月十二日天下大雨,擎了一伞出门探友,行至后巷亭,有一后生求帮伞。进贤不肯道:“如此大雨,你不自备伞具,我一伞焉能遮得两人!”(明安遇时《包公案》第五十五回)

2. “靠近,挨近”义动词“帮”

在元代,“帮”从“鞋帮”义引申出“靠近,挨近”义。相应地,它从名词演变为位移动词。“帮”的这种演变也是词语转类。[2]“靠近,挨近”义“帮”在元代较少,在明代习见。[3]例如:

(20) 梢子,将俺的船略挪上前,帮在那空船一搭里者。(元佚名《冯玉兰》第三折)

(21) 只见两船帮近,顾三郎悄悄问道:“那话儿歇在那里?”。(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一)

(22) 两只船厮帮着一路而行,前前后后,止隔着盈盈一水。(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七)

(23) 只怕宋江走去,便帮在身边坐了,叫道:“我儿,你心爱的三郎在这里。”(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一回)

3. “增加,增补”义动词“帮”

在明代,“帮”从“鞋帮”义引申出“增加,增补”义。例如:

(24) 我正没钱使,喉急了,胡乱去那里寻几贯钱使,就帮两碗酒吃。(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一回)

“帮”的“增加,增补”义在今中原官话江苏徐州丰县话中仍有保留。例如:

(25) 这件衣服小了,你把它帮一下。

这种演变是有认知理据的。既然“帮”本指鞋帮,而鞋帮是加在鞋里子(即衬子)外面起保护作用的部分,且鞋帮坏了时可以通过增加一层布料来帮助鞋子继续发挥作用,那么,“帮”自然可以从“鞋帮”义引申出“增加,增补”义。

4. “挟持,按住”义动词“帮”

在明代,“帮”还从“鞋帮”义引申出“挟持,按住”义。例如:

(26) 朱仝帮住雷横、吴用,三个离了地藏寺,径出城外。(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一回)

(27) 阮小二便去帮住杜迁,阮小五帮住宋万,阮小七帮住朱贵。(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

(28) 杜迁、宋万、朱贵本待要向前来劝,被这几个紧紧帮着,那里敢动。(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

(29) 曹正、杨志紧紧地帮着鲁智深到阶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

(30) 你一个帮住一个,等我暗念紧箍儿咒,看那个害痛便是真,不痛的便是假。(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八回)

上述语义引申是通过容器转喻实现的。鞋子是容器,鞋的里子是容器内层,鞋帮等则是容器外层,外层对内层有束缚或挟持作用。

(三)“帮”从动词到集合名词

至迟到明代,“帮”已从“帮助”义动词用法发展出“为某种目的而结成的团体”义集合名词用法。这种语义和语法演变是以溯因推理这种语用推理为基础的。众所周知,如果人们处在同一个团体或组织中,则往往守望相助。而在我们已知某人经常能得到周围人帮助的前提下,我们为这种已知的事态寻找最合理的原因(即最佳解释)时会推测:这很可能是因为他跟帮助他的人处在同一个团体或组织中。“帮”在宋话本中就已引申出“帮助”义,那么基于上述溯因推理,我们自然可以推知“帮”有表示“为某种目的而结成的团体”的潜力。例如:

(31) 李三只是忍着羞,皮着脸,凭他擘面啐来,只是顽钝无耻,挨在帮里。(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八)

(32) 长沙船户称为袒护,辄将差役殴打,并与同帮水手五六十人,拾石乱掷,将知县轿窗打碎。(清杨锡绂《乾隆十一年闰三月初一日奏状》)

(33) 江浙两省运白粮船原定苏州、太仓一帮,松江、常州各为一帮。(民国赵尔巽《清史稿·食货志三·漕运》)

到了清代,“帮”的这一用法使用更普遍,出现了“×帮”型词语。“×帮”所指称的团体的命名理据最常见的有三类。其一,“×帮”所指称的团体以行业来命名。例如:

(34) 倒是周老爷国事关心,常把船帮传来的话告诉他听。(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回)

(35) 且说施公看得明白,想着拿着两名揽头,也只在今日,早些平定粮帮,好奔淮安赴任。(清佚名《施公案》第一百八十四回)

此外,还有“丝帮”“茶帮”“米帮”“布帮”“油帮”等。

其二,“×帮”所指称的团体以地方来命名。例如:

(36) 永茂乃帅南阳避寇众数千人,团聚自固,泛舟汉江,号“南阳帮”,兵不敢犯。(清王夫之《永历实录》卷五)民国以后出现了“福建帮”“广东帮”“上海帮”“江苏帮”“河南帮”“湖北帮”等。

其三,“×帮”所指称的团体用颜色来命名。这类团体大量出现于《青红帮演义》和《清稗类钞》两部作品中。例如:

(37) 有人奏,江南通州刘海沙地与常熟、江阴毗连,近为哥老会、红帮、粮帮所窟宅,有船有械,沿江乡民皆受其害等语。(清刘坤一《刘坤一集》)

(38) 红帮、青帮之外,别有所谓黑帮、白帮者。黑帮专事窃盗,俗所谓江湖团者是也。白帮专以拐骗为生。(清徐珂《清稗类钞·会党类》)

(39) 王四便要拜陈园为老头子,陈园道:“如今我已被潘安逐出青帮,如何可收徒背?(清吴虞公《青红帮演义》第十回)

此外,“×帮”指称的团体还有以身份命名的(如“丐帮”),有以工具命名的(“斧头帮”),有以工种命名的[如“山匠帮、锉井帮、辊子帮、烧盐帮、屠宰帮、车水帮、杠运帮、橹船帮”(参见曾凡英 2018107)]。

(四)“帮”从集合名词到集合量词

在明代,“帮”还从表示“为某种目的而结成的团体”义的集合名词用法发展出集合量词用法,犹“伙”“群”,因为同一团体的人往往构成一伙。例如:

(40) 春梅便使性做几步走到前边来,一五一十,又添些话头,道:“他还说娘教爹收了我,俏一帮儿哄汉子。”(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十一回)

(41) 有人说我纵容他,教你收了,俏成一帮儿哄汉子。(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十一回)

(42) 谁知被有心的人听见,两个背地做成一帮儿算计我。(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十二回)

例(40)、例(41)中的“帮”指聚起来哄汉子的人。这两例中的“哄”即“骗”,是晋北方言。(于银如,李青松 2015)129这两例中的“俏”,白维国(2005)197《金瓶梅词典》解释为:“聚集(成伙);凑。俏,‘凑’的方音写法。”蒋宗福(2002)《四川方言词语考释》曰:“俏”是“峭”的同音借字,义为“缚”。《广韵·笑韵》:“峭:峭缚。”《集韵·笑韵》:“梢,缚也。”是为确证。例(42)中的“帮”指聚起来算计人的人。帮派多属于黑社会组织,成员往往藐视法律,以武犯禁。这使得从集合名词“帮”语法化而来的集合量词“帮”带有贬义。这是语法化过程中语义滞留的体现。集合量词“帮”在清代变得更加兴盛,常与数词构成数量短语,或与指示代词构成指量短语,来修饰名词(短语)。例如:

(43) 东隔壁店里午后走了一帮客。(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44) 后头一帮人也是没有真凭实据的,看见前头的样子早已胆寒。(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45) 庄大老爷见两帮人俱已无话,然后一并释放他们回去。(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46) 至于我们这位军门,他手下的人未必真有这帮人在内;有了这帮人,肯叫他如此克扣吗?(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47) 惟他的心迹,也是想地方上安静,杀一儆百,使人不为非作歹,做那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之事,并非有心要杀那帮朋友。(清佚名《施公案》第四百六十六回)

在清代,集合量词“帮”的使用环境有所扩大,可以用来作为物体的计量单位,犹“批”。[4]例如:

(48) 只见那边来了一帮官船,却是家眷行囊。(清石玉昆《七侠五义》第一百零一回)

(49) 张潮辩称:“我一帮船几十只,何能在口岸头谋人,怎瞒得人过?”(明安遇时《包公案》第六十九回)

从民国开始,量词“帮”计量的名词(短语)多带有贬义色彩。例如:

(50) 一天傍晚,吕四与村里的一帮坏小子们在村外纳凉,忽然天空传来雷声,接着风雨交加。(彭诗琅《中国古代艳史大系·古今情海》)

(51) 真是一帮窝囊废。(彭诗琅《中国古代艳史大系·武宗逸史》)

(52) 可恨我征贰生长蛮邦,与一帮禽兽般的人物终日厮混,还算老天见怜,今日与刘将军得成大事,也算终身之幸了。(徐哲身《汉朝宫廷秘史》第七十九回)

(53) 同时尚有一帮强盗,在江湖上最为著名。(黄士衡《西汉野史》第一百九十七回)

(54) 闲言少叙,当日王匡、王凤及马武、王常、成丹一帮贼众,依据绿林山为盗,官吏不能捕治,后来声势愈盛。(黄士衡《西汉野史》第一百九十八回)

综上所述,“帮”在汉语史上有名词、动词和量词三种用法。其中,名词“帮”有“鞋的边缘部分”“物体的边缘部分”“为某种目的而结成的团体”三个义项,动词“帮”有“帮助”“靠近,挨近”“增加,增补”“挟持,按住”四个义项。这些用法和义项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名词“帮”始于宋代,其本义是“鞋的边缘部分”(即鞋帮),并在这一时期引申出“帮助”义动词用法,其演变机制是概念转喻[物体-功用],因为鞋帮能够协助鞋底、鞋头、鞋跟为脚提供保护。在元代,名词“帮”又从“鞋帮”义引申出“靠近,挨近”义动词用法,其演变机制是概念转喻[物体-特征],因为鞋帮与鞋底、鞋头、鞋跟位置靠近。在明代,“帮”从“鞋帮”义名词用法发展出“增加,增补”动词用法。其演变机制是概念转喻[物体-特征],因为鞋帮是加在鞋里子(即衬子)外面起保护作用的部分,且鞋帮坏了时可以通过增加一层布料来帮助鞋子继续发挥作用,那么,“帮”自然可以引申出“增加,增补”义。在明代,“帮”还从“鞋帮”义引申出“挟持,按住”义,其演变机制是概念转喻[物体-特征],因为鞋帮外层对内层有束缚或挟持作用。在明代,“帮”还从“帮助”义动词用法发展出“为某种目的而结成的团体”义集合名词用法。这种语义和语法演变是以溯因推理这种语用推理为基础的,因为属于同一团体或组织的人往往守望相助。在上述演变之后,“帮”又从表示“为某种目的而结成的团体”义的集合名词用法发展出集合量词用法,犹“伙”“群”,因为同一团体的人往往构成一伙。在明代,名词“帮”的“鞋帮”义经历了词义泛化,可以泛指任何物体的边缘,如船帮、桥帮、棺材 帮等。

从上文可知,汉语史上量词“帮”所经历的主要语义和语法演变如图1:

图1

三、量词“帮”语法化条件

从上文所述“帮”的语义演变来看,量词“帮”是从表示“为某种目的而结成的团体”义的名词直接语法化而来的。王力(2004)272《汉语史稿》指出:“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可见,名词与量词间的关系是先天的。“帮”从名词到量词的语法化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王寅、严辰松(2005)认为,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是语法化的必要条件。江蓝生(2016)指出,语义相宜性和特定的句法结构、句法位置是语法化的前提条件。洪波(1998)指出,汉语大多数的实词虚化都是受句法结构和句法语义的影响而发生的。量词“帮”的语法化也满足以上条件,可概括为句法适宜、语义相宜、高频使用三个条件。

(一) 句法适宜

“帮”从表示“为某种目的而结合起来的团体”义的名词语法化为集合量词,必须具备句法适宜这一条件。句法适宜主要体现在句法关系、句法位置、句法功能等方面。表示“为某种目的而结合起来的团体”义的名词“帮”,在刚出现时本可以直接受数词修饰。例如:

(55) 况且姓汪的也是他们一帮,就是他们赢了他一千二千银子,又不是外帮的人,与我什么相干?(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五十九回)

(56) 本院自出京以来,沿途私访,已访知有苏州、杭州两帮,最为刁恶。(清佚名《施公案》第一百八十二回)

例(55)中的“姓汪的也是他们一帮”意即“姓汪的也是跟他们一个帮的”。其中的“帮”是名词。该例下文“外帮的人”可资旁证。下文“外帮的人”的提示作用使得听话人不容易把该例中的“帮”重新分析为量词(“一帮”后的中心语名词省略)。跟例(55)相比,例(56)中的“帮”更容易被重新分析为量词,因为上下文的提示信息没有例(55)多。一旦“帮”通过重新分析获得了量词用法后,“数+帮”就可以后续名词(短语)构成“数+帮+NP”。例如:

(57) 杭州有个侯花嘴,苏州有个蒋顺,这两处船来还许要争。咱只治服一帮强蛮,余船亦必畏法,再示以明条,令其遵守,有何不可?(清佚名《施公案》第一百三十二回)

由“数+帮”到“数+帮+NP”,“帮”的句法位置由位于数词后变为位于数词和NP之间,句法功能由中心语变为修饰语(的一部分),短语的核心由“帮”转移到NP上,“帮”的地位由中心语降格为修饰语,且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必须与数词构成数量短语绑定使用。这样“帮”就彻底去名词化,失去了名词的典型特征,语义也抽象化了。随着“数+帮+NP”结构的高频使用,“帮”的量词用法得到了推广。现代汉语中表示“为某种目的而结合起来的团体”义的“帮”降格为构词语素,如“黑帮”“红帮”“帮主”“帮派”等。

(二) 语义相宜

“帮”之所以能从集合名词语法化为集合量词,还在于语义上的相宜性。集合名词“帮”指为某种目的而结成的团体,所以语义中蕴含着[+指人][+集体][+量多]等语义特征。这些特征为它语法化为集合量词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帮”语法化为量词时,可用于对成群的人的集体计量。“帮”原指由人组成的团体,语法化为量词后也只能用作指人群体的计量单位。这是语法化过程中语义滞留原则发挥作用的体现。“语义滞留”指当一个形式经历从词汇项到语法项的语法化时,它原来的一些词汇意义踪迹往往会黏附着它,它的词汇历史上的具体细节会反映在对它的语法分布的制约上。(梁银峰 2008)这也符合量名(量词与名词搭配时)语义兼容原则的要求,即量词的语义特征与所计量名词的语义特征相匹配。

那么,为什么量词“帮”绝大数情况下选择与数词“一”组合呢?这也是语义相宜性所致。名词“帮”指为某种目的而结成的团体,重在强调整体性、完整性,这些特征滞留在量词“帮”中,所以要求所搭配的数词也要具有整体性、完整性,在数词中“一”即满足此条件。《说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所以,“一”本义为最小原始单位,最小正整数,后引申为“整体的、全部的、整个的、所有的”等,如“一心一意”“一览无余”“一生”“一身水”“一尘不染”“一概而言”。另外,名词“帮”所容纳的成员是不定量的,五个可构成一帮,十个可构成一帮,五十个可构成一帮,一百个也可构成一帮,所以“帮”表现的是概数,这也要求所搭配的数词也要具有概数性质,“一”的“整体的、全部的、整个的、所有的”义实际就是一种概数。“帮”限制选择与数词“一”组合是语义兼容的结果。

(三) 高频使用

高频使用是语法化的条件之一。高频使用促进了量词“帮”的语法化,加速了其使用的惯常化和心理表征的自动化。认知主体会把“数+帮+名”(特别是“一+帮+名”)表征为一个整体。明代,“帮”作为“为某种目的而结成的团体”义刚萌芽时具有临时性、随意性,仅有几例。到了清代,其已具有目的性、稳定性,用例骤增,高频使用,这为它向量词语法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高频使用使得“帮”的事物义逐渐消蚀,开始向表示单位义发展。在清代,量词“帮”大量出现,主要用于对成群的人计量,这是语义滞留所致。后来,量词“帮”发展到对成群的事物计量。这样,“帮”就彻底语法化为量词了。

那么,为什么量词“帮”所修饰的名词(短语)常带有贬义色彩呢?量词“帮”在清代刚产生时所修饰的是中性名词,清代末期开始修饰贬义名词,而且修饰贬义名词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主要是由社会背景决定的。“帮”最初指的是互助团体,带有强烈的褒义色彩。明末清初,一些反清人士和破产农民、失业手工业者,为政治上的需要及生活上的互助,组织了各种帮派。此时,“帮”所修饰的是中性名词。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一些帮派被反动派利用,堕落为反动的流氓组织。被列入中国近代三大帮派的是天地会、哥老会、青帮,“天地会”自称“洪门”,亦称“洪帮(红帮)”。最严重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帮中的上海滩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勾结军阀政客,广收门徒,霸占一方,开设赌场、妓院,贩运毒品,绑票勒索,坐地分赃,利用搜刮来的巨额资财投资工商业。抗日战争期间,日本特务机关也利用青帮组织进行汉奸活动。此时“帮”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所以,人们对帮会产生了厌恶,反映在语言上,就体现为常用量词“帮”来修饰贬义名词。

随着量词“帮”大量用于表示不满、贬斥的语境中,“帮”吸收了其语境义,自身也带上了贬义色彩。后来,即使“帮”修饰的名词是中性甚至褒义名词,也会蒙上说话人的负面评价色彩——不满、贬斥色彩[见例(3)、例(4)],所以我们称之为“情态量词”。

四、结 语

本文对汉语“帮”的语义演变和量词“帮”的语法化的研究表明,词语语义演变背后往往是概念迁移,概念迁移具有原型效应。历史上,后起概念(如集合名词“帮”)起初往往是范畴的边缘成员。随着更后起概念(如群体单位“帮”)的出现,它们逐渐成了更接近范畴中心的成员,甚至演变为范畴中心成员。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关于范畴扩张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理论)对追溯词语语义演变历史和演变规律以及对历史辞书编纂具有重要作用。历史辞书编撰在多义词的义项设立、分合、排序方面,要充分考虑词汇语义演变规律、使用频率、心理表征规律。历史辞书的编撰不能像共时辞书的编撰那样以使用频率高低作为多义词义项排列的首要原则,也不可能恪守“对应词性相同的义项排在一起的”原则,而应将词语意义演变规律作为义项排序的首要原则,兼顾对使用频率、词性的考虑。这样才能方便辞书使用者快速记忆和掌握各种意义的用法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比如本文第二节末尾关于“帮”的语义演变路径的论述表明,“帮”的“帮助”义动词用法是其“鞋帮”义名词用法向“团体”义名词“帮”演变的中介。编纂辞书时,我们应将“帮助”义列在“鞋帮”义之后、“团体”义之前。原型范畴理论主张,共时和历时不是截然对立、泾渭分明的。语言历时演变的输入项和输出项,或者不同阶段的演变输出项,往往共存在语言共时组织系统中(即异质共存)。换言之,语言共时系统中往往残存着语言历时演变的痕迹。比如,在实词向虚词语法化过程中往往有语义滞留,且滞留的语义会制约虚词的使用。

附 注

[1] 所谓“涉人动作动词”,特指那些表示由生命体(特别是人)发出的动作的动词。

[2] “靠近”义“帮”在今江淮官话江苏盐城话里常跟方位名词“边”搭配使用,“不帮边”意即“不靠边/靠近”。在盐城话里,“帮边”还从空间“接近”义用法通过时空隐喻而发展出表示时间上的“接近”义。试比较:

(1) 跑了帮边三千米。

(2) 他帮边四十岁了。

[3] 到了现代汉语中,动词“帮”甚至从“靠近,挨近”义引申出了“贴”义、“敷”义,甚至进一步从“贴”义引申出了“亲(嘴)”义。比如下三例中“帮”分别表示“贴”义、“敷”义、“亲(嘴)”义。

(1) 裤子后头快磨穿了,补时帮一块布上去。(许宝华,宫田一郎 19993808,四川成都话)

(2) 你腿上弄点药帮帮。(许宝华,宫田一郎 19993808,江苏盐城话)

(3) 她把她的小宝贝帮了一下。(许宝华,宫田一郎 19993808,陕西商县张家塬话)

[4] 这种用法的“帮”在今现代汉语方言中仍然可见,例如福建厦门话“一帮货”“一帮信”。

猜你喜欢

鞋帮数词量词
基于非刚性点云配准的运动鞋鞋帮打磨轨迹提取
汪莲美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一种作坊用鞋帮收口机结构设计*
论现代女鞋设计与传统服饰元素之间的融合与碰撞
数词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英语数词顺口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