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深意切忆斯人 感人至深忠家国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课例

2022-09-17查琴姿钟宝生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散文课文母亲

查琴姿 钟宝生

一、教材、文本分析

(一)单元目标

1.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呈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2.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3.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二)文本解读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总司令在母亲锺太夫人逝世之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平静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文字质朴无华,少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极少运用修辞手法,但成功地抒发了对母亲的无限敬爱之情,蕴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和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学习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在把握回忆性散文写人、记事、抒情的“三真”特点的同时,反复感受朱德母子的人格魅力,从而熏陶勤劳质朴的人生底色,坚定爱党爱人民的人生信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过部分回忆性散文(如《阿长与<山海经>》),加上对前一课《藤野先生》的学习,对回忆性散文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已能够初步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自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概括文章内容,初步读出文章的情感,但对回忆性散文通过具体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领悟得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质朴无华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情理解得还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理解通过具体事例和多重视角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母亲的平凡与伟大。

3.品析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和怀念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通过具体事例和多重视角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母亲的平凡与伟大。

2.品析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1.学习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

2.体会字里行间蕴藏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和怀念。

五、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摘录诵读、熟读精思、语言批注、对比阅读。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圈点字词

1.情景导入。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代表1000 多人齐聚杨家岭大礼堂,以空前隆重的仪式和沉痛的心情,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周恩来、林伯渠、谢觉哉等中央、边区党政军负责人一起参加了追悼大会。

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灵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是“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等等。

逝者既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也不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抗日英雄,而是一位平凡普通却伟大的母亲。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她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

《回忆我的母亲》就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朱德同志走近锺太夫人。

2.圈点字词。

默读课文,在书上圈出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写写这些词语,读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注意易错的字音、字形和字义。

溺(nì):淹没在水里。

佃农(diàn nóng):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劳碌(láo lù):事情多而辛苦。

私塾(sī shú):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周济(zhōu jì):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宽厚(kuān hòu):指宽容厚道。

仁慈(rén cí):指仁爱慈善。

连夜(lián yè):指当天夜里。

慰勉(wèi miǎn):指抚慰勉励。

不辍(bù chuò):指不停。辍,停。

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wéi fù bù rén):指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二)辨析标题,聚焦文体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当时的标题为“母亲的回忆”。1983年收入《朱德选集》时改为“回忆我的母亲”,1984年秋季选入中学课本沿用“回忆我的母亲”这一标题。反复诵读这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个标题好,说明理由。

明确:原题目“母亲的回忆”容易引起歧义。既可以理解为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母亲的回忆。改后的题目“回忆我的母亲”就规避了这种理解,并且通过加了“我”字,使文章的文体更加明确,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同时表明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也突出了回忆性散文内容真实的特点。

(三)圈画摘录,概括内容

1.在刚刚学习的《藤野先生》中,我们通过拟小标题的方法概括了事件。本课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概括内容的方法:圈画摘录关键句概括法。

请自由诵读,圈画各段的关键句(中心句),尝试概括各段内容。

交流探讨明确:

第1段:得到母亲去世消息,悲痛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2段:交代“我家是佃农”的家庭背景。

第3段: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苦苦支撑家庭。

第4段:母亲是个好劳动的人。

第5段:母亲整日劳碌,教“我”生产知识。

第6段:母亲用自己的聪明能干,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第7段: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第8段:母亲的身上能看到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第9段:母亲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第10段:母亲支持慰勉“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第11段: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

第12段:母亲为支持“我”的事业,一直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第13段:母亲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第14段:感谢母亲给了“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第15段:感谢母亲给了“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第16段:“我”将用大爱大忠来报答母亲。

第17段:愿母亲安息。

2.摘录关键句(中心句)概括法小结。

(1)归结课文关键句(中心句)的段内位置。

明确:关键句在段首:第1、2、3、4、5、6、13、14 自然段;关键句在段中:第9、11、12 自然段;关键句在段尾:第5、7、8、10、16 自然段;独句成段:第17自然段。

(2)关键句在段内位置的一般规律。

①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

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

③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⑤段首居多,其次段尾,段中相对不多。

(四)熟读内容,梳理结构

1.熟读内容,梳理事情。

在圈画摘录、概括内容的基础上,熟读内容,思考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来写?这些事件又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明确: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如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选择了典型的材料,以时间为序,写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革命阶段,母亲给作者的启示、鼓励和支持。这些启示、鼓励和支持,又无不表现着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勤劳本色。

总之,这篇课文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较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予着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思念之情。回忆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很详尽,分析母亲的优秀品质对“我”的深刻影响和“我”对母亲的感恩、怀念、哀悼写得相对简略,突出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2.自由诵读,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说说其结构特点。

(1)明确结构层次(寄其哀——述其功——颂其德)。

第一部分(第1 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 段至第13 段):叙述母亲及家庭情况,是对“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 段至第7 段):概述家庭情况,叙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母亲承担着做母亲和农妇的双重负担。第二层(第8 段至第13 段):突破家庭范围,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与支持儿子投身革命,表现出母亲既平凡更伟大。

第三部分(第14 段至第17 段):在前文具体叙述的基础上,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2)明确结构特点。

明确: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章法清楚,结构严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使千头万绪的文章材料收放有致;二是材料一线串珠,以“母亲的勤劳一生”为叙事线索,以“我爱母亲”为感情线索,做到了“形散而神聚”;三是段落间衔接自然,层次间有标志性的过渡句,善用起过渡的衔接句。如“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引出下文),“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承上启下)等;四是多数段落有中心句,段落层次清晰;五是感谢母亲的内容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来高度评价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与影响,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思想感情。

(五)精思内容,读懂母亲

1.精思预习提示,感知母亲。

阅读本课预习提示第一段文字,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毛泽东同志为什么给予“贤母”“劳动阶级完人”这两个无尚称誉。

预习: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阅读课文,感受这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位母亲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明确:“贤母”的称誉在第2 段至第7 段中得以集中体现,诸如母亲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纱、挑水挑粪等劳作活动及其聪明能干、巧做饭食,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约束子女等美好品德都无一不体现了锺太夫人的吃苦耐劳,不辞劳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勤以持家等“贤母”风范,文章第7 段结尾句及第14段进行了高度概括。

“劳动阶级完人”称誉在第8 段至第13 段中得以集中体现,诸如母亲同情穷苦农民、反感为富不仁者、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以及对“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予以慰勉,期望民族解放成功,理解支持革命……都无一不体现了锺太夫人的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她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贤母,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正是伟大如她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因此毛泽东同志给予锺太夫人以“劳动阶级完人”这一无尚称誉,当之无愧。

2.精思课文插图,读懂母亲。

通过上述“感知母亲”环节,我们对锺太夫人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老师在阅读教材时,发现我们的教材编者很用心,除了在预习中提示我们感知母亲,还有三幅显目的插图展示。老师认为这些插图能让我们更好地读懂母亲。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择取了哪些插图,为什么择取这些插图,说说你的领悟。

明确:三幅插图分别是朱德人物像、朱德出生地、朱德买给母亲的眼镜。择取朱德同志的人物像,是因其为本篇课文的作者,很好理解。而择取另两幅插图,深思后感觉另有深意。

“朱德出生地”插图展示的是几间简陋的土屋,而这也正是锺太夫人勤劳一辈子的所在,其简朴、厚重,而这正是锺太夫人普通农妇和母亲的形象写照,她的平凡就犹如这土屋,但却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平凡而普通。

“朱德买给母亲的眼镜”插图展示的是一副眼镜和一个眼镜袋。比照文章中所写母亲的内容,我们不难想到这不正暗示了锺太夫人有眼光、有远见、明是非、识大义,有阶级觉知意识与行为,是位有阶级觉知视野的人。

后两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了锺太夫人的平凡与伟大。

(六)批注文章,品析语言

1.遣词造句,平淡真切。

(1)感受平实之美。

课文语言初读感觉平淡,反复诵读,则感到情深意切,感人至深。请同学们感受下面句子语言的平实之美。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③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④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⑤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明确:

①“悲痛”“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一生”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回忆”引起下文;两个副词(“很”“特别”)和两个形容词(“很多”“永远”)进一步强化了哀思。用词准确,语言朴实,字字深情,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②口语化语言“好劳动”形象地总括了母亲的勤劳本色。“从我能记忆时起”扣住前文的“一生”;“天不亮就起床”说明劳动时间特别长;“总是”表示没有例外,勤劳是常态;“二十多口”说明劳动量大;“还要”强化劳动种类多、量之大;“还能”表明劳动强度高,完全承担着男性工作;“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词语之间用逗号延长停顿,目的也是为了渲染母亲从事的劳动种类多,极其辛劳。更能突出母亲的勤劳,表达出作者的心疼和关爱。

③语言朴实无华,表现了母亲识大体、吃苦耐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④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⑤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小结课文平实的语言特点:多散句口语,娓娓道来;少修辞描写,静水流深;虚词表情,标点达意。

(2)交流体会。

完成课后的积累拓展第四题。

四、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①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②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③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④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交流后明确:

①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所写的每天繁重的劳动。“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②“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③“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④“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对母亲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2.多元表达,直白强烈。

(1)寄情于事,夹叙夹议。

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 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前文是具体叙述了母亲“勤劳一生”,而从第14 段开始的最后四段,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调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在叙事中,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用抒情句表达哀痛、感恩、报答之情。议论抒情句的使用,点明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点染了情感,深化了主题。

(2)小结。

课文表达方式的特点:寄情于事,夹叙夹议。叙述明事,抒情感人,议论升华。

(七)对比阅读,体悟情感

1.写人叙述视角。

分析叙述视角是我们欣赏回忆性散文的常用阅读方法,能让我们由表及里读懂作者在回忆中寄寓的情感。在七年级下册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采用了“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写人叙述角度。

明确:在课文中,作者首先择取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写母亲的一生。看似极为平凡的日常小事,实则非常典型,体现出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在写了这一层意思之后,作者的目光又突破了家庭的范围,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写母亲,表现母亲平凡中的伟大。正是这种从贫苦的家境和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国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和“我”所经历的中国革命历程)的两个叙述视角层面来写母亲,使得文章的叙述时空更为开阔,使得母亲的品格得到彰显,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也更为深厚浓郁。

写人叙述视角小结:(1)把人物放在家庭背景中来写;(2)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写。

2.一字传情——“还”。

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一个“与”字将阿长这一小人物与《山海经》等同起来,诠释了一个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的真性情之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这篇课文中也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虚词“还”,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思。

找出文中所有带有“还”字的语句并对比体悟其情感内涵。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③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④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⑤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⑥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⑧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⑨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⑩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交流中点拨:“还”字有两种读音,其中一种念“hái”,语义丰富:或表示行为动作、状况不改变,或表示把事情往大的、重的、高的方面说。细细品读其表达的情感,根据表达效果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第①③⑤⑥⑧⑩句,写出了母亲勤劳善良、仁慈随和、任劳任怨、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第二类:第②⑦句,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十分深远,深切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三类:第④⑨句,写出了祖父、父亲勤劳的品质,以及母亲的品性,这是对祖辈、父辈的继承与发展。

朱德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母亲的谆谆教诲。朱德的鞠躬尽瘁、百折不挠的革命忠诚,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的恢弘风度,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他的深沉、复杂的情感,都在这个“还”字上一览无余。

这类一字传情的平实词语还有很多,如第⑤段中“悄悄”体现了我爱母亲,心疼母亲的辛劳。请同学们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母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3.体悟情感。

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我”对阿长的情感是有抑扬的,经历了“不大佩服——产生敬意——憎恶——产生新的敬意——怀念与祝愿”的情感心路历程,而这篇课文中“我”对母亲的情感却是逐层加深的。前文的情感是波折抑扬的,后文的情感则是递进的;前文的情感是含蓄隐晦的,后文的情感则是直白的;前文的情感到出现《山海经》后,开始逐渐达到高潮,后文的情感则是在前面铺陈的基础上,情到深处而自然喷涌出最后四段,升华了“我”对母亲的感激报答之情,将感激、纪念母亲之情升华为尽忠民族和人民之义。虚词“还”字的意蕴正铺陈寄寓了这种一浪高过一浪的充沛情感,是“我”感激报答之情的集中体现。

两篇文章都是以宗教般的庄重感与仪式感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愿母亲在地下安息!”),都最终直白地表达了对所忆斯人的无限的爱与怀念。

请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文章,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和怀念之情,并积累背诵最后四段。

我们也要感谢朱德同志,感谢锺太夫人,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勤劳的本色,领略了平凡与伟大。更让我们体悟了家国情怀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其体现在勤劳本色中,彰显在身体力行中。母亲不是生来伟大,是环境使然,是本性铸就,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必将自我觉知、逐步成熟发展为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立足当下学业,学好知识本领,提升能力水平,传承家国情怀,行胜于言,质胜于华,止于至善。

(八)学文识类,文体小结

这篇课文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进一步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赏析过程,简要小结一下这类散文的特点。

交流后明确: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回忆性散文需要把握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内容真实,第一人称;二是事件典型,一线串珠;三是表达多元,语言质朴。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真人”“真事”“真情”三者的有机融合。

(九)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的积累拓展第五题。

五、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设计在立足全面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紧扣教材,凸显文体,渗透家国情怀,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一,充分体现教材意图。统编教材的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而八年级的语文要素,开始以各类文体阅读为核心,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其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统编教材另一特色就是为师生构建了一个系列完善的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语、预习、注释、练习、阅读链接、写作技巧的点拨、综合性学习的引导等。本设计重视单元提示,并基于此提炼简要有效的教学目标;重视预习提示,精思“贤母”“劳动阶级完人”两个称誉;重视课后练习,有机渗透课堂教学;重视插图,精思母亲人格魅力。

其三,充分凸显文体学习。王荣生老师指出,阅读的通则是依据体式来阅读;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有知“这一类文体”而教“这一篇文章”的教学意识,并努力探究和开发适宜“这一类文体”的教学的具体策略。基于本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质,本设计紧紧围绕“真人”“真事”“真情”,主要通过前勾后连、圈点勾画、摘录诵读、熟读精思、语言批注等方式梳理结构、概括内容、品析语言、品味意蕴,然后与《阿长与<山海经>》进行对比阅读,学习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把人物放在家庭背景中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写),并通过关键字词的对比分析(“与”和“还”),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充沛而真挚深沉的爱和怀念。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没有过多的描写和抒情,语言朴素、简洁,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这篇通俗易懂、质朴平实的散文,无论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亲情认同、渗透家国情怀等方面,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王荣生老师认为,阅读散文不仅要了解文章所写的人、事、景、物,还要通过它们去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其对社会和人生的思量与感悟。学生在阅读回忆性散文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其中“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绪状态”,而这是教学其他散文所没有的。

为此,本设计的意旨在于——一是通过朗读体悟家国情怀。笔者力求将课堂诵读贯穿始终,在自由诵读中体悟,在比读中辨析,在背读中内化。通过反复诵读突破情感体悟难点。二是以发展阐释家国情怀。通过写人叙述视角的解读,逐步让学生领悟到家国情怀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其体现在勤劳本色中,彰显在身体力行中。母亲不是生来伟大,是环境使然,是本性铸就。学生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等美好品质必将不断生长,并逐步发展成熟为家国情怀。三是以生命体验熏染家国情怀。通过母亲勤劳一生的生命历程的记叙,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贯穿其中的明朗而深刻的家国情怀,进而联系实际,立足当下学业,学好知识本领,提升能力水平,传承家国情怀。

十、参考书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

2.童国强:《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及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8期。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猜你喜欢

散文课文母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给母亲的信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