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论辩的语言特征探析

2022-09-17徐崇茗

今古文创 2022年34期
关键词:喻体荀子孟子

◎徐崇茗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论辩是一种语言艺术,恰当的修辞、精美的语言能有力地增强论辩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辩说之风盛行,诸子百家都非常重视论辩的有力载体——语言,荀子也不例外。荀子不仅长于论辩,而且十分重视语言艺术,追求文理并存的语言效果,使“善用修辞、讲究文采”成为《荀子》一书论辩的一大特色。

一、善用修辞,富有说服力

修辞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来改变单一的语言表达和志意申明的方式,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这也是论辩者重视修辞的原因所在。《荀子》一书中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进行论辩,形象生动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极大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比喻

先秦诸子们进行论辩的时候,大多都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理和辩论,但他们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喻体的选择不尽相同。《荀子》一书中运用比喻集中灵活,数量众多,精彩贴切,明喻、暗喻、博喻等形式在其中均有体现,大大增强了论辩力和说服力。

首先,《荀子》一书使用比喻数量众多,精彩贴切。《孟子》一书中比喻运用得比较多,有60多处,而“荀子的文章充满着比喻,在《荀子》一书中所使用的比喻就有 220 余处”。仅一千多字的《劝学》,使用了六十多个比喻来说明道理,这在先秦诸子中是很少见的。这些数量庞大的比喻运用使其论辩说理精彩纷呈。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是借助比喻的指称作用,来说明“通过学习可以使人完成向君子转化”的深刻道理,寓意深刻,十分精彩。再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荀子是用多个比喻进行说理式的铺排,说明了人“望而能远、呼而传远、行而能远、渡而能安”等都需要“假于物也”,这种比喻说理的妙用营造了一种明快、畅达的语境,自然地衬托了“君子善于通过学习而不断提高”的论点,十分贴切,使得“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变得丰满而可感。

其次,博喻、明喻、暗喻等形式在《荀子》一书中被大量使用,广用博喻是其一大亮点。“荀子比喻往往引类联篇,一举一大串,有如落英缤纷,蝶舞蹁跹,使人应接不暇;不但用于解释,而且据以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巧妙,使读者既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又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如在《非相》中说,“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这里荀子用“目可瞻马”“面如蒙倛”“身如断菑”“色如削瓜”“闳夭之状”“身如植鳍”等极端的形体比喻,描绘了徐偃王、仲尼、周公等人形貌之不佳,这段博喻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制造反差,凸显他们都是“仁义功名善于后世”之人,但形貌不与功业俱美,阐明了“相人之术”不可取,发出了“长短大小,美恶形相,岂论也哉”的感叹。

荀子运用博喻时,注重详尽而且贴切的对比,如:“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好我芳若芝兰,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彼人之情性也虽桀跖,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这里的博喻使用,力主描绘民众对“我”和对他们国家国君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并且通过对比更加凸显了这种区别,增强了表达情感效果和说理效果。

孟子也善用博喻,但相比于《荀子》中的博喻就显得相对单薄。例如“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综上可以看出,《荀子》的博喻手法继承了《孟子》博喻中喻体的贴近配合、相互照应的优点,但在体量上更胜一筹,具有铺排详尽的说理性特点,使得说服力更强。

第三,荀子在论辩中借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孔子、孟子、荀子等运用比喻各有侧重。孔子的比喻往往带有浓厚的说教意味,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孔子将不当手段得来的富贵比作虚无缥缈的“浮云”,表达了他重视儒家知识分子操守和人生价值追求,带有浓厚的说教意味。孟子则在论辩中多运用比喻向对手诘难,其比喻的修辞呈现出较强的争辩特色,常常使得论辩的对手哑口无言。例如,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篇中,问齐宣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之楚游,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齐宣王认为应该与他的朋友断交。孟子又说,监狱官如果不能管理他手下的官员,又该如何?齐宣王认为应该罢免监狱官。于是孟子进一步问: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最后“王顾左右而言他”,无以置辩。

荀子常常反复使用比喻说理论证,增强了比喻的功能性,具有绵密而富赡的逻辑意味。例如,在《修身》中,“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就是用“好的农民不会因为水旱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本而不到市场经商”,来比喻“士人和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不遵守道义”。又如“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这里是说,资质、质朴对于美,以及心意对于善良,就像可以看得清楚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得清楚离不开耳朵一样,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第四,荀子对于喻体的选择独具匠心。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能近取譬”说,常用一些生活常识或自然现象等作为喻体,来阐明深刻的哲理,达到“简易而易知,微妙而难穷”的艺术境界。例如“水动而景摇,人不以定美恶,水势玄也”,人们一般不凭水中的影子判断事物的美丑,因为水的波动使水中影子变形,而且水的反光易使人看不清楚,以此来比喻当人们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时,就不该轻易下判断。

与《论语》相比,《荀子》中的喻体覆盖面更广。荀子除了选用日常生活事例、自然现象作为喻体之外,还涉及到了经济、军事、历史等领域,甚至有基于现实而超越现实想象出来的喻体。例如,“今子宋子案不然,独诎容为己,虑一朝而改之,说必不行矣。譬之是犹以砖涂塞江海也,以焦侥而戴太山也,蹎跌碎折不待顷矣”,用这些基于常识想象出来的喻体,批驳现实中宋子认识的偏差。这类喻体在《孟子》《墨子》中也有出现,如《孟子》中的“缘木求鱼”,《墨子》中的“以此求众,譬犹使人负剑而求其寿也”,但数量远不及《荀子》中多。

(二)排比

先秦诸子广泛使用排比修辞手法,阐发思想、进行论辩。《论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篇幅较短,行文简略,使用的排比多为短语、单句和复句的排比,排比项多集中在五项以内,简短精悍。如:“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书中的排比手法,用词简练,有的因事而论,有的说教辨惑,有的罗列陈述,重在启发说理而论证不足。例如:“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这里是因事而论,宰我以列举夏、商、周三代被立为社主的树木,回答了哀公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辩说之风盛行,他面对君主、士大夫宣传“仁政”“民本”等儒家思想时,必须富于雄辩,“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使得《孟子》一书中排比的运用相较于《论语》前进了一步,逻辑性更为严密,富有“辩”的特质。孟子擅用排比,有的言辞犀利、语势强劲,有的层层递进、说理深刻,有的诱敌深入、机警凝练,促成了气势磅礴的论辩风格。例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里孟子针对齐王的“大欲”连用五个排比句进行反问,揭露了齐王的虚伪,言辞犀利,咄咄逼人,使得齐王难以置辩。

《荀子》书中大量使用排比,促成了“雄浑敦厚、波澜壮阔”的论辩风格。无论是使用数量,还是使用手法,均在《论语》《孟子》之上,格外突出。首先,排比使用的频率高,几乎每篇都有多处排比的存在。其次,使用方式多样,使用手法娴熟。《荀子》书中的排比,不仅包括短语、单句和复句的排比,而且还有段落排比,如《非十二子》第二段至第六段构成了段落排比。荀子运用排比精于铺张、善于渲染,能进行多角度分类、多层次比较,有的排比并列铺陈,有的排比正反对比,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布勒整齐,逻辑严密,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倍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这段话由多组排比句组成,有并列铺陈,有正反对比,各组排比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方式多样,手法娴熟,有力论证了“礼”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讲究文采,具有感染力

①郭志坤:《荀子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页。

④谭家健:《〈荀子〉的议论散文》,《文学遗产增刊(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9页。

⑦⑧⑩⑲(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9页,第505页,第141页,第89页。

⑨⑰⑱(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67页,第326页,第118-119页。

⑮(清)毕沅校注:《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97页。

⑯熊浩莉:《〈荀子〉喻体世界的三重内涵》,《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6期,第182-188页。

猜你喜欢

喻体荀子孟子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磨刀不误砍柴工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
喜马拉雅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