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感官动词对比研究

2022-09-17阳绍婷

今古文创 2022年34期
关键词:触觉味觉嗅觉

◎阳绍婷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200)

学界的研究中表明人类的五大感觉指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与这五类感觉相关的动词被学者们分为视觉动词、听觉动词、嗅觉动词、味觉动词、触觉动词五类动词。感官动词(又称感知动词)指的是在一种语言中用来感官或感知周围世界的特定词语。主要感官动作包括有触摸、视觉、嗅闻、品尝和听觉。听觉动词,是耳朵的感官动词,是对声音的接受过程;嗅觉动词,是鼻子的感官动词,是对外界气味的接受过程;视觉动词,是眼睛的感官动词,是对外界视觉进行采纳的过程;味觉动词,是舌头和嘴巴共同作用的过程,是对于味觉采集的作用;触觉动词,是人体皮肤对于外界环境的接受与反馈的过程。语言学界根据英语的感官类动词研究区分为感官感知动词与感官动作动词和感官联系动词。感官动词可以分成广义的感官动词和狭义的感官动词。广义的感官动词指的是感官感知动词与感官动作动词和感官联系动词。狭义的感官动词指的是感官感知动词。本文探讨的对象是狭义的感官动词(感官感知动词),即视觉动词、听觉动词、嗅觉动词、味觉动词、触觉动词这五类感官动词。

一、现代汉语的五大感官动词划分

在现代汉语中的词类划分,至今为止还没有明显地将动词划分为感官动词(感知动词)一类,学者们在进行相关研究时约定俗成地使用感官动词这一名称。在词类结构上地划分也尚未统一。目前的研究文文献中总体呈现两种趋势。除了语言学界的划分规则被汉语动词类划分规则运用之外,有关学者还根据中文的语法结构特征,现代汉语中把感官类动词分为感官动作动词与感官体认动词。感官动作动词侧重于主体主动动作,主体的主动施事性较强,感官体认动词侧重于主题行为的体验性,主要为“动词+到、动词+见、动词+起来”的形式。

(一)五类感官动词的具体划分及内容

1.视觉动词:根据语言学界的划分规则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感官动作动词,如视觉动词中的“眨、瞪、睁、闭(眼)、眯等与视觉内容无关,只是简单描述眼部动作或者状态的词。二是感官感知动词,如视觉动词中的“看、瞅、瞥、盯、瞄、瞧”等涉及不同视觉活动的词。根据中文的语法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看、瞄、眨、睁”等感官动作动词与“看见、瞄到、看起来”等感官体认动词。

2.听觉动词:根据语言学界的划分规则无明显的感官动作动与感官感知动词之分,只存在狭义的感官动词即感官感知动词。如“听、闻(耳部动作)”等。根据中文的语法结构特征,可以分为“听、闻(耳部动作)”等感官动作动词与“听见、闻见、听起来”等感官体认动词。

3.嗅觉动词:根据语言学界的划分规则,无明显的感官动作动与感官感知动词之分,只存在狭义的感官动词即感官感知动词。如“闻(鼻部动作)、嗅”等。根据中文的语法结构特征,可以分为“闻(鼻部动作)、嗅”等感官动作动词与“闻见、嗅到、闻起来”等感官体认动词。

4.味觉动词:根据语言学界的划分规则,无明显的感官动作动与感官感知动词之分,只存在狭义的感官动词即感官感知动词。如“尝、舔”等。根据中文的语法结构特征,可以分为“尝、舔”等感官动作动词与“尝起来、尝到”等感官体认动词。

5.触觉动词:根据语言学界的划分规则,无明显的感官动作动与感官感知动词之分,只存在狭义的感官动词即感官感知动词。如“摸、碰、触”等。根据中文的语法结构特征,可以分为“摸、碰、触”等感官动作动词与“碰到、摸到、摸起来”等感官体认动词。

现代汉语的感官动词的各类划分都有各自的使用规则。感官动作动词如同字面意思,划分为这一类是因为该类感官动词强调的是动作这一语义,和动作的内容没有关系。例如视觉动词中的“眨”,只对眼部动作进行陈述。而感官感知动词则强调动作所涉及的内容以及状态。如“瞥”。且两类词在感情色彩上以及语体上也可存在不同之处。感官动作动词不具有感情色彩且语体也一致。感官感知动词的部分词汇会带有感情色彩,如“瞅、瞄、瞥”,语体上有时也会不一样。感官体认动词和感官动作动词之间也存在自主性与预期性区别。如视觉动词的“看”是主语主动去看的,动作的对象它被主语看是在主语预料之内的事情,而“看见”不一定是主语的主动逾期下的动作,可能具有偶然性,而且往往看这个动作已经发生过了,结果义更加强烈。

(二)对应及替换关系

现代汉语的各类感官词都有自己独立的语义与作用。味觉和触觉之间存在特殊关系,产生味觉的前提是和嘴部及舌部与物体相接触,由触觉产生后才感知到味觉。看似密不可分,实则不可替代混淆。“尝”这一味觉动作的发生前提为舌部接触到十五产生触觉才会产生酸甜苦辣等的味觉体验。“尝过才知道这道菜的味道并不是很好。”一句并不能把味觉词替换成“触、碰、摸”等触觉词。可以看到的是,中文的感官动词根据不同的语义及作用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直接用动词描述主题动作,且相互之间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代替项目。

二、日语中的感官动词与分类

(一)五类感官动词的具体划分及内容

日语中无明确的感官动词这一类划分,相关研究甚少。根据语言学界的划分规则可以将日语在动词原形(スル体)划分为五类感官动词。例如:视觉动词“見る、読む”;听觉动词“聞く、聞こえる”;触觉动词“触る”;味觉动词“嘗める、味わる”;嗅觉动词“嗅ぐ”;但由于日语是黏着语的特殊性质,用动词的不同形式表达不同的时态、授受关系、被动关系、尊敬自谦等,因此,即使是与中文相同含义的感官动词,在日语中根据表达作用存在不同的形式。例如视觉动词的“看”在日语中有以下不同形式:見る(スル体)、見ます(マス体)、見た(過去体)、見ている(テイル体)、見られる(レル·ラレル体)、見せる(セル·サセル体)、見せられる(セラレル·サレル体)、見れば(仮定体)。中文中的视觉动词“看”和“看见”语义上存在不同侧重,例如:

A.“我看他。”视觉动词“看”侧重主体的主动动作,主体可以通过自身意识选择动作对象。

B.“我看见他走了。”视觉动词“看见”侧重于主体行为的体验,主体动作对象呈现的状态和结果。

而在日语中这两个句子使用的视觉动词并无区别,都用“見る”来表示:

A.私は本を見る。

B.私は机の上に本があるのを見る。

将句子A“私は本を見る。”在动词“見る”的基础上替换成不同的形式,“看”这一语义的作用也将产生不同变化。

①时态上的变化

A.私は本を見る。我看书。

B.私は本を見た。我看了书。

C.私は本を見ている。我正在看书。

D.私は本を見ていた。我过去在看书。

②语体上的变化

A.私は本を見る。我看书。(简体)

B.私は本を見ます。我看书。(敬体,表尊敬)

③被动、使役关系上的变化

A.私は本を見る。我看书。

B.私は本を見せる。我让(别人)看书。

C.私は本を見せられる。我看书。(表被迫)

可以看到,日语的感官动词只可以根据五感粗略分为听觉、味觉、视觉、嗅觉、触觉动词这五类感官动词,并不可以进行细致划分。且同一感官动词存在不同形式和语体,表达不同的作用。日语中存在可以对应中文的五类感官动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态和关系去对应使用,还应注意到日语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与中文中所表达不出来的语义成分存在,因此,中文与日语的感官动词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二)动词「がする」和感官动词的对应关系

在日语中,除了将感官动词简单地分成五类,还存在一个统一的代替项。“名词+がする”的结构可以代替以下几类感官动词进行使用。

1.听觉动词

遠い山から誰かの歌っている声が聞こえる。(我)听见远山处有谁在唱歌。

遠い山から誰かの歌っている声がする。(我)听见远山处有谁在唱歌。

2.嗅觉动词

この部屋には特別な香りが嗅ぐ。这个房间里闻到了特别的香气。

この部屋には特別な香りがする。这个房间里闻到了特别的香气。

3.味觉动词

ドリアンが変な味が味わう。榴莲尝起来有奇怪的气味。

ドリアンが変な味がする。榴莲尝起来有奇怪的气味。

“名词+がする”表示“听、闻、尝”这三种意义时可以代替听觉动词“聞く、聞こえる”、味觉动词“嘗める、味わる”嗅觉动词“嗅ぐ”等。由于日语本身的一些语用习惯,视觉动词与触觉动词在使用“名词+がする”这一结构时,可以用“感じがする”的形式来表现。

(1)视觉

例:眼鏡をかけてはっきりという感じがする。戴上眼镜(看得)很清晰。

(2)触觉

例:この石が硬い感じがする。这块石头(摸起来)很硬。

“感じがする”除了表示听觉器官所得到的感觉,表示嗅觉、味觉器官所得到的感觉,还可以表示第六感、有什么样的感觉。所谓的第六感,指的是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个基本感觉外,还具有对机体预知推断的能力,生理学家把这种感觉称为“机体觉”、“机体模糊知觉”,也叫做人体的“第六感觉”,这时的“名词+がする”对应到现代汉语中的“觉得、感到”。比如:“危ない気がする ”,可以译为“觉得危险”或者是“感到危险”。预感这方面属于第六感,一般多用「予感がします」。比如:“なんだか嫌な予感がする”。翻译成中文就是“总觉得有种不好的预感”。“名词+がする”的这一用法在中文中并不是属于五类感官动词中的,同样也存在于五感之外,需要与“名词+がする”表示感官上感受到传来的感觉,如嗅觉、听觉、味觉的作用相区分开来。

三、在学习中的应用

可见,中文的感官动词与日语的感官动词并不能完全对应。中文中的五类感官动词有自己独立的意义与作用,之间并不存在可替代项。且在每一类类感官动词中,可以依据不同的结构模式与规则再划分成不同小类别。日语的感官动词可以划分成五类,但由于日语的独特性,每个感官动词依据语体、时态、授受关系、被动关系等变化成不同的形式,与此同时,意义上也会发生相应改变。且在日语当中存在一个结构“名词+がする”可以代替感官动词使用表示听觉、味觉、嗅觉、视觉、触觉。除此之外,这一形式还可以表示五感以外的感觉、第六感等。

(一)造成偏误难度等级

根据普拉克特所提出的对比分析在学习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可以确定中文与日语的感官动词的学习的偏误等级为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有着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现代汉语的感官动词可以分成五类,需要掌握每类的语义以及用法,每一类感官动词还可以根据搭配使用的对象分为感官体认动词,根据具体的语义特征和感知内容划分成感官感知动词。因此不同的划分规则在动词的具体使用上也会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一差别的存在,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可以做好提前预防工作,避免语言的差异产生的负迁移给学习者带来的干扰。

(二)学习启示

语言的对比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规避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学习和教学的困难。除了正确意识到语言之间的差异,研究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我们还应该将眼光放到过程中每一个可能提高或者影响的环节上:

1.对于第二语言教学而言,学习者出现的偏误不一定来自负迁移的影响,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和语言的差异之间并不是完全呈正比关系,应该多方面考虑各方面因素,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

2.在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的时候,除了初步考虑到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还应该将目光放到语义、语用和文化差异上,以此来提高语言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地道地使用。

3.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机械地去注意语言本身,或者只在乎语言的研究。更应该多关注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研究与发现,联系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和语言表现。

中日感官动词在分类和使用上都存在差异,我们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认识差异,尽量避免负迁移所带来的偏误,只有在了解本民族语言的分类与使用规则之后,才能在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对应分析并理解,更好的帮助第二语言的学习活动高效进行。

猜你喜欢

触觉味觉嗅觉
花园洋房里的味觉新趣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触觉“空降”虚拟世界
超强嗅觉
船内船外
VR新技能:虚拟味觉技术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
中医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