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院校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及教育管理策略分析

2022-09-16邹丽君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效能学业目标

邹丽君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山东 威海 250100)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扩招政策,教学规模迅速扩大,这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科生教学能力不足、教育系统不完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业自我效能感从本质上来看属于一种引导型策略,能够科学预测学生学业表现,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从多个角度提升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业表现、学习情绪以及行为习惯等。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本科院校针对学生效能感教学策略的研究对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一、本科院校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

根据文献调查法可以发现,我国针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并在原有基础上拓宽概念,融入新的理念。相比于早年间争议较大的内容,林杰(2020)等学者根据学习投入量表(UWES-E)对一千多名大学生进行情绪量表测试,分析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并深度探讨情绪差异,定向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投入;谢莉、张玲玲(2020)等学者将情绪来源进行细化,并主张应用人际互动来调动大学生的内心情感,从注重“教”向注重“学”的方面过渡,并对484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根据学业准备情况合理预测人际互动,从中收获效能感,形成链条式效应。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本科教育中针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部分研究,并进行了拓展。

二、本科学生培养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价值

研究表示,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对学习成绩乃至未来发展具有正相关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个人目标对于学生发展具有助推作用,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往往会选择更高难度的目标,从而决定其对待困难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在这一环境下,能够进一步提升其注意力,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高效完成任务。其次,自我效能感会潜移默化地降低学生的抑郁程度,使其始终保持自信心,从躯体方面降低不良精神症状,提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主观意识的角度彰显免疫调节功能,避免自卑、畏难的情绪。

三、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分析

成败经验。本科学生的“三观”已基本形成,具备完善的判断能力,对任何事物均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评价准则。在这一条件下,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其亲历的成败经验,通过各项事件中自己发挥的价值而收获成就感,这些经验能够直接影响效能感,其中成功的经验具有促进作用,失败的经验会导致效能感降低,使其思维受限于多个因素,如任务难度、慰藉援助、个人努力等。

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其他人行为的观察,了解对方能力,再根据其结果判断能力等级,这种方式能够给大学生一个基本的定位信息,即看到与自己水平相似的人获得成功,以此为依据提升自我判断,也能根据对方与自己的差异制订自我发展目标。反之,若对方行为的结果遭遇失败,自己内心也会出现畏难情绪。

语言激励。通过语言激励来提升自我效能感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属于环境条件的一项分支,其所获取的信息源包括别人的正向鼓励和建议。应用言语来帮助学生提升信念感,能够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坚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渠道,有效增加自我效能感。

思想情绪。思想情绪主要依靠环境方面的依赖感,从教学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教师授课风格、学习环境以及社交方面,就目前来看,比较常见的方法为网络学习和社交共同体模式。相关实验表明,在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心的荣辱感,因此学习环境可作为提升学生学业效能感的一项渠道。

四、提升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教学干预

(一)经常体验成功

无论是成功案例还是失败案例,只要是亲身经历的内容均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完善本科课程设计中需尽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上文分析来看,目标效应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既能提升心理满足感,又能收获一定的个人效益,是大学教育中常见的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方式。目标过高,学生经过不懈努力仍无法到达其水平,则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信,反之目标过低,即便到达目标,内心也会有空虚感,无法调动思维灵活性,使其安于现状,而标准且带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能够起到鞭策作用,不断提升学业效能感水平。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该方法所发挥的效能并未实现理想化效果,研究调查了100 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实际参与人数240 人,文科专业120 人,理科专业120人,有效回答240 份,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目标设置调查结果

从以上调查可以发现,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目标设置存在一定问题,其中文科专业学生中83.32%的学生能够从教师学科目标设置中收获学业自我效能感,但从整体比例中可以发现“容易”与“正常”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尽管正向的效能感能够给予大学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过于简单则会导致其形成容易满足的心态,反而不利于未来发展。基于此,本科院校文科类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适当提升目标难度,合理控制目标成功率,长此以往,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效能感水平。相比于文科专业调查结果,理科专业则相反,30.8%的学生能够在目标效应中收获自我效能感,属于正常比例范畴,但“困难”和“十分困难”两个层次则较为失调,仅有47.5%的学生能够从目标中收获挑战刺激自身发展,认为目标设定“十分困难”范围的学生占比较大,无法收获较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导致信心不足。基于此,本科院校理科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适当降低目标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收获基本的学业效能感,提升其对自我能力的自信心。

还需融入自主性和差异性理念,引导学生自己设立短期且富有挑战性的目标,适当进行教育干预,尽可能缩短目标实现周期,培养时间管理观念和个人计划观念。一般情况下可设置为学科目标、证书目标、星期目标、课程目标等,学科目标和课程目标主要以某一科目教学指南或某一章节为周期,证书目标则以本专业证书或其他领域证书报考时间和考试时间为周期,星期目标则按照个人喜好而制订学业目标,不仅能够培养时间观念,还能降低压力,循序渐进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设置过程中需要展现目标的层次性,逐步提高难度。

(二)学术榜样设置

通过上文所提及的替代性经验,可以在本科院校中设置学术榜样机制。针对学术榜样设置方面的研究,本次调查选择29 人进行自我效能感调查,包括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教师以及领域内专家。根据访谈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在看到学者演讲或本专业的教学访谈内容时,内心均会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而作为本专业的教师,在讲述一些案例或个人学术经历时,其心中的成就感也会有所提升,尤其在面对本专业学生时,其期望值与学生自我效能感成正比。这种情感在同专业、同龄人方面能够被扩大化。

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内部人才济济、层次分明,这种情况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情况,一部分为始终追求更高发展的进步型大学生,另一部分则为止步不前随遇而安的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者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学业自我效能感,重视综合性管理,可通过学术总结、学术交流来主动了解不同学生群体间的学习状态和进度,缓解内部脱节现象,根据专业定期举办演讲活动,组织优秀毕业生回访学校、知名企业家宣讲等活动,以此形成榜样效应,通过个人发展情况分享来达到替代性经验的目的。

(三)重视主体因素,加强横向与纵向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习质量的最大变量,以往有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本科院校学生当前发展情况,所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样本量较小,且等级差异化并不明显。基于此,在现代化本科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避免结果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实现深入探究。以本科生主体差异为例,需要将不同学生视为单独的个体,强调以主体为圆心,周边环境为半径所展开的互动活动为研究对象,详细了解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再深入分析环境差异。横向研究表现为对教学风格的研究,纵向表示站在时间轴线分析学生未来发展,将二者进行融合提升本科生学业自我效能感。

首先需要重新定位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风格,再根据学生自我效能感情况展开教师评价,分析最符合当前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对某高校大一同一专业的六位教师进行分析,让该专业大二全体学生进行《教师风格问卷》评价打分,分为1—7 个等级,越贴近此风格的得分越高,最终数据整理见表2。

表2 教师风格评价表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可以发现,最符合这四种风格特征的四位教师分别为语言风趣型的陈老师、逻辑严谨型李老师、语言鼓励型赵老师以及创新探索型宋老师。在本科生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树立个人形象,将课堂氛围设定为发现问题式、创新式风格,应用教师风格特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课上充分展现自我,畅所欲言。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持鼓励式原则,运用语言激励提升学生课堂体验感,从而形成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体验。

(四)引导归因教学策略

大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而归因法中带有一定的社会学概念,因此针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归因法的研究可应用引导归因的教学策略,将个体预设为理性人,在归因的过程中应用自身思想和知识了解周围环境和行为动机,并系统地划分为三个维度:第一是控制点,即因素源,表示学生在个人内控与外控条件下的能力情况与努力程度;第二是稳定性,表示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是否详细了解影响自己的因素;第三是可控性,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具体事件,学生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思想导向。归因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前者能够针对失败原因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尽管失败也是努力的结果,促进个体成长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而后者则将自己失败的原因规划为运气不好或能力有限的消极归因,并丧失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情绪和思想的角度进行深度引导,如一般情况下,造成失败的范畴普遍在于专业学习情况,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课上体验情绪和周围学习环境,掌握实时的课堂状态,观察来源性知觉,详细了解其情绪不高的因素,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实际应用中可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就目前来看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引导尚且停留在发展阶段,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如在团体辅导技术中引入群体动力理论和人本咨询理论,通过语言暗示来刺激学生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到某一知识点的研究与分析。

(五)融入职业价值观提升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与职业决策之间关联密切,因此本科教育管理可通过职业价值观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对社会不同群体职业生涯分析来看,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水平在社会群体中处于中上层次,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下,职业价值观主要分为职业知识、个人能力、职业信念、自我评价、目标以及行为准备这六个维度。对于大学生而言,最影响其职业决策的问题是职业知识,往往其会将自己限制在某一领域中,长此以往,将导致思维固化,并将自己的能力控制在专业领域,无法实现突破。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专业课教师与就业指导教师沟通,并拓展就业渠道,从根源处打开大学生思想格局,提升决策水平的同时收获自我效能感。

(六)参与式教学策略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

本科生自我效能感的构建无法通过教学范式构建,需要突破固有限制,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思维与行为习惯养成领域,使其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增强自我正向认知。参与式教学的本质内涵与自我效能感培养存在一致性,可以将二者进行融合来完善本科教育,促进教学改革。相关资料显示,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偏向理论的情况,这与新时期社会人才培养计划背道而驰。尤其针对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专业,如医学、电子学、计算机以及机械学等,不仅要具备正确的思辨能力,还需参与各类设计活动,教师需要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总课时占比,尽可能地将课堂归还于学生,通过实操调动学习积极性。为了进一步发挥参与式课堂对本科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正向激励,可设置小组评价机制,以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反馈,真实记录整个活动的实践探索过程,并陈列各组的成果以激发其内心的胜负欲和荣誉感。在评价方面主张协同、联动的方式,强调评价内容的建设性和鼓励性,教师可根据参与流程反复进行评价,重点强调活动失败的原因以及整改对策,同时对比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个人变化情况,将此过程详细分享到个人或小组中,提升学生的活动参与感,树立自信心,久而久之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五、结语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本科生思维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能够客观地对待各种人生挑战,如职业挑战、就业挑战、个人能力跨越式挑战等。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培养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俨然已成为当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项目,新时期本科教育工作者务必树立多样化思想,从不同角度探讨培养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综合提升。

猜你喜欢

效能学业目标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教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35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