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镜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近期生存质量分析

2022-09-08朱铭君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肺段肺叶术式

朱铭君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河南 洛阳 471003)

肺癌是指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肺部恶性肿瘤,根据病理分型可分为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等几种主要分型。受环境、生活习惯、遗传等各种因素影响,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呈迅速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因此,提高健康管理意识、培养定期体检的良好习惯对于肺癌高危人群早期发现并治疗肺癌具有重要意义。外科手术是目前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在疾病进展早期采取治疗可以达到根治或最大限度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对于优化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医疗水平的飞速进步与腔镜技术的蓬勃发展给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相比传统的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能极大地降低手术造成的创伤,减少患者的术后病死率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进入临床使用后得到医护与患者的一致认可[2]。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都是早期肺癌根治的常用术式,二者均借助胸腔镜切除病变组织,其差异在于切除组织范围的不同。为寻求早期肺癌患者治疗的最佳术式,本研究选取78例分别接受肺段切除术与肺叶清除术的早期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在肺癌患者围术期指标、肺损伤情况、术后疼痛情况、生存质量方面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肺癌的诊断标准[3];TNM分期I期,无淋巴转移;肺结节<3cm;存在手术指征,经X线、CT明确病灶位置;手术人员相同。排除标准:合并其它器质性疾病及恶性肿瘤者;严重的肺部感染者;胸部外伤史者;术前接受放化疗者;手术不耐受者。

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段切除组(n=42)和肺叶切除组(n=36)。其中肺段切除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52~64岁,平均58.29±3.18岁;腺癌20例,鳞癌15例,其它7例;肺癌症状量表(Lung cancer symptom scale,LCSS)评分18~28分,平均23.19±2.89分。肺叶切除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51~63岁,平均57.42±3.28岁;腺癌17例,鳞癌14例,其它5例;LCSS评分17~30分,平均23.73±2.68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肺癌类型、L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21-05-B035)。

1.2 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完善后,将患者送入手术室,麻醉成功后常规气管插管,取健侧卧位,单肺通气。腋前线7~8间做1.2~1.5 cm切口为观察孔,腋前线3~4肋间做2.1~2.5 cm切口为操作孔。肺段切除组依次分层解剖支气管、动静脉后确认病变肺段,充分鼓气膨胀后分离边界,采用切割缝合器切除相应肺段。肺叶切除组采用相同方法,明确病变肺叶后,完全分离边界,切除肺叶。手术结束后,生理盐水冲洗胸腔,留置引流管后缝合两孔。术后两组患者均采取抗感染等常规术后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围术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包括:患者死亡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胸管留置时间、术后感染率。

1.3.2 肺功能损伤情况

术前及术后3 m,采用肺功能检查仪(济南来宝公司)测定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at 1 second,FEV1)、最大通气量(Maximum ventilation volume,MVV)。

1.3.3 术后疼痛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评估患者术前、术后 3 d、术后3 m、术后6 m疼痛情况,总分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明显[4]。

1.3.4 肺癌症状

术后6 m,采用LCSS评估患者肺癌症状,包含6个主要症状和3个总评估,总分0~100分,分值越高,病症越重。

1.3.5 生存质量

术后6 m,采用肺癌患者生活质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for lung cancer,QLICP-IU)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总分40~200分,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佳[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围术期内无患者死亡,肺段切除组患者各手术相关指标均明显低于肺叶切除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D)

注:与肺叶切除组相比,*P<0.05。

组别 例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下床时间(d) 胸管留置时间(d) 术后感染率(%)肺叶切除组 36 125.52±22.49 4.69±0.68 5.57±1.03 10(27.78)肺段切除组 42 95.47±16.17* 2.13±0.51* 4.26±0.54* 4(9.52)*

2.2 肺功能损伤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FVC、FEV1、MVV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 m,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均明显下降,但肺段切除组患者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损伤情况比较(±SD)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损伤情况比较(±SD)

注:与术前相比,*P<0.05;与肺叶切除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FVC(%) FEV1(%) MVV(%)术前 术后3 m 术前 术后3 m 术前 术后3 m肺叶切除组 36 94.34±11.58 78.47±8.23* 94.57±11.84 78.29±8.43* 93.24±10.48 76.84±7.39*肺段切除组 42 95.14±11.29 85.34±10.54*# 93.26±11.63 84.97±9.36*# 92.16±10.37 83.46±8.51*#

2.3 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 d、术后3 m肺段切除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肺叶切除组(P<0.05)。术后6 m时,两组间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SD)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SD)

注:与肺叶切除组相比,#P<0.05。

组别 例 术前(分) 术后3 d(分) 术后3 m (分) 术后6 m (分)肺叶切除组 36 1.31±0.47 4.35±1.28 1.87±0.44 0.93±0.30肺段切除组 42 1.26±0.58 3.59±1.12# 1.24±0.31# 0.89±0.23

2.4 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LCSS评分、QLICP-IU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 m,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肺癌复发及肺癌相关性死亡,两组患者的LCSS评分均明显有下降,QLICP-IU评分均明显有上升,但肺段切除组患者的评分变化明显大于肺叶切除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D,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D,分)

注:与术前相比,*P<0.05;与肺叶切除组相比,#P<0.05。

组别 例 LCSS评分 QLICP-IU评分术前 术后6 m 术前 术后6 m肺叶切除组 36 23.73±2.68 17.39±2.61* 75.29±3.36 165.61±5.24*肺段切除组 42 23.19±2.89 13.05±2.25*# 74.35±3.67 173.28±5.97*#

3 讨论

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变过程,受吸烟、职业接触、空气污染、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肺癌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常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等症状,可造成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功能受损,影响生命质量[6]。既往数据调查显示,将近2/3肺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造成肺癌预后不佳。随着近年来人们经济及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肺癌高危人群的健康与预防意识有所提高,使得早期肺癌检出率也较前提升[7]。早期肺癌的治疗也成为当下一大热点话题。胸腔镜手术是目前肺癌手术中最受医患青睐的手术方式,以创口小、恢复快的独特优点成功取代传统开胸成为肺癌治疗的标准术式,可明显减少手术对胸壁肌肉及肺组织损伤[8,9]。胸腔镜肺癌手术可根据肿瘤组织切除范围分为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二者在手术方式不同,手术效果、术后恢复情况中有所不同[10]。本研究结果显示,肺段切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胸管留置时间、术后感染率均低于肺叶切除组,术后3个月,肺段切除组患者的FVC、FEV1、MVV的高于肺叶切除组,术后3 d、术后3 m肺段切除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肺叶切除组,术后6 m,肺段切除组患者LCSS评分低于肺叶切除组,QLICP-IU评分高于肺叶切除组。术中出血量可以反映手术本身对患者组织及血管的损伤,术后下床时间、胸管留置时间、术后感染率等手术相关指标可以反映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肺段切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均低于肺叶切除组,说明采用肺段切除手术的肺段切除组患者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分析原因如下:除无法避免的腔镜切口对胸壁肌肉造成损伤、影响肺功能外,术中病变肺组织及周围组织的切除也会导致残余肺组织代偿性膨胀,引起支气管角度发生变化,气道横截面积减小,气道阻力增加,因此两种手术方式均会造成术后肺功能下降[11]。而肺段切除术更大程度地保留健康肺组织及段支气管,手术损伤小,对气管形态的影响少,术后恢复快,疾病影响更小,近期生存质量更加[12,13]。术后6 m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肺癌复发及肺癌相关性死亡,且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差异,说明两种术式的短期疗效相当[14]。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起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对肺组织的切除范围更小,这也说明肺段切除手术需在术中对肺组织内支气管与血管尽量完整保留,手术难度更大、手术时间更长,也意味着对术者的专业能力更具备挑战性,在临床术式选择时应加以注意[15]。

综上所述,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相较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更好,肺损伤小,近期生存质量更佳,临床效果值得肯定。但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等缺点,后续需针对以上不足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更明确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价值。

猜你喜欢

肺段肺叶术式
ICG荧光成像技术在VATS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肺段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的外周性肺腺癌围手术期效果分析
不同术式治疗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的效果比较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经阴道及腹腔镜辅助阴式两种术式切除子宫临床疗效
微创三孔法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毛玻璃结节患者的疗效分析
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浸润性肺癌的疗效分析
肺 段 切 除 术 治 疗 肺 癌 的 研 究 进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