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潍坊市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022-09-05任玉斯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潍坊市潍坊乡土

任玉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既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等,又包括人力资源,如社会各方面的人员。”[1]潍坊地区有着丰富的乡土史资源,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潍坊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乡土史资源与历史教材有效衔接,高效融入历史课堂。对于中学生而言,家乡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地方,因此,可以将乡土史资源与中学历史相融合,以学生熟悉的乡土文化为开展历史教学的突破点,让学生从乡土史资源中了解家乡历史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乡土史资源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乡土历史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乡土史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学生在学习乡土史资源时,不应局限于对单一历史文本知识的学习,还应了解乡土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乡土史资源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古代建筑、风土人情和民俗节日等,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例如,潍坊市的十笏园体现了明清时期北方园林的特点和江南园林的自由风格,高密扑灰年画展现出鲜明的胶东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因此,乡土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多种维度和视角,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家国情怀

从学生的成长环境中挖掘乡土史资源,将其引入历史课堂,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对历史感到亲近,激发学习兴趣。潍坊地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着众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例如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潍坊烈士陵园等。历史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先辈们为保家卫国所进行的英勇斗争,学习先辈们的大无畏精神,在学生心中埋下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有利于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托于乡土史资源。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潍坊地区的乡土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彰显潍坊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广泛参与。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乡土史资源开发课题小组,共同搜集、查阅、筛选材料,让学生亲身参与。师生可以共同选编乡土史资源组成校本教材,作为统编历史教材的补充,开创以师生团队合作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突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形成具有本校特色与风格的教学体系。

(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历史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挖掘、梳理乡土史资源能够考验教师搜集、分析、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将乡土史资源与历史教材相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历史素养。在将乡土史资源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与时俱进,创新乡土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学生为落脚点,与学生共同成为历史课程的探究者。

二、潍坊市乡土史课程资源梳理

通过梳理潍坊市乡土史资源,将乡土史资源和初中历史教材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对照(见表1),将潍坊市乡土史资源和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衔接。这样可以合理恰当地将乡土史资源应用到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2]。

表1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部分内容与潍坊市部分乡土史资源对照表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潍坊市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乡土史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当地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和教师对乡土文化会产生天然的亲切感,这种优势是其他资源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历史教师应秉持资源多元化理念,积极开发乡土史资源,将其作为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

(一)探索乡土史教学与历史课程教学的交叉与融合

乡土史资源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师应坚持“以部编教材为主,以乡土史资源为辅”的教学原则,当历史教材涉及潍坊地区乡土史资源时,适时补充潍坊乡土史资源,加深学生对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中,教师在讲完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后,可以穿插讲述潍坊地区桃园遗址的相关历史文化。桃园遗址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铲和磨棒等石器,还出土了陶鼎等日用器物,以此推断新石器时代潍坊地域的人类已有较为完备的工具来从事农耕生产,农耕文明也有了一定发展。在讲解教材内容时补充潍坊桃园遗址的历史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感受我国农业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精心开发乡土史校本课程

乡土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零散性,为了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潍坊乡土史,历史教师可以开发乡土史校本课程。历史教师应秉持教学资源多元化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新教学方式,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乡土史校本课程,构建新的乡土史教学模式,为乡土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潍坊地区已有乡土史教材《潍坊历史与文化》,此书主要按照时序性原则编写了从古至今的潍坊史事,历史教师可以将此作为课程资源,并遵循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历史发展线索,搜集、发掘、丰富潍坊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创新教学设计,按照专题的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教授上,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科学设定课时目标,利用课后时间为学生讲解乡土史[3]。

(三)开展乡土史课程实践活动

第一,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遗迹等。历史教师可在周末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如潍坊市博物馆、潍县战役纪念馆、高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各县区的历史遗迹,如十笏园、齐长城遗址、郑公祠、驼山石窟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丰富多样的潍坊历史文化,给予学生丰富的感官体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二,开展专题讲座。在重要纪念日,历史教师可与学校协商,邀请著名的人物或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或历史报告会,为学生介绍当地的历史事迹和历史人物。例如,邀请潍县战役纪念馆的馆长开展“把胜利红旗插上潍县城头”专题讲座,讲解潍县战役,带领学生重温红色记忆,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四)研制乡土史课程电子资源库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极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效率。历史教学不应局限于单一模式。历史教师要开拓新思路,以开发当地的乡土历史资源为切入点,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梳理、整合潍坊地区的乡土史资源,建立乡土历史课程电子资源库。例如,将央视出品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纪录片中与潍坊乡土史资源相关的视频下载下来,放入电子资源库中,将其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或者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渠道查阅、观看课程资源库,丰富学生乡土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

(五)开发乡土史课程立体化教学平台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乡土史课程,积极开发乡土史教学立体化课程平台,打造线上历史课堂,创建新型乡土史课堂模式[4]。历史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乡土史电子化教材,利用微课宝、课堂派等教学交互软件,以“云导游”的方式实地录制潍坊乡土史课程,为学生呈现较为真实的历史遗迹场景。历史教师可以将潍坊市博物馆的线上3D参观功能引入线上乡土史课程中,使学生获得沉浸式体验。课前,历史教师分享二维码,学生使用课堂派软件扫描二维码进入班级群。教师将本课任务清单发送至班级公告栏中,学生进入微课宝中选择相应的课程章节进行观看学习。教师预设问题链,与学生进行互动。课中,教师利用问卷星进行线上学习的过程性考核。课后,学生进入课堂测试环节,利用试题库自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以数据的方式反馈给历史教师,教师能够动态、实时且精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状况。课程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打分和评价,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反思和改进,真正实现“互联网+”时代下乡土史课程数据化、信息化。

潍坊市的优秀乡土历史资源是潍坊地区几千年岁月的沉淀,历史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优秀的乡土史资源,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既要把丰富多样的乡土史资源恰当地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乡土史课程教学形式,发挥乡土史资源的宝贵价值,激活历史课堂,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乡土史资源有机结合,开阔学生历史视野。乡土史资源具有生动性和具体性的特点,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学习历史的多元化视角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潍坊市潍坊乡土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潍坊市工商资本下乡赋能机制构建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潍坊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乡土中国
“筝”艳潍坊四月天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