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冷链食品管理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2022-08-19赵楠张炀

食品工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冷链消毒进口

赵楠,张炀

1. 首都体育学院总务处(北京 100191);2. 北京市学校基建后勤管理事务中心(北京 100044)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因其高强度的传染性和传播速度,已经蔓延至全球范围内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2年1月,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突破3亿例。突如其来的疫情在阻碍世界各国人员交流的同时,也对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新冠肺炎虽然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但却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疫情的暴发无疑给食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和挑战,同时也给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1],尤其是冷链食品。

冷链食品,包括冷藏食品和冷冻食品,在其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关节均需处于低温环境,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近年来,我国冷链食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而进口冷链食品在解决食品供应、平抑物价及满足消费者产品多样化需求上起着重要作用,但因接触新冠病毒阳性的冷链食品从而导致人被感染的事件屡次发生,国内多个城市的疫情首发病例均与冷链食品有关[2]。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溯源,病毒来源指向进口冷链产品;同年7月,辽宁大连某海产品加工企业员工确诊新冠肺炎,溯源锁定到了新冠病毒阳性的进口鳕鱼外包装;9月,山东青岛港码头工人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溯源锁定了被污染的进口鳕鱼外包装;11月,天津某冷库工作人员确诊,溯源发现进口的一批冷冻猪肉核酸检测呈阳性;12月,辽宁大连码头工人搬运俄罗斯货轮冷链货物感染新冠病毒;2021年5月,辽宁营口冷库搬运工在搬运被污染的进口鳕鱼过程中感染病毒;同年11月,辽宁大连首站定点冷库的员工确诊,随后,食品加工公司员工及学校食堂餐厅员工陆续确诊。冷链食品成为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加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同时也引起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虽然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和相关的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海关总署等部门多项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也切实降低了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的风险[3],但目前我国依旧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长期化的重要时期,后疫情时代如何科学地管理进口冷链食品、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至关重要。文章对后疫情时代冷链食品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防控的对策,以期为保证冷链食品安全质量、有效防范由冷链食品引发疫情传播提供一定的支持。

1 新冠疫情下冷链食品存在的问题

1.1 新冠病毒低温适应能力强

与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不同,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并不会被冻死[4],新冠病毒在低温环境下较强的生存力,直接导致了进口冷链食品频繁检出新冠病毒[5]。对2021年10月至12月一个季度内海关总署公布的对国外企业、渔船及冷库等采取的紧急预防性措施中提及的检出新冠阳性的冷链食品产品信息进行汇总(表1),累计检出至少44批次冷链食品携带新冠病毒,大部分产品均为外包装检出阳性,但也有内包装甚至食品本体检出阳性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低温条件有利于新冠病毒的结构完整和分子稳定,同时冷链的高湿度环境有利于新冠病毒的生长,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新冠病毒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4-5]。Dai等[6]研究不同温度下附着在三文鱼上的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间,结果显示在4 ℃条件下,附着在三文鱼上的新冠病毒可以存活8 d,而在25 ℃条件下仅可存活2 d。此外,有研究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在0 ℃下依然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可以存活几十天甚至数月[7]。新冠病毒的强低温适应能力极易使冷链食品将病毒从疫区带到非疫区,进而引发新的疫情。

表1 2021年10月至12月涉疫进口冷链食品产品信息

1.2 冷链食品存在由物传人的风险

新冠病毒可在食品本身及其包装上附着较长时间且不丧失感染性,当其达到一定的滴度时,便可导致接触人员感染新冠病毒[6,8]。手接触是传播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病毒的方式之一,研究人员对呼吸道病毒,如甲型流感病毒的试验结果表明,当接触到被污染病毒的物体表面5 s后,病毒会立即转移到接触者的手上,并可在手上存活长达5 min[3]。Xiao等[9]对冠状病毒可能的传播途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手与被污染的表面接触会导致冠状病毒的迅速扩散。近年来,冷链物流作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减少过程损耗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已深入到各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尤其是食品行业,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和要求也逐渐增多,但我国冷链物流技术及自动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处于较低水平[8,10]。冷链食品在港口装卸时仍以人工操作为主,由于大部分环节均需人工介入,较长的作业时间增加了操作人员与病毒接触的概率,扩大了新冠病毒由物传人的风险[11],一旦装卸工人因防护不规范或未及时发现并更换破损的护具时,便有极大可能直接接触到货物上的病毒从而被感染。此外,当被感染的食品进入相对封闭和集中的环境中,如加工车间及批发市场等,则有可能大面积地感染进入此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及消费者,造成疫情的反扑[12]。

1.3 冷链食品消毒技术不足

包装内的食品通常采用的杀菌方式主要分为热杀菌和非热杀菌(冷杀菌)两大类,其中非热杀菌一般为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式进行杀菌,新型的冷杀菌技术主要包括超高压、臭氧、辐射、紫外线及脉冲强光杀菌[13-14]。目前我国冷链食品在装卸及运输等过程中对外包装的消毒主要是使用含氯消毒剂、醇类、季铵盐类及过氧化物类等化学品,然而,消毒化学品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人类的健康风险[15-16]。此外,由于食品的特殊性,很多高效的化学消毒剂不能使用,且低温环境下常规的消毒剂容易浑浊结冰,导致消毒效果变差[5]。然而,受多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进口冷链食品的全部检测,新冠病毒的科学抽检并不具备正态分布属性,抽检结果难以代表货物的整体情况,且新冠病毒无孔不入,如表1所示,我国进口的冷链食品中,无论是产品的外包装还是内包装,甚至食品本身都曾被检出新冠病毒阳性[4-5]。因此,低温消毒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

1.4 国外疫情反复,加大冷链食品传播病毒的概率

冷链食品被感染新冠病毒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及贮藏和销售的环节中,所处的环境或加工使用的水等被病毒污染,另一个是被携带病毒的工作人员污染[8]。为了恢复经济,很多国家选择了“带疫复工”,国外冷链食品相关的企业疫情防控效果较差,导致冷链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易出现被污染的可能[5]。2020年4月,美国19个州115家肉类或家禽加工厂暴发疫情,同年6月,英国威尔士3家肉食加工厂和德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厂均暴发疫情,此外,其他国家也发生过多起食品加工厂的聚集性疫情[3,17-19]。国外疫情的反复极易造成冷链食品的污染,进而通过进口的方式将病毒传播到我国,加大了冷链食品新冠病毒传播概率。

1.5 冷链食品追溯体系不完善,境内流通存在防控难点

进口冷链食品在通关后,还需经过港口冷链基地、冷链干线物流、城市仓储冷库、城市冷链配送中心及终端配售门市等多个物流节点才能进入消费市场,这些境内流通环节空间变换大、时间跨度长,稍有疏忽就会给疫情防控带来许多未知的安全隐患[5]。目前我国从事进口冷链食品交易的商户主要包括食品生产企业、餐饮供餐单位、小型作坊、餐饮及流动摊贩等,食品所经历的流通环节和储运节点较多,涉及的人员和交易场景纷繁复杂,很难实现全链条追溯,当疫情发生时,难以在第一时间切断食品中新冠病毒的传播[20]。

2 冷链食品应对新冠疫情的对策

2.1 加速针对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消毒方法的研究

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新冠病毒的消毒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Guo等[21]研究显示,等离子体活化水可以快速灭活新冠病毒;Tizaoui[22]研究发现臭氧可以有效对抗新冠病毒;Inagaki等[23]研究表明紫外线可以使新冠病毒失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24-26],如:液体消毒剂不适用于低温条件消毒;臭氧具有一定的毒性,应用于冷链食品时可以加速臭氧覆盖与挥发时间的技术还不完善;长时间暴露在高照射剂量的紫外线下会影响食品的品质等,目前还未有适用于冷链食品消毒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对于进口冷链食品的新冠病毒检测力度较大,控制较好,但依旧不能完全避免病毒从国外通过冷链食品输入到国内,进而导致由物传人引发疫情事件的发生,因此,后疫情时代加速针对于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的低温消毒方法的研究、实现口岸冷链食品全覆盖预防性消毒至关重要。

2.2 尽快建立完整的冷链食品追溯体系

为了防止冷链食品传播新冠病毒,除了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抽检力度和消杀工作外,尽快建立完整的冷链食品追溯体系也十分重要。各地政府应对当地涉及冷链食品的所有企业和商户进行摸底排查,全部登记在册,精准防控,不留死角。基于互联网+,构建大数据平台,全国范围内资源信息共享,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尽全力覆盖所有与冷链食品相关的环节,促进完整追溯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应遵从追溯专业化,使用现实可行的信息技术实时采集追溯信息,助力疫情的排查布控。此外,还应尽快建立基于HACCP原则的冷链物流控制新冠病毒传播的预防技术体系[27]。

2.3 严格落实冷链食品相关企业主体责任

全面落实相关企业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也是防止新冠病毒通过冷链食品传播的有效途径。海关及市场监察部门应加大对相关企业及食品的监督和检查,及时查办违法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加强技术支撑,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行法定职责等方式,落实相关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冷链食品经营企业严格落实申报制度并做好详细的台账记录,确保所经营食品可追溯,加强内部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操作,定期组织员工核酸检测,积极动员并组织员工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把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2.4 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

冷链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便是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确保消费者主动通过正规途径选购冷链食品,对冷链食品如何在家中进行表面消毒等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后疫情时代,虽然我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旧不可放松,需要消费者更加明确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堵住防疫“最后一公里”。

3 结语

冷链运输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冷链食品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冷链食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冷链食品的安全关乎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后疫情时代,仍需吸取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建立完整的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加速针对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消毒方法的研究,严格落实冷链食品相关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冷链物流环节的安全管控,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切实保障后疫情时代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猜你喜欢

冷链消毒进口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孟加拉允许贸易商进口70万吨大米
中国冷链物流:应对冬奥的技术大考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消毒,大头有话说
家庭消毒, 你真的做对了吗
进口食品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门把手消毒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