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联合凝血功能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2-08-17黄金霞马辉程马惠玲

甘肃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肝炎血常规

黄金霞,马辉程,马惠玲

(1.民勤县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 733399;2.民勤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武威 733399;3.民勤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 武威 733399)

乙型肝炎在临床中也称为乙肝,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也是我国流行最广、危害最高的疾病之一。此病并没有特定的流行阶段,但在儿童及青壮年中多发[1],而早期发现并进行正确的治疗阻断乙型肝炎进展,也是预防肝硬化的重要手段。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在不同阶段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其血常规参数存在着一定差异,而肝脏作为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在其出现病变后血液的凝固系统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可能会引起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严重可出现广泛性出血[2-3]。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血常规联合凝血功能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182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慢性肝炎61例:男38例,女23例,年龄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38.32±7.14)岁。急性肝炎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为20~71岁,平均年龄为(38.82±7.35)岁。重型肝炎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为19~70岁,平均年龄为(37.92±7.22)岁。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硬化)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为20~71岁,平均年龄为(38.95±7.62)岁。

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57例作为健康组:男34例,女23例,年龄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38.22±7.54)岁。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乙型肝炎患者诊断、分型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4];(2)健康组人群身体健康,不存在影响本研究疾病,近1个月无药物服用史;(3)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4)均知晓并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其他存在器官严重疾病者;(2)存在精神病史者;(3)合并存在原发凝血系统疾病、血液病、妊娠及其他类型肝炎重叠感染者。

1.2 方法

1.2.1 凝血功能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静脉抽血2 mL,在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浆即可进行凝血功能检查,仪器使用法国思达高(Stago)公司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

1.2.2 血常规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静脉抽血2 mL,使用EDTA抗凝,即可进行检查。检查仪器:Sysmex公司的XN_1000血细胞计数仪。测定指标包括: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人群中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使用方差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进行描述,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人群中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急性肝炎组患者APTT、PT值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APTT、PT值明显高于健康组,且均以肝硬化组值最高(P<0.05);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患者FIB值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FIB值则明显低于健康组,且肝硬化组值最低(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人群中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2 不同人群中血常规指标比较

急性肝炎组与健康组血常规指数R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RDW明显高于健康组,其中以重型肝炎组值最高(P<0.05);急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MCV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MCV值明显高于健康组,其中以肝硬化组值最高(P<0.05);五组PDW、MPV值比较无差异详(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人群中血常规指标比较

3 讨论

在临床中乙型肝炎发病率和致死率均高,早期诊断多使用肝功能、肝脏活检等为主,而临床中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参数资料越来越丰富,血常规、凝血常规检查在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中也展现出了重要的使用价值[5-6]。

大多数的凝血因子都在肝脏内合成[7]。在机体感染乙型肝炎后在急性期会出现有大片肝细胞坏死的情况,会引起患者蛋白质合成障碍、肝功能衰竭以及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APTT属于内源性凝血因子筛选实验,如果APTT延长则代表血浆中Ⅷ、Ⅸ、Ⅺ、Ⅻ凝血因子单独或是联合缺乏,PT则属于外源性凝血因子筛查实验,其延长代表血浆中Ⅱ、Ⅴ、Ⅶ、Ⅹ单独或是联合缺乏;FIB在肝脏中合成,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降低代表肝脏合成功能减退,或出现原发性纤溶亢进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8-9]。在本研究中发现,急性肝炎组患者APTT、PT值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APTT、PT值明显升高(P<0.05);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患者FIB值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FIB值则明显低降低(P<0.05),提示肝炎患者随着病情加重其肝脏损害也增加,肝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出现APTT、PT延长,FIB降低的现象,与以往文献研究结果相符[10]。而不同程度的肝炎患者其APTT延长时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提示APTT可提供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在不同人群血常规参数比较中发现,急性肝炎组与健康组血常规指数R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RDW明显高于健康组,其中以重型肝炎组值最高;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MCV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提示血常规参数中RDW、MCV值变化可反映出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对其临床诊断有着积极意义。RDW可反映出血液中红细胞离散情况,MCV反应红细胞体积大小,两者均出现升高时提示机体外周血红细胞大小差异大。乙型肝炎患者其感染病毒导致病毒入侵、免疫功能降低引起了肝脏病变,可出现内毒素血症,影响到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最终导致红细胞合成减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消化功能降低,患者体内合成红细胞所需要的物质减少其红细胞数量也会明显降低。而重症患者其RDW升高,MCV无变化,提示患者肝功能受损严重,内毒素血症也加重,与其红细胞形态遭到破坏有关。

综上所述,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可反映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受损程度,两者联合诊断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以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肝炎血常规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世界肝炎日》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