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源数据的历史文化街区品质评估
——以河南洛阳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2-08-17申世广张珮瑶

中国名城 2022年8期
关键词:评估历史空间

申世广,张珮瑶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城市中“名城—街区—文物”3级遗产保护体系中的中间环节,既是一个城市时间维度源远流长的体现,也是空间维度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城市遗产的集中地。一个高品质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载体,对于历史文化传承、城市良好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品质展开评估,把握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是维护和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品质的有效手段。

目前,历史文化街区评估或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街区更新效果评价、活力评价、街区风貌评价、街区价值评价和旅游适宜性评价等单个领域,缺乏对街区的综合评估。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评估方法大多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分析来获取数据,由于样本数量众多,极易造成数据遗漏,因此难以对历史文化街区展开综合品质评估研究。随着互联网、云计算、遥感技术等迅速发展,利用多源数据研究历史文化街区逐渐增多。曹钰等基于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同类型POI业态数据的空间分布,分析街区空间活力,提出街区活力提升的建议;徐敏等以广东省16个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基础数据、大数据等,建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评估体系,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李建华等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多源数据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健康评估体系,依据各方面健康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多源数据以其获取速度快、范围广、实时性强等特征,为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评估提供了数据保证。

1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范围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南部(图1),以清代和民国时期河南传统民居风貌为特色。街区范围北起中州东路,南至马市街、贴廓巷和吕氏街,东依新街,西抵金业路,总面积94.15 hm。街区内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由于街区范围较小,经验证以5 m×5 m影像单元大小的栅格图像为研究粒度较为合适。

图1 洛阳市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区位

1.2 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新数据与传统调研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研究数据,其中公交站点、停车点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2021年5月),路网数据来源于OpenStreetMap(2021年5月)与实地调研;各类POI数据来源于高德开放平台(2021年2月);人口热力数据来源于百度热力地图,本文分别截取2021年3月4日、6日10:00、15:00和20:00的实时热力图;文化氛围、产业发展和景观环境数据来源于相关规划资料和实地调研。

2 洛阳市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评估分析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特征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历史文化街区品质评估的研究分为3部分:指标选取、体系构建及评估分析。

2.1 指标选取

阅读与街区评价有关的文献,运用频度统计法,确认使用频度最高的指标。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特征以及该历史文化街区现状,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10个影响因素。以影响历史文化街区品质为主题,将这10个因素设置为公众调查问卷内容,让每位街区游客或居民在其中选出3个自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分发问卷200份,收回185份,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结合调查结果与相关研究内容,选出交通环境、空间活力、产业发展、文化氛围、景观环境5个与街区品质显著相关的因素作为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图2 历史文化街区品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结果

2.2 体系构建

在各类历史街区评估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和公众调查结果,基于5个一级评价指标筛选出影响街区品质的11个二级评价指标,通过现状调查及相关规范应用,赋予各指标评价标准,最终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品质评估指标体系表(表1)。

表1 历史文化街区品质评估指标体系

2.3 单因子评估分析

2.3.1 交通环境分析交通系统是历史文化街区长期演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良好的交通环境是打造高品质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历史文化街区对外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内部以步行交通为主,研究将交通环境分为街区外部交通可达性和内部人行路网密度两部分。现状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包含24个公交站点、1个地铁站点和7个公共停车点。

(1)交通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目的地的难易程度。游客能否方便快捷地到达街区,是影响街区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百度地图和现状调查,确定现有公共车站、地铁站点和公共停车点位置。由于街区南侧街道较窄,公交车不能通行,因此将南侧靠近城市主干道上的公交车站点算入街区公交站点。通过ArcGIS多环缓冲区分析,分别得到公交站点(公交车站点和地铁站点)和停车点在街区中不同半径的覆盖范围。街区内公交站点400 m覆盖率较高,达到90.0%(图3)。公共停车点7个,停车点半径400 m覆盖率较高,为81.5%(图4)。此外,公交站点和停车点基本都位于街区核心保护区外部,在保证方便到达的前提下,不影响内部的步行交通系统。根据评估体系,公交站点和停车点覆盖率为70%—90%,因此可达性较好。

图3 公交站点覆盖范围

图4 公共停车点覆盖范围

(2)人行路网密度

历史文化街区内部以慢行交通为主,大多不允许机动车通行,因而人行路网密度是游客能否到达观赏点的关键。研究以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现状道路为主,以道路总长度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作为人行道路密度的量化依据。根据百度地图和OpenStreetMap获得的道路数据,结合现场调研,去除部分无POI点的狭窄道路和死胡同,得到人行道路总长度为9 948.35 m,人行路网密度为10.57 km/km。由评价体系可得该路网密度评价为“好”。

2.3.2 街区活力

街区活力是彰显街区品质的核心要素,一个能够吸引游客、充满活力的街区,必定具备良好的品质。研究以街区内功能密度和人群活动强度来表征其活力。

(1)功能密度

POI(point of interest)可译为“兴趣点”,是表征各类日常生活设施空间要素的数据,包含名称、经纬度坐标、分类等信息。根据该街区内不同类型设施的POI属性,对其空间要素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图5)。在该历史文化街区中,餐饮和购物类空间要素分布较多,居住类空间要素分布较少,生活休闲是街区主要承担的功能。将餐饮服务、购物服务、风景名胜、酒店住宿、生活服务五类空间要素合并为生活休闲类POI,利用ArcGIS对生活休闲类POI在该街区内的分布情况和核密度进行可视化分析(图6)。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是用来估计未知的密度函数,其表达公式为:

图5 生活休闲类POI分布

图6 生活休闲类POI核密度分析

式中:()为核密度估计值,为核函数,为核密度估计的尺度,(-x)为估计点到观测点处的距离,为尺度范围POI点要素的数量。

分析可知,生活休闲POI主要集中分布在街区南北向中轴街道,街区东侧分布较为分散,西侧分布较为聚集,POI总体空间分布较为聚集,总体评价为“一般”。

(2)客流强度

客流强度指游客的聚集程度,游客高度聚集的地方一般是街区中品质较高的地方。利用百度热力图,截取工作日和节假日不同时段的人群分布热力图(表2)。根据实际调研发现人群分布情况与POI点分布情况基本一致,POI点聚集或稀少的地方,也是人群聚集或稀少的地方。同时,工作日的人群活动强度低于节假日,白天的人群活动强度低于夜晚,总体人群活动强度一般。

表2 不同时段人群活动强度

可视化分析显示街区中活力较高区域较少且分布较为分散,活力中等和活力较差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在整个空间格局中,高、中活力区域围绕街区外部干道形成近似矩形的环状,将低活力区域包裹其中,街区整体活力一般。

2.3.3 文化氛围

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这些保留下来的街巷文化和其承载的非物质内容对于整个街区的保护意义重大。文化氛围是影响历史文化街区品质的要素,本文将街区文化氛围分为历史遗存、街巷保护及文化设施3部分。

(1)历史遗存

该研究中历史遗存主要指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与建筑特色的表达,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重要意义。调研发现该街区历史建筑都已挂牌,沿街历史建筑使用功能均为商用,面向游人开放;偏僻处历史建筑仅做挂牌处理,不对游客开放。这些历史建筑目前使用功能单一,未能较好地反映街区原有功能。

街区内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都已划定文物保护区,树立保护标志,建立档案,但就其保护现状而言,还存在很大问题。第一,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安国寺中天王殿由于年久失修,目前已出现屋面漏雨、木结构糟朽、内墙抹面剥落、砖墙酥碱等严重损毁的情况;河南府文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内荒草丛生,缺乏管理。第二,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都无法在网络地图平台上查询。16处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鼓楼、丽景门旧址、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和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旧址在地图平台有准确定位。第三,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度与利用率过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9处为传统民居,不对外开放,河南府文庙、洛阳妥灵宫和安国寺未修缮完成,也不对外开放。因此,街区文物保护评价为“较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该街区现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7项,现已公布名录,以商铺为载体存在于街区中。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保护,但弘扬力度不够,没有定期组织相关的展示活动(表3),仅有“牡丹香”建立传习馆,因此目前总体评价为“一般”。

表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街巷保护

街区街巷分为重要传统街巷、一般传统街巷、风貌较好及风貌一般的街巷(图7)。街巷品质通过街区空间格局的完整性来表征,其完整性主要参考街道立面完整性与延续性。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内大多为2—3层的传统民居,街道两侧建筑界面较为完整,多以低层建筑与围墙构成较为封闭的街巷空间。整体上看,街区延续性较好,没有超高建筑,进行修复和重建的建筑在风格、色彩、高度上与原有建筑保持统一,街区原有立面风格没有遭到破坏,整体评价为“好”。

图7 街巷风貌现状

(3)文化设施

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化设施类型较为丰富,数量较多。街区中现有博物馆3处、展览馆1处,帝王史馆1处、城市书房3处,主题鲜明,极具地域特色。结合该街区整体规模,将街区内文化设施归为社区级文化设施,以500 m为服务半径,经ArcGIS分析得其覆盖率为91.74%(图8),由评估体系表可得街区文化设施评价为“好”。虽然文化设施数量较多,但也存在面积都相对较小、馆内内容丰富度不足、游客游览时间较短的问题。

图8 文化设施点覆盖范围

2.3.4 产业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原有基础上更新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传承传统产业与发展创新产业齐驱并进。本文将产业发展分为传统产业发展和产业多元化两部分。

(1)传统产业发展

经资料查询与现场调研得到街区内现存老字号产业有洛阳老城宴天下大酒店有限公司、洛阳市老城区保盛兴烧鸡、洛阳市老城区泮牲园酱肉店、洛阳济世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洛阳市真不同饭店。这些产业继承了传统技艺,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发展,但仅有部分产业品牌化,尚未形成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的经营模式,且宣传力度低,调研发现顾客多为本地人,因此目前评价为“一般”。

(2)产业多元化

目前街区产业类型单一,多为售卖本地特产及非遗的相关衍生产品,虽有地域特色,但重复性高,经营方式老旧,难以吸引游客。街区中缺乏与当地文化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型,现仅有一项文化旅游类产业——洛邑古城文化休闲旅游片区,因此产业多元化现状评价为“较差”。

2.3.5 景观环境

街区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作为以步行为主要通行方式的街区,绝不只是冰冷历史建筑围合的街巷,更应该是城市中富有生命力的公共空间,营造令人愉悦的景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1)景观视线

根据规划,街区内应有5处完整的景观视廊:钟鼓楼—文峰塔、钟鼓楼—东西城门建筑、钟鼓楼—潞泽会馆(现洛阳民俗博物馆)、九都路口—文峰塔—民主街口(中州东路)、文峰塔—潞泽会馆。经实地调研,发现5处景观视廊现存完整的4处,钟鼓楼—潞泽会馆被街区外部居民楼阻挡了视线。因此景观视线评价为“较好”。

(2)公共空间

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2017)》,选取面积大于300 m的公共空间:老城区法治文化广场、金业路社区文化广场、中州东路与金业路交叉口广场、宋代衙署游园、洛邑古城广场,其500 m半径覆盖率为86.2%(图9),整体公共空间现状评价为“好”。但考虑到街区自身旅游和便民的功能特性,还应加强街区内部小型公共空间及绿地的建设,为游客及居民提供游览途中休息的场地,以提升街区公共空间服务品质。

图9 公共空间500 m半径覆盖范围

2.4 街区品质评估综合分析

运用荣玥芳等在街区环境评价中所采用的序关系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根据评分标准对各项指标打分,计算出最终分数,再将分数带入等级评价标准,得到历史文化街区品质评估现状等级。

2.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专家调查法,对指标之间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对于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品质评估指标体系,将20位专家选取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结果采用序关系法进行处理,由此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大小(表4)。最终根据各项指标分配的分数,按照指标评估结果分别进行打分,得到各指标对应的实际分数(表5)。

表4 评估指标权重

表5 各指标实际分数

依据荣玥芳在街区活力等级划分中使用的方法,将街区品质等级分为A、AA、AAA、AAAA 4个级别,结合街区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等级划分(表6),将各项指标按照相应权重叠加,得到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综合品质分布图(图10)。

图10 街区品质分布

表6 街区等级划分标准

通过计算,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综合品质实际得分是67分,整体上属于AA级,表示街区总体品质一般,有待进一步提升。

3 洛阳市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提升策略

3.1 评估结果分析

从单一影响因素来看,整个街区11项二级指标中,仅有人行路网密度、街巷品质、文化设施和公共空间评价为“好”,其他7项指标均有提升空间。街区品质的提升需要对症下药,提出针对各项指标的改进措施。

从街区品质分布图可以看出,品质好的区域集中在街区北侧南北向中轴道路四周,由前文分析可知,该区域靠近交通站点和停车点,生活休闲类 POI 密集,客流强度大,文化设施和公共空间服务全覆盖,空间活力较高,因此综合品质好。而街区南侧中轴道路周围由于处于公共停车点、文化设施和公共空间相应服务半径范围之外,又缺少生活休闲类POI,因此游客稀少,空间活力低,综合品质较差,这部分区域亟须进行提升优化。

3.2 街区品质提升策略

202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中提到,目前文物建筑的保护主要针对建筑单体,建筑周边的街区环境、文化背景等缺乏保护;传统街区保护仍停留在街区立面改造上,对建筑功能、街区产业没有进行重构升级,起不到活化街区的作用,反而对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建筑肌理造成破坏。结合前文分析以及《通知》中提到的问题,提出以下针对性策略。

3.2.1 优化功能区布局,丰富街区兴趣点

目前街区生活休闲类POI主要集中在街区南北向中轴道路,街区东侧分布较为分散,西侧分布较为聚集。提高街区空间活力,首先应保证街区有能够吸引游客的内部特征,包括丰富的人文资源、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富有特色的地域景观资源等。可增加具有文化特色的兴趣点,减少重复类型兴趣点。优化功能区布局,丰富街区功能,并注重契合街区原有氛围。将兴趣点分布在街区中轴线和东西两片区,西南侧是居住用地,周围可弱化兴趣点布局,增设街头绿地,减弱噪音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打造较为静谧的老城传统街巷空间,满足游客和居民双重需求。

3.2.2 全面保护历史遗存,传承发展非遗文化

加强对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尽可能保护和修缮破损文物。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不应只针对建筑或文物单体,还应包含对其历史背景、传统文化、周边环境的全面保护。目前街区沿街历史建筑大多用作商铺或不对外开放,应提高历史建筑及传统民居利用率,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除用作商铺外,可用作传统文化、非遗技艺展示或体验空间。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针对街区现存的非遗文化,可将其按照手工艺、医药、饮食等类别进行分类保护,并积极将有关内容融入文化表演或文创产品等创新表现方式进行合理利用。同时,可增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互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馆在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2.3 升级传统产业,激发创意产业

街区产业活力的提升可带动街区整体活力的提高,进而提升街区综合品质。传统产业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与发展方式应合理升级以适应时代发展。应积极发展文化创意类型产业,进而激发产业活力,促进文化传承。街区中现存的民间剪纸、皮雕皮画等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可加入游客文化体验等活动,帮助游客了解文化的同时,也是对文化的高效宣传,进而持续激发空间活力,提升街区综合品质。

4 结语

文章基于多源数据,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特点构建历史文化街区综合品质评估体系。以洛阳市老城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单因子分析和综合分析对街区现状品质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街区品质的提升策略,希望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然而本文也存在一定不足,街区综合品质受多重因素影响,文中影响因子的选取主要参考相关文献和调查问卷结果,且影响因子选取只考虑到街区自身,未考虑街区周边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后续研究可在本文基础上增加影响因子,对街区品质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猜你喜欢

评估历史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评估依据
历史上的4月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