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自治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体系建构
——基于武汉市楚宝里片区的实证研究

2022-08-17黄志毅张致伟

中国名城 2022年8期
关键词:邻里活力居民

程 超,黄志毅,张致伟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当“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目前老旧社区改造已成为各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这项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公共空间作为老旧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提升改造成效的重点对象。目前老旧社区对于公共空间的改造大多停留在空间形式,忽略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导致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改造效益不高。因此,应当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中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用,凝聚共同意识,加强自治,从而加快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基于此,本文通过实践探索如何在公共空间优化中提升居民参与度,在现实空间中构建多种居民参与渠道,将社区治理与公共空间相结合,借助楚宝里片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的建构,研究居民自治在城市更新中发挥提档升级作用的途径。

1 老旧社区的居民自治及其公共空间现状

1.1 老旧社区与居民自治

社区参与是公众参与的实际化体现,是社区居民自愿投身到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中,将自身需求反映到社区管理与决策的过程。居民自治是目前最高层次的社区参与形式,让居民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参与社区建设,能有效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区居民自治的前提是民主管理,居民可以通过信息、个人知识效能、决策建言来获得进行民主管理的社区权力,这是居民自治的基础条件,也是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渠道建设的必要保障。社区居民自治的主要形式是居民参与,社区居民在社区公共决策中贡献智慧,解决社区公共议题,为社区建设和发展出力。通过居民参与,居民主体性不断凸显,居民的个体意识逐渐向社区共同意识转变,社区氛围和整体品质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居民自治最主要的内容是在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拓展居民参与的渠道(图1)。

图1 社区居民自治的内涵

1.2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困境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居民活动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居民将个人意识培养为社区共同意识的重要环境,通过公共空间内的交往及活动组织,能加深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图2)。但当前我国老旧社区普遍存在景观绿化品质不高、活动设施损毁或不足、公共场所废弃或缺乏等主要问题,公共空间不成体系。社区缺乏供居民交流的空间和组织活动的场所,加之老旧社区所处范围内大型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辐射能力不足,居民的日常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居民会转而在互联网中寻求满足或将交往活动转移至其他社区,从而导致社区内部缺乏凝聚力。

图2 公共空间对于社区的重要性

1.3 社区居民自治对公共空间改造的意义

公共空间是带动居民自治、促进社区意识凝聚的重要载体,对于社区发展及社区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居民参与公共艺术创作、提升社区环境品质、愉悦居民身心。而居民自治可以促进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形成,使得社区意识能通过公共空间得到最大化扩散,从而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模式目前主要为政府主导,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且社区自身改造的内生动力不足,从而导致改造的难度很大且难以推进。通过居民自治及积极参与的方式来带动公共空间改造,能快速抓住改造重点,较大程度减少改造工作的阻碍;能极大提高居民对于改造成果的满意度,使得空间改造符合居民生活需求;能优化社区参与方式、提升社区管理的民主性。

2 基于社区居民自治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体系构成

公共空间最初被理解为公共场所,是不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出的地方,但公共空间不只是一个有形的场所,更包含着一种无形的社会关系。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公共交往的物质空间,它承载着某种固定结构的社区交往方式,是社区内涵的映射。

本文基于楚宝里片区多个老旧社区的实证研究,通过调研、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采集居民的改造意愿,对整个片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居民深度参与的设计。结合设计历程,认为社区公共空间体系实质上是社区各类活动的发生地体系,承载着包含自发组织的、被动吸引发生的、规划设计引导的各项社区活动。将这些活动的发生地进行梳理和合理优化,并在空间上构建联系,便能让社区内部的公共空间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更能通过这些活动与社区外部发生联动关系,从而促进区域化的更新与协调(图3)。由于涉及区域公共空间整合,本文建构方法主要适用于20世纪90年代前零散建设的老旧小区以及具有开放性改造潜力和改造意愿的封闭小区。

图3 居民自治下的公共空间体系构成

2.1 触媒带动——老旧社区邻里中心重构

多数新建城市社区仅是一个“有区无社”的聚居体,老旧社区反而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密切的邻里交往,但却受制于没有足够的交往空间导致社区活力丧失。邻里中心作为社区维系邻里关系的最主要场所,是带动老旧社区活力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2.1.1 老旧社区邻里中心的特征

邻里中心起源于新加坡的“社区综合服务”概念,现在普遍被理解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居住区商业中心,充当着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邻里中心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提供生活配套服务,本质上也是一种社区公共空间。

邻里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周边的居住人群,其服务功能也是围绕居民的生活需求进行设置,这使得它的服务类型多样化,远远超出了社区商业中心的定位,更是一个满足居民日常交往的空间场所。而邻里中心较一般的公共空间更加充满着市井气息和归属感,扮演着社区居民会客厅的角色,由于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以及自身空间的外延开放性,邻里中心发生的活动行为能更好地营造社区氛围。

邻里中心对于居民而言具有极大的便利性,集商业和多种服务功能于一身,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区居民使用相关设施的距离成本与时间成本。其多样化的服务承载于空间场所之中,为居民的日常交往创造了多种可能,但目前这些场所的功能未得到合理挖掘和组织,多为满足某种服务功能而单一设置,造成了这个具有重要地位的公共空间的功能浪费。

2.1.2 老旧社区邻里中心的多重价值

社区邻里中心具有三大价值(图4),一是社区运营价值,通过邻里中心的组织,社区内部生活便利性极大提升,促进了居民间交流交往,加快了邻里关系的友好构建,使得社区空间重新焕发活力;二是空间优化价值,通过合理的规划改造,可以将社区内闲置、低效的资产要素和空间要素进行优化提升,将空间盘活后还可与社区外部资源联结互通,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管理建设价值,邻里中心可以收集居民数据,根据居民需求和建议进行社区优化建设,使得社区建设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更具自身特色,对社区氛围和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大有裨益。通过对邻里中心的重新认知和优化重构,可以深化其联系社区的主体功能,拓展邻里中心在社区公共空间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图4 社区邻里中心价值

2.2 艺术促进——活力激发装置共享

由于老旧社区资源条件有限,对社区整体品质的优化提升需要采取“微更新”的手段,通过“针灸式”的社区空间节点打造,以触媒方式活化社区低效空间,以点带面形成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这种方式既不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社区原有肌理风貌,能较好地协调社区各方利益主体在具体情境下的不同需求。

活力激发装置是社区活化的“触媒点”,可将其定义为通过公共艺术或新颖技术手段打造的,能对居民产生较大感官冲击力或能产生良好互动体验的设施。装置节点的设置不仅能美化社区环境,还能吸引居民参与到社区活动中,甚至可以辐射社区周边人群,活化整片区域的营商环境和文化氛围。加之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大幅提升,能较大程度提高社区影响力,展现社区改造成果,为未来一系列改造计划打下良好基础。

2.3 居民共建——活力走廊创造联动

现有社区内大部分景观廊道只停留在绿化层面,加之千篇一律的健身器材堆砌,导致老旧社区居民对于自身社区的空间归属感十分淡化。而活力走廊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廊道,提倡的是社区居民参与共建,廊道建设在满足景观绿化的基本需求之上,还要符合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需求,将社区管理建设融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能激发社区交往行为。

基于社区居民自治的活力走廊建设,融入了社区文化构想,以共同参与的模式营造具有艺术品质且符合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景观交往空间,能很大程度保持社区居民生活的原真性,也能促进社区公共精神的再生。活力走廊是公共空间参与体系中联系社区各空间的重要廊道,承载着社区的慢行交通功能、景观功能和居民空间参与行为,串联整个空间参与体系,是全体居民最重要的空间参与纽带。

综上,社区居民自治应融入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的各个环节。空间是为了承载活动而生,本文建构的公共空间体系便是为了促进社区公共活动的组织、带动公共交往、营造社区公共氛围,将公共空间当作活动的发生地,更有针对性地打造满足居民实际需求的活动场所,同时尝试性地将社区管理落实到实体空间中,使得社区服务更加民主化和自由化,社区治理与社区更新有机结合(图5)。

图5 社区公共空间体系建构及社区交互示意

3 社区居民自治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研究——基于楚宝里片区的社区实践

楚宝里片区大多是典型的武汉里份住宅,保留着近代武汉的特色民居风貌。它是汉口开埠之后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也是民国时期不同阶层的汇集之处,是当时市井气息最浓厚的区域,而今建筑及场所破败,人气凋零,是城市更新的重点片区。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不是独立的个体,在合理联动构成网络体系后,能对社区活力及社区建设产生最大化效益。对楚宝里片区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进行调查梳理,将现状散乱的公共空间进行有机整合(图6),并提出多种居民参与建设的方式,在公共空间内融入一定量的组织管理实体空间,可带动社区治理发展,焕发片区活力。

图6 楚宝里片区公共空间梳理组织

3.1 区域联动下的邻里中心价值重构

3.1.1 定位重构:居民主动参与的非正式场所,外界社会融入的联动点

老旧社区难以腾挪空间新建功能综合的大型邻里中心,因此需要对其目标定位做出相应调整。居民自治视角下的邻里中心应当是一个能吸引居民投身社区交往和建设的非正式场所,其定位需要从社区商业中心蜕变为具有多功能的、灵活组织活动的公共空间,让居民能自发选择该空间内需要具备的功能,并且这些功能还可以弹性改变,即社区提供公共场所,居民定义其功能结构,且不需要很大空间的场地。此外,外部资本和资源也可以通过邻里中心介入社区内部建设,使得它既是社区活动空间,也是对外商业宣传空间、志愿者服务空间、社区间组织交往空间,是对外资源的重要联结点(图7)。

图7 社区邻里中心价值重构

3.1.2 内涵重构:多层次的公共性和包容性

如今社区不断呈现人情冷漠的“亚健康”趋势,究其根本是社区社会关系的断裂,社区邻里中心最重要的任务便是重塑这种社会关系。

一方面,需要提供一个持续的空间载体,这是社区活动、行为以及社会关系发生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包容、无门槛的公共空间,能提供灵活多样化的空间服务,这些服务功能不需要大而全,只需要根据居民需求而设置,保留其公共服务性空间的本质。

另一方面,邻里中心应该通过活动的组织不断自发生长为完善的活动发生地,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空间循环的促进机制(图8)。建设的初期需要引入一些低空间成本的项目,因为活动组织是激发空间活力的有效手段。社区腾挪出闲置房屋或废弃场所作为原始的空间载体,由社区内部或外部人员组织策划初始项目,从而不断积累原始资金,加强对邻里中心的完善和改造,形成一种正向循环的发生机制,且由于其动态的变化过程,该公共空间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发生的各项活动也促进着社区活力的产生。

图8 社区邻里中心内涵重构

正如日本的茑屋书店,在主营书籍、唱片和录像带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重构,将饮食、休闲、亲子等功能融入其中,打造为一种“生活方式提案”型场所。同样,邻里中心也不只是社区商业中心,更是一个持续完善的活动发生地。其目的在于吸引社区内“中立者”参与社区建设,这些“中立者”具有进行居民自治的基础条件,但由于缺乏参与途径,一直处于被动享受社区服务的状态,社区邻里中心需要展现其公共性及包容性,通过活动的发生来培养“社区领袖”,形成居民自组织社群,而这种自组织力会带来社区内生的创造力,增强空间包容性,也能完善社区参与的机制,增强居民价值认同感,加快建设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3.1.3 组织方式重构:多元主体参与共建

社区邻里中心作为公共空间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吸引居民主动参与的重要使命,传统邻里中心多为商品零售,比较难激发居民的交往兴趣,因此需要对其组织方式进行优化,纳入多元主体参与共建,丰富活动组织方式及类型,营造良好的居民自治氛围。一般采用以下方式。

(1)吸引年轻群体:吸引年轻艺术家和相关活动爱好者以及大学生,为社区注入活力。

(2)合理引入外界活动:商业性的营利活动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外界人群的进入带动、盘活社区商业。

(3)在研究中弥补不足:邀请社区领域研究机构,探索社区自组织形式,孵化好的社区活动,增强社区黏性。

(4)举办居民特色活动:在特定节日举办庆典、旧物交换等活动。

在实际操作中可将质量较差的建筑、废弃场地、空置店铺及亏损店铺腾空,根据需要提供给社区甚至外界团体举办活动,为社区注入活力。提供多样化的组织方式,让居民可以参与或者组织活动项目,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公共活动氛围,社区管理者也可以从开展的活动中听取居民意见来完善社区管理机制。

3.2 社区治理下的活力激发装置布局

活力激发装置的布局是社区管理人员和社区规划师的重要社区参与方式。活力激发装置能将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带到公共空间中,为社区居民提供空间服务,让社区管理服务真正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使得居民参与变成一种常态化趋势,有效提升居民自治成效。

活力激发装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带有社区参与性质的激发装置(下文简称“社区装置”),一类是吸引居民发生交往行为的激发装置(下文简称“发生装置”)。二者均为各类多样化的小型预制结构,可灵活拆卸组装,为人们提供非正式的公共聚集空间。社区装置旨在将空间服务融入居民生活,引领居民进入社区空间,在布局时更多考虑与自组织社群的联动,由社区自组织社群管理该类装置,组织开展相应的小型活动。并在活动中收集整理居民对于社区发展的意见,旨在打造一种全新的自由化的社区管理模式,使社区空间组织融入居民生活,提升居民社区参与感(图9)。

图9 社区装置融入部分社区管理职能

发生装置是让居民由于感官冲击产生兴趣从而进行交往活动的装置、节点,包括但不限于雕塑、壁画、涂鸦、数字媒体等表现形式,可以提升环境品质和居民审美,同时激发居民交往活动,带动邻里关系的建构,营造社区共同意识,促进邻里和谐。通过规划者和管理者的布局,可以逐步减少社区消极空间,并结合装置的特殊性,吸引居民进行互动。在装置布局和设计中合理融入社区管理功能,吸取居民意见,以达到社区和居民正向反馈的良性循环。

3.3 居民参与下的活力走廊创新协同

在活力走廊改造及建设阶段,社区管理者需要充分接纳和吸收居民意见,鼓励居民动手参与建设,最好能组织专业的社区规划师团队,召开宣传动员大会,向居民讲解改造及建设目的,并展示初步改造意向。改造及建设目的是消除社区主要道路上的消极空间,提升整个廊道的公共参与性,同时将其打造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展示空间和社区宣传空间,成为承载社区文化记忆的空间场所。

活力走廊的规划设计需要着眼于社区整体环境进行统筹布局,弱化通过性空间的边界感,利用多元化的设计手法增加廊道上的活动性与体验性,提高廊道向周边低效空间的延展性(图10),盘活整个社区空间,形成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框架。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急切需求和现有资源基础,尽可能保证现有活动场所和特色空间,以符合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

图10 活力走廊布局

活力走廊的规划设计过程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组织,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实践。居民参与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居民亲自动手参与实践,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身所需,并与组织者进行沟通协调,在实际建设中予以落实,提供的是自身劳动成果;二是在改造过程中提供建设资源,如小型施工工具、闲置装饰材料、绿植盆栽等,将自身闲置或带有自身特色的物品奉献出来,提供的是自身物质资源;三是改造后的维护和提升阶段,居民可以在认领区域管护特定的绿植,参与活力走廊展示带上的可变更性景观或物件的维护及更新,提供的是一种持续服务。

3.4 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要素互动

完整的社区公共空间体系一方面能使社区内部具有多样化的空间场所,为社区内部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活动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能促进社区间的互动共享,带动城市区域性空间场所的品质提升(图11)。

图11 社区间的互动机制

楚宝里片区公共空间体系的构建能促进不同社区之间的联结互动,提升区域交往活力(图12)。第一,由于重构的社区邻里中心本身具有进行内外联动的作用,可以吸引社区外部资本和资源,所以社区之间最初可以通过社区邻里中心进行互动,共同举办大型社区文化活动、承办节日庆典,从而营造共同的文化氛围,增进社区间的交流;第二,社区间可将彼此具有可移动性的活力激发装置进行交换和共享,既可以使社区居民拥有不同的活动体验,也可以促进社区管理层面的交流和探讨,确定最适合本社区的装置;第三,可以通过连接不同社区的活力走廊,打破社区围墙阻隔,让社区居民走出社区,融入区域环境,同时区域性的景观品质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图12 楚宝里片区公共空间联动

4 结语

本文期望将邻里中心重构为居民自发组织的培育窗口,形成激发老旧社区活力的触媒核心。在社区管理者和社区规划师的引导下进行活力激发装置的布局,将公共艺术和组织职能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吸引居民参与社区互动;对社区主要区域进行创新联动,在尊重居民使用习惯前提下进行改造,形成社区主要宣传平台,打造承载社区文化记忆的通道。基于居民自治需求形成的公共空间体系,可以通过促进公共活动的发生来带动老旧社区活力的激发和社区共同意识的营造。由于部分社区管理职能合理融入公共空间,将社区服务拓展到整个公共空间体系中,有效促进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从而将社区治理与空间改造有效结合,为社区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和居民参与渠道。

猜你喜欢

邻里活力居民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石器时代的居民
活力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你睡得香吗?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