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抱滚法推拿结合俯卧垫枕运动整复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近期疗效评价

2022-08-16文永海王嘉嘉钟潇羽廖信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退行性移位椎体

文永海,王嘉嘉,钟潇羽,廖信祥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玉林市中医医院推拿科,广西 玉林 537000)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是导致腰痛常见的原因之一,指椎间盘、关节及其周围韧带发生松弛或退变所引起的椎体向前或向后滑动,以L4-5椎体为常见滑脱部位,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且女性患者居多[1-2]。抱滚法与俯卧垫枕运动整复法作为成熟技法,单独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已被证实[3-4],但二者结合的应用治疗效果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观察抱滚法推拿结合俯卧垫枕运动整复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17例,女26例,年龄41~63岁,平均年龄(53.21±10.80)岁,病程6~36个月,平均病程(18.93±7.15)个月,腰椎滑脱程度:I度30例,Ⅱ度13例,滑脱椎体:L3椎体2例,L4椎体20例,L5椎体21例。观察组,男15例,女28例,年龄范围40~65岁,平均年龄(52.89±11.33)岁,病程8~35个月,平均病程(19.01±8.40)个月,腰椎滑脱程度:I度31例,Ⅱ度12例,滑脱椎体:L3椎体3例,L4椎体22例,L5椎体1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实用脊柱病学》[5]中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诊断标准,有腰痛、下肢痛症状;2)年龄40~65岁,性别不限;3)滑脱程度为I度或Ⅱ度;4)入组前未接受相关治疗;5)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有腰部外伤史、腰椎手术史;2)存在马尾神经压迫症状体征;3)合并恶性肿瘤、全身感染、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哺乳期、妊娠期妇女;5)合并精神类疾病、语言或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调查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西医腰椎牵引物理治疗。患者取侧卧位,床脚抬高约5 cm,将胸带、盆骨带分别固定于双侧腋下、髂棘上缘,以不超过患者体质量的50%为牵引重量,牵引时确保患者膝关节向下,并将三角支架置于下方,保持膝关节、髋关节的屈曲角度60°,每次牵引25~30 min,每日1次,治疗时间为12周。

1.3.2 观察组 采用抱滚法推拿结合俯卧垫枕运动整复法治疗。1)抱滚法推拿,患者取平卧位、面部朝下,以传统推拿手法使腰臀部软组织放松后,以手指按压患者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腰眼、腰宜、环跳、秩边、居髎以及合阳,按压8~10 min;随后取仰卧位,双膝靠近胸前部,双手呈交叉合拢抱膝状,头部向胸口靠近,呈滚起态势;医师位于患者右侧,左前臂尺对患者双小腿前侧进行侧压,右手手掌托住患者腰骶部,尽量将患者抱稳后,协助其进行来回滚动15~20次;随后于多体位手法治疗床上取俯卧位,床拱起约120°,使滑脱节段处于拱床最高位置,医师位于患者任意侧,双手掌呈交叉状用力推压患者滑脱的上下椎体15~20 min。每日1次,治疗时间为12周。2)俯卧垫枕运动整复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将垫枕置于腹部椎体滑脱相应节段下;针对向前脱滑者,医师以右手掌骨(向后脱滑者以左手掌骨)包住滑脱下位椎体棘突,将右手指头指向尾骨(向后脱滑者将左手指头指向头部),以左手手指紧扣右手手背(向后脱滑者以右手手指紧扣左手手背);告知患者做深呼吸,医师右手以骶尾骨斜向45°角的方向(向后脱滑者取左手以头颈部斜向45°角的方向)配合患者呼吸节律进行重复按压,以患者耐受为度;呼气末时,医师左右手协调发力以稍大力度沿患者骶尾骨方向(向后脱滑者沿头颈部方向)进行快速按压。每周3次,治疗时间为12周。

1.4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程度,该量表分数范围0~10分,分数越高表示腰痛程度越剧烈。2)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后,通过后侧位腰椎X 线片观察滑脱椎体水平移位距离及腰椎前凸角、腰骶椎间盘角、骶骨倾斜角度数。3)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后,采用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功能障碍情况,该量表包括10个问题,每个问题分数范围0~5分,总分=全部问题分数和/50×100%,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4)治疗12周后,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评估治疗效果:痊愈,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且腰椎活动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且腰椎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可进行正常活动及工作;有效,患者症状体征及腰椎活动程度有所改善,可参与部分日常活动及工作;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χ2分析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n = 43) 例

2.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n = 43)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n = 43)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8周 治疗12周观察组 6.40±2.18 5.01±1.18#△ 4.61±0.66#△ 3.48±0.60#△对照组 6.62±1.80 5.58±1.45# 5.02±0.87# 4.15±0.81#

2.3 2组治疗前后滑脱椎体水平移位距离比较

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后,2组滑脱椎体水平移位距离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滑脱椎体水平移位距离比较(±s,n = 43) mm

表3 2组治疗前后滑脱椎体水平移位距离比较(±s,n = 43) mm

组别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8周 治疗12周观察组 10.51±1.66 9.56±1.76 8.80±1.18 7.73±0.93对照组 10.44±1.79 9.73±1.50 9.12±1.42 8.04±1.15

2.4 2组治疗前后腰椎前凸角、腰骶椎间盘角、骶骨倾斜角比较

见表4,表5,表6。

表4 2组治疗前后腰椎前凸角比较(±s,n = 43) (°)

表4 2组治疗前后腰椎前凸角比较(±s,n = 43)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8周 治疗12周观察组 52.89±2.84 46.24±3.30#△ 41.03±2.57#△ 39.88±1.98#△对照组 52.60±2.33 48.71±3.46# 42.97±2.65# 41.29±2.39#

表5 2组治疗前后腰骶椎间盘角比较(±s,n = 43) (°)

表5 2组治疗前后腰骶椎间盘角比较(±s,n = 43)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8周 治疗12周观察组 45.90±2.27 41.86±2.19#△ 38.72±2.32#△ 36.11±3.73#△对照组 46.28±2.08 43.33±2.30# 40.28±2.04# 39.07±3.69#

表6 2组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比较(±s,n = 43) (°)

表6 2组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比较(±s,n = 43)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8周 治疗12周观察组 55.61±3.69 45.27±2.54#△ 39.15±2.50#△ 33.69±3.25#△对照组 55.37±3.36 49.06±3.01# 43.96±2.80# 38.70±3.79#

2.5 2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见表7。

表7 2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s,n = 43) 分

表7 2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s,n = 43)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8周 治疗12周观察组 46.10±7.11 39.57±5.14#△ 37.18±4.22#△ 32.10±3.70#△对照组 45.88±7.89 42.09±5.67# 39.21±5.08# 34.74±4.36#

3 讨论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病因主要包括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劳损及创伤等,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案包括腰椎椎间融合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等[7-9],但由于该症好发人群多为中老年,腰椎功能逐渐退化,部分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导致疗效不理想、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风险较高,因此保守治疗仍为轻中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首选方式[10]。中医学认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属“腰痛”“腰腿痛”“痹病”等范畴,内因多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外因多为长期慢性劳损所致筋骨失养,内外因共同作用,引起脊柱稳定性失调,筋不束骨,最终导致腰椎不稳出现滑脱而发病[11-13]。

本研究发现,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腰椎前凸角、腰骶椎间盘角以及骶骨倾斜角度数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与西医腰椎牵引物理治疗比较,抱滚法推拿结合俯卧垫枕运动整复法有利于缓解疼痛及滑脱交角度数、改善功能障碍情况,提高治疗效果。抱滚法推拿疗法中,首先选取治疗腰痛的主要穴位进行点穴刺激,加之与按摩手法相配合,二者发挥协同作用,通过放松腰部僵硬肌肉以及“冲击肾脏、阻血破气、健脾益气、疏通气血”等方式缓解疼痛程度,从而降低VAS评分;其次,抱滚法中嘱患者呈双手抱膝状来回滚动,前后纵韧带拉力得以锻炼,有利于复位滑脱的腰椎,从而缩小滑脱夹角度数及滑脱椎体水平移位距离;最后,患者于多功能床上俯卧,并由医师对其骶尾部及上腰部进行用力按压,利用平衡力学与生物力学原理,进一步复位滑脱的腰椎,改善功能障碍情况。俯卧垫枕运动整复法利用平衡力学、生物学与解剖学原理,医师以手掌将包住前方滑脱者滑脱下位椎体并进行按压,促进软组织韧性恢复,将按压力分解为水平方向牵引力和垂直向下的压力,水平方向的牵引力有利于促进椎间隙增大,提供椎体滑脱的复位基础,垂直向下的压力使得垫枕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配合医师沿骶尾骨方向(椎体向后脱滑者沿反方向)实施快速按压,在增加椎间隙宽度的同时,垫枕反作用力能短时间内促使滑脱椎体复位。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观察组滑脱椎体水平移位距离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与样本量较少有关;此外,由于随访时间受限,仅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后期可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长期试验,以探讨该疗法的中远期疗效。

综上所述,抱滚法推拿结合俯卧垫枕运动整复法可有效复位滑脱锥体、改善腰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退行性移位椎体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基于FPGA 的参数可调多功能移位寄存器设计与实现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研究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关于Bergman加权移位算子的n-亚正规性
腰椎滑脱分型研究进展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研究
10例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