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科研向科普转化工作的策略探讨
—以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为例

2022-08-16李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藻类科研人员科普

李阳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 300000)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培养全民科学精神,提高全民认知科学的能力,国家高度重视科研与科普的结合,并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以促进科研与科普的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博物馆除了是收藏、展示、宣传、教育的场所外,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也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之一。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各博物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科普活动,打造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教育平台,为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提供有益参考。除了博物馆外,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依托学科、人才等优势建立了教学科研和展览科普相结合的面向公众开放的小型博物馆和展览馆,高校博物馆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应与博物馆一起共同提升全社会科普意识,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基础。

1 高校博物馆研究与科普转化现状

目前,大部分科研向科普转化的工作是基于高校博物馆进行的,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偏重科研,导致科研成果科普化转化水平明显不足。同时,由于高校博物馆容易忽视科普与公众日常的关系、缺乏专职的宣传教育人员和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科学理论转化为公众容易理解的科普知识,导致科研成果难以有效地推广。

2 科研机构科普工作现状

2.1 实验室面向公众开放程度不够

国内科研机构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全,实验场所完备,拥有完整的教学结构。但是由于很多科研项目涉及保密工作,科研机构无法向公众全面展示相关科研结果,不能有效地把自身的科技优势转化成公众可以理解的科普内容,造成了一定的实验室资源浪费。因此,实验室应具备可以向公众开放的能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其科普功能以促进科技向科普转化。

2.2 智慧化传播平台不够多元化

多样化、多方面的科技传播形式是科普工作的保障,科技传播渠道也是科普能力的表现之一,很多国内科研机构缺乏一定的大众传播技巧。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不能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技巧,目前仍主要利用期刊、电视采访等传统媒介来传播科学知识。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知识传播途径日趋多元,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传播渠道由于其趣味性、直观性被大众广泛接受,并且新兴媒体更注重科学的发展动向及公众的关注点,保障了科普的及时性、可读性和专业性,更有利于公众在业余时间获取科学知识。科研机构要在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需更加注重利用新媒体开展科普工作,提升科研人员与媒体沟通的技巧,让科普发挥应有的效果。

2.3 科研人员缺乏科普经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内科研人员也愈来愈重视科普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科普机制,大部分科研人员的科普能力不足,这就导致了科研人员不敢、不擅长、不愿甚至不屑做科普。科研人员的科普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他们从事科普的意愿、对媒体传播技巧的了解、对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及对公众的理解等。只有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掌握最适合自身的科普方式,才能更好地提升科研人员的科普能力。

2.4 科普队伍和科普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国内科研人员的科研任务繁重,大多数科研机构没有把科普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当中,导致科研人员科普积极性不高;国内的科研机构虽然拥有高端的科研设备和一流的科研人才,可以产出很多专业性很强的科研成果,但是由于公众对相关专业知识理解的匮乏导致民众的兴趣不大。科研机构应该建立有效的科普激励机制,同时将涉密科研内容与可公开内容区分开来,通过设立展览中心、与博物馆合作等方式向公众展示部分开放科研成果。

3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在科研与科普工作中的创新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既发挥了博物馆宣传教育的长处,又克服了高校博物馆和科研机构科普水平的不足,建立了依托博物馆的藻类实验室,在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又保证了科普工作的时效性、正确性和科学性,同时兼顾科研工作与科学普及,积极满足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要求—推动科研与科普“两翼齐飞”,以最适合博物馆的方式和平台将科研与科普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3.1 藻类实验室概况

藻类实验室隶属于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于2021年1月投入使用。实验室共设有2个组,分别为藻类培养组和卤虫培育组。本实验室有藻类培养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图1)、透明大管径有机玻璃柱状光生物反应器,可以大规模培养多种海洋藻类,同时,大型全自动灭菌锅、台式摇床、光照培养架、光照培养箱、抽滤装置等光生物反应器配件也都配套齐全,目前已开展了国内主要赤潮藻种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和锥状斯氏藻的培养、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的培养、经济藻种扁藻的培养、硅藻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等藻种的培养(图2)。卤虫培育设备包括全套卤虫孵化培养装置(图3),卤虫可以作为活体展厅鱼类的饵料。

图1 藻类培养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

图2 光照培养架、光照培养箱培养的多种藻类

图3 卤虫孵化培养装置

藻类实验室作为一个科普展示的平台,可以看作是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缩影,除了大型实验设备,实验台、超净工作台、水槽台、危险品柜、实验用微波炉、电子显微镜、解剖镜、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移液枪、培养皿等全套的实验器材也都应有尽有(图4),完全具备实验室最基本的研究功能,这是目前国内综合性博物馆所不具备的。

图4 藻类实验室整体概况

藻类实验室以“践行传播海洋精神、普及推广深海知识”为己任,积极参与各类科普活动,是我国博物馆在科研与科普相结合领域的重要创新,是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深海知识、探索深海奥秘、了解我国深海活动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现有专职研究人员9人,以青年科研人员为主的科普团队(4人)保证了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实验室以“管理规范,数据公正,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科研与科普并重”为目标,面向国内外开放,既承担起海洋藻类大规模培养与卤虫大规模培育的研究,也开展如何更好地将科学研究与面向大众的科普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应用研究,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图5、图6)。

图5 观察藻类培养微观状态的研究人员

图6 观众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实验室培育的卤虫

3.2 藻类实验室科普工作策略探讨

3.2.1 努力打造国家级科研基地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中,博物馆中的科研基地占比非常小且都集中在文物保护方面,作为博物馆自然类相关的实验场所,藻类实验室可以依托馆内外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集合全馆优势力量打造自然类博物馆科研基地,提升博物馆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打造国家级科研基地的进程中,要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设备,对硬件进行升级,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培养科研人才,在兼顾发挥自身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博物馆的整体科研水平。

3.2.2 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科普业态

以藻类实验室为依托,着重开发与社会发展相关的科普资源,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到科研成果的传播过程中,促进科研与科普相融合。除了线下的科普展览,还可以构建智慧化共享资源平台,运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现代技术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良好互动。科研成果向科学普及转化离不开与其他科研单位和科普组织间的相互合作,将藻类实验室建设成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前沿性的科普实验平台,构建联动化、一体式的博物馆科普业态。

藻类实验室还应评估自身的科普设施条件,从实验室的科研方向、公众的接受程度出发制定具有博物馆科普文化的特色品牌,最大程度发挥博物馆科研与科普资源的辐射作用。藻类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运用传统媒体(电视、期刊、报纸等)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与新媒体(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的良好合作,增强科学普及的效果,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科普模式。

3.2.3 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藻类实验室是依托博物馆的用于展示、研究和教育的平台,要积极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的交流合作,吸纳优秀的管理制度与实践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形成适合实验室自身的管理机制,最大程度提升博物馆的综合科普能力。实验室还应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公众科学项目,了解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公众的科普需要,及时调整管理方向。

构建一支兼顾科研能力与科普水平的人才队伍,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定期开展线上和线下培训工作。既要“请进来”,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到博物馆开展讲座,招募专业能力强的志愿者定期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又要“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科普培训和教育座谈,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工作人员同时也需要积极参加线上开展的各种博物馆培训活动,综合提升科普水平。

②构建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设置筛选科学项目的上游科普团队和润色科普知识的下游科研团队,打破科研与科普之间的壁垒。

③建立博物馆与相关专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承担科研项目,依托高校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优质科研人才,同时吸纳科研院校师生加入志愿服务当中,达到有机结合公益精神与志愿服务的效果,整体提升科研人员的科普转化能力。

3.2.4 创新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

博物馆最基本的教育方式为:①设立展览,以展厅为依托,举办不同科学主题的临展,通过展览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②组织开展以寓教于乐为目的的科普人员进社区、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在常态化科普中建立公众信任;③除传统媒体外,借助新兴媒体开展科普工作,开通微博、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社交网站账号,及时、全面传播科学知识;④以互联网为媒介宣传各种主题活动,如科普日、博物馆日、海洋日主题活动及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等,加强与公众之间的科学对话。

4 结语

当前,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正处于关键期,随着科技成果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提升大众对科学的认知已成为重中之重。博物馆科研向科普转化工作的开展,要根据公众的接受程度、心理特点来进行。各博物馆应充分利用馆内的设施优势,积极引入沙龙活动、学术会议等,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观众易懂的展览、科普音频、科普文章等,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功能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博物馆还应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学术合作,在博物馆和高校建立相关学科的科研基地,进行深入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既提升了高校师生对科普重要性的认知,又促进了博物馆整体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一个博物馆的长期发展离不开科研向科普转化水平的提高。除了与科研院校加强学术合作以外,博物馆也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制定适合博物馆发展的科研规划,不断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与可被大众接受的科普知识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科研向科普转化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综合竞争力。

注释

①王大鹏,黄荣丽,陈玲.科研与科普结合历史视角下我国科研人员科普能力建设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11):1390-1397.

②⑫郭禹,顾兵.地方医学院校实验室推进科普工作探索—以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1(17):22-24.

③常梅.烟台自然博物馆科研工作发展前景探析[J].山东国土资源,2012(10):82-83,86.

④杨晶,王楠.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普活动现状研究[J].科普研究,2015(6):93-101.

⑤⑨张婧文,郭美廷.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博物馆科普工作发展策略探究[J].科普研究,2021(2):77-84,111.

⑥邹游兴,李芬,周小娥,等.利用高校实验室资源开展科普教育之探讨[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1):67-68,76.

⑦任福君,翟杰全.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11.

⑧⑩王大鹏,贾鹤鹏.促进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需政策与机制并重[J].科学通报,2017(35):4083-4088.

⑪郭禹,顾兵.地方医学院校实验室推进科普工作探索—以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1(17):22-24;王大鹏.科普对科学家有何用[N].光明日报,2018-01-11(013).

⑬姜涛,欧阳辉.自然博物馆科研基地建设的思考—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3):35-42,93.

猜你喜欢

藻类科研人员科普
实现三代功能化轮烷树状分子合成
动物体内有植物
地衣是一种植物吗
科学数据需共享科研围墙也要拆除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快来看,科学家都支持睡懒觉啦
藻类迸发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