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去氧胆酸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疗效

2022-08-13何秉燕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胆酸胎龄胆汁酸

兰 静 何秉燕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 湖北 武汉 430071

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大幅提升,在早产儿的治疗过程中,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有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 500 g)和早期早产儿(胎龄<32周)。研究表明,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是早产儿长期(≥14 d)使用胃肠外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在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中尤为常见[1];出生体重<1 000 g 的患儿胆汁淤积的发生率高达50%,这与长期胃肠外营养导致肠道黏膜损伤等相关[2];患儿长期在饥饿状态下,肠道菌群中变形菌和放线菌较多,而其外膜中的脂多糖可激活肝脏的Kupfer 细胞,导致肝脏细胞发生损伤[3];同时,饥饿状态会抑制胆囊收缩素等的分泌,胆汁流动、胆囊收缩和肠道运动的刺激减少,导致胆汁淤积和细菌过度生长,进一步加重肝脏细胞损伤[2]。而肝脏内胆汁盐的异常积累会导致肝脏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破坏,从而导致肝细胞坏死、炎症,最终发生肝脏纤维化[4]。

本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住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 tensive care unit,NICU),胎龄<32 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临床诊断为PNAC 的68例患儿资料(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参考相关研究[5]),分析熊去氧胆酸对极低出生体重儿PNAC 的疗效及副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NICU2017年1月 至2020年1月收治出生体重<1 500 g 且胎龄<32 周,诊断符合PNAC 的68例早产儿,排除胆道闭锁、先天性肝脏疾病、新生儿肝炎等,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儿的母孕期情况、患儿出生时及出生后在院期间的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见表1 和表2)。本研究获得所有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获得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1042K)。

表1 两组患儿母亲孕期情况对比[例(%)]

表2 两组患儿出生时及出生后基本情况对比

1.2 方法所有患儿出生2 h 内入住NICU 并开始微量鼻饲喂养,静脉营养及胃肠外喂养符合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2000年指南[5]中的规定。入选严格控制感染、尽快达到胃肠内营养,诊断符合PNAC 诊断标准:接受PN 时间≥14 d,应 用PN 前肝功能正常,血清总胆红素(TB)≤85.5 μmol/L,直接胆红素(DB)≥17.1 μmol/L 或血清TB>85.5 μmol/L 时,DB≥20%TB),观察组加用熊去氧胆酸10 mg/kg,1 次/d,鼻饲或口服[6]至直接胆红素降至正常范围;对照组未加用熊去氧胆酸,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监测患儿体重生长速度,观察大小便性状,随访患儿发育情况等。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Graphpad Prism 7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符合PNAC、胎龄<32 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的患儿,排除胆道闭锁、先天性肝脏疾病、新生儿肝炎等,最终纳入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 中 男 性50例(73.5%),女 性18例(26.5%);胎龄最小为27 周,胎龄≤28 周患儿16例(23.5%),28 周<胎龄<32 周52例(76.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胎龄及体重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000 g)3例(4.4%),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000~<1 500 g)65例(95.6%),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出生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可能影响PNAC 的因素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母孕期情况等,可以发现,两组患儿母孕期高血压、胎膜早破、胎盘异常、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患儿出生时有无窒息、使用呼吸机情况、出生胎龄及体重、出生后住院期间感染情况、头部有无出血及血制品使用情况等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见表1 和表2)。两组患儿使用静脉营养时间、开奶时间、出现胆汁淤积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07)。

2.3 两组患儿相关指标的对比由表2 分析可见,观察组患儿胆汁淤积发生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由表3 可见,观察组患儿胆汁淤积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DB 峰值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患儿肝功能,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ALT、AST、GGT、ALP、TBA、TB 的峰值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峰值较低,即发生肝损害较小;但是研究发现,两组患儿在住院治疗中,观察组(19例,55.88%)患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或便秘/腹泻者较对照组(12例,35.29%)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这可能与熊去氧胆酸对患儿胃肠道的副作用相关;在门诊随访过程中,PNAC 较重(DB 峰值>100 μmol/L,持续时间>3月)的患儿,出现牙釉质发育不良,对照组6例(17.65%),观察组5例(1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我们发现这种患儿钙磷乘积较低(观察组2.91±0.09vs对照组2.46±0.12)(P=0.10),与同胎龄同体重无PNAC 患儿相比,25⁃羟维生素D3 含量较低,故需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促进骨发育;患儿出生后3月内随访发现,观察组[(19.25±0.73)g/d]患儿体重平均增长速度大于对照组[(14.90±0.62)g/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

表3 两组患儿肝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对比分析

3 讨论

研究表明,对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及早期早产儿,胃肠外营养是提高其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但是长期胃肠外营养可损害肠道黏膜完整性,引起肠道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以及细菌对肠道的侵犯,干扰正常的肠⁃肝循环,引起肝脏细胞脂肪变性,导致PNAC,严重者甚至因肝损伤和肠道萎缩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肝硬化等[7,8]。PNAC 的发生率与患儿出生胎龄、体重、出生后静脉营养使用时间等相关[9,10]。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对早期早产儿、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等长期使用胃肠外营养的患儿进行定期监测肝功能,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大小便颜色、大便次数及性状、随访其牙釉质等发育情况,及时予以相应的治疗措施(口服熊去氧胆酸),从而降低患儿胆汁淤积的严重程度及可能带来的发育异常。

目前对于PNAC 的治疗是尽早停用静脉营养,达到全胃肠内营养,同时予以口服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排泄。熊去氧胆酸用于治疗PNAC 的共识有限,目前并无标准指南,但是,该药物在婴儿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11,12],其口服剂量范围为10~20 mg/(kg⋅d),最长可使用12个月[6]。

胆汁酸参与的肠⁃肝循环在营养吸收及代谢调节中起着核心作用,胆汁酸的功能障碍、含量变化和肠⁃肝循环受损均可能导致胆汁淤积等疾病[13]。熊去氧胆酸是一种具有利胆、抗炎和细胞保护特性的胆汁酸[14],在人体的含量低,口服补充后可达到体内胆汁酸的40%~50%,促进胆汁排泄,调整脂质代谢,从而降低胆汁酸水平,促进胆汁流出,溶解胆栓;同时,熊去氧胆酸可以抑制肠道吸收胆汁酸,改变肝细胞内胆汁酸的比例,保护肝细胞膜;口服补充外源性熊去氧胆酸,可取代体内内源性疏水性胆汁酸,成为总胆汁酸池的主要成分,促进肝脏分泌可排泄胆汁酸盐,直接保护肝细胞;熊去氧胆酸可以通过加速胆汁酸循环频率、抑制肠道法尼醇X受体(FXR)信号传导、降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5/19 水平、显著加速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进而诱导肝脏中胆汁酸转运蛋白的表达[15];熊去氧胆酸还可以保护受损的胆管细胞免受胆汁酸的毒性作用,抑制胆汁酸诱导的肝细胞凋亡[16]。

我科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PNAC 效果较好,这与Lewis 等[4]的研究一致;且能改善患儿的钙磷代谢,改善患儿后期的生长发育。其中不足的是,本研究发现,口服熊去氧胆酸有一定的副作用,即患儿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腹泻或便秘),这可能与熊去氧胆酸参与调节机体的肠⁃肝循环有关,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联合口服益生菌可明显改善此类症状;但未口服熊去氧胆酸的胆汁淤积患儿,因胆汁淤积导致的肠道炎症、肠⁃肝循环紊乱,也出现此类症状,需口服益生菌改善胃肠道功能。

猜你喜欢

胆酸胎龄胆汁酸
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患者血清胆汁酸代谢物的多元分析研究
铝碳酸镁联合胃炎康胶囊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效果观察
猪那么胖,为何不得糖尿病
谨防孕妇胆汁酸偏高
总胆汁酸高是怎么回事
总胆汁酸高是怎么回事
总胆汁酸高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出生体重及胎龄关系的研究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脑组织损伤后血清酶变化的胎龄差异性
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常用凝血功能参数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