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九世纪德国民族民间音乐创作研究(上)
——以贝多芬的民歌创作为例

2022-08-12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歌曲贝多芬

王 雷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 300171)

对于专业音乐学院及喜爱艺术歌曲的中国人而言,我们接触最多的是浪漫派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德国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以及后来的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和马勒等人创作的艺术歌曲。实际上,提到艺术歌曲创作,我们更不应当忽略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作为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钢琴曲、协奏曲等,在声乐领域中除第九交响乐《合唱》作品外,还有一部歌剧《费德里奥》。

贝多芬在1782 年至1820 年间,不间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歌曲创作,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其歌词来源,多为具有德国民族民间特色的抒情诗歌。贝多芬对德国的诗歌进行整体布局的调整,再通过人声与钢琴旋律的艺术结合,使得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高雅精致的艺术表现力。

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正是德国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时代,整个德国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英、法两国。在当时德国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相互交织、双重混乱的情况下,忧国忧民的德国思想家黑格尔、康德、歌德、席勒等人,希望在德国人的精神领域,尤其是从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去创造一个以新兴资产阶级意识为主的多维度的理想王国,从而摆脱封建的束缚。这批德国思想家向往自由和个性解放,把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平日里压抑的真挚感情放到首位。在这批德国精英探索人及人性的精神话语氛围中,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以其独特的音乐语汇形式,将许多德国民族民间的诗歌作品,谱曲成艺术歌曲,使这些德国民族民间诗歌作品,称为经久传唱的德国艺术歌曲,并以此来唤醒人们尤其是德国民众心灵的共鸣。

目前,在中国音乐领域及学界对此的研究并不多,尤其在知网上能查到的有关研究贝多芬民族民间音乐创作的文章,可谓屈指可数,与此同时,将德国艺术歌曲与德国民族民间诗歌间互动关联、比研究分析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为此,笔者在查阅了大量域外相关文献资料(英文、德文)的基础上,对欧洲十九世纪民歌创作进行研究,本文以贝多芬所创作的《致远方的爱人》声乐套曲为例的分析研究,就是这方面粗浅的尝试。我国学者在中国民歌演唱和戏曲唱腔领域的研究,就非常注重歌词中的咬字与韵律对于演唱的影响,而遗憾的是,我国高校的外国艺术歌曲声乐教学中,仅停留在外语语音层面的准确性练习上。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言能力的驾驭问题,在西方艺术歌曲领域的研究当中,恰恰忽略了我们在演唱中国作品中的这一要点。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特别分析了德语诗歌的韵律与格律,旨在引起读者和歌者能够通过对发音咬字和韵律格律的重视,更加深入学习德奥艺术歌曲的诗歌语言结构,最终方可精确地理解与演唱。

“音乐史上没有其他时期如此完全由一位作曲家主宰,在学者和大众看来,1790 年到1830 年是属于贝多芬时代……”在《新牛津音乐史》第 8 卷的介绍中,英国音乐家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认为:公众对 19 世纪之交的看法是完全的“贝多芬时代”。贝多芬在19 世纪之交创作的具有德国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对德国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同时,也使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虽然,欧洲人从印刷术的发明中受益肇始于“文艺复兴”时代,但对德国民众而言,直至18世纪中叶,才有了足够多的作家、书籍和读者,来支持德语区民众持续的、普遍的阅读氛围。更多的德国人,在杂志、日记和自传中,显露他们的情感世界,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和文化诉求。社会精英们也普遍认为,语言等隐性文化财产的发展,将他们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可将德语国家的现实与想象中的“现代国家”的理想结合起来。这种文化理念的冲击吸引着德国人,他们的文化精英们,自17 世纪以来就欢迎外国音乐、文学、建筑和时尚的传播,为此,德国早期的思想家和作家赫尔德、剧作家莱辛和“狂飙运动”先驱者之一、诗人克洛普斯托克,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从德国民族民间立场的视角开始写作了。

论及德国的民间歌曲,这里不能不提到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赫尔德的名字。他极力宣传,每一个民族都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他的这一观点,起码得到了中东欧那些欠发达地区民众的认可和赞同。赫尔德奋力挖掘这种源自民族民间的美好情感,并通过鼓舞和激励去渐次培植出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让更广大地区的国家和民族体会到。他积极收集德国的民歌,编成《民歌集》,实际上,在这本书中,赫尔德还收集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民歌。1803 年,他编辑出版一套按不同民族来分类的民歌合集,他期许这本民歌合集,能促进理想人性的进步和发展。可惜的是,赫尔德热心的事业未竟,他就去世了。在赫尔德的一生中,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一场以自然为灵感的德国民歌的复兴运动。

当浪漫主义哲学家赫尔德把民族概括为一个整体时,他希望德国人从本民族的文化里,首先是语言和文学中,找到民族本身的文明精神。因为,语言的凝聚力,能使人们形成团结一致的集体,这种思想启发了德国人塑造自己民族精神的内驱力,进而成为创造和建立自己强大国家的持续动力源。

当上述所有成熟的条件,都深深植根于德国的土壤中,命运之神选中的主角该出场了。他就是德国天才的作曲家贝多芬。

迄今为止,音乐史学界依然有不少人认为,1815 至1819 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低谷期。因为,这4 年间,贝多芬被后来者认为最“重要的创作”作品最少。但如果从艺术歌曲创作的角度看,这4 年的时间,可谓是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此期间,贝多芬收集、编写了数百首包括欧洲许多国家或民族的民间歌曲,如《音乐,爱情与美酒》(Musik, Liebe und Wein)等苏格兰歌曲25 首(作品Op.108);《回到阿尔斯特》(Heimkehr nach Ulster)等爱尔兰歌曲25 首(作品WoO152);《灰胡子告诉我们,年轻时光终会消逝》(Da Graubärte lehren, dass Jugend vergeht)等爱尔兰歌曲20 首;《精灵的童话》(Die Elfen)等爱尔兰歌曲12首(作品WoO154);《西昂,是伊凡的儿子还是狼的猎物》(Sion, der Sohn Evan’s, oder die Wolfsjagd)等威尔士歌曲26首(作品WoO155);《牧羊人之歌》(Schäferlied)等苏格兰歌曲12首(作品WoO156);《上帝拯救国王》(Heil Unserm König! Heil!)等不同民族的民歌12 首(作品WoO157);《因为我的》(Wegen meiner)等不同民族歌曲23 首(作品WoO158a),西班牙、瑞士、俄罗斯、瑞典、匈牙利、葡萄牙、哥萨克等民歌若干首……

这些民族民间歌曲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意识,不仅在世界音乐史上有非同寻常的开拓性意义,而且对贝多芬后来的其他类型的音乐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第一位主动进入民歌领域进行创作的知名作曲家,这不仅对贝多芬的晚辈,同样是德国伟大作曲家的勃拉姆斯影响巨大,而且对整个欧洲浪漫派作曲家的创作,都极具影响力。贝多芬民族民间歌曲的创作,成为后来浪漫音乐流派的启示录,更是欧洲民族乐派的开拓者。如苏格兰民歌,在整个欧洲大陆,被誉为音乐艺术的瑰宝,而贝多芬,则是苏格兰民歌最早的收集珍藏者。贝多芬喜欢采用钢琴三重奏,来为苏格兰高地民族的民歌伴奏,那听觉盛宴的感受,真可谓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在贝多芬编曲的民歌中,豪爽如歌的创作风格,始终贯穿其间。启蒙思想运动所标榜的清晰、愉悦和自然的簇新理念,通过由短促的片段组成的旋律来实现,它轻快地伴随着和声,偶尔被频繁的节奏打断……豪爽的审美风格,尤其不受规则的约束,这些都与当时教堂音乐风格的肃穆庄严、博学神圣的特点,产生了明显的区别。连音音符和巧妙的装饰等修辞手段,有助于表达音乐的风格,并增加其可访问性和可理解性。类似的如歌或歌唱风格,暗示着音乐具有了抒情风格,节奏适中,旋律相对缓慢的和音域跨度小,适合描绘极为精致的宫廷生活中的社交聚会。

谱例1

通过贝多芬吸收德国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创作手法,将维也纳古典音乐愉悦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形式与民族民间风格的烂漫情感,融为一体。从上面的谱例1(Op. 108,No.1)Music, Love and Wine 中可以看出,豪爽(Galant)风格的组成部分,如断奏音符、轻伴奏等技法,贯穿整首歌曲。在前奏中通过连续模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后,钢琴以俏皮的方式伴随着旋律,而小提琴在大提琴的和声支持下,自由移动,赋予旋律以歌唱性。

谱例2

谱例3

上面的谱例2 和谱例3(Op. 108, No. 3)O sweet were the hours,包含了歌唱和豪爽两种风格,一种节奏较慢,另一种节奏较快。尤其是《行板》中的歌唱风格,与主人公对青春甜蜜的向往联系在一起。

歌词的作用,特别是“渴望”这个词,通过钢琴持续的低音暗示,“甜美”之感,则是通过旋律和节奏的优美以及弦乐的装饰来不断增强的。相比之下,在快板部分,就是以豪爽的风格,来表达主人公通过努力将葡萄酒带回过往记忆的欢快情怀。民间旋律的自然与歌曲的世俗语境在这里产生了良好的互动。

德国音乐中的豪爽风格,尽管源于宫廷礼仪,但也很容易与民间音乐的元素相结合。无论是突出民歌的欢乐气氛,还是缓和对失去青春、爱情或国家的感情,作曲家贝多芬都能通过加入意想不到的重音与和声,为高调的风格增添了幽默感。虽然乐谱在最后出版时,把音乐和文字结合起来的不是贝多芬而是汤姆森,但在他们的许多民歌编曲中,音乐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其时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影响力。

谱例4

在上面的谱例4(Op. 108, No. 7)Bonny Laddie,Highland Laddie 中,通过一个高地人的眼光,讲述了英国和法国之间的一场战斗,音乐显露出华丽的风格和民谣元素,包括由八度跳跃所激发的持续低音,以及伴随伴奏出现的天真的田园风格和乡村曲调。

贝多芬Op. 2、6、9、15 和 19 的歌唱风格,也很明显。如Op.108,No.2 这首歌,以舒缓的节奏出现,在钢琴三重奏的流畅伴奏中,作为平稳的旋律出现,暗示了主人公对整体性的怀念。而Op.108,No.9 这首歌,具有同样的演唱风格,为二重唱设置。随着二重唱本身的和声响起,乐句之间的旋律与和声联系,十分有助于歌曲的演唱,并增加音乐和歌词的影响力。

在Op.108,No.15 中,歌曲主人公的父亲是残酷的象征,这抑或暗示或比喻了法国对英国的残酷,总之都是抒情的。伴奏的温暖似乎抚慰了他和她的感情。尤其是弦乐器间的旋律相互呼应,是对男女主人公失去的爱的一种追溯和弥补。中段的朗诵方式,反映了德国传统民谣中解说员的声音特征,为歌中男女主人公营造出一种摇篮曲和哀歌的意境,以减轻他们的痛苦。

贝多芬创作的德国艺术歌曲,使听众还能感受到歌唱风格的柔情一面,如在Op.108,No.19 中,伴奏的旋律、节奏与和声,支持了歌词的所饱含的意境,描述了一艘船离岸和返回时的情景。歌中显现的浮舟意象,是通过三种乐器的对话互动以及歌曲中间出现四声部背景的复调质感来传达的。虽然作曲家贝多芬只用文字和音乐来营造场景,但歌唱风格及其伴随的情绪,还是我们诠释音乐绘画的一个最佳的例子。通过歌唱者的演唱变化而增加整体表现力,和声和器乐伴奏的加入,使低调的音乐听起来温和而舒缓,为此,贝多芬德国艺术歌曲创作中多借助民歌元素的情况,无意间使之成为作曲家与听众之间交流互动的一种简单的技术手段。

在欧洲的诸多作曲家中,贝多芬是最先把目光投向历史悠久的爱尔兰、苏格兰等民族民间音乐的作曲家,其明显的艺术效果,是使欧洲音乐在“民族之声”中柳暗花明,具有了难以估量的开先河的意义。贝多芬借助民歌创作德国艺术歌曲之举,不仅实现了雅俗风格的融合,而且更是明显的民族民间特色的加入与提升。

贝多芬创作的合唱曲目,主要借助苏格兰语,但有时也有威尔士语、爱尔兰语和英国的民歌。但随着贝多芬的好友汤姆森,将贝多芬的这些展示民族民间风格的民歌结集出版,将这些艺术歌曲扩展到音乐接之外的整个社会生活中,受到鼓舞的贝多芬,还陆续借鉴了源自整个欧洲大陆的民歌:有丹麦语、德语、匈牙利语、波兰语、俄语、西西里语、西班牙语、瑞典语、蒂罗尔语、乌克兰语和威尼斯语的民歌。贝多芬完美地嵌入这些民歌中的风格技法,几乎与维也纳音乐的风格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其广为流传。也可以这样说,贝多芬以有意融入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歌曲创作,弥补了其时音乐领域中对娱乐和教育的强烈需求,同时也反过来鼓励和支持了贝多芬多民族音乐创作的探索热情。

总之,笔者认为,融入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各个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歌曲创作,构成了贝多芬音乐创作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生命中的许多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民歌创新和改编中去,而且在他的一生中,为不列颠群岛和欧洲大陆民众创作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得以发行问世。

纵观欧洲音乐史,在贝多芬整个艺术生涯创作的晚期,从1809 年到1820 年间,贝多芬一共创作了179 首民歌作品。他为欧洲民族民间音乐的普及和推广,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自欧洲启蒙运动始,资产阶级宣扬的民主意识被强烈唤起,这也揭示了贝多芬汲取民族民间的民歌素材而进行的艺术歌曲创作,绝非偶然,而是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贝多芬的民间歌曲创作,体现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多民族音乐、语言文学与德国本土音乐的交融,极大地丰富了19 世纪欧洲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创作精品的不断呈现。可以说,贝多芬民间歌曲的创作,是连接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若通过上面的分析研究,更能有助于我国西方音乐研究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和诠释贝多芬音乐创作领域中多元风格的一面,不论在演唱和教学中能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与国际声乐更好地接轨,那则是本文意外的收获了。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艺术歌曲贝多芬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浅析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意义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贝多芬只有一个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
“没良心”的贝多芬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贵州5年内将打造1000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