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熟人民与一·二八淞沪抗战

2022-08-11沈秋农

档案与建设 2022年7期
关键词:救护队淞沪红十字会

沈秋农

(常熟市档案馆,江苏常熟,215500)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又将侵略战火延烧至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妄图掩盖其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丑剧。事变发生后,中国第十九路军给日军以迎头痛击。由于日军早有预谋,频频调兵遣将,使用各种先进武器,故中方打得十分艰难。不久,张治中率领第五军赶赴前线,与十九路军并肩杀敌,浴血奋战。而与淞沪前线相距甚近的常熟人民义愤填膺,亦纷纷立爱国之志,行救亡之举。

新闻报界积极响应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常熟当地报界极为关注,充分发挥了报纸的宣传舆论作用,如《新生报》《琴报》均为一开大报,版面大,容量多,其中第2版对淞沪战事进展作全面介绍,交战双方高层对战事所采取的方针、措施,世界各国的具体反应都有及时报道。第3版则以常熟本地时政要闻为主,即社会各界对淞沪抗战的各种反应,如民众对前敌将士的踊跃募捐与慰劳,红十字会等相关机构推动难民收容所选址和建设工作、对伤兵医院急需物资的捐助,地方维持会、民众救护队和上海常熟同乡会所开展的各项支援活动,从中足可感受到常熟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决心。此外,经常刊发政论性文章和各类抗战故事,发挥引领舆论、提高民众抗战觉悟的作用。如2月19日《琴报》[1]报道:本邑东塘市有邹应贤、应钟兄弟二人,均系热心爱国志士。应贤任职上海某中学,应钟则在上海读书。沪变发生,邹氏兄弟均受影响而爱国之心勃发。当南京有人发起组织青年铁血团,略事训练即拟赴前线参战,邹氏兄弟相偕去南京加入。抵京后,即草就绝命书,寄予家长,书中词句,颇为激昂慷慨。而3月11日《新生报》所刊《汉奸刘金标该杀!》[2]则从另一方面给民众以警示。报道提到,刘金标供认其等七八人由吴淞出发,分向宝山、杨家行、大场、罗店、昆山各地刺探中国军队行动,报告日军后,可得酬洋30元。从其身上,还搜查出通行证、联系暗号等物证。经审讯,刘金标被押赴刑场当众处决,以儆效尤。针对刘金标的死,《新生报》以“甘心辱国为虎作伥,法所不容枪决以昭炯戒”为警语,表达了坚决惩治汉奸的鲜明态度,也显示了常熟新闻界积极支持淞沪抗战的坚定立场。

为使民众保持警惕,2月21日《琴报》“号外”专门刊发《慎防奸细》[3],指出敌军纷遣奸细,化装难民,四往内地,乘机扰乱,因此奉告邑防负责当局,为慎防奸细,对来境之难民要加强检查。首先要检查其行李,有无夹带物品;其次要检查其身,查看携带物品;最后要逐一当面盘问,辨其口声,审其来历,验其是否为本国人,发现形迹可疑,且无物证可以证明者,只需跣其足而验其趾,如有穿(日式)木屐的特征,则立即可以辨认出乔装的日本人。

诗人杨圻见常熟诸报为宣传抗战竭尽全力而深有感怀,不禁赋诗寄情,亲笔挥书,与给前线将士捐献的御寒衣服一并送往《琴报》报馆。《琴报》除表达感激外,将杨圻诗作公开刊发,并表示“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愿与云史先生共勉之也。”[4]杨圻诗文(选摘)如下:

周原禹甸,实我邦土。惟我邦土,为他人处。

哀我子弟,从诸奈父。喋血飞骨,以御其侮。

失之东隅,取之外府。鹊则有巢,木则自腐。

虽有善邻,莫我肯顾。谋之不臧,于人何与。

该诗主旨有三,一是愤怒控诉日军武力侵占中国领土,“惟我邦土,为他人处”,鸠占鹊巢,操戈以逞,并呼吁查明事变之祸端在于日军,一定要加以口诛笔伐。二是热烈赞扬我军“喋血飞骨,以御其侮”的忠勇精神。三是呼吁国人赶快警醒,切不可故步自封,安于现状,不能因日寇羽毛丰满、强横凶狠而畏难躲避。在杨圻看来,《琴报》对此三点都做到了,特别是对《琴报》的爱国精神和不惧劳苦的勤勉懿德予以好评。

常熟诸报在淞沪战役期间为宣传抗战、鼓舞民心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真实反映常熟人民的爱国意志和时代潮流的同时,也体现了报馆的办报宗旨和纪事存史的功能价值,为历史留下了珍贵记录。

红十字会救死扶伤

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侵华日军在遭受沉重打击和世界各国的谴责后不但毫无收敛,反而三易主帅,数度增兵,不断扩大作战区域,因战火蔓延而流离失所、避走他乡之难民日有所增。在此关键时刻,常熟红十字会密切关注战局变化,理事长俞承枚在2月中旬就与有关方面积极筹划、勘察选址,先后建办六处难民收容所。与此同时,又将具有丰富经验且热心会务的人员召集起来,除明确医务人员、事务员、联络员外,还成立了通讯队、救护队、运输队、尸体掩埋队等,做到分工细致,职责明确。3月上旬,第五军和第四十七师奉令先后由战区撤至常熟,集结待命,以备再战。

常熟红十字会的工作除妥善安置自行来常或由外地红十字会组织来常的难民外,还多次派出救护队赶赴灾区接运难民。据红十字会工作日志记载:3月16日下午派出救护队,以轮船拖带民船之办法,至太仓沙溪接运难民75人来常。18日,接运难民之船在小东门外教场湾泊岸后,即有专人将难民引导进城,安顿于收容所。凡年迈力弱或身患疾病者均以人力车接送,对那些怀抱婴孩或背负行囊者,也有红十字会会员热情相助。3月23日,救护队又从附近战区救出难民63人,将他们接运至虞城安置。4月3日,常熟红十字会再次派出救护队从昆山、太仓等处接收难民148人,给这些锋镝余生者以极大慰藉。同时对一些途经常熟需转赴异地又缺少物资的难民,红十字会还帮助接济或联系顺路舟船。[5]

自早春二月至立夏时分,正是气候冷暖交替季节,许多难民在惶急中背井离乡,或衣衫单薄,缺少御寒之衣,或棉袍裹身,缺少衣服替换,那些从前线下来的伤病员也身处同样之窘境。为此常熟红十字会于4月中旬“登报征求夹单衣衫,以便分发,不数日间慈善家纷纷布施,且多不道姓名,灾民受惠不浅”。[6]对那些缺少御寒衣服的伤病员,红十字会还拨支专款,统一制衣分赠,使他们虽然身处异乡,伤病在身,但仍能感受到常熟民众的关爱与温暖。常熟红十字会不但忠于职守,还为日本军队一旦进犯虞城该如何应变制定预案:3月14日,由俞忏生、俞仲久秘运面粉500余袋及红十字会旗帜、油灯、药品等救护必备之物秘藏于西门外宝岩寺中,并与该寺主持商定应变之策;同时在常熟城外西南方向预择相当地点数处,以便城内居民仓促离城时作避难之所。[7]

经过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和全体中华儿女的鼎力支持,日军妄图侵占上海的阴谋终被挫败,日本政府不得不在英、美等国“调停”下与中国政府举行谈判,并于5月5日正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战火始告平息。随着日军撤离战区,地方局势渐趋平稳,而滞留于常熟的各地难民也归家心切,由常熟红十字会于5月10日起连续多日安排舟楫并派出专人将难民护送返乡。

据统计,自2月28日设立难民收容所至5月15日收容难民工作全面结束,常熟红十字会先后收容难民534人,其中来自上海宝山、青浦、大场一带的难民141人,来自太仓鹿河、茜泾、浏河、七丫口、浮桥、南码头、陆渡桥、何家宅、新塘市、牌楼市、马家角等处难民255人,来自嘉定娄塘、昆山蓬阆一带难民138人。此外,4月1日至5月14日,前往治疗所求医问诊者达1641人。[8]

常熟红十字会除建办难民收容所外,还于3月19日联合地方自卫会、医学会,在西门内李王宫关帝殿设立伤兵医院,专门负责从前线转运下来的伤兵病员的救治工作。3月31日,伤兵医院易名为临时治疗所,由邵预凡任医务主任。5月15日,治疗所工作结束,一个半月内共收治伤病兵士263人,因伤病过重不治身亡者12人。在251名治愈出院者中属张治中部第八十八师的117人,属第八十七师的41人,属军校教导队的5人,属警卫军的2人,属上官云相部第四十七师的86人。其间,伤兵医院于3月25日将17名伤病危重者护送至苏州,由苏州红十字总会救护队安排至有关医院,做进一步救治。[9]

于右任为《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民国廿一年纪念册》题签

为真实记录常熟红十字会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常熟红十字会在淞沪抗战结束后便着手编辑《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民国廿一年纪念册》,以资存史纪念。纪念册标题由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挥毫题签。

国难见英雄。常熟红十字会以其平凡而伟大之业绩,显示出他们不畏艰险、扶危助弱的高尚美德,以他们的热血衷肠发出热爱祖国、抵御侵略的呐喊。

张鸿以诗记史

时任常熟红十字会会长的张鸿,是饮誉文坛的著名作家。其所作诗词不但格调清新,文辞雅俗兼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且极具史料价值。其中作于一·二八淞沪战役期间的诗作就有多首,如《掘壕》,乃纪实佳作。

掘 壕[10]

仿乐府体以流行语制题志实也

虞山青峨峨,城带束其腰,福地避兵祸,自诩历三朝。

雄师忽弅集,掘壕征急徭,铁锸陨星下,泥担联虹挑。

旁有垂白叟,呜咽手相招,泣指父母墓,白骨撑翘翘。

薪及泥中棺,遑问田间苗,抆泪相慰藉,暴风不终朝。

劫波浩浩来,人鬼均莫逃,况茲值国难,孤棹卷烈飙。

努力渡此厄,白日终昭昭,虎豹在路旁,慎勿言哓哓。

全诗言辞朴素,内涵丰富,情真意切,不仅记叙了军情紧急、挥锹掘壕的忙碌场景,描画了白发老人为了开挖战壕而挥泪毁坟、弃损青苗时的哀痛,还表达了诗人对白发老人的抚慰和对夺取淞沪抗战胜利的期盼。

据1932年5月14日《申报》报道,因毗邻战区,日军对昆山、太仓、常熟觊觎已久,故第十九路军、第五军为抗击日军,也早作谋划。待战事警报解除,据记者巡视,认为“前为战事所挖战壕地道,甚为伟大,尤以常熟第五军所筑者为美观而精细”。[11]另据《常熟军事志》记载,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国民党第五军第八十七师于常熟境内征集民工,在浒浦、梅李、福山、谢桥、支塘、莫城、王庄、顾山诸要点修建钢筋水泥碉堡及隐蔽工事45座,并挖掘战壕,纵横达41千米。[12]可见,常熟百姓为掘壕备战不但凿凿有据,且贡献极大。

结 语

一·二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日本一连串侵华事件所构成的罪恶锁链中的重要一环。事件发生后,全国人民包括常熟人民捍卫国志,展现了中华儿女面对外敌入侵,挺身而起、英勇抗击的斗争业绩和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

救护队淞沪红十字会
档案聚焦:85 年前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二)郭沫若对淞沪会战战况的六点意见
影响煤矿救护队救灾效果的因素与救灾效果评价
上海史料展纪念淞沪抗战89周年
政府疏忽,巴新预算漏了急救车
创新思路、加强矿山救护队党建工作的研究
《关于开展全国矿山救护队标准化达标及兼职矿山救护队建设互查互检工作的通知》印发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红十字会
福建红十字会与福州塔亭医院抗战救护往事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
上海市民日记中的“八·一三淞沪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