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2022-08-10马立呼华红莲潘玉君杨晓霖辛会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标准差云南省旅游业

马立呼,华红莲,潘玉君,杨晓霖,辛会杰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昆明 650500)

旅游城镇化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旅游目的地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及城镇在空间上扩张和重构的过程[1]。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镇化模式,旅游城镇化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Mullins[2]是最早提出旅游城市化的学者,指出旅游城市化是建立在享乐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紧随其后,Glad⁃stone[3]引入了“区位商”概念,将美国的旅游城市化分为海滨度假型和资金密集型两种类型。Makows⁃ka-Iskierka[4]以城镇化发展阶段为视角,提出旅游城镇化是城镇化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由旅游业导致农村向城镇空间持续转变的包含多个阶段的过程。国内对于旅游城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发端于21 世纪初。黄震方等[5,6]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进行了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陆林等[7]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旅游引起的城市化过程是一种新的城市化模式。Zhu 等[8]提出旅游城市化是一个旅游向城市集中和城市的旅游功能日益增强的过程。Li[9]指出城市化需要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充分发展为基础,而旅游城市化跳过了这一发展阶段,直接由旅游业所催生。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目前旅游城镇化研究大多集中于概念界定、驱动机制研究[10-12]、演进过程[13-15]等方面,而对于旅游业与城镇化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极少,相关方面的研究理论、研究范式较为薄弱。

云南省为多民族、多山、边远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均极为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本研究引入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城镇化响应系数,基于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来研究云南省16 个地州2004—2019 年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格局演变,以期为云南省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丰富旅游城镇化响应方面的研究理论。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概况与数据来源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北邻四川、东接贵州和广西、西与西藏毗邻,南边与缅甸、老挝和越南3国相接(图1)。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绚丽的自然风光,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均极为丰富,为云南省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厚的条件,一直以来旅游产业是云南省各地州的主导产业或支柱性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9 年,云南省总人口4 858.3 万,其中城镇人口为2 376.2 万,人口城镇化率达48.91%;生产总值为23 223.75 亿元,旅游总收入为11 035.20 亿元,国内旅游人数为79 977.77 万人次。

图1 云南省地理位置及景区

本研究所涉及的数据有人口数据、经济数据、云南省星级景区名录(2019)。其中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年鉴(2004—2020 年》、各市州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星级景区名录来源于国家旅游局、云南省旅游局。

1.2 研究方法

“响应”是指两个实体或两种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反馈的交互关系[16]。旅游城镇化响应是指城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的响应和反馈的作用程度。目前国内学者引入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城镇化响应系数(简称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来测度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响应强度[16,17],其测量模型如下。

式中,R表示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f表示地区旅游收入;F表示区域生产总值;m表示区域城镇人口;M表示区域人口总量。模型用旅游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区域城镇化比率的比值来测度城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响应强度。比值越大,表明旅游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越强;反之,则表示推动作用越弱。

本研究基于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标准差、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离差、比率、标准差椭圆等指标模型,来研究云南省16个地州2004—2019年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格局(表1)。

表1 研究模型及地理学解释

2 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2.1 时空差异整体演化分析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是用来表示区域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指标模型,以此来揭示云南省2004—2019 年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整体情况。整体上,2004—2019 年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整体差异较大,其时间序列演化大致可划分为3 种态势(图2)。2004—2011 年云南省城镇化响应强度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较高,这个阶段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最低值分别为0.58 和0.93,表明2004—2011 年云南省各地州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差异处于较高的态势;2011—2013 年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快速上升,其中标准差在2013 年达0.83,变异系数于2012 年达1.10,2 个值均为研究期间内最高值,说明这个阶段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整体差异继续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均衡性愈发显著;2013—2019 年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快速下降,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从2013 年的0.83、1.07 降至2019 年的0.39 和0.37,表明这个阶段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整体差异快速缩小,地区之间均衡性相对加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变异系数和标准差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差异仍较大。

图2 云南省2004—2019 年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2 时空分异的动态演变特征

2.2.1 相对发展率 通过相对发展率指标模型计算出云南省各市州2004—2019 年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差值,以此来表征各市州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变化动态(图3)。从图3 可以看出,总体上2004—2019年云南省16 个市州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增幅较大,体现出云南省旅游城镇化整体响应强度不断加强的态势。昭通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州、红河州、大理州6个地区增幅最大,均高于1.53;保山市、文山州、怒江州3 个地区的增幅在0.91~1.37,增幅较大;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德宏州4 个地区在0.66~0.82 波动变化;增幅最小的是西双版纳州、丽江市、迪庆州,其中丽江市和迪庆州响应系数均减小且降幅较大,主要原因是这些市州是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在研究期内响应系数变动幅度空间小。

图3 云南省2004—2019 年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差值

2.2.2 比率与离差 比率值和离差值是通过各地区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与云南省平均水平值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整个区域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空间格局的指标模型。由表2 和图4 可以看出,2004—2019年云南省各市州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出西强东弱的空间格局。2004 年云南省旅游城镇化系数离差值为正数的地区有丽江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德宏州、怒江州、迪庆州,以上6 个地区的比率值也超过100%,表明这些地区的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滇东、滇中地区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离差值均为负值,且比率大部分低于50%,由此体现了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2019 年,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德宏州、迪庆州离差值均为正数,同时这些地区的比率也超过了100%,说明2019 年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西高东弱的空间格局没有改变。但与此同时,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离差值为正数的地区从2004 年的6 个增加到2019 年的7 个,比率值也显著提升,说明2004—2019年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整体在逐步增强。

表2 2004 年、2019 年云南省16 个地州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离差

图4 云南省2004 年、2019 年16 个地州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比率值空间差异

2.3 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2004—2019 年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体现出显著的时空差异(图5)。时间序列上,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不断增强;从空间差异分析,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呈现出显著的西强东弱的格局。根据云南省16 个市州2004—2019 年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将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划分为4 种类型,如图5 和表3 所示,并选取2004 年和2019 年2 个时间 截面进行对比分析。

表3 云南省16 个地州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类型

1)2004 年云南省16 个市州旅游城镇化强度类型分析。2004 年16 个市州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属于强响应型的地区包括丽江市、德宏州、迪庆州,这些地区地处云南省西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地区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响应强度高。属于较强响应型的地区有怒江州、大理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州4 个地州市,这些地区也是云南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大理州和西双版纳州是以旅游资源享誉国内外。属于弱响应型的地区是普洱市、楚雄州、昆明市、文山州,这些地区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普洱市。但是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兼区域第一大城市,其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低的主要原因是,昆明市经济发展较好,产业结构多元化,地区经济总量大且城镇化水平高,因此昆明市的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响应程度变相偏低。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属于微弱响应型的包括昭通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临沧市。这5 个地区中曲靖市、玉溪市和红河州北部六县(区)是位于滇中城市群范围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城镇化水平较高,同理,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响应程度较低。

2)2019 年云南省16 个市州旅游城镇化空间分异分析。2019 年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处于强响应型态势的有德宏州、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西双版纳州。2019 年强响应型旅游城镇化在2004 年的基础上新增了2 个地区,其中大理州和西双版纳州由较强响应型转变为强响应型,说明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发展态势强烈。属于较强响应型的城市有怒江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楚雄州、昭通市、昆明市、文山州、红河州9 个州市,这个阶段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类型以较强响应型为主,占比为56.26%。属于弱响应型和微弱响应型的地区分别为中部地区的玉溪市和东部地区曲靖市,说明云南省中、东部地区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相对整个区域明显较弱。

2.4 空间方向演化特征

重心向东中部地区偏移,方向分布为西北-东南走向,聚集性较弱且逐渐减弱。本研究中,首先,依托Arc GIS10.4 软件绘制出均衡条件下的云南省地理重心和标准差椭圆;其次绘制出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加权条件下的2004 年、2011 年、2019 年3 个时间截面的旅游城镇化重心和旅游城镇化标准差椭圆,最后基于加权和非加权旅游城镇化标准差椭圆和分布重心,对3 个时间截面旅游城镇化空间分布演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均衡条件下的标准差椭圆重心位于楚雄州西部地区,从中心点位置分析,2004年旅游城镇化重心位于大理州中部地区,与均衡条件下的重心具有明显的空间错位;2011 年,旅游城镇化重心仍然在大理州境内,但是逐步向东偏移;2019 年旅游城镇化重心继续向东偏移,逐步靠近均衡地理重心。由此可以看出,2004—2019 年,云南省旅游城镇化重心由西部地区逐步向东中部地区偏移。从分布角度分析,2004 年和2011 年旅游城镇化标准差椭圆相对于均衡状态下的标准差椭圆更偏向于滇西地区,说明这2 个阶段滇西地区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更高;2019 年旅游城镇化标准差椭圆向东中部移动,接近于均衡条件下的标准差椭圆,说明后期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发展向东中部地区扩散。从分布角度分析,2004 年和2011 年2 个时间截面旅游城镇化标准差椭圆长轴方向为西北-东南走向,2019年逐渐偏移为西-东走向。从长、短半轴分析,2004年和2011 年长半轴比较尖锐,2019 年长半轴逐步缩小,说明在前期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性,后期逐步趋于离散(图6)。

图6 云南省2004—2019年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标准差椭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基于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离差、比率、相对发展率、标准差椭圆来分析2004—2019 年云南省16 个市州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差异。2004—2019 年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整体差距较大,与此同时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旅游城镇化整体响应强度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3 个阶段。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呈现出显著的西强东弱空间格局,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东部地区的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不断提高,云南省16 个地区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差距逐步缩小。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旅游城镇化重心由西部地区向东中部地区偏移,方向分布为西北-东南走向,聚集性较弱且逐渐减弱。

3.2 建议

1)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产业发展。云南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未来要继续发展旅游产业,不断探索旅游发展路径与模式,横向扩大旅游发展规模,纵向加深旅游产业厚度,加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和关联效应,增强和扩张旅游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消费空间,以旅游业作为拉动经济、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引擎,为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从而不断提升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实现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

2)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府部门是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整合的调控器。针对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现状,政府要加强主导调控作用,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强区域整体规划;同时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将旅游业定准为区域主导产业或支柱性产业。云南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呈现出显著的西高东低空间格局,说明滇西地区的城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依赖度,因此应该以此为路径,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强滇西地区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提高滇西地区城镇化水平,从而缩小与滇中、滇东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一体化。

3)保护环境。云南省作为“植物王国”,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这是云南省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在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做好环保工作,不可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代价,做到旅游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猜你喜欢

标准差云南省旅游业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用Pro-Kin Line平衡反馈训练仪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对其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对于平均差与标准差的数学关系和应用价值比较研究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