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学习型生态课堂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08王瑶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生态课堂双减

王瑶

摘 要 基于“双减”的现实背景,笔者思考构建高效、创新、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在学习型生态课堂理论指导下,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创设构建学习型生态课堂教学范例。以《背影》教学为例,思考学习型课堂模式的生态特征,从主问题引导下的主题式教学、微型群文阅读的探索与实践、读写共进的语文能力实践训练、多重维度的文本分析与解读等四方面研究教师教学设计的生态导向,从而得以实现学生活动设计的生态呈现,并在学情分析、核心素养、思维训练等方面生成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生态互动。

关键词 “双减” 学习型课堂 生态课堂 语文教学 活动设计

近期,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的“双减”政策开始对中小学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又伴随“新课程改革”和“新课堂改革”的持续推进,语文课堂革命成了语文教师研究和思考的话题。

基于“双减”的现实背景,笔者思考如何构建高效、创新、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在宏阔的现实背景下,一所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其核心必然是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大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正因如此,课堂教学的现实状态,决定着一所学校教师成长的高度、学生发展的高度。构建学习型课堂,追求生态发展,正是为了实现师生之间更好的共生共情和共长。在这样的认识之下,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际,积极践行师生共生共长的学习型生态课堂理念,力图以教师的深度教研、学生的深度学习,主推语文课堂高质量发展。

生态课堂的本真是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实现课堂上思考的深度和卷入的深度。以文本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教学的内涵。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纲要(试行)》的深入实施,以及新课程标准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执行和落实,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现代课堂的思考与构建研究颇多,各式各样的 “课堂革命”不断涌出。这样的改革,在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看来,就是要革除阻碍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成长的弊端,其重点指向的是更微观、更多样态的教学层次,其关键点指向的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关系的不对称,师生关系的不对等。基于此,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单向的、具有明显主次性课堂的现代新型课堂就在这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应势而出,教育界将这种课堂统称为“学习型课堂”。

基于学习型课堂的理论研究,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我们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生态课堂的教学主张。以学习型生态课堂理念为指导,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既有清醒的思考、又有清楚的认识,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效深入地进行文本解读。

学习型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過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需要多阅读、多提升,做好减法以及取舍,坚持一课一得的教学思路,在遗憾中唤醒学生的真实生命体验。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笔者以《背影》一课作为学习型生态课堂的实践载体,在学习型生态课堂视域下,重启《背影》教学的生态属性。

基于学习型生态课程理念,在《背影》一课教学当中,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深度构建和思考,力图以真实的学情为依据,体现真正的生态课堂。

1.主问题引导下的主题式教学

本文题为《背影》,学生阅读文本时思考的起点也是背影,因此,笔者将本文的切入点放在“背影”之上,并以背影为核心,设计了完整的教学程序。

一是以画导入,重寻背影。通过出示著名画家罗中立《父亲》肖像油画,引导学生感受“背影”中的父亲形象。

二是以点带面,触摸背影。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1)初读标题,提出你的疑问或者思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背影的文字,思考“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为题,而用“背影”为题呢?

以标题作为文本教学的切入点,带动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深度感受,从而逐步走进文本。

三是以读析情,对话背影。通过精读精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写背影的句子,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

(1)“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2)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背影的?为何写得如此详细?我们尝试用“圈点批注法”进行思考解读。

此处还将补充圈点批注法相关知识。其包括阐释式批注、赏析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补充式批注、感悟式批注等。学生将任意选择一种批注类型评点第6段写背影的句子。同时,笔者也会给出相应的范例:

阐释式:“蹒跚”,走路腿脚不灵便,可想而知作为胖子的父亲上下月台更难了。

四是以文补文,窥见背影。补充“背”的相关释义,查阅发现,“背”有以下几个义项。

(1)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2)物体的后面或反面;(3)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4)向相反的方向;(5)避开,离开;(6)凭记忆读出;(7)违反;(8)不顺;(9)偏僻;(10)听觉不灵。

引导学生思考“背影”之“背”会有哪几种含义。小组交流后进行分享展示。同时,在学生的分享展示中,适时补充本文相关背景资料。“本文故事发生在1917 年,而背影写于 1925 年,作者为何延迟了八年后才追忆父亲的背影。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通过主问题设计,不断推动文本解读向纵深发展。

五是以读促写,重现背影。出示朱自清的父亲在1928 年读到儿子公开发表的《背影》一文时的情景,作为特殊读者——父亲,他读完《背影》有何感触?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替父亲续写一句话。课堂展示交流。

学习型生态课堂就是要创设富有教育功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微型群文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背影》教学当中,笔者先后补充了如下资料:罗中立《父亲》肖像油画、朱自清《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八问》相关文字: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圈点批注法相关内容、作家韩石山《口吃的妙用》中有关朱自清先生的文字、本文写作的背景、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学者有关本文的评论文字、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的相关文字、龙应台《目送》的相关文字等共计九段补充性材料。这九段材料内容各异,但都围绕《背影》一文展开,构成了微型的文本群,同时也形成了微型群文阅读体系。

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支架和范例。基于语文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性,有效地选择教什么,更能帮助学生实现怎么学。

同时,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建构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模式。而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文本群的建立,有助于课堂深度的呈现和思维深度的开发。

《背影》作为写人叙事散文,带有作者独特的个性情感体验,写的是作者个性化的生活经历,隐藏着“我”的含蓄抒情风格。因而,反复诵读,抓点品味,以大量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框架。

3.读写共进的语文能力实践训练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教学时要慧眼识才,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手法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步仿中有创,培养运用创新能力。”

《背影》作为回忆性散文,事件发生时候的“我”和写作时的“我”,经历依已然不同,情感已然改变。诸如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怕他看见”,为何又“怕别人看见”,这当中隐藏着一位青年初入社会的心结,在乎他人,但更关注自己。当年的不理解,也在时光的累积下,变成了忏悔的刀。这样细腻的情感呈现,得益于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而阅读教学当中,“读”是方法,“写”是实践,在读中学写,在写中促读,这是语文教学沉淀下来的基本。学生的写作总是先从读书开始的,读与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这就构成了读与写的结合。

反复的诵读当中,情感一步步深化,学生习得的情感表达能力,便能够呈现在书面上。

在《背影》教学的第五个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以读促写,重现背影”板块。在带领学生深度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补充如下资料,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表达需求。

1928 年,秋日的一天,朱国华(朱自清的三弟)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他手捧书本,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带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的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摘自朱国华《朱自清与 〈背影〉》)

作为特殊读者——朱自清的父亲,他读完《背影》有何感触?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揣摩父亲心理,替父亲续写一句话。这样的写作环节设计,既源自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将学生与文本建立关联,共生共长。

课堂实践当中,有同学细致描绘父亲读书时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有同学则重点表现父亲的忏悔和对儿子的关爱,基于不同的情感体验和阅读经历,学生的素养提升呈现多元化发展,写作能力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4.多重维度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需要明晰,但《背影》一文,历来名家研究颇多、争议也颇多,为了呈现不一样的课堂,践行生态课堂的理论,笔者综合名家所长,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述方式。

目标的设计,着重解决学生语文学习当中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帮助学生生成更深一层的语文学习技能。理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同时,笔者设计了深情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圈点勾画法、合作研讨法、资料助读法等学习方法,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学当中,学生深入研讨了“两次哭”和“两次流泪”,并且细致地分析到了父亲的语言方式,以命令式的口吻和方式,表达中年男人的爱与暖。父亲的专制、强硬和命令,面对背运的坚毅,但却在写信当中,流露出反常的软弱,与之前的形象大为不同。这些细微的改变,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抓细节词品析,读出了“过去之影”和“記忆之影”,这已经超出了课堂的预设,但确实是学生最为真实的学习经历。

在学习型生态课堂理论当中,教学的教学设计仅为一项,最为重要的则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体现,《背影》一文教学,笔者的学生活动设计,着重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

1.课堂学生活动的真实呈现

《背影》学习,主题鲜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关联也较为显著,学生的浅层理解并不难,但因为隐含的背景信息较多,学生深度思考受到的阻力较为明显,需要老师给予相关引导。

生态型课堂力图体现课堂本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看重学生思考的深度和课堂卷入的深度。课堂当中,一是大量背景资料的补充,有助于让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二是反复的诵读、精读,拉近学生与本文的距离;三是真实的课堂活动,学生自学、群学、对学、合作学习,让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

2.项目式学习下的深度参与

所谓项目式学习,是目前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内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符合“黄金标准”的项目式学习,在项目设计时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也需要考虑重点知识的学习和“成功素养”的培养、有挑战性的问题等各项核心要素。

《背影》教学当中的项目式学习虽然只是尝试,落实了项目式学习的几个关键要求,不系统也不完善,但依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整个课堂呈现出高度的整合,学生的活动度和课堂卷入度得到较好实现。

例如,笔者在补充朱自清《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八问》相关文字后,设计了如下问题:

朱自清说“这篇只是写实”,那么极为普遍的情感经历,作者何以写得如此煽情?精读几次写“背影”的相关语段,思考:文中写了什么事?你感受到怎样的父亲形象?

在補充作家韩石山在《口吃的妙用》相关文字后,引导学生探究从文中读出了几种“背”?

这样的问题设计下,学生需要调动多种资源,在多方协作之下进行学习,深度学习的效度便得以提升。

3.多元化解读下的个性表达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学、合学、群学等多种方式,思维交互碰撞,对本文的解读,有相似之处,也有学生的个性解读之处。

例如,学生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有学生将文中的父亲形象与自己的父亲形象做比较,认为《背影》中的父亲形象过于单薄,所做的事情极为寻常,但为何就能选入教材?这样的课堂争论,恰好生成了新的教学问题,学生正好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行文本细读,去挖掘不寻常的地方,从而感知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以及背影之外的信息。

同时,学生的合作学习之中,对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在思考“背影”之“背”的含义时,学生之间相互争辩,读到了背运之影、后背之影、离开之影、向背之影等多种含义,有些虽已与本文的解读关联不大,但学生有一个问题进行集中的、深度的思考,获得的体验是可贵的。

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促使师生关系全新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良性互动,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1.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背影》教学中间,笔者深入分析了班级学生情况,通过日常作业批改、个别交流谈话、整体观察了解等方式,分析了学生阅读能力、身心发展现状、情感理解现状、语文学习现状等,以便更好地确定本文的教学起点,并由此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这些个性化的问题研究,使得教学更加精准,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

2.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选择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背影》教学当中,笔者通过多项学生活动设计,使得学生充分表达,语言建构的契机和时间较为充分,学生的语言运用得到不断训练;通过大量文本的补充,以及依据文本创设出的新的问题情境,诸如对“背影”之背有哪几种含义的分析,使得学生的思维水平有较大提升。在课堂的朗读环节,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当中,发现美、品味美、赏析美;写作环节的加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父爱这一经典的文学主题,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3.基于思维训练的教学文本解读

思维活动是使我们在学习中能继承人类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教学当中,笔者通过不断地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比较《台阶》中的父亲与《背影》中的父亲有何不同、事件发生时的父亲与后来回忆时的父亲有何不同以及我的情感有何变化,这种的思考,建立在不同知识的比较当中进行呈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获得也能真实得到满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不同学者对背影的理解,从而生出学生新的认知;比较不同学生对同一处文本的不同理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感知。在反复的比较阅读当中,学生便渐渐读出了身处乱世的凄惶、家道中落的伤感、祖母离世的悲凉、事业衰败的辛酸、父子生隙的隐痛、送子远行的牵挂、无涯代沟的尴尬、年事渐高的颓唐、死前将至的惶恐……等诸多情感。

[作者通联:成都市新津区成外学校]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生态课堂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活动探究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设计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