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类本科生“2+4”实践能力提升模式探析

2022-08-08李树明

高教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经管类顶岗本科生

李树明

(兰州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持续深入,培养目标新、教学内容新、教育理念新、人才评价新的“四新”标准也更加清晰具体,为相关学科建设提供了顶层指导。作为重要的文科门类,经管类专业达到“四新”标准,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建设过程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阻碍。众所周知,经管类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向本科生讲授的经济管理理论,多是来源于西方学者对于西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总结与推演,曾经对于引导经管类专业教师和学生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拓展企业管理思维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西方管理理论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和思想滞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瞬息万变,要求经管类本科生具备较强的市场敏感性、突发应对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研判决策能力等素质,而这些恰恰也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培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所在。针对以往经管类本科生培养模式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结合新文科建设要求,如何立足中国市场,结合中国文化[1],研究中国案例,培养面向未来、人文素养高、实践能力强[2]的中国特色经管类本科人才,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

一、现实痛点:经管类本科生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校经管类本科生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集中体现在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更高、教师教材与行业发展脱节、模拟实训代替现场实践效果不理想等三个方面。

(一)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更高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代,行业和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企业发展对于人才的素养和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需要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是未来开展工作的基石。然而当前部分本科毕业生在学校中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时间被游戏、娱乐、购物、旅游、交友等业余事项大量占用,突击性应付考试的学习模式根深蒂固,专业基础不够牢固。其次,需要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这是人才未来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然而,部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自我意识凸显而协作能力弱化,对个体职业发展方向模糊,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高强度竞争态势。最后,还需要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突发应对能力和持续的学习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应对不确定性更高的企业发展环境[3]。然而当前不少本科生从小生活环境较为优越稳定、抗压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差,远远达不到职场中学习型团队和敏捷型团队对人才的要求。

(二)教师教材与行业发展脱节

当前高校对于新进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推动很多学生从本科开始,连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期作为进入高校工作的敲门砖。这种连续读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新进教师的理论科研能力。然而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经管类学科而言,其中的不足也暴露无遗。很多新进教师根本没有在企业锻炼的经历,甚至有些教师讲课也只是啃课本、炒冷饭,讲授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多年重复。与此同时,教师授课所用的教材也与社会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较长,往往需要至少3年左右的时间,等到教材正式出版使用时,行业和企业的运行情况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部分教材内容已经过时。负责任的教师会用相关案例讨论进行弥补,然而案例的来源主要是网上的二手资料,部分教师由于缺乏行业和企业工作经验,对于案例的解读也较为浅显,达不到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更有甚者,部分教师为了应付高校的科研考核任务和职称晋升要求,东拼西凑一堆素材进行教材编写,教材内容的正确性很难保证,教材的前沿性、时效性更无从谈起,应用这样的教材作为教学指导内容,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可能会将错误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造成长远的严重后果。

(三)用模拟实训代替现场实践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和教师教材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采取很多措施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然而通常的做法并不是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也不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长周期的顶岗实习,而是采用大量的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和软件系统仿真实习进行替代。客观来讲,创新创业训练和软件实习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然而模拟并不等于实战,校内模拟实训投入大、收效小的现象经常出现。一方面是很多学校受经费限制,采购的软件系统很多由小微软件公司开发,这些软件公司的技术力量不足,学科专业力量更为缺乏,开发的软件系统界面不够友好、使用不够顺畅,不能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另一方面,学校的创新创业训练,主要是以商业计划书的编写、模拟路演等内容为主,经管类本科生受专业限制,编制的商业计划书明显缺乏技术支撑,商业计划书更多体现在新点子的灵光一现,基本不具备可行性。指导创业计划的主要是高校教师,出于对行业的不熟悉,也很难提出有见解、能落地的修改意见。创业计划的评审主要也是高校教师,受同事间人际关系顾忌以及行业经验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有时质量较低的商业计划书也能通过评审,商业计划的资助等级主要是看点子新不新、答辩汇报技巧强不强,项目可行性、有效性等更重要的评判无从下手,导致有些时候创新创业训练虽然经费投入较多,但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收效甚微。

二、“2+4”模式目标:提升经管类本科生实践能力

高校作为经管类本科生的培养主体,一直以来非常注重本科生的培养与市场、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实际连接,并且通过企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虚拟仿真实训等方式培育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然而在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叠加的时代,伴随全球贸易摩擦、产业链结构调整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带来的综合影响,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为多变,企业创新发展和基本生存之间的矛盾更加难以调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处于模糊状态。无论是怎样的本科生培养模式,都很难满足企业动态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对经管类本科生进行定制化培养[4],并根据学生的素质特征进行差异化培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动态更新培养方案,不断趋近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的动态均衡。

基于当前经管类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特点,综合考虑长期以来本科生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以提升本科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着力点,以实现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的动态均衡为目标,构建“2+4”实践能力提升模式,主要包含两大突破和四重反馈等方面内容(见图1)。“2+4”模式立足高校发展战略思路和功能定位,统筹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均衡,注重实践能力提升工作的精准性和可行性,力争在现有实践能力培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创新,并动态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趋势,形成持续完善的实践能力提升系统闭环。

图1 “2+4”模式结构图

三、“2+4”模式内容:“突破行动+多元反馈”闭环运行

“2+4”模式以供需动态平衡为目标,构建教师企业挂职和学生顶岗实习的两大突破行动以及教师—学生、教师—企业、教师—学校和学校—政府的四重反馈体系,最终实现闭环反馈运行。

(一)经管类本科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两大突破”

1.教师企业挂职

教师企业挂职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曾经也作为高校重要的培养手段实施。然而随着高校教师科研压力增大和学校考核制度的变化,特别是新入职教师的企业挂职次数越来越少,挂职时间越来越短,挂职内容越来越浅。很多教师研究生毕业之后往往是从一个高校跨进另外一个高校,根本没有到企业挂职的经历,教学内容大多也是课本知识和网络资料的结合,教学不接地气,学生也缺乏兴趣,论文没有写在祖国大地上,只是写在校园里。甚至是以实践能力为特色优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教师的企业挂职经历也严重不足,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企业挂职更加有限。因此,学校应该创造多方面的条件,通过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重新将教师输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对教师挂职工作进行及时监督考核,帮助教师调整挂职工作节奏,既能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推动校企合作多方位良性开展。

2.学生顶岗实习

当前,出于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教学软件和模拟实训替代、学生长期外出实习的安全性担忧等因素,学生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变得更为不可能[5],学生有限接触企业的机会主要是通过企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企业人员校园宣讲等渠道。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认知实习在1周之内,只是走马观花式地见见世面;专业实习通常在1个月内,首先在企业会议室里进行2周左右的行业和企业认知培训,其余时间只是帮助师傅打杂;毕业实习往往采取分散方式进行,由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并以找工作为主要目的,实习深度明显不足且实习质量不可控;企业人员进校园往往也是以宣传介绍企业为主,对学生而言只是换了一个教师在讲课而已,交流现场很多学生都变成了玩手机的“低头族”,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根据课题组与相关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企业需要学生的实习时间至少在3个月以上才能产生明显的实习效果,才能为企业挖掘、培养和储备人才提供可能,企业也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因此,需要学校延长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进一步提升学生顶岗实习力度,增强学生了解和熟悉行业与企业的经营状态,返回课堂后,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明晰学生职业规划,促进教师对学生的分类培养,让学校培养的本科生确实接地气、受欢迎,让学生的职业生涯在起步阶段更坚实、长远发展更有力。

(二)经管类本科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四重反馈”

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突破性行动中,为了高效实现工作效果,降低不确定环境带来的风险,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双向沟通工作,对于挂职和顶岗中的问题和经验做法及时进行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提升高校相关工作的综合效率。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

反馈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工作中的实践做法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职场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学生顶岗实习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顶岗实习对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的咨询等领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顺畅沟通,既能推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也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反馈

反馈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素质的新生代员工、当前的在校本科生具备何种竞争力、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学生是否按照学校与企业共同认可的纪律规范开展相关实习工作等内容。教师与企业的良性沟通,一方面能够助推维系好校企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为教师增强校内指导学生的针对性提供思路借鉴。

3.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双向反馈

反馈的主要内容是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否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企业是否能够认可学校的教学纪律、学校的教育运行模式与企业运行实际是否匹配、校企合作的机会和未来的合作方向等内容。教师与学校的及时双向沟通,一方面能够推动更高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另一方面为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提供现实依据,此外还能够提高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成就感和获得感。

4.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双向反馈

反馈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部门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政策精神和行为边界、学校是否能够获得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校企合作的进展动态和实施效果、突发事件出现时的应急处理措施是否得当等内容。学校与政府之间的良好沟通,一方面能够提升政府对于学校相关工作运作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校从政府获得相关资源支持的能力,更好推动学生和教师实践能力提升。

四、实施保障:“校企合作+教师考核+安全措施”三管齐下

在“2+4”模式下,支撑供需动态平衡目标达成,推动教师挂职锻炼和学生顶岗实习两大突破行动,实现四重反馈的闭环运行,需要高校在校企合作、教师考核和安全措施等领域提供多元化的保障支持。

(一)持续巩固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推动教师企业挂职和学生顶岗实习,离不开多元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目前很多校企合作关系比较松散、单一,更多的是部分教师个体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能够辐射的师生范围比较有限,亟需透彻分析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点,推动层次更高、范围更广、联动更紧的校企合作关系建设。一般来说,企业联系学校合作主要考虑:帮助解决企业运营中的技术和管理现实难题,企业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学历水平提升,抢先储备未来潜力精英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声誉并争取获得政策、资金和市场优势。学校联系企业合作主要考虑:争取科研经费完成年度考核任务,为学生实习就业建立基地,推动行业交流,提升学校服务产业和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双方虽然合作目的不同,但有较多的结合点,具备深度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当前校企合作范围不广、深度不够的原因较多,但从学校角度来讲能够控制和改善的方面是学校积极主动、高频率、大范围拜访联系企业。将任何一次校企接触的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校企合作,摒弃以往学校高高在上、被动等待企业提出校企合作需求的做法,以平等合作的心态真正挖掘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的需求点,委派专人联系企业,并赋予联系人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不断完善科学的教师考核制度

推动教师企业挂职和学生顶岗实习等工作,一方面需要高校行政工作人员与企业进行深度和紧密联系,另一方面离不开高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高频率互动。推动校企合作关键环节点是通过教师考核制度的变革,提升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企业挂职的主动意愿和沟通效果。首先,在现有衡量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考核制度下,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合理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规划,建议分为以教学与理论科研为主的内化型教师以及以教学和应用科研为主的外化型教师,鼓励部分专业教师选择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工作来抵消部分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考核内容,并在职称和职务晋升、岗位津贴和绩效津贴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无后顾之忧。其次,在经管类学科的新进教师培养方面,由当前在学校内部行政岗位兼职锻炼的做法,改变为在“内部行政锻炼+企业挂职锻炼”兼顾的“内外双培”模式。具体做法为将原有内部行政锻炼周期的一半时间划拨为企业挂职锻炼,一方面能够更为全面地加强教师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增强教师了解行业和熟悉企业运行的能力,让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为高校推动校企全方位合作储备人才,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和高校教师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要求,更高效地利用宝贵的科研经费,做出更多切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科研成果,有效缓解制约我国长远发展的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和管理困境。

(三)高效实施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

实现教师企业挂职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突破行动,离不开多元化高效有力的安全措施保驾护航。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高保障的商业保险、高效率的舆情管理、高频率的检查督导。当前大多数高校在以上三个方面均高度重视并配置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然而通过近年来的新闻事件发现:高校在安全保障方面投入资源仍显不足,运营方式比较传统低效,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突破行动要求尚难匹配。由于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工作会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可能也会出现更多的突发性事件,需要更为妥当有力的安全措施。首先,在高保障的商业保险方面,高校需要加大商业保险投保额度,覆盖更多类型的突发事件和更高额的理赔偿付资金,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其次,在高效率的舆情管理方面,在学校招生简章和各类宣传文件中明确说明教师挂职和学生顶岗事宜,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家属知悉学校在此方面的运行思路;建立专业的舆情管理团队,遇到突发情况出现时,做好向教育主管部门的及时与真实汇报、与学生家长和教师家属的及时理性沟通、与新闻媒体的审慎接触、向学校内部员工和学生公开合理解释事件处理进展等事宜,让事件内情不再神秘,减少不必要的非理性的衍生事件出现。最后,在高频率的检查督导方面,改变目前教学督导只面向理论课和校内实践课的做法,组成专门的企业挂职/顶岗实践督导专家团队。一方面及时发现校外实践中隐藏的风险点,将风险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及时发现校外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不合理行为,维系好与企业之间的长远合作关系。

猜你喜欢

经管类顶岗本科生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从建构主义下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2年11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