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评价指标构建
——以理工类本科生公共基础课为例

2022-08-06朱瑶丽张兴玉

教育观察 2022年19期
关键词:思政评价能力

朱瑶丽,张兴玉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江苏南京,21001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1]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标志着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新阶段,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并提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2]2021年,教育部共立项300门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理工类课程约占三分之一。[3]在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检验、深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成为学校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关注探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视角可分为理论、宏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基本问题探讨、实施路径探析和实践经验分析三方面。理论层面的基本问题探讨以阐述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和概念内涵等为主。例如,董勇认为课程思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理念的升华、内涵的转型和体系的重构[4];鄢显俊认为课程思政是在专业教育全过程中贯穿“四个自信”,以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活动[5]。宏观层面的实施路径探析主要围绕国家、学校、学院等主体展开。例如,江颉等人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工作目标体系的制定、部门间的协作、团队的建设、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校园思政文化的创建等方面逐步推进[6];何玉海等人提出从把握本质内涵、围绕一条主线、坚持教学教育的一体化、构建工作体系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7]。微观层面的实践经验分析一般以某专业、某学科的具体课程实践为例。例如,崔戈从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打造示范课程、制定教学指南和培养专业化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四个维度介绍了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经验[8];夏嵩等人将工程伦理贯穿在桥梁设计专业课教学中,通过两轮的教学实验来研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职业道德意识的提升情况[9]。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持续提高,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层出不穷,但关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为陆道坤从评价原则、评价理路、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模式和结果运用等宏观层面阐述了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10]本研究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评价指标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方向盘”或“参考大纲”,其构建和确定不能只源自旧有研究成果或研究者个人经验的总结,需要实现从经验式指标到科学化、可操作性指标的有效转变和突破。

二、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评价指标构建

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教学成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流程中的最后一环,是由多因素综合影响而成的复杂现象。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增效,而不只是为了证实或显示是否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了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是教学质量检验与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中最薄弱的环节,在评价时应将课程思政要求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本研究以斯塔夫比姆的CIPP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坚持全过程、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原则,把学校、教师、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以及资源支持、教师能力、课程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效果四个维度,采用文本材料分析、课堂观察、主体访谈、问卷调查等评价方式来进行理工类本科生公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指标的构建,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评价指标

(一)背景评价:资源支持维度

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环境下对需要、问题、资源和机会进行的评价,其为计划决策服务。[11]任何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有充足的资源作为后盾,而资源支持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提供基本保障。高校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主体,是资源支持的主要供给方和保障方。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的资源支持维度主要包括学校政策支持、教学资源保障2个二级指标和9个评价观测点。指标的衡量可采用检查文本材料和调研的方式进行,经费支持、政策保障等文件可通过查阅佐证资料的形式进行,学习资源等提供情况可通过对学院管理人员、教师进行调研访谈的形式进行。

在学校政策支持上,高校要建立相关制度保障、激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体如下: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经费支持与投入力度;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院的KPI考核体系中;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教师的考评体系,包括职称评审、年度考核、教学评估等;立项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课题,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在教学资源保障上,高校要提供相关的组织资源、学习资源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保障,具体如下:建设一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培育一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平台;组织课程思政名师团队和教学比赛获奖教师等开展培训、经验分享、开放教学观摩课等活动;建立课程思政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库,包括优质课程和优秀案例共享等。

(二)输入评价:教师能力维度

输入评价是对达成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及方案进行的判断,为组织决策服务。[11]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主体,其能力水平是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会直接决定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的教师能力维度主要包括教师素养、专业能力、教学能力3个二级指标和7个评价观测点。指标的衡量可通过检查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PPT,访谈主讲教师或同行教师互评的方式进行。

教师素养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包括教师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和心理素养三个部分:在道德素养上,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思想觉悟高、政治底蕴厚,能够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在职业素养上,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心理素养上,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能够教书育人的关键,是指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表现为:对所在学科、所属专业和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具有系统、正确的认知;认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够紧跟学科前沿问题等进行评测。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够教书育人的桥梁,包括基本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基本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能力,包括表达沟通、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管理等能力;课程思政能力包括课程思政挖掘、融合和检验能力,要求教师能够有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做到润物无声,且能够观察、评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过程评价:课程实施过程维度

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为实施决策服务。[11]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课程教学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是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的课程实施过程维度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3个二级指标和13个评价观测点,指标的衡量可采用检查教学设计文本材料和深入课堂进行观察的方式进行。

教师教学行为的衡量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评测,即课程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多阶性,课程内容组织的条理性、清晰性、恰当性,教学方法选择的适切性、互动性、创新性,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充分性及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无声性,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学生学习行为的衡量也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评测,即学生参与课堂任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抬头率及眼神聚焦程度、学生回答问题的频次与准确率、学生课程作业的完成程度、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程度。师生互动行为的衡量可从课程中师生交流的方式、频次、时长(包括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在课堂上是否形成讨论高潮等方面进行评测。

(四)成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维度

成果评价是对方案完成、影响目标受众的程度进行的评价,为再一次决策服务。[1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2]学生作为课程实施过程的客体,是课程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和体验者。因此,课程教学应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课程教学的输出性、结果性产物,是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直接体现和重要标准。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的学生学习效果维度主要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3个二级指标和14个评价观测点,指标的衡量可采用查阅课程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档案、学生评教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进行。

在知识传授指标的衡量上,可从学生能够掌握课程基本概念、熟悉课程规律或原理、领悟课程思想或方法、了解课程的前沿动态、自主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能力培养指标的衡量上,可从学生具备科学实验或理论计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协作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在价值塑造指标的衡量上,可从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具备正确的科学伦理或工程伦理认知,树立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建议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是教学质量检验与评价中的重要内容,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校完善课程思政资源支持,促进教师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课程育人成效。目前的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部分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动力不足,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和能力薄弱,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够深入,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方式生硬、融合程度较浅,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感知与吸纳效果不好等问题。高校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改进这些问题。

(一)全方位提供课程思政资源支持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基础在于学校能够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和支持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要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教师的思想自觉、政策支持、教学资源都必不可少:首先,教师的思想自觉是前提,高校应广宣传、重推广,从思想上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从行动上支持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实在教学上;其次,政策支持是关键,高校应充分发挥顶层设计者的作用,建立相关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来调动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激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最后,教学资源是推力,高校应发挥好规划者和管理者的作用,整合相关学习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等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学习交流平台。

(二)全过程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12]因此,高校要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就要抓好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这一主体,从思想、行动、评价等方面全过程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教师的思政认同是前提,高校要引导教师牢铸思政育人意识,强化教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教师的行动能力是关键,高校要通过培训讲座、研讨交流、经验分享、教学比赛等形式增强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提升教师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能力,促进教师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评价能力是核心,高校要促进教师掌握多元化、过程性的课程评价方式,强化教师将课程思政评价与专业知识评价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三)多维度关注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要从多维度进行,坚持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相统一,力求实现显性知识教育与隐性价值观教育的同向同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要设立知识、能力、价值观等不同层次的目标,注重学生多方面多维度的发展与成长;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要综合采用讲授、案例分析、问题研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学习效果的检验上,要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设立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多维度的考核重点,在考核方式上打破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试形式,结合小组合作、专题汇报、成果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全面体现学生的进步。

猜你喜欢

思政评价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