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大学校歌的历史变迁及创作特征

2022-08-05杜俊伟

名家名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歌曲谱四川大学

杜俊伟

一、校歌的内涵及价值

校歌是学校规定的、由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凝聚而成的仪式歌,是“一校精神之所附丽”;校歌是展现学校优良形象的“示范墙”和对外宣传交流的名片,它对外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对内号召师生努力奋进、积极向上;校歌是学校文化的凝练,是播撒高尚品德、树立正确“三观”的“圣手”,是哺育学校师生的思想源泉和精神食粮,是学校的冲锋号、集合哨。因此,校歌在学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校歌具有宣传的作用

校歌大多蕴涵着学校的地域特色、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涵,通过校歌可以向外界充分展示学校形象、学校品牌和学校个性,吸引社会各界的注意力。学校可在重要会议、运动会、校庆等典礼活动中唱校歌,以此向外展示学校的风采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同时,随着毕业学生奔赴全国各地,校歌又会唱到各地,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二)校歌具有感召、激励的作用

校歌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高度浓缩,是师生的心声和憧憬、警策和誓言,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一首优美的校歌,不仅能激起广大师生的爱校热情,更能唤起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激情,激发师生昂扬向上、奋发努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发展力。

(三)校歌具有价值导向和情感联结的作用

校歌曲调高昂、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形式,通过长期反复歌唱校歌,不仅能使广大教职工明确学校的核心思想、教育方针和使命,为培育身心健康的国家人才而努力工作;还能使学生了解校歌的意义与性质,从校歌中领会学校文化精神、获得无穷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同时,校歌还具有穿越时空的情感联结作用,能使校友回想起昔日在校的美好时光,重温母校的光辉历史,唤起他们对母校的深情眷恋和对学生时代的无尽怀念,“激起表现团体特性的情绪”。校歌代代相传,成为一所学校的灵魂。

二、四川大学校歌的历史变迁

校歌作为学校文化的表征,承载着学校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的校歌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烙印。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是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其发源于1896 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后经数次并校改名,历经120 余年,形成今天的四川大学。在川大的发展历史中,其校歌也经历了多次的变迁更迭。

(一)《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堂歌》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堂歌》是川大历史上的第一首校歌。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初名四川通省大学堂,1902年由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合并而成。后奉命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胡峻任总理。1903 年锦江书院并入,川大历史上第一次三校合并。其间,胡峻为学堂确定了校歌。其歌词为:

岷山峨峨开天府,江水泱泱流今古。聚精会神生大禹,近揆文教远奋武。桓桓熊罴起西土,锵锵鸣凤适东鲁。祭神人,歌且舞,领袖群英吾与汝。

这首校歌由清代四川状元、曾任四川官立高等学校校长的骆成骧拟词。歌词开篇起兴,先言地理,再述历史和立。既点明了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色,激起师生的爱校之情;又表明了学校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担当和对莘莘学子的希冀,表现出师生的向往和追求。其中,“聚精会神生大禹,近揆文教远奋武”两句,反映了学堂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桓桓熊罴起西土,锵锵鸣凤适东鲁”则抒写了学校师生的威武豪迈壮志及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校歌的最后部分“领袖群英吾与汝”更是庄严宣誓了学校师生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整首歌词气势恢宏,所写内容与学堂总理胡峻所提出的“一国之治乱,系乎人才之盛衰;而人才之盛衰,视乎国家之教育”的基本思想颇为契合。

(二)《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歌》

1916 年,由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发展而来的四川官立高等学校与由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发展而来的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组成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1922 年9 月,教育家吴玉章先生正式担任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并亲自重新为学校确立了校歌,歌词为:礼乐著休明,鼓吹乾坤。千古文章性命,师儒道自尊。成就莘莘学子,甄陶万类之根。要使天中地正,持纲总在人。

虽然该校歌尚未完全摆脱旧思想和旧文化的桎梏,但其“成就莘莘学子,甄陶万类之根”的办学宗旨寓于其中,体现出学校先进的教育思想。

(三)《国立成都大学校歌》

1926 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属四川官立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重建为国立成都大学,剩下的师范部分则于1927 年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张澜先生担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采取“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坚持用人唯才,倡导思想和学术自由,提出“打开夔门,欢迎中外学者来川讲学”的口号,广纳英才。他还亲自在原《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堂歌》的基础上改定了《国立成都大学校歌》。

该歌词相较旧词有两处细微改动,即:“适东鲁”改成了“叶东鲁”、“祭神人”改成了“和神人”。修改后的校歌不仅承续早期文化内涵和办学精神,而且体现出更深的思想意义,它既充分反映了国立成都大学在四川乃至整个中国西部教育界的地位及学校改革后的特色和校风,更寄托了张澜先生对学校师生的殷切希望,体现出张澜先生一直倡导和追寻的人民民主思想。整首歌词语句简短凝练、文字朴实、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四)《华西协合大学校歌》

华西协合大学是今四川大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1910 年由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国教会组织创办。1927 年,学校在报请中国政府立案时,专门聘请著名文学家刘咸荥(刘豫波)先生撰写了校歌歌词。

这首校歌教育学子要吃苦耐劳、珍惜光阴才能成就大业,并引导学子树立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的远大目标,走向世界。整首歌词很好地凸显了华西协合大学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及“教授高深学术,养成高尚品格,增进人类幸福”的新办学理念。

1933 年9 月,华西协合大学获国民政府正式批准立案,学校教育主权回到了中国人手中。为纪念这一胜利,中国文学系教师林思进(林山腴)创作了新的校歌。

新校歌中三遍重复的“欧亚交通,文轨新同,邕邕璧水宫”,充分显示出华西协合大学中西融通、文化共享、“合冶中西文化于一体”的独特性,特别是歌词中的“东方有圣西方圣,大道一凿堪通”“昭德方期四门辟,广乐岂限华风”“石室流风今未沫,西来意企文翁”,将华西协合大学中西文化交融、国际视野开阔的特点描绘得更加突出。

(五)《国立四川大学校歌》

1931 年,国立成都大学与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1927 年由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工业专门学校和国学专门学校合并而成)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这是川大历史上的第二次“三校合并”,标志着四川大学国立化和现代化的进一步启动。国立四川大学成立后,在较长时间里没有确定校歌。1936 年,文学院外国文学系主任金尤史(Y.C.King)借用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e(《友谊天长地久》)曲谱,作词创作了自己心目中的《川大之歌》(Chwan Tah Song)。这首英文歌在某种意义上算是非正式的国立四川大学校歌,它赞美了国立四川大学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贡献。由于《友谊天长地久》的旋律在全世界的传唱度相当广,因而这首非正式的校歌在当时也得到了一定的流传。

1942 年,黄季陆担任校长后,请萧公权先生作词作曲,创作了《国立四川大学校歌》。

这首校歌体现了国立四川大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学科完备、学术“切磋中外”的特点及其尊师重道、勤勉敬业、品德优良的校风;展现了国立四川大学“朴实敦厚,勇敢牺牲;自觉、自强、自治,蔚成国家大器”的办学理念;更彰显了国立四川大学“治平学术、兴邦建国”的“教育救国”宏志,传达出师生刻苦钻研、投身国家建设的强烈愿望。

(六)《四川大学校歌》

1950 年,国立四川大学由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四川大学。1994 年,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 年,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 年,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四川大学,完成了川大历史上第三次“三校合并”。合并前,各校大都没有确定自己的校歌,合并后的新川大也在较长时间里没有确定校歌。2006 年,四川大学建校110 周年前夕,学校进行了新校歌征集活动,但未达成统一意见。2014 年,川大领导根据当时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采用名人名家作词作曲的老校歌的经验,决定采用由张澜先生改定的《国立成都大学校歌》作为《四川大学校歌》,并由学校校务会在3 月14 日予以公布,在官网公布时指出:“因张澜修订形成的这首原校歌歌词简短凝练、内涵丰富,立足岷峨天府,深及华夏文脉,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创新勃发的意识,旋律简洁优美、朗朗上口,不仅气势恢宏,而且境界非凡。其中的‘江水泱泱’‘锵锵鸣凤’等意象切中四川大学海纳百川、锐意创新的并校改革实践,而‘文教奋武’‘领袖群英’等抒怀则体现了四川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故确定该歌为今天四川大学的校歌。”

大学校歌肩负着延续历史、传承使命的重担。重启老校歌再次传唱,是学校返璞归真寻找初心、继往开来的真实写照。由张澜等作词、佚名作曲的今四川大学校歌,语言庄重、古朴、典雅、豪迈,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语调节奏规整,情感活泼励志,充满生机。整首歌词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含义隽永、气势磅礴。这首古韵十足的校歌既承载着川大120 余年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体现出川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精神和全科教育特色,彰显出川大“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及服务国家、引领社会的办学宗旨;并充分表现了意气风发的川大师生在新时期顽强拼搏、开拓创新、“领袖群英”的精神和气概,抒发了师生对学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今之川大校歌,穿越时代,历久弥新,依旧熠熠生辉。

三、四川大学校歌音乐创作特征

校歌的词曲创作反映出一所学校独特的个性。四川大学历经120 余年风雨,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创作和吟唱过多首校歌。虽然各历史阶段的校歌曲谱歌词不同、旋律节奏各异、意境旨趣有别,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却有共通之处,既反映了中国高水平大学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又呈现了作为中国西部重要高校的独特气质和博大气场。

从现存完整的四川大学各时期校歌的曲谱看,其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大多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由于校歌的功能特点,多数采用大调式、进行曲风格;节奏上,几乎每个时期的校歌曲谱都是采用经典的平稳规整型节奏——四四拍,充分体现了四川大学昂扬奋进的气概;旋律流畅、动听。下面对现存完整的四川大学各时期校歌的音乐创作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一)《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歌》曲谱及特点分析

整理后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歌》(佚名 词曲)曲谱如图1 所示:

图1 整理后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歌》曲谱

从图1 可以看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歌》调号为G,采用中国传统七声调式,在“宫商角徵羽”五声的基础上加入了“清角”和“变宫”,歌曲起始音即为偏音清角。该曲为一部曲式,共有a+a1+b+a2 四个乐句,符合起承转合思想。每句各有四个小节,属于方整型单乐段,旋律具有进行曲风格。其中第一乐句a 与第二乐句a1 同头异尾,第三乐句b 是第一乐句a 的变化重复,第四乐句a2 是第二乐句a1 的不完全再现,结尾处也为宫音。因此,该歌曲为七声G 宫调式。整首歌曲风庄重简练,展现了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修缮其身、进德修业、用知识救国的决心。

(二)《国立成都大学校歌》曲谱及特点分析

根据《国立成都大学校歌》原谱,整理后的曲谱如图2 所示:

图2 整理后的《国立成都大学校歌》曲谱

从图2 可以看出,《国立成都大学校歌》的调号为G,4/4 拍,速度为行板,采用西洋大调式写作。首句一开始采用了弱起小节,给人以江水涌动的流畅感,隐喻了川大的发展历史悠久。歌曲共有20 个小节,为一部曲式四乐句的单乐段结构。歌曲的四个乐句为:a+a1+a2+a3。第一乐句为全曲主题,后三个乐句分别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了单一主题的单乐段。a 乐句开头部分的前四个音在第二乐句a1 以变化扩充时值的形式得以发展,后半段是一个四音模进下行的结构,该结构在a1 乐句也得到了保留。第三乐句a2 前面部分的几个音是a 乐句开头部分的组合再现(如图3),其后第七音到第十二音也是a 乐句开头部分的组合再现(如图4),a2乐句的后半部分是a 乐句后半部分的变化再现(如图5),第四乐句a3 的前半部分和a2 乐句的前半部分十分相似(如图6),a3 乐句的后半部分是a 乐句的变化发展(如图7)。

图3 《国立成都大学校歌》第三乐句a2 前面部分音与a 乐句开头部分关系图

图4 《国立成都大学校歌》第七音到第十二音与a 乐句开头部分关系图

图5 《国立成都大学校歌》a2 乐句后半部分与a 乐句后半部分关系图

图6 《国立成都大学校歌》第四乐句a3 前半部分和a2 乐句前半部分关系图

图7 《国立成都大学校歌》a3 乐句后半部分与a 乐句关系图

整首歌旋律简洁优美、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曲调慷慨激昂、气势恢宏,节奏铿锵有力,将成都大学师生强烈的自豪感与使命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华西协合大学校歌》曲谱及特点分析

《华西协合大学校歌》现共存两首:一是刘咸荥先生所作的《本校校歌》,二是林思进先生所作的《校歌》。

1.1927 年刘咸荥所作《本校校歌》曲谱及特征分析

笔者运用Sibelius 软件将《本校校歌》原谱整理编辑成图8 的形式。

图8 整理后的华西协合大学《本校校歌》曲谱

这首校歌曲谱据说是借用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奎肯·弗里德里希·威尔荷姆Friedrich Wilhelm Kücken 的《知更鸟》(Robin Redbeast)。整首歌曲为降B 大调,4/4 拍,首句采用弱起小节,和声主要采用Ⅰ-Ⅳ-Ⅴ-Ⅰ的(T—S—D—T)复式正格进行模式。主歌和声与副歌和声形式分别如图9 和图10 所示。

图9 《本校校歌》主歌和声

图10 《本校校歌》副歌和声

从曲式上看,全曲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一部分为方整性平行收拢乐段,第二部分为非方整性平行扩展乐段,是第一部分材料的发展。其曲式结构如图11。

图11 华西协合大学《本校校歌》曲式结构图

2.1933 年林思进所作《校歌》曲谱及特点分析

笔者运用Sibelius 软件将《校歌》原谱整理编辑成图12 的形式。

图12 整理后的华西协合大学《校歌》曲谱

从曲式上看,该《校歌》分为A 段和B 段两个部分,属于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符合起承转合的思想。调号为A,采用的是西方大调式(如图13)。第一部分为方整性平行收拢乐段;第二部分为方整性对比收拢乐段,且在最后一句中再现了第一部分的内容。该曲谱为钢琴伴奏谱,笔者认为人声是选取了钢琴伴奏的和声四部来进行演唱,分为女高音声部、男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

图13 华西协合大学《校歌》曲式结构

总体来看,华西协合大学的两首校歌虽同为单二部曲式,但在结构细节方面两者却又有不同。《本校校歌》全曲曲调鲜明,音乐发展连绵向前,整体气势高亢激昂,充满动力感;其节奏十分规整,主要采用连续八分音型和四分音符,旋律进行较为平稳,具有进行曲风格;从旋律、节奏及曲式结构来看,该曲是一首充溢着传统德奥音乐艺术风格的音乐作品,这与华西协合大学由外国教会组织创办是密不可分的;而《校歌》的节奏则多用附点音形和连续的四分音符,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较为平缓,起伏不大,但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力量感却十分强劲、沉稳,带再现的重复句加强了人们对旋律的记忆,使歌曲的情感表现更加充沛。

(四)《国立四川大学校歌》曲谱及特点

1.《国立四川大学校歌》曲谱及特点(如图14)

图14 整理后的《国立四川大学校歌》曲谱

上图(该图摘自四川大学官网主页)所示校歌由萧公权作词作曲创作而成,采用G 大调,排号为4/4 拍,节奏十分规整,整首歌曲为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方整性平行收拢乐段;第二部分为方整性平行收拢乐段;第三部分也是方整性收拢乐段。由于时值抗战救亡的年代,这首校歌在气势和节奏感上都具有很强的进行曲味道,给人以庄严激昂之感。旋律部分,采用西方传统和声进行模式,从主到属,进行规整,贴合主题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今《四川大学校歌》曲谱及特点

2014 年确立的《四川大学校歌》,采用张澜作词、佚名谱曲的《国立成都大学校歌》老校歌词曲,其音乐特征分析见前文《国立成都大学校歌》曲谱分析。

四、四川大学校歌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启示

(一)创制校歌必须处理好继承历史文化与顺应时代发展的关系

在四川大学新校歌的确定过程中和正式确定后,有许多川大在校学生觉得校歌选用百年前的歌词作品过于生涩难懂,“歌词太具历史感,不符合现在的语言习惯,作为川大校歌也不是很贴切”。而大多川大教师则对新校歌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新校歌“歌词古朴,古韵十足,能反映川大的文化底蕴”。川大档案馆馆长党跃武表示:作为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重新谱曲写词进行再创作,表达的味道如果现代感十足,那就无法体现川大的文化底蕴。《国立成都大学校歌》的内容,既有传统韵味,又包含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为便于师生进一步了解歌词思想内涵,川大档案馆馆长将新校歌翻译成现代汉语放在学校官网上让大家学习。译文如下:

巍峨挺拔的岷山,开辟了天府之国。浩淼壮美的长江,从远古流淌至今。群贤毕至的巴山蜀水,成就了英雄大禹的威名。让我们播撒科学文化的种子,让我们捍卫故土家园的安宁。无所畏惧的莘莘学子,将从祖国的西部扬帆远行。去奏响鸾鸣凤奏的旋律,去创造比肩齐鲁的文明。秉承着先贤的智慧,满怀着畅快的心情。我和你是国家的栋梁,我和你是社会的精英。

任何文化作品总是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但如果为了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刻意迎合时代潮流而对百年历史沉淀下形成的校歌轻易进行删改,势必会破坏原有的意境,如同画蛇添足一般。虽然四川大学确定的新校歌不是所有人都十分满意,但选定历史上的老校歌而不创作新的校歌,其目的在于传承川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彰显时代精神。选定张澜作词的老校歌既反映了四川大学兼容并进、锐意创新的发展进程,又昭示了学校服务国家、引领社会的办学宗旨。

(二)创制校歌必须考虑高雅庄重与易于传唱的有机结合

校歌作为一所学校的象征,理应是高雅的、庄重的、严肃的,其传唱度和流行度或许并不能和一般的流行歌曲相比较,其蕴含的思想和内涵才是它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东西,当然歌词也不能晦涩、拗口,这样才能保证其有可持续的生命力。总的来说,四川大学校歌在保证歌词具有深度内涵和原有意境的基础上,歌词凝练,旋律简洁,能够得到广泛的传唱。

(三)创制校歌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纵观四川大学校歌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其歌词从古诗词发展到英文,再到白话文,最后又回到了古诗词。正如我国发展的历程:从古老腐朽的清王朝到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知识武装强大自己,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五、结语

校歌的兴起,是一所大学形象和精神的展示;校歌的传唱,显示着大学精神在其历史长河中的绵延不绝。校歌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与文化内涵的体现。四川大学校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自强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及国际视野有机融合在一起,将川大长期坚持的“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发展目标及“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自然融入其中,是四川大学精神的象征和重要的文化符号。

如果说大学是一座熔炉,校歌则是炉边助燃的一缕清风;如果说大学是一方沃土,校歌则是滋润土壤的一滴雨露。如今,在美丽的川大校园里传唱着创作于20 世纪初的校歌,使师生闻其音而昂首自强、唱其曲而顿足不怠、览其词而臻于至善,以“领袖群英”的气概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奋进!

猜你喜欢

校歌曲谱四川大学
脚印和海浪
淇县老年干部大学校歌
许钰灵作品
夏日之恋
民族图鉴入馆藏
淮北花鼓戏的曲谱传承与保护问题探析
高校校歌育人功能浅探①
简析语言习得机制
无臂考生高考考出603分被四川大学录取
《乌苏里船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