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歌育人功能浅探①

2018-05-14李秋梅,郭向光,杨文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歌育人师生

李秋梅,郭向光,杨文军

[摘 要] 高校校歌作为育人育才的文化载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总体来说,我国校歌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暂,存在本校师生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本校校歌、更不知道校歌的育人功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为高校校歌的育人功能分析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校歌文化;育人;探索;借鉴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12-02

一、我国高校校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相关概念

“校歌”概念分两层。第一层:反映学校文化的歌曲;第二层:彰显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使师生和社会人士对学校价值观念认同。本文重点探索中国高校的校歌文化。校歌是大学隐性文化的一中,具备文化的内容和要素,也渗透着丰厚的校园文化。[1]

广义的文化是指一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是一种以符号、语言、人文地理等方面综合呈现的一种状态。本文所指的文化是在狭义概念的高校文化。

(二)起源与发展

1897年编制的南洋公学校歌《警醒歌》被认为中国最早的高校校歌;1902年沈心工以《男儿第一志气高》拉开了学堂校歌的序幕;20世纪20年代前后,校歌的创作超过一千首[2],达到了鼎盛时期。总体看,我国高校校歌经过历史革新和演变,可以看出高校校歌的总特征就是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育人使命,这也是高校校歌与生俱来的重要功能。

高校的功能就是教育救国、教育兴邦。创作于1916年的南京大学校歌、1919的南开大学校歌、1925年的复旦大学校歌、1936年重庆大学校歌,就是在民族危亡之际,默默耕耘,以诚朴的精神发展教育事业,立志为国家培养人才,承载时代使命。

1937年“七七事变”给国人带来了巨大耻辱,为抵御日本法西斯侵略,各大高校通过创作校歌来传播反对侵略、战胜敌人,创作于1937年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日军政大学校歌、1938年的浙江大学校歌、1940年河南大学校歌等反映各高校在民族危亡与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校歌多元化主要体现学校发展,歌颂祖国,服务人民,构筑梦想,自由成长。例如,河南农业大学校歌《绿色颂》、北京农学院校歌《绿色的希望》、中国农业大学校歌《金色希望》等;而中国人民大学校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歌以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响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校歌的育人功能

纵观校歌发展史,通过时代变革,校歌将育人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校歌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外在体现之一,透过校歌探究文化的思考将大有裨益。

东北财经大学校歌中的“我是一棵树,你把我亲手栽,雨露滋润水土美,哺育我成才!”则在赞美、感激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歌《永远为人民服务》中“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以朴实的语言,阐述着学子们不忘初心,服务社会;以“人民”而命名的中国人民大学,校歌中“德智体雅造就,造就了社会栋梁;真善美爱培育,培育了国民表率”等,都是这种德育思想的表达。

师范类院校的校歌更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知识的海洋里,追求育人真谛。东北师范大学校歌中“燃烧着青春的园丁,塑造灵魂的工匠”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高校校歌通过丰厚的内涵启发学子智慧、开拓思维。编制于1916年的南京大学校歌中,“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诉说着智慧、仁义、勇气;启迪智慧,教化万民。1938年的浙江大学校歌中“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开启了浙大“求是”风气,展现出浙大以教育为己任,追求真理,以此挽救民族危机的目标。

优秀的高校校歌体现自由而严谨,继承历史展现青春!例如,北方民族大学校歌《放飞梦想》中的“锐意进取,青春飞扬”;复旦大学校歌中的“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校歌歌词里充满青春气息,活力涌流。

很多高校的校歌中表达了体育锻炼的重要。例如,沈阳体育学院校歌中“我们奔跑,我们跳跃,我们拼搏,我们向前”在磨炼意志上表达了强烈的渴望,成都体育学院校歌中“绿荫场上你纵情地飞跃,科学领域里刻苦钻研”。

优秀校歌通过工整丰富的歌词和独特内涵极大地引发师生兴趣。例如,中山大学现行校歌“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海南大学校歌“峨峨五指、荡荡南溟”;东南大学校歌“东揽钟山、北拥扬子”,这些高校校歌不仅描述了自身的地理环境,也讲述了自身的奋斗历程与雄伟壮志。工整的歌词给唱者以独特而又美好的意境,给人以无尽遐想。

好的高校通过校歌的制定与传唱来表达自己立志追求朴实无华的教育。例如,清华大学校歌中的“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西南民族大学校歌《托起明天的辉煌》中的“和合谐习,自信自强;我们托起明天的輝煌”,西北民族大学校歌中的“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报效祖国铸辉煌”。

三、目前高校校歌存在的现象与问题

(一)“外在缺失”的校歌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据笔者调研,我国能够搜集到且在传唱的校歌百首出头,大部分校歌都籍籍无名,未能传播。甚至有学生不了解自己学校有校歌。这种状况造就了中国高校校歌的“外在缺失”。笔者通过问卷对453位高校在校师生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在453位被调查的师生中认为无校歌和不知道是否有校歌的师生比例占到50.99%,超过了知道有校歌的49.01%。

高校没有校歌的原因有缺少历史积淀,没有了历史积淀的校歌,往往被认为过于轻飘;也有大部分高校因为建校时间较短,尚且处在初建阶段,无暇顾及校歌文化。

(二)“内在缺失”的校歌

部分高校虽然有自己的校歌,但是编制急于求成,缺少特色文化,甚至照抄照搬,不能全面阐释校歌文化,从而造成了校歌“内在缺失”。学校特色构成了一所学校的美誉度与学校的品牌。一首好的校歌应使师生具有归属感和自豪感,惠及学生的校际交流、升学、毕业工作……然而,部分高校校歌的编制注重“时尚”、辞藻华丽、阿谀奉承等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一度美化校园硬件设施,学校特色等文化软实力却被忽视。

(三)“用武之地”不足的校歌

校歌是凝聚人心、弘扬学校文化的音符,但是高校很多活动上很少听到唱校歌。这种校歌文化的缺失恰恰是高校育人功能的缺失,亟须高校慎重对待。

四、校歌文化三原则

校歌与校训、校徽等高校其他文化辨识符号一样,是高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重要媒介之一。针对目前高校校歌中存在的“缺失”与不足,如何更好地利用、开发高校校歌的育人功能,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校歌的综合性

高校校歌的准确定位与学校的各个方面和发展阶段有直接的关系,应是各高校的综合体现。高校发展定位不同,理想追求就不同,这些价值追求都会在校歌歌词里体现。一所高校校歌能否准确定位于研究性,还是应用性;争创一流,还是甘为普通。在校歌的历史变迁中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可避免,校歌只有秉持校歌育人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才能与社会融合发展。

(二)校歌的历史性

校歌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发展到今天已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校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寓意要紧密结合。例如,复旦大学校歌中的“醒”字,浙江大学校歌体现的“求是”精神,青海民族大学校歌中的“建功立勋,百折不回”综合体现了学校肩负着国家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和时代任务。歌词内涵十分丰富,时代性特别强。

(三)校歌的群众性

发挥校歌真正的育人功能要得到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支持,通过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形成共有的价值理念,使校歌育人、传承与发展如虎添翼。

而提高高校的社会美誉度,使高校具备更多的文化软实力,使高校校歌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各界校友的心中成为可能。这种软实力的潜在影响,能够使高校的品牌声誉得以提升,同时,也使校歌的群众性更深厚,促进弘扬高校文化的良性互动。

五、校歌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

实现高校校歌育人功能,就要针对校歌文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校歌文化三原则的统领下,以文化传承为纽带,实现校歌育人功能。

(一)重视校歌创作

针对校歌的“外在缺失”与“内在缺失”,必须重视校歌的创作。

校歌的创作要开拓思维,高瞻远瞩,迎合未来高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仅要符合当前育人功能的需要,更要使校歌在保持传统魅力的同时,不失时代气息,立意高远,以更健全的功能诠释高校文化。

一般而言,校歌创作的立意是校歌获得传承的灵魂关键。“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有人归纳了三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没有一首能够代表北大精神的校歌。”[3]事实上,北京大学也不是没有校歌,但是校歌的创作几经更迭后,反而失去了最初校歌中能够给予学子的那种回肠荡气的感觉,从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

(二)实行校歌教育

针对校歌使用过程中“用武不足”的现状,要把校歌教育落在实处。校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表达,通过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表达出来,能够起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和影响。“音乐形式对歌曲创作来说无疑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高校校歌创作音乐形式多种多样,有齐唱、合唱等演唱形式。”[4]

新生的开学典礼,举办讲座,组织学生传唱校歌,甚至组织校歌演唱比赛;学生的毕业典礼也同样进行合唱,让学生在校歌的鼓舞下,走进社会;校友返校,大家也可以集体高歌一曲,唤起在校的点点滴滴记忆……校歌教育同时是一项长期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每年一些重大、固定场合的校歌教育,使校歌融入党政会议,融入平日各级班级活动,融入师生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校歌教育,将使高校校歌真正具有群众性,也能够避免校歌的声音逐渐被封存在图书馆里作为摆设。

(三)校歌文化内化

一首校歌要成为本校的精神食粮,应让个性化的因素充分展现出来,达到传统但不乏时尚、古朴但不失韵味、通俗但不失內涵的效果,让校歌内化为日常,外化为窗口。校歌以灵活的唱法表达追求个性、时尚的心理,更容易激发校歌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校歌跟上时代的步伐,内化为师生的意识中。

校歌是校史教育的重要媒介,“让学生更近距离地了解母校的历史,与先辈们‘零距离对话。这样可使学生对母校增加认同感,对母校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强化校史文化的精神力量[5]”。校歌也是传承校园文化的载体,载体随时代而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发展变化,让校园内外师生一起参与,不断深入诠释校歌内涵,将真正实现校歌的育人功能,成为高校对外交流的靓丽名片。

参考文献:

[1]毛利丹.论我国大学校歌的育人功能:基于文化的视角[D].河南大学,2010:4.

[2][5]卢昕然.我国高校校园文化背景下的校歌变迁[D].天津师范大学,2016:4.

[3]毛翰.漫话中国大学校歌[J].书屋,2005(11).

[4]袁小夏.高校校歌与中小学校歌创作之对比研究[J].北方音乐,2016(16).

猜你喜欢

校歌育人师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淇县老年干部大学校歌
台师大要改“重归祖国”校歌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