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刚痉新解*

2022-07-30孙肇阳马晓峰刘宏艳马铭泽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筋脉葛根

孙肇阳,马晓峰,刘宏艳,马铭泽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

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其病名首见于《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论述了“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肺热移于肾,传为柔痉”等病因。《金匮要略》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刚、柔两痉之别,并以13 条原文论之,但历代医家对刚痉的解读仍存在3 点疑惑:1)第13 条大承气汤证的原文有“痉为病”与“刚痉为病”两种版本,如何取舍?2)第12 条葛根汤治疗的“欲作刚痉”与刚痉有何区别?3)第7 条是否为痉病提纲?本文汇通诸家见解,试图解释以上问题,明痉原理,以参后学。

1 刚痉分类

刚痉即“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一般认为其与柔痉的区别在于汗出及恶寒与否,但这并未正面解释“刚”字的意义。“刚”表示痉的程度较重,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气厥论》中注释“但比刚痉少缓,故曰柔也”[2],可见较之柔痉“身体强,几几然”的缓和,刚痉全身肌肉痉挛的程度应更加剧烈。故本文尊虞抟《医学正传》观点,认为“太阳发热,无汗恶寒,脉弦长劲急,胸满口噤,手足挛急,切牙眼开,甚则搐搦,角弓反张”[3]为刚痉的临床表现,即《金匮要略》条文中葛根汤证与承气汤证的症状相合。根据《金匮要略》原文,张仲景将刚痉分为典型刚痉、欲作刚痉两种,以下详述第13 条大承气汤证系典型刚痉,第12 条葛根汤证为欲作刚痉。

1.1 典型刚痉——大承气汤

1.1.1 “痉为病”当为“刚痉为病” 现行《金匮要略》多以赵开美《金匮要略方论》为底本,赵开美又以邓珍《新编金匮方论》为母本,两本第13 条均作“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予大承气汤”。但进一步考证《脉经》[4]《针灸甲乙经》[5]《金匮玉函经》[6]及吴迁《金匮要略方》[7],此条均作“刚痉为病”。《脉经》为王叔和选录《黄帝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华佗等医家思想编撰而成,其保留的《金匮要略》条文早于林亿等人整理校勘近800 年,是现行《金匮要略》的古传本。《针灸甲乙经》为皇甫谧所撰,经校正医书局校定后刊行,其成书时间与张仲景生活年代相近,收录了大量《金匮要略》痉病条文。《金匮玉函经》为林亿等人所校,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其中“痉湿暍病”部分的条文比《唐本伤寒论》和《宋本伤寒论》多14 条。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是《金匮要略》现存的重要传本之一,与当今通行的、被认为是官刻大字本的邓珍本存在全方位的差异。有学者对比分析后认为吴迁本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金匮要略》北宋官刻原貌,是该书现存最正宗、最权威的传本[8]。综合考证以上4 种《金匮要略》版本,第13 条原文极有可能是“刚痉”,邓珍本中少1 个“刚”字恐为新编之误。

再者,葛根汤证与大承气汤证具有传变关系(第2 部分详证),《金匮要略》原文已于第12 条论“欲作刚痉”,按照逻辑第13 条应当论述刚痉的典型症状。

1.1.2 典型刚痉的症状与病机 全身肌肉痉挛是典型刚痉的主要症状:胸满,呼吸肌痉挛;口噤、齘齿,咀嚼肌痉挛;卧不着席,背肌痉挛;脚挛急,腓肠肌痉挛。典型刚痉的5 种症状,均与肌肉痉挛有关,足见其程度危重,与“刚”字相合。阳明经腑热盛,灼烁津液,不能濡养筋脉为其核心病机,如《医宗金鉴》云:“卧不着席,反张甚也;脚挛急,劲急甚也;必齘齿,牙紧甚也。此皆阳明热盛,筋急而甚之象。”《金匮发微》云:“背脊经输干燥,则卧不着席。周身筋脉液干而缩,故脚挛于下,齿齘于上。”《金匮要略诠解》云:“燥热劫烁津液,不能濡养筋脉,筋脉强急,故角弓反张,卧不着席,四肢挛急。阳明热盛,变燥化风,掣动筋脉,故口噤,齘齿。”

综上,第13 条讨论的是典型刚痉,主要症状包括呼吸肌、咀嚼肌、背肌、腓肠肌等肌肉痉挛。阳明经腑热盛,灼烁津液,不能濡养筋脉为其核心病机。

1.2 欲作刚痉———葛根汤 对于原文第12 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陈修园认为“此一节为刚痉之将成未成者出其方也。究为太阳之治法,非痉证之正治法”[9]。而多数医家则言其为“刚痉无汗之正法也”[10-12],当尊何说?

1.2.1 “欲作”是刚痉初期 若要厘清“欲作刚痉”与“典型刚痉”的区别,首先应辨析第12 条中“欲作”两字的含义。马晓峰等[13]指出“欲”字在《广释词》中解释为“初”“始”之意,故此处“欲作”两字是指刚痉之初始,症状不典型,并向典型发展。温武兵等[14]认为“欲作”是张仲景对于疾病传变的预测,意味着出现刚痉典型症状前的先兆。由此可见葛根汤证并非刚痉的典型症状,而是刚痉初期。

1.2.2 “口噤”为典型刚痉先兆 《金匮要略》原文第1 条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提示刚痉由发热无汗恶寒的太阳证转变而来,小便反少、气上冲胸亦为其初期症状,此时病位尚在太阳。而口噤不得语则表明邪热已扰至阳明经(因阳明经脉“还出挟口”),仅出现咀嚼肌局部痉挛,若热势进一步加重壅滞阳明经腑,则极有可能出现全身肌肉痉挛,故口噤为典型刚痉先兆。《医学心悟》有言:“口噤、角弓反张,痉病也。但口噤而兼反张者,是已成痉也,小续命汤。口噤而不反张者,是未成痉也,大秦艽汤。”[15]《湿热病篇》云:“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16]《中医内科学》指出口角抽动乃痉病先兆[1],均为佐证。《金匮要略》原文亦将“口噤不得语”置于“欲作刚痉”句前,是其义也。

综上,原文第12 条属刚痉初期,张仲景依据口噤判断典型刚痉欲作,葛根汤治在太阳、阳明两经之交[12,17],能截断刚痉由太阳向阳明之病势传变,多数医家言其为“刚痉无汗之正法”并无问题(加上“初期”两字实则更为准确),但不可与典型刚痉混为一谈。

2 刚痉传变

2.1 葛根汤证与大承气汤证具有传变关系 葛根汤证为“欲作刚痉”,大承气汤证为“典型刚痉”,两者之间存在传变关系。陈修园指出第11 条为“痉病之将成未成者”,第13 条为痉病“入里既成”[9],徐忠可[18]在注解第13 条时也提到“前用葛根汤,正防其寒邪内入,转而为阳明也”。

从病机转归论,葛根汤证以麻黄、桂枝治太阳伤寒,葛根治阳明[12],病在太阳、阳明两经之交。若太阳证罢,化热入里,则为承气汤证之阳明经腑同病。从症状表现来看,承气汤证中的脚挛急、胸闷、口噤齘齿等症状均为葛根汤证症状的加重表现,对比见表1。

表1 葛根汤证与承气汤证的表现对比

气上冲胸继续发展则胸满,尤怡云:“(葛根汤证)风寒湿甚,与气相持,不得外达,亦并不下行也。不外达,不下行,势必逆而上冲,为胸满。”[19]胡希恕也指出气上冲胸是胸满的原因[20],说明承气汤证的胸满可由葛根汤证气上冲胸加重而成;足寒进一步加重即是脚挛急,胡希恕云:“气上冲,人身上中的津液即体液、水分也伴气上冲而来,则下虚,所以津液不到足下,即见足寒。”[21]指出津液随气上冲不到足下,导致足寒。柯琴云:“阳明脉盛于足,故两足脉阳明居其六行。《黄帝内经》曰: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是脚挛当属阳明矣。”又云,“观伤寒脉浮自汗,心烦恶寒,而见脚挛急,是痉之势成。便当滋阴存液。”[22]可见若津液上冲加剧,无法濡养筋脉,同时阳明热盛灼筋,足寒进一步发展便见脚挛急;至于口噤、齘齿无疑是口噤不得语的恶化。由此可以看出承气汤证的症状大多为葛根汤证的症状加重,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传变关系。

2.2 第7 条为刚痉传变提纲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无疑为葛根汤证,见《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23]。面赤目赤者,此阳郁化热,欲传阳明也,见《伤寒论》“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当用葛根汤以汗解,截断病势。头动摇、口噤乃局部肌肉痉挛,为全身肌肉痉挛的先兆,亦属葛根汤证,见前述。若患者在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口噤症状基础上出现角弓反张等全身大面积肌肉痉挛,则属承气汤证,一如曹颖甫所言:“若夫胃热上薰,则头热而面赤。热邪郁于脑部,则目脉赤。血热挟风,循神经上冲颠顶,则独头动摇。牙龈筋脉,以液涸而强急,故卒口噤。燥矢郁于内,筋脉挛于外,故背反张。此大承气汤方治所为急下存阴,而间不容发者也。”[24]以上,原文第7 条反映了刚痉起于太阳,传于阳明的全过程。

3 总结

本文指出:1)原文第13 条大承气汤证为典型刚痉,主要症状包括呼吸肌、咀嚼肌、背肌、腓肠肌等肌肉痉挛,阳明经腑热盛,灼烁津液,不能濡养筋脉为其核心病机。2)原文第12 条属“欲作刚痉”,非典型刚痉,以口噤等局部肌肉痉挛为典型刚痉先兆,治用葛根汤旨在截断刚痉由太阳向阳明之病势传变。3)葛根汤证与承气汤证条文相连,逻辑相通,具有传变关系,承气汤证症状多为葛根汤证症状加重,第7 条原文展现了刚痉传变的过程。以上认识对于痉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均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筋脉葛根
经常饮酒者喝葛根陈皮茶
葛根药膳用处多
葛根妈妈和她的雁宝宝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一统天下(龙首)
治感冒发烧 葛根效果好
我的神奇药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