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用药规律*

2022-07-30蔡友德何前松胡斐然郭青李宇鸿樊梓媛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川芎天麻半夏

蔡友德,何前松,胡斐然,郭青,李宇鸿,樊梓媛

(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金阳医院,贵阳 550018;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贵阳 550003;3.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咸阳 71200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是由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导致丘脑、脑干与小脑等区域的脑组织灌注减少而发生缺血的一类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和失衡[1]。该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及栓塞、穿支动脉疾病,导致内耳、脑干和小脑的组织功能缺陷,多见于中老年人(40 岁以上),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特点[2]。西医主要以抗血小板、抗凝及血管内治疗等方式治疗本病[3]。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将PCIV 归于“眩晕”范畴,根据病情辨证用药,具有多靶点、多层次等特点[4]。

目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文献主要包括临床个案报道、专家经验总结等,映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尚缺乏综合的荟萃分析[5],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中医药用药规律研究匮乏,个人用药经验和单方疗效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临床用药的特点,其临床指导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价。随着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可以从海量文献资料中捕获数据的规律性与差异性,在合理的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和整理,对中医药临床诊疗资料多维度、多层次探索,从而挖掘中药治疗本病的辨证思维、诊疗特点和用药规律[6]。为此,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用药频率、药物之间的相关性、核心组合等,探讨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的电子检索界面,分别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西医结合”“中医”“中药”“中医药”等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检索,年限均为2004 年1 月—2019 年12 月。手工检索名老中医文集及会议论文。文献采用NoteExpress 软件进行管理。

1.2 纳入标准 1)明确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符合目前最新公认的诊断标准。2)采用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优势效果,文献中方剂具有明确的药物成分(包括胶囊、颗粒药物、汤剂),仅纳入主方,加减药物除外。3)同一文献中,不同证候的处方和药物分别收录,辨证分型文献根据不同证型分别纳入。

1.3 排除标准 1)临床诊断不明确的处方。2)学位论文、科普文献及综述。3)同一文献重复发表或不同文献中处方相同,只保留1 篇。4)对相同处方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只保留1 个。5)非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6)方药不全或缺失。

2 方法

2.1 数据规范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7]的标准名称、中药分类及《中药大辞典》进行中药方剂和分类标准化处理[8]。例如“生甘草”“炙甘草”统一称为甘草,“归尾”“归身”“云归”统一称为当归,“千两金”“淫羊藿”统一称为仙灵脾。如有中药合并,应将其拆分为规范的中药名称,如将“碧玉散”拆分并将其规范为滑石、青黛、甘草。

2.2 数据提取及统计分析 以Excel 2010 建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剂数据库,数据由2 人分别输入,进行交叉检查核对,对不一致性进行讨论和解决。IBM SPSS Modeler 18 软件内置的Apriori 算法用于核心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描述性分析使用频率分析方法来计算药物种类和每种药物的频率。关联规则分析利用关联规则挖掘药物配伍规则,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可信度为80%。

3 结果

3.1 纳入文献 共检索到中文文献884 篇,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排除重复文献与综述,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详读全文,剔除非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重复发表、处方不全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86 篇。

3.2 药物频数、频率分析 共纳入处方210 个,涉及药物173 味。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天麻,其次是川芎、半夏、葛根等。具体见表1。

表1 频数排在前20 位的药物分布

3.3 证型分布规律及药物种类频数、频率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和《中药大辞典》的药物分类标准,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剂的高频药物进行分类,使用频数≥10 次的有15 类药物,其中补虚药使用频数最高,其次是活血化瘀药、息风止痉药、平肝潜阳药等。186 篇文献涉及证型共27 种,排前3 位的依次是气血亏虚型(68 次)、瘀血阻窍型(46 次)、风痰上扰型(31 次)。见表2、表3。

表2 证型分布规律(频数≥2 次)

表3 药物种类频数、频率分布(频数≥10 次)

3.4 关联规则分析

3.4.1 药对关联规则采用数据挖掘软件IBM SPSS Modeler 18 软件构内置的Apriori 算法分析上述核心药物的关联规则,设置最低支持度≥10 和最小置信度≥80,分别对药物进行二阶、三阶关联规则分析,可获得中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常见药对和药组。见表4。

表4 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药对组合模式 %

3.4.2 多项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药物关联网络图可以展示中药间的关联,建立强链接和弱链接,通过粗线、细线和虚线显示药物之间的关联强度,结果显示茯苓、陈皮、白术、半夏、天麻关系最为密切。见图1。

图1 多项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4 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者多为气、血、阴、阳亏虚,髓海不足或肝肾不足,实者多由痰、火、风、瘀等扰乱清窍[9]。历代医籍记载眩晕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瘀血作眩”“无风不作眩”“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之说[10]。目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和分型尚不规范,主观性较强,未形成统一共识。

4.1 一般用药规律探讨 根据对186 篇临床医案的用药频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较多的中药有天麻、川芎、半夏、葛根、白术、当归、甘草、茯苓、黄芪和陈皮,归类以补虚药为主,尤其是补气药与补血药,补气药如黄芪、白术、甘草、党参、大枣等,补血药如当归、龙眼肉、何首乌、白芍、枸杞子等,切入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提示气血不足为主要病机,治疗强调补益气血。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是天麻,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祛风通络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调节免疫、镇静、抗惊厥、抗凝血、抗血栓、降低血压、抗心律失常和解热等作用[11];其次是川芎,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是治疗痰证的要药。从中可以看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用药思路以活血、祛痰、息风为主,结合不同病机兼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等法,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汤等。

4.2 药-药关联探讨 本研究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核心药物进行关联性分析,统计发现两味药、3 味药加减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通过数据挖掘获得的药组与药对基本上是补虚药、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行气药、利水消肿药、解表药及活血化瘀药的不同组合,如活血化瘀药与解表药的配伍:“川芎→葛根”“川芎→葛根+天麻”,川芎、葛根合用具有养阴通络、走而不守、载诸药上行巅顶之功效,配天麻平肝滋肾、充养脑窍,这2 个药对均是葛根川芎汤的主要成分,是临床治疗眩晕的常用方。息风止痉药与行气药之间的配伍:“半夏→陈皮”“半夏→陈皮+天麻”,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化痰息风而止头眩,两药合用,为治疗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配以陈皮理气化痰,共同体现化痰息风之功,这2 个药对均是止眩重点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主要组成。李华等[12]证实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可通过降低内皮素-1(ET-1)和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调节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松弛血管、改善供血、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眩晕症状;息风止痉药之间的配伍:“天麻→钩藤”“天麻→钩藤+川芎”,天麻、钩藤均有平肝息风的作用,川芎活血化瘀,这2 个药对均是止眩重点方剂天麻钩藤饮的主要药组。三联体现了二联中的内容,关联的项数越多体现的药群越全面,且后面的关联结果往往综合了前面的结果,如多项关联规则中茯苓、陈皮、白术、半夏、天麻关系最为密切。

4.3 药-证关系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证型排在首位的是气血亏虚型,其次是瘀血阻窍型、风痰上扰型、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且前15 位证型中虚证居多。中药类别排在前4 位的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息风止痉药、平肝潜阳药,与前4 位证型基本相符。由此体现出风、虚、痰、瘀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针对此病机临床用药常以补虚治本,配合活血化瘀、平肝息风等法。张景岳谓“无虚不作眩”,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伤精,以及老年肾亏等原因造成体内精、气、血的亏虚,以致髓海不充、清窍失养形成眩晕。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虚证占有重要地位,与出现频数最多的中药类别相互印证。北宋《仁斋直指方》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明代汪机《医读》中载有“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皆提出“因瘀致眩”学说,临床上常配伍活血化瘀药改善眩晕,如川芎、当归、红花等。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之说。研究显示,风痰上扰证、痰浊中阻证、痰瘀阻络证及风痰瘀阻证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中占23.81%,脾胃健运失职,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气交阻,则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致眩晕,怪病多痰,痰病多怪,临床诊断不明之眩晕或疑难病引起的眩晕当从痰或风痰论治,如关联规则中“半夏→陈皮+天麻”“白术→甘草+半夏”等为治痰或治风痰常用组合。《黄帝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由于肝气郁结,化火伤阴,或素体阳盛,肝阴不足,均可使肝脏之刚性亢盛,以致肝阳上亢,肝阳沿经浮越于上则眩晕,因此,“天麻→钩藤”为平肝息风方剂中的常用组合。

本研究对2004—2019 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文献资料进行挖掘,分析了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药物频率、药物组合及常用药对,初步揭示了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组方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川芎天麻半夏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半夏入药多炮制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吃天麻后别开车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