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大于肌酸激酶的病例分析*

2022-07-29张艳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2年14期
关键词:同工酶肌酸激酶免疫抑制

田 倩,李 环,张 越,张艳敏,4△

1.西安医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2.西安市儿童医院心内科,陕西西安 710003;3.西安市儿童医院中心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03;4.陕西省儿科疾病研究所/陕西省儿童疾病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03

肌酸激酶(CK)在细胞质和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细胞内能量转运、三磷酸腺苷再生及肌肉收缩。CK有3种同工酶:骨骼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CK-MM主要分布于骨骼肌,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CK-BB主要分布于脑组织,在胃肠道、子宫平滑肌、前列腺、肺等组织内也可检测到,健康人血清CK-BB水平甚微,甚至测不到。当心肌细胞处于炎症和缺氧状态时,细胞膜通透性即刻增加,CK-MB由细胞内进入血液,因此CK-MB是反映早期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1]。但在常规临床检测中会出现血清CK-MB活性大于CK的情况,即CK与CK-MB结果倒置。本文对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血清CK-MB活性大于CK的103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其临床特点和疾病谱分布,为血清CK、CK-MB结果倒置患儿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中联医院信息大数据系统中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血清CK-MB活性大于CK的103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本研究的103例患儿中排除标本溶血及数据缺失病例,并且同一患儿多次检测纳入首次检测结果。本研究经过西安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

1.2仪器与试剂 采用北京贝克曼AU 5800生化分析仪完成CK、CK-MB活性检测,项目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均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德国罗氏Cobase E601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完成CK-MB质量(CK-MB mass)检测。

1.3方法

1.3.1标本采集和处理 使用一次性真空促凝采血管采集所有受试患儿空腹静脉血标本3 mL,4 h内在3 000 r/min的条件下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并完成CK、CK-MB活性及CK-MB mass检测。

1.3.2检测方法 CK采用磷酸肌酸底物法进行测试,参考范围:CK男性<190 U/L,CK女性<167 U/L。CK-MB活性检测采用免疫抑制法,参考范围:0~24 U/L。CK-MB mass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进行测试,参考范围:CK-MB mass<6.22 ng/mL。所有操作严格按照仪器试剂说明书进行。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多个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103例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03例患儿中男性49例(47.57%),女性54例(52.43%),年龄为4 d至12岁11个月,根据年龄区间将103例患儿分为新生儿组(0~<28 d)23例、婴儿组(28 d~<1岁)38例、幼儿组(1~<3岁)24例、学龄前期组(3~<6岁)10例及学龄期组(≥6岁)8例,各组间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221,P=0.056)。见表1。

表1 103例患儿一般资料比较[n(%)]

2.2各年龄组血清CK、CK-MB活性及CK-MB mass检测结果比较 各年龄组CK、CK-MB活性、CK-MB ma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9.263、36.867、50.576,P<0.05)。组间两两比较,新生儿组CK、CK-MB活性及CK-MB mass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年龄组血清CK、CK-MB活性及CK-MB mass测定结果比较[M(P25,P75)]

2.3103例患儿疾病谱的分布特征 103例患儿中呼吸系统疾病38例(36.89%),心血管系统疾病12例(11.65%),传染性疾病12例(11.65%),消化系统疾病11例(10.68%),血液肿瘤系统疾病10例(9.71%),神经系统疾病8例(7.77%),免疫系统疾病4例(3.88%),皮肤感染2例(1.94%),泌尿系统疾病2例(1.94%),原因不明4例(3.88%)。103例患儿疾病谱分布广泛且无特异性,病例数≥3例的疾病谱如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18例、单纯下呼吸道感染10例、新生儿黄疸8例、先天性心脏病7例、急性腹泻病6例、呼吸道感染合并腹泻病5例、白血病4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呼吸道感染及腹泻病4例、心肌炎4例、川崎病3例、嗜血细胞综合征3例、头颅血肿3例。

103例患儿中,CK-MB mass正常的患儿80例,提示可能为CK-MB活性假性升高。CK-MB mass升高的患儿23例(22.33%),其中新生儿及婴幼儿22例,疾病谱分布为先天性心脏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4例、新生儿黄疸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例、新生儿肺炎 2例、肾病综合征1例、肝功能异常 1例、新生儿腹泻病1例、心肌炎1例、头颅血肿1例,原因不明2例。

3 讨 论

CK、CK-MB是诊断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生物标志物。CK-MB主要有3种检测方法,分别为免疫抑制法、质量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临床广泛应用的是免疫抑制法。其原理是在试剂中加入特异性的抗 CK-M 亚单位的抗体,抑制CK-MM和CK-MB中 M 亚单位活性,因健康人血清CK-BB水平极微,故测得结果乘以2即相当于 CK-MB活性,而实际上测定的结果是CK-MB+2CK-BB活性。当血液中CK-BB水平异常增高或存在由CK-BB与免疫球蛋白IgG或IgA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巨CK1,或出现由线粒体衍生的CK聚合物巨CK2等均可引起CK-MB检测活性增高,甚至超过总CK活性,出现CK、CK-MB结果倒置现象[2-3]。

CK-MB mass测定采用基于化学免疫发光技术的双抗体夹心法,以纳米磁微粒为固相载体包被单克隆抗体,以碱性磷酸酶(ALP)抗体为标记物,实现对CK-MB的定量分析。质量法有较高的专一性、特异度及灵敏度,能排除CK-MM、CK-BB和免疫球蛋白等因素的干扰[4]。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是检测巨CK的首选技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及电荷对CK、巨CK进行分离,从阴极到阳极依次为巨CK2、CK-MM、巨CK1、CK-MB和CK-BB。检测方法较免疫抑制法操作复杂,所需时间更长,且电泳试剂难以购得,临床应用有限。

本研究103例患儿中主要为新生儿及婴幼儿。新生儿组CK-MB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分析可能有的原因如下。(1)生理因素影响。胎儿在母体内以富含CK-BB的胎盘供给营养,所以新生儿体内CK-BB水平高,造成免疫抑制法测得的CK-MB活性升高。(2)血脑屏障因素。CK-BB主要存在于脑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当发生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脑细胞膜及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外周血CK-BB升高,且CK-BB升高的程度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性[6]。同时婴幼儿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全,研究发现轮状病毒可通过胃肠道到达血液循环,导致抗原血症,最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如热性惊厥、癫痫发作、急性脑膜炎等),造成血清CK-MB活性升高[7]。

血清中巨CK1和巨CK2也可造成血清CK、CK-MB活性倒置。巨CK1是由CK-BB和免疫球蛋白IgG或IgA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且不被M亚基抗体抑制,造成血清CK-MB活性大于CK。研究发现,巨CK1与甲状腺功能减退、自身免疫性疾病、肌炎和心血管疾病等有关,也可出现在健康人[8-10]。有报道指出,溃疡性结肠炎患儿血清中可出现巨CK1[11]。巨CK2由线粒体衍生的CK聚合物组成,成人的相关报道多见,在肺癌、乳腺癌、肝癌等患者的血清中呈高表达,在预后不良的癌症患者中表达水平更高[12-13]。

血清CK-MB活性大于CK的病例研究主要以成人为主,疾病谱分布广泛,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白血病、急性脑血管病等[14-16]。儿童疾病谱以炎性疾病为主,包括小儿肺炎、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等[17]。本研究报道显示,103例患儿疾病谱前3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单纯下呼吸道感染及新生儿黄疸。

综上所述,患儿血清CK-MB活性大于CK可见于多种疾病,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活性易受年龄、血清CK-BB及巨CK等因素的影响,存在CK-MB活性假性增高现象。因此,这类患儿需进行CK-MB mass检测来明确CK-MB的真实水平,必要时需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排除血清CK-BB、巨CK的干扰,以防误诊。

猜你喜欢

同工酶肌酸激酶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毒清除时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厚壳贻贝低分子质量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桂附地黄丸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增高1例体会
黄孢原毛平革菌抗营养阻遏产漆酶同工酶动态分析
[CX2]NaCl胁迫对萌发期甜高粱和春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例脑梗死合并肌酸激酶升高患者病例分析
心脏病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线鳞型黄金鲫(框鳞镜鲤♀×红鲫♂)mtDNA及同工酶的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