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研究

2022-07-27邵明国段兴鹏李飞李艳萍

杭州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众创孵化器双创

邵明国,段兴鹏,李飞,李艳萍

(1.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杭州310013;2.浙江大学,杭州310058;3.杭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协会,杭州310012)

0 引言

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作为服务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是建构与发展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的中坚力量[1]。通过接续不断的探索实践与敢为人先的守正创新,杭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在规模层次、运营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持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发展进行总结经验、查补短板,结合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形势要求,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化改革、激发潜能,全力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杭州进入全球领先的创新型城市行列。

1 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分析

“十三五”期间,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迈入了规模化、体系化、专业化的高质量发展轨道。截至2021年底,市级以上双创孵化载体共452家,运营空间总面积超过500 万平方米,服务企业逾16000 家,孵化器毕业企业超7980 家,累计孵化培育国高企1163 家;培育出恒生电子、微医等上市企业24 家,丁香园、禾连健康、PingPong、涂鸦智能等独角兽企业30 余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常年位居全国前五,在孵企业直接带动就业近20 万人。

1.1 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形成高质量发展体系

一是强化政策集成、资源投入,大力引导支持双创载体建设。2020 年全市孵化器财政投入32.2 亿元,相比2016 年增长了477.2%,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对孵化器投资达55.7亿元,约是财政投资的1.7倍;全市孵化器获得各级财政资助金额逾2.3 亿元,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免税金额总计5598.5 万元。2020 年全市众创空间财政补贴高达1.2 亿元,相比2016 年增长了79.0%,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免税金额总计115.6 万元,为入驻团队和企业减免房租1165.8万元。

二是双创载体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实现网络化全域布局。从发展规模上来看,杭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分别从2016 年的70 家、88 家增长到2021 年的260 家、192 家,增长率分别为271.4%、118.2%。双创载体运营空间总面积翻了一番,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实现杭州14 个区县全覆盖,众创空间除建德市外均已实现布局。从发展质量上来看,2021 年全市国家级双创载体148 家,占双创载体总量的32.7%,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91 家,相比2016 年分别增长90%和160%。此外,杭州发展建设了图像识别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等4家国家专业众创空间,详见表1。

表1 杭州市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

三是创新创业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双创载体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2020 年孵化器在孵企业大专以上从业人员占比达89%,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8557人、留学人员1193 人,相比2016 年增长42.7%和57.8%。2020年众创空间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大专以上从业人员占比达85.7%,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5450 人、留学人员1091人。

四是围绕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线,汇聚服务科创企业、孕育发展新动能。2020 年孵化器在孵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585 家,在孵企业研发投入26.76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15%;在孵企业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783 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105 项。2020年孵化器在孵企业、众创空间常驻初创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26129件,其中发明专利2968件。

依托双创载体涵育创新创业基因,企业成长轨迹得到优化、发展效率得到提升。2020 年,杭州孵化器毕业企业1271 家,占在孵企业总数的14.0%;孵化器内上市(挂牌)企业22 家,被兼并和收购企业35 家;众创空间内上市(挂牌)企业16家。

1.2 坚持内涵式发展,初步建成高水平运营系统

一是充分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发展形成专业化运营管理队伍和高素质创业导师队伍。按照“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运营”的建设发展思路,大力发挥民营机构机制灵活、民营资本创新活力的优势,2020 年民营企业运营的孵化器数量占比已超过三分之二。2020 年全市孵化器、众创空间从业人员合计达3500 多人,双创载体共有创业导师6675 名,孵化器创业导师对接服务企业覆盖率达60.6%。

二是加强以“科技+资本”为核心的双创服务功能建设,赋能企业高效率成长。2020 年全市孵化器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额达5.0亿元,形成总收入8222.9万元;众创空间获得技术支撑服务的团队和初创企业数达2000 家,占总数的27.1%。2020 年全市孵化器孵化基金总额达234.4 亿元,入驻双创载体的团队和企业累计获得投融资总额超过278亿元。

三是完善“中介+导师+运营”多维立体化服务团队,构建要素畅通的开放式服务体系。2020 年杭州孵化器签约合作中介机构合计达2545 家,相比2016 年增长344.9%,平均每家孵化器签约中介机构12 家。针对众创空间资源承载力较低的现状,建立了以兼职为主的创业导师队伍,兼职创业导师占比达80.4%,平均每家双创载体拥有17 名创业导师。2020 年孵化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3555 场次,对在孵企业培训逾13 万人次,帮助在孵企业累计获得财政资助18.2亿元;2020年众创空间举办创新创业活动3409 场次、创业教育2320 场次、国际合作交流活动407场次。

四是“空间+服务+投资”综合业务体系日益成熟,与被服务企业构建发展共同体。2020 年全市孵化器、众创空间总收入分别达19.7亿元、3.2亿元,其中综合服务收入和投资收入在两类双创载体总收入中占比达到24.6%、48.2%,杭州双创载体可持续运营能力稳步提升。

2 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发展举措

总体来看,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无论是政策体系、规模布局,还是硬件设施、服务功能、运营管理,都走在全国前列,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科技创新创业规律,能够协同各方资源力量,有效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杭州模式”。

2.1 夯实“基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定制“差异化”双创载体扶持政策。引导众创空间为创业项目提供低成本创业环境,对市级众创空间给予连续3 年的运营补贴和房租补贴,帮助创业企业渡过“死亡高发期”,强化投融资风险补偿;孵化器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以“高企培育绩效定补助”为政策扶持重点。二是加强创新创业组织建设。在杭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的基础上,先后组建杭州众创空间联盟和在杭高校众创联盟,加强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在杭高校之间合作与交流。目前,市孵化器协会成员单位105 家、众创空间联盟会员单位145 家,在杭高校众创空间联盟聚集了浙江大学等37 所高校。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品牌建设。策划组织“钱塘创业潮”十大创新创业品牌活动,编制杭州众创空间宣传册,发布杭州众创地图,举办“钱塘之星”等创新创业大赛。

2.2 做优“服务”,激活双创生态势能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双创服务活动。充分发挥运营团队、创业导师、中介机构等三支力量,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琢玉计划”等;引导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形式多样的特色专业服务,如青创学院专注创业教育、初橙资本和微链专注投融资对接等。二是加快专业化双创载体发展。支持企业依托产业背景建设专业化孵化器,引导众创空间聚焦特色产业,建设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化双创平台。三是完善国际创新资源整合对接枢纽。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方针,以美国硅谷孵化器和硅谷引导基金为窗口,推进杭州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与国外知名孵化器机构的合作。

2.3 强化“造血”,提升孵化运营水平

一是完善评价激励体系。在孵化器认定和评价指标体系中,强调服务理念的有机更新,通过投融资奖励和增加投融资考核内容等方式,引导孵化器逐步由“二房东”转变成“股东”的盈利模式。众创空间认定和评价指标体系中,突出创业投资和增值服务的重点内容。二是创新运营服务模式。以“投融资”补助为主要抓手,在投入机制上将创业者、投资机构、众创空间进行紧密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创投基金+特色服务”和“产业孵化+资本助力”的业务模式。

3 当前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杭州双创载体建设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还不深入,引领实现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突破还有不足,支撑推动杭州在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够有力。

3.1 进一步提高战略定位,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成为需要新型举国体制解决的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效衔接。孵化器(众创空间)作为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地,应发挥推动科技创新与重大成果转化的基础支撑作用。

3.2 面临科技创新范式变革,亟待完善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体系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再到产业应用转化的技术创新链条正不断缩减,新技术更迭周期日益缩短,倒逼孵化器(双创空间)不断向上寻求与拥有产业链优势的头部企业的合作,实现技术上协同研发、业务上相互赋能。

3.3 亟须加快补齐服务能力“短板”,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当前孵化器(众创空间)的运营机构大多规模较小,且在创业培训、人才引进、项目推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深度服务能力不强、专业性不高,没有形成较为合理完备的服务机制。此外,亟须进一步建立完善创业导师与孵化器(众创空间)、被服务企业间的利益纽带关系。

3.4 孵化器(双创空间)的投资功能不足,载体内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银行资金和风险资本都更倾向于投向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产出的成型企业。但是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企业资金相对紧缺,却难以获得银行和社会资本的青睐。杭州市孵化器(双创空间)尚未形成良性的投融资循环体系,在孵企业获得融资的渠道主要依靠企业自身,无法满足初创科技企业前期的孵化资金和风险投资需求。

4 进一步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新时代赋予了创新创业事业更重责任、更大使命,要瞄准趋势、抢抓机遇,以科创发展需求升级倒逼孵化器、众创空间的业务创新、能力重塑[2]。为进一步推动杭州双创载体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支撑作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1 引导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深度参与建设专业化双创载体,着力培育一批硬核科技企业

聚焦杭州行业技术创新优先领域,引导支持行业科技领军企业深度参与,建立具有特定行业经验和深度资源的垂直化、专业化的孵化器,无缝融入大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同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和中试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自主创新产品首用试用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和优惠政策,着力培育硬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和上市企业。

4.2 进一步强化双创载体核心能力建设,打造若干国内顶尖的运营服务机构

以“专业化、企业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淘汰一批规模小、专业弱的双创载体,培育建设具有行业特色、专业服务一流、规模效益明显的运营服务机构。在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和评价指标体系中,强化突出创业投资和增值服务的内容,设立引导基金倾斜性支持孵化器、众创空间发起设立的创投基金;建立一批由企业家个人出资或行业企业出资的天使基金,对所开展的投融资和增值服务实行更加优惠政策,减免收益营业税和相关印花税。

4.3 建设双创服务数字化平台,提高对双创载体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支撑

建议科技部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双创服务数字化平台,实现各级各类政策归集与精准施策,提高以需求为导向的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整合对接效率,通过过程管理、可追溯评价、诚信数据库等手段,规范引导科创中介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双创载体建设发展环境。

4.4 创新发展众创空间生态体系建设,提高行业建设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杭州市的“大、云、平、移”等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打造智能化创新创业网络。布局社区化创客空间,建立创新创业智能化升级机制,延长创新创业服务链条,完善众创空间生态体系;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市场化改革,发展创新创业服务中介组织,提升众创空间专业化水平,形成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多元化众创空间新形态。

猜你喜欢

众创孵化器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倾力打造资本市场孵化器
成都值得推荐的20家大型孵化器与众创空间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