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7-27吕月珍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杭州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杭州人才

□文/吕月珍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引领创新发展的关键。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目标——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杭州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是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构筑全国人才高地、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根据最新公开数据(截至2022年3月),本文分析了杭州市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并提出对策。

杭州科技人才现状

人才总量和结构

“十三五”期间,杭州市人才总量从204.5万人增长到280万人,预计到“十四五”末,人才总量将达到325万人。2020年,杭州人才总量280万人,高于宁波(228.5万人),占全省19.89%,居全省第一。

2020年,杭州市专业技术人才占人才总量的42.86%,略低于全省平均值(43.26%);高技能人才占人才总量的21.07%,低于全省平均值(22.82%),与苏州(23.47%)存在一定差距,但高于宁波(19.96%)(如图1、2)。

图1 2020年杭州、宁波和浙江省人才结构

图2 2020年杭州、宁波和苏州高技能人才情况

科技人才发展情况

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是从事科技创新与研发活动的主要群体,是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在国际上,通常以R&D人员指标比较各国科技人才情况,因此,本文重点分析杭州R&D人员发展情况。

R&D人员数和R&D人员全时当量的增长趋势能够反映出地方科技人力投入的变化情况。“R&D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它是指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

杭州R&D人员从2016年的7.92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10.7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8.01%(如图3)。与北上广深等几个主要城市比较,杭州还存在较大差距,R&D人员数量整体偏低。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6年的9.47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14.94万人年,年均增长12.08%,总体实现稳步增长。

图3 2016-2020年杭州市R&D人员数和R&D人员全时当量

从区域分布看全社会R&D人员,滨江区居首位,达4.67万人年,其次是余杭区、萧山区和西湖区,全社会R&D人员在1.5万人年以上;淳安县、上城区、拱墅区全社会R&D人员则在0.2万人年以下(如图4)。

图4 杭州全社会R&D人员的区域分布

从全社会R&D人员密度看,滨江区最为密集,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达1227.25人年,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倍;西湖区第二,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达217.80人年;萧山区第三;余杭区第四。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和西湖区聚集了杭州全市60%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全社会R&D人员分布、密度与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呈正相关。

从企业R&D人员数量上看,全市企业R&D人员分布不均衡,呈梯队式分布。第一梯队有滨江区、萧山区和余杭区,企业R&D人员在1.5万人至3万人之间,这三个区聚集了全市62.71%的企业R&D人员;第二梯队为富阳区、临安区和桐庐县,企业R&D人员在0.45万人至1万人之间;第三梯队为建德市、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淳安县、下城区和上城区,企业R&D人员在0.4万人以下。从企业R&D人员密度(企业R&D人员占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上看,滨江区最高,为28.09%,远高于全市平均值(10.61%)(如图5)。

图5 杭州企业R&D人员的区域分布

R&D人员的执行部门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出地方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分布情况。2020年,杭州R&D人员分布在研究与开发机构(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事业单位和转制为企业的研究机构)的人数达0.94万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人数达10.78万人,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人数达6.65万人。总的来看,企业对R&D人员的集聚效应最明显(如表1)。

表1 2020年杭州R&D人员分布情况

以高技术产业中R&D人员分布为主,分析R&D人员的行业领域分布情况,全市高技术产业R&D人员4.46万人,其中,分布最多的产业领域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有3.15万人,占70.69%;其余分布在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0.76万人),占总数的17.01%;医药制造业(0.41万人),占总数的9.31%;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0.11万人),占总数的2.54%。还有少数分布在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如表2)。

表2 2020年杭州R&D人员高技术产业领域分布

高层次人才发展情况

2016-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杭州入选累计达129人次,入选人数逐年增长,入选人数占全国比例有所下降(如图6)。

图6 2016-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杭州入选情况

从院士数量看,2019年杭州院士数量为66人,高于宁波,但远低于北京、上海(如图7)。

图7 2019年四城市院士数量

杭州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分析

杭州深入贯彻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持续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2015-2020年,持续推进人才政策升级,政策涵盖“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学历人才+海外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如表3)。2015年,出台“人才新政27条”,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2016年,出台人才“若干意见22条”,强化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7年,出台“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球聚才10条”和“开放育才6条”,以人才国际化助推城市国际化;2019年和2020年,相继出台“人才生态37条”及其补充意见,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有效破除人才评价“四唯”、人才流动壁垒等问题。同时,完善了新一轮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115”引进国外智力计划等政策,各区、县(市)和杭州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等人才平台也都出台了相应的人才引育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区两级协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

表3 近年来杭州市人才政策梳理

杭州人才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转变人才吸引思维,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区域人才政策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城市人才吸引的重心应该从人才政策转向创业创新综合环境。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城市创业创新的综合环境成为决定人才和用工流向的最关键因素。以塑造“以才为本”的创业创新生态和综合环境为重点,在产业、科创、社会、文化、空间、服务等方面集成发力,集成政策优化创新生态,打造整体比较优势,形成人才集聚核心竞争力,更好参与全球人才竞争。

高质量搭建人才科创平台,集聚世界顶尖人才。不再片面追求人才规模、平台数量的简单增长,更加聚焦未来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突破等方向,加速布局高水平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龙头载体;面向全球引育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高质量人才、高质量平台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

围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大研发人才培养。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发挥头部企业、平台企业、独角兽企业作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超前引育掌握前沿科技、未来产业的顶尖人才。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尖兵”“领雁”“领航”等计划,突出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人工智能与融合应用、新一代网络通信与时空技术、空天信息技术、区块链、重大传染病防治、高发疾病精准医疗与新药创制、高端医疗装备器械、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等领域,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研发清单,鼓励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推行“揭榜挂帅”模式,创新科技人才和团队的引育模式。

发挥数智杭州优势,建设数字化人才治理和服务体系。以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为契机,以整体智治应用为需求导向,加快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依托杭州人才码等载体,推动人才服务场景的创新培育,形成一批人才服务、招引、治理的整体智治新机制、新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工作数字化水平。加强人才金融扶持和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投、人才贷、人才险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保障功能,积极探索“人才保”,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创新人才担保业务模式,通过共建风险池、实行优惠担保费率等措施,为人才提供信用增进服务。扩大“人才板”,支持符合条件的人才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杭州人才
人才云
面向2035年中国科技人才集聚机制研究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杭州院子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