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CD方案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2-07-26代馨莹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4期
关键词: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

代馨莹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临床上尚无可根治此病的医疗手段。对于此病患者,临床上主要是采用药物化疗方案控制其病情的发展。不过,接受此项治疗的患者其疾病的缓解率较低,中位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1-2]。近年来,VRD 方案、VTD 方案、VCD 方案等新型的化疗方案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研究表明,较之于传统的化疗方案,上述三种化疗方案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相关的研究发现,使用VRD 方案进行治疗后患者病情复发的风险及发生血栓的风险均较高[3]。张园园[4]的研究表明,用VCD 方案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本文对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42 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VCD 方案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1 月至2021 年7 月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42 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纳入本研究。其纳入标准是:1)病情符合《我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 年修订)》[5]中规定的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2)可耐受本研究中所用的化疗方案。其排除标准是:1)重要脏器存在器质性病变;2)存在其他骨髓病变;3)正在接受其他治疗。这些患者中有男24 例,女18 例;其中年龄最小的40 岁,最大的80 岁,平均年龄(60.27±3.18)岁;其病程为6 ~20个月,平均病程(12.27±2.16)个月;其中DS分期为Ⅱ期的患者有14 例,为Ⅲ期的患者有28 例;其中有30 例患者伴有肾功能损害。

1.2 方法

为这些患者均采用VCD 方案进行治疗,方法是:在第1d、第4d、第8d 和第11d 使用注射用硼替佐米(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60071,规格:3.5mg),以1.3mg/m2的剂量皮下注射,每日1 次;在第1 d、第2 d、第4 d、第5 d、第8 d、第9 d、第11 d、第12d 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生产厂家: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2020477,规格:1mL:5mg),静脉滴注,每次20mg,每日1 次;在第1 d、第8 d 和第15d使用环磷酰胺(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0857,规格:0.2g),以300 mg/m2的剂量静脉滴注,每日1 次。连续用药3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4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依据

观察这些患者的临床疗效。参照《我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 年修订)》中的相关内容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缓解(sCR)、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微小缓解(MR)、稳定(SD) 和进展(PD)。sCR :治疗后患者的游离轻链比值正常,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显示其骨髓组织中不存在浆性细胞;CR :治疗后患者进行免疫固定电泳检查的结果为阴性,软组织中无浆细胞瘤,浆细胞在骨髓中的占比不足5% ;VGPR :治疗后患者血清M 蛋白水平下降的幅度不低于90% 或24h 尿M 蛋白<100mg ;PR :治疗后患者血清M 蛋白水平下降的幅度在50% ~89% 之间,24h 尿M 蛋白<200mg ;MR :治疗后患者血清M 蛋白的水平下降25% ~49%,24h 尿轻链水平的降幅不低于50%,且不超出89% ;SD :治疗后患者的疗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原有病情未进展,且无新生病灶出现;PD :治疗后患者出现血清M 蛋白水平增高的情况,其骨髓浆细胞水平的增幅超出25%,循环浆细胞水平的增幅超出50% 或出现新的癌变组织。总缓解率(ORR)=(sCR+CR+VGPR+PR)/ 总例数×100%。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 个疗程后检测这些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血肌酐、血尿素氮、24h 尿蛋白定量、血清M 蛋白、骨髓浆细胞的水平。观察治疗后这些患者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带状疱疹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数据录入软件SPSS 22.0 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这些患者疗效的对比

治疗后,这些患者的sCR 率为19.05%(8/42),CR 率 为23.81%(10/42),VGPR 率 为28.57%(12/42),PR 率 为16.67%(7/42),ORR 为88.10%(37/42)。

2.2 治疗前后这些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骨髓浆细胞和血清M 蛋白水平的对比

治疗后,这些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其骨髓浆细胞、血清M 蛋白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这些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骨髓浆细胞和血清M 蛋白水平的对比(± s )

表1 治疗前后这些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骨髓浆细胞和血清M 蛋白水平的对比(± s )

时间 血清白蛋白(g/L) 血红蛋白(g/L) 骨髓浆细胞(%) 血清M 蛋白(g/L)治疗前(n=42) 31.27±4.54 71.34±9.12 41.54±3.42 62.18±10.32治疗后(n=42) 36.45±3.12 112.44±8.25 8.45±1.21 12.45±2.16 t 值 6.094 21.659 59.113 30.567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3 治疗前后这些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对比

治疗后,这些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的水平和24h 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这些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对比(± s)

表2 治疗前后这些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对比(± s)

时间 血肌酐(µmol/L) 血尿素氮(mmol/L) 24h 尿蛋白定量(µg/L)治疗前(n=42) 130.24±16.15 12.16±2.24 5.72±0.86治疗后(n=42) 90.78±20.32 7.12±1.56 3.34±0.58 t 值 8.327 10.113 12.567 P 值 0.000 0.000 0.000

2.4 治疗前后这些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对比

与治疗前相比,这些患者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 和免疫球蛋白M 的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这些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对比(g/L,± s)

表3 治疗前后这些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对比(g/L,± s)

时间 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治疗前(n=42) 1.42±0.27 3.78±1.12 1.32±0.16治疗后(n=42) 1.98±0.32 6.72±1.45 1.55±0.21 t 值 8.668 10.399 5.646 P 值 0.000 0.000 0.000

2.5 治疗后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治疗后,这些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有4 例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占比为9.52%);有3 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占比为7.14%);有2 例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占比为4.76%);有2 例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占比为4.76%);共有11 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6.19%。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为血液系统疾病,尚无根治措施。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的推广应用和以往治疗方案的改进,此病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6]。烷化剂具有细胞毒性,化学性质活泼,进入人体后可通过形成正碳离子或其他性质活泼的亲电性化合物来结合细胞分子中电子量丰富的基团,破坏DNA 分子,使其活性丧失,从而可杀灭肿瘤细胞[7]。马法兰和环磷酰胺均为临床上常用的烷化剂,但前者的使用会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效果。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环磷酰胺作为化疗方案中的烷化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这些患者 的sCR 率 为19.05%(8/42),CR 率 为23.81%(10/42),VGPR 率 为28.57%(12/42),PR 率为16.67%(7/42),ORR 为88.10%(37/42)。 这表明,在应用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的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可发挥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情起到更为显著的治疗作用。治疗后,这些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其骨髓浆细胞、血清M 蛋白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VCD 方案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病情的改善作用明显,可促进其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的提升,降低其骨髓浆细胞和血清M 蛋白的水平。多数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都存在肾脏损害(以血肌酐、血尿素氮和24h 尿蛋白定量异常为主要表现)。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这些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的水平和24h 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VCD 方案可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肾功能具有改善作用,这可能与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关。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会处于稳定状态。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会出现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的情况[8-9]。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这些患者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 和免疫球蛋白M 的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VCD 方案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改善作用。治疗后,上述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这提示,VCD 方案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中应用VCD 方案的效果显著,可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其肾功能,调节其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
骨髓涂片联合活组织检查浆细胞数量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甲状腺髓外浆细胞瘤超声表现1例
儿童浆细胞瘤并发EBV感染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相关分析
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探讨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微刺激术联合子宫内膜浆细胞检查对IVF-ET患者妊娠结局影响
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析
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