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康复治疗在分泌性中耳炎致听力损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2-07-26钰,谭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中耳中耳炎阈值

张 钰,谭 力

(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重庆 408300)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儿童是此病的高发群体。分泌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1]。儿童的腺样体肥大,易使咽鼓管发生堵塞,导致鼓室内产生负压,从而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上,一些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多在听力受到明显影响后方才就诊,从而导致其治疗受到延误[2]。此病患儿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对其语言功能和听力功能的发育造成影响,危害较大。研究指出,听力损伤患儿听力、语言功能的发展与其治疗时间、年龄等密切相关[3]。本文主要是探讨对分泌性中耳炎致听力损伤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选择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 例分泌性中耳炎致听力损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受损;年龄≤3 岁,语言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无智力障碍;其监护人知悉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入组前接受过相关的康复训练;合并有遗传性代谢疾病;患有遗传性耳聋;存在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听力损伤。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儿100 例。观察组患儿的年龄为1 ~3 岁,平均年龄为(1.76±0.51)岁;其中,男性患儿有52 例,女性患儿有48 例。对照组患儿的年龄为1 ~3 岁,平均年龄为(1.79±0.52)岁;其中,男性患儿有51 例,女性患儿有49 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照研究。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在两组患儿发病的急性期,对其均进行抗感染、抗炎、咽鼓管通气引流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儿进行耳部按摩治疗,方法是:医生用指腹轻柔按摩患儿患侧的耳门穴、听会穴、听宫穴、翳风穴,每个穴位均按摩5 min,每天按摩1 次,持续按摩20 d 为1 个疗程。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是:1)感音训练。以不同频率、强度的声音对患儿进行一对一的感音刺激训练,每次训练30 min,每天训练1 次,持续训练20 d为1 个疗程。2)音乐感知训练。利用体感音波反馈系统将音乐中16 ~150 Hz 的低频信号逐渐变为振动觉的传导方式,使音乐的“外源性振动”与人体的“内源性振动”产生同频共振,对患儿的骨传导产生刺激作用,从而使其大脑的听力控制中枢被激活。每次训练30 min,每天训练1 次,持续训练20 d 为1 个疗程。3)运动训练。指导并辅助患儿进行运动训练(包括爬行训练、步行训练、骑平衡车训练等),以促进其血液循环,提高血氧含量,加快新陈代谢。每次训练30 min,每天训练1 次,持续训练20 d 为1 个疗程。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3 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其患耳的气导阈值、骨导阈值。用显效、有效、无效评估患儿的疗效。显效:治疗后患儿的听力明显改善,中耳积液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患儿的听力有所改善,中耳积液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后患儿的听力未得到改善,中耳积液未减少。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6.0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患耳气导阈值、骨导阈值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患耳的气导阈值、骨导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患耳的气导阈值、骨导阈值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患耳气导阈值、骨导阈值的比较(dB,± s )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患耳气导阈值、骨导阈值的比较(dB,± s )

组别气导阈值 骨导阈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100) 50.27±14.58 26.32±7.63 26.24±4.03 17.56±3.01对照组(n=100) 50.77±14.26 32.23±9.78 26.57±4.32 20.87±6.86 t 值 0.245 4.764 0.559 4.418 P 值 0.807 <0.001 0.577 <0.001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此病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从解剖学方面来看,人的咽鼓管是连接鼻咽腔和中耳腔的管道,能够调节中耳气压,使中耳内外的压力基本保持平衡。若咽鼓管堵塞,会引起传导性耳聋、中耳积液(指中耳内积聚大量的浆液性分泌物或渗出液)等病理性改变,进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4]。儿童的腺样体肥大,加之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易出现咽鼓管堵塞的情况,使鼓室内产生负压,从而可导致其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此外,小儿在平卧位下进食也会增加其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风险[5]。目前,临床上对病情处于急性期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主要是进行抗感染、抗炎、咽鼓管通气引流等治疗。研究指出,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导致其病情迁延不愈[6-7]。此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听力下降、中耳积液,部分患儿还可出现耳痛、耳鸣等症状。对此病患儿进行耳内镜检查,可见鼓膜处于充血、内陷状态,有时甚至可观察到液平面。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治疗时有效预防患儿病情的复发至关重要[8]。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6.0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患耳的气导阈值、骨导阈值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赵斐斐等[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对分泌性中耳炎致听力损伤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较为理想。对此病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可通过感音训练、耳部按摩、音乐感知训练及运动训练等激发其听神经冲动,促进相关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使听神经突触进一步得到活化,对听觉神经的传导功能起到调节作用,提升听敏度,进而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听力[10]。

综上所述,对分泌性中耳炎致听力损伤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其病情,促进其听力的恢复。

猜你喜欢

中耳中耳炎阈值
改进的软硬阈值法及其在地震数据降噪中的研究
土石坝坝体失稳破坏降水阈值的确定方法
基于小波变换阈值去噪算法的改进
改进小波阈值对热泵电机振动信号的去噪研究
耳痒耳鸣小心得了中耳炎
耳朵里的定时炸弹
观症状,知病情
警惕不疼的中耳炎
小耳朵怎么会有水
婴儿中耳炎与喂奶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