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智障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2022-07-2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智障行为习惯思想品德

封 涛

(新泰市特殊教育学校,山东 泰安 271200)

1 以智障儿童的行为养成作为贯穿学校德育教育的贯穿线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目标成为生活习惯,德育目标就达到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其中强化对该行为的巩固和消退起决定性作用。在于让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达成思想品德教育目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与不断强化,我们可以采取设立行为习惯养成周的方式进行。内容以公益性劳动、日常坐立行走、自我服务性劳动、生活常识学习常规为主。时间安排其中一年级每学期为两周,二年级每学期一周,三至四年级每两学期一周,五至九年级每学期两天,汇总如表1。

表1 行为习惯养成周安排一览表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混合编班模式,将学生分为A1(综合能力中等以上)、A2(综合能力中等以下)两类,将生活知识整合为主题教育的形式,由教师领着做一做,教一教,随时纠正错误,让学生之间比一比,学一学,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我走路真好看、吃饭之前我洗手了、比一比我的小手真干净、我能独自上厕所了、看看我叠的被子、这地方脏我不坐、我会扔垃圾了等。在主题的引导下,教师能快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嫁接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嫁接起思想品德教育及行为规范养成的桥梁。达成我们的德育教育的目的。在行为习惯养成周主题活动中,智障儿童更乐于学,乐于模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能让智障儿童得到鼓励,从而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

2 各科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为主阵地

德育目标是学校各科目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科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是主阵地,各科目对每一节内容都有具体的德育目标要求,每一名任课教师都是德育开展者,是智障儿童的主要模仿者,优秀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要做到这些,教师要求学生做的必须自己先做到,仪容仪表,举止言行,都要给智障儿童正面影响。在渗透德育内容时,各科教师应该根据社会现状、科目特点、学生智力水平,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德育要求与时俱进,形成德育特色。要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充实德育理念。利用开学第一课,强化智障儿童的国家认同感,国家荣誉感;利用智障儿童在校免费就餐入学让学生懂得国家对于残疾人的关爱;利用卫生评比提高学生的公益劳动意识;利用广播体操比赛,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利用升旗仪式,让学生懂得尊敬爱护国旗;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知识等进行联系实际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接受水平播放一些德育小故事动画,德育电影,英雄人物故事,让学生利用课间、睡前进行观看,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

3 拓宽德育途径

3.1 心理康复课

俞国良《品德与社会性》认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学生个体知情意行结合发展的过程。心理影响行为,开展心理康复可以为学生的德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心理康复课主要依托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业教师指导进行,智障儿童尤其是中重度智障儿童,多存在言语障碍,他们基本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状态,叙述自己的成长过程,而沙盘游戏恰恰是对语言描述依赖比较少的心理辅导工具,可以起到调节智障儿童情绪,纠正不良行为的过程,多数儿童在沙盘游戏中是快乐的,他们一边做一边呵呵直笑,玩耍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教师对于学生展现的内容,渗透德育思想,纠正学生错误的道德观念;例如,有同学在沙盘游戏中,经常出现狗、空空的房间,原来在生活中,家长怕他乱跑,就经常把他锁在家里,经常陪伴他的就是他家的一条土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是家长怕孩子出意外。说明家长爱我们。我们做到哪些家长就会允许我们出门呢?充分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有些同学展现出同学欺负小孩、家长打孩子等内容,指导教师因势利导开展德育教育;团体沙盘游戏也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促进智障儿童的集体感。

3.2 亲子康复课

德育的过程要有连续性,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有效配合,家长的素质是良莠不齐的,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教育孩子就是打;有的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放纵自由;有的出于愧疚心理、补偿孩子,就百依百顺。很难相信一个思想品德差的家长,能给孩子良好的品德教育。通过亲子康复,要求家长一起参加,将德育教育的方法传授给家长,将正确的德育观念传递给家长,统一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能正确理解,合理应对。同时也能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加深对德育对象的了解,将家长日常生活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引进来。亲子康复不光促进家校交流配合,还能有效的改善亲子关系,改善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形成家校合力。

4 注重游戏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游戏也是智障儿童互动交往的主要方式,是行为规范融入自身的途径,是塑造低龄儿童行为的有效方式。通过游戏活动可以最快地将新入学智障儿童捏合成一个整体,相互模仿是最主要的原因,指导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用正强化的方法,树立模仿榜样,可以有效进行德育教育。智障儿童同正常儿童一样,游戏是其最喜欢的学习、娱乐方式,由于智障儿童属于少数个体,在正常儿童群体中是受欺负、排斥的对象,游戏可以带来以往成长中缺少的集体氛围、集体体验,在一个团结友爱的群体中,一起游戏可以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协同合作,有助于智障儿童的成长,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

5 创新管理方式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iwen)认为: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个体反应、动作、活动或行动,都看成是有机体与环境刺激两者互动作用的结果。问题反复是智障儿童的特点,不间断教育就十分重要。学生的课下时间的教育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课间十分钟、吃饭、睡觉、洗刷等方方面面有专兼职人员看护,形成24小时不间断教育。

管理制度创新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良好的德育环境可以对智障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辅助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地方,是除家庭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课堂之外的时间由于束缚的减少,智障儿童智力发育迟缓,身心发展不统一,是非观念淡薄,以家庭生活为主转换为以学校生活为主后,智障儿童的原生态模样展现出来,如:欺负比自己弱的同学、指挥学生做一些坏事,张嘴骂人、动手攻击、甚至一些较为严重的脱女生裤子等行为,也从家庭社会中带入校园,也会成为互相模仿的对象。教师如不及时的纠正引导,不将课堂之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及时教育,这些行为固化下来,就会对思想品德的不良影响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6 加强智障儿童的假期品德教育

学生每年有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假期中家长成为孩子的主要教育人,为了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需要加强对假期智障儿童的帮助和指导,利用家访及与家长的电话交流了解智障儿童在家中的思想和实际问题。达到出校门后有人管理,有人关心,有人教育。网络作为新科技的产物,可以搭建智障儿童、教师、家长三者的交流平台,我们利用微信、钉钉,推送德育课程,推送德育视频,图片,进行网络授课,通过视频连线和智障儿童面对面的交流,进行积极有效的德育教育。拓宽品德教育的时间,提升德育效果。

猜你喜欢

智障行为习惯思想品德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