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题多解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2022-07-23谢洁丹韦才敏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一题多解

谢洁丹 韦才敏

【摘 要】 解析几何是高考的一个必考内容,其中三角形的面积问题是解析几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解题时往往采取常规的解题方法,但往往计算量大,没有一定的运算技巧甚至难于解答.教师可通过一题多解,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通过优化计算方案和渗透运算技巧,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关键词】 一题多解;运算技巧;运算素养

1 例题引入

例题 如图1,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M、N两点,自M、N向准线l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1、N1 记△FMM1、△FM1N1、△FN N1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试判断S22=4S1S3是否成立,并证明你的结 论.

2 例题思路分析

2.1 利用图形表象特征,常规思路分析

这是一个抛物线中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证明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求出S1、S2、S3的表达式.于是,我提出问题:如何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出以下两个公式:SΔ=12×底×高=12absinC.我再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图2,你们会选择哪个公式来求解?学生们异口同声:SΔ=12×底×高.因为我们只要设准线l与x轴的交点为F1,即可得到S2=12M1N1FF1,而S1=12MM1F1M1,S3=12|MN1||F1N1|,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那么这里面各线段长度,应该如何表示呢?不难发现,我们只要假设M(x1,y1),N(x2,y2),便可得到以下三个表达式:

S1=12·|MM1|·|F1M1|=12(x1+p2)|y1|,

S2=12·|M1N1|·|FF1|=12p|y1-y2|,

S3=12·|NN1|·|F1N1|=12(x2+p2)|y2|,

所以S22=14p2(y21-2y1y2+y22),S1S3=14(x1x2+p2(x1+x2)+p24)y1y2.

到了这里,学生们几乎都想到了韦达定理,通过联立直线MN的方程和抛物线方程消元.于是,考虑到直线经过F(p2,0),可设斜率为k,得到直线MN的方程为y=k(x-p2),由y=k(x-p2)y2=2px消去y得到:k2x2-p(k2+2)x+k2p24=0,

所以x1+x2=p(k2+2)k2,x1x2=p24.

结果中显然还有y21+y22,y1y2的值需要表示,怎么办呢?可否转化为x1+x2,x1x2来表示?如何表示?一连串的疑问,学生能够联系到利用①y1=k(x1-p2)y2=k(x2-p2),或者利用②y21=4px1y22=4px2应该可以解决问题,那么选择①还是②呢?求解成为了摆在学生面前的两条不同的路,于是,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用①、②来完成这个问题.

结果发现选择①的同学在计算y21+y22=k2(x21+x22)-pk(x1+x2)+p2k22时,表达式有点繁琐,他们几乎有点想要放弃了,我及时提醒他们考虑回到原来y1-y22形式,很多学生马上恢复了活力,得到了:y1-y22=k2(x1-x2)2=k2(x1+x2)2-4x1x2,而y1y2=

k2(x1x2-p2(x1+x2)+p24)

最后我们将x1+x2=p(k2+2)k2,x1x2=p24代入到S1、S2、S3中,可得S22=4S1S3.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选择②的同学,比起选择①的同学,他们很快得到y21+y22=2p(x1+x2),y21y22=4p2x1x2,考虑到直线MN过焦点,故y1,y2异号,所以y1y2=-2px1x2,代入即可整理出S22=4S1S3.

2.2 发掘图形内在特征,非常规解题思路的分析

解析几何中,我们强调数形结合,也强调回归定义.我引导学生:如果这个例题我们回到抛物线的定义中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们马上注意到焦点弦MF,NF,且有MF=MM1,NF=NN1,那么我们可以得到ΔM1MF,ΔN1NF为等腰三角形,此时我抛出问题:利用MM1//FF//1NN1,能够得到ΔM1FN1是否为特殊的三角形?

学生通过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了∠F1FM1=∠MM1F,∠F1FN1=∠NN1F而∠F1FM1+∠MFM1+∠F1FN1+∠N1FN=1800即所以∠F1FM1+∠F1FN1=900故FM1⊥FN1

所以ΔM1FN1为直角三角形.

利用图形特征,我引导学生得到了三角形ΔM1MF,ΔN1NF,ΔM1FN1为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如何引入恰当的参数,结合公式SΔ=12absinC来表示他们的面积呢?首先要明确的是,该公式须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那么对于三角形ΔM1MF,ΔN1NF,为了减少变量,我们可以引入哪些参数呢?

学生们马上想到了MF=MM1,NF=NN1,而夹角∠M1MF和∠N1NF满足∠M1MF+∠N1NF=π,为了书写得方便,他们设MF=r1,NF=r2∠M1MF=α,

则∠N1NF=π-α于是S1=12r21sinα,S3=12r22sin(π-α)=12r22sinα借助了变量r1,r2,α学生们得到了S1,S3.

而对于S2,有些同学感觉到有点棘手,似乎想回到我们(一)中的常规方法中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就会变得复杂了,我及时引导学生,应该利用引入的r1,r2,α来表示S2,这个时候,估计学生们可能还会茫然,于是我再加强条件:ΔM1FN1为直角三角形,是否可以考虑S△M1FN1=12|M1F|·|N1F|?學生恍然大悟,想到了余弦定理来表示M1F,N1F,得到了:

|FM1|2=2r21-2r21cosα=2r21(1-cosα),|FN1|2=2r22+2r22cosα=2r22(1+cosα),

所以S22=14|FM1|2·|FN1|2=14·4r21·r22·(1-cosα)(1+cosα)=r21r22sin2α=4S1S3.

3 例题反思

3.1 重视引导学生数形结合

在该例题中,我们看到了图形特征在解题策略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它会影响我们对面积公式的选择,也直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计算量.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数形结合.

3.2 回归定义

定义、定理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内在规律的揭示,所以在该例题中我引导学生注意抛物线的定义和几何特征.

3.3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三“多”

在高三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总结,多尝试.通过三“多”,让学生参与到探索新知中来,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受汕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2021GHB034)资助】

猜你喜欢

一题多解
浅谈不等式中“一题多解”的教学思考
例析初中数学的多解问题
一题多解在培养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一题多解的教学问题分析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学习心得
中学生逻辑思维培养模式之“小”题大做
关于一道向量复习题的思考
年轻教师如何利用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化学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