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住院电子陪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

2022-07-21朱敏俊王正源黄宗浩王奕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住院管理系统家属

朱敏俊 王正源 黄宗浩 王奕*

1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信息中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上海 200032)

2 上海肿瘤疾病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 200032)

内容提要: 目的:以某肿瘤专科医院为例,以信息化、网络化医疗协作为突破口,进行基于互联网+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住院电子陪护管理系统设计应用。方法:医院微信公众号端搭建住院陪护申请与查询功能模块,将标准化、脱敏与清洗后的数据,经医院ESB服务总线,与HIS、LIS、EMR等业务系统组成的数据系统集成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结果:自统计日起追溯5周内数据,结果表明,平均每周申请陪护达2383人次,最新线上渠道申请占比达83.89%,陪护家属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5~65岁,占比73.68%;患者是否首次住院、陪护家属年龄和系统是否推广三个因素对陪护家属采取的申请渠道有影响。结论:本研究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有效提升病房日常管理规范化水平,对医院向智慧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对医疗卫生行业产生的影响更为严重,医院面临着医疗运行和疫情防控的双重要求,住院陪护家属的管理问题对医院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2]。传统上的通过陪护家属携带身份证和相关证明材料前往病区办理打印陪护证的线下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其不足日益明显:其所能承载的信息量过小,文档完成后不能再做修改需重新申领打印,显示信息不能实时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同步;办理排队等候时间偏久,疫情防控期间增加了相互接触机会[3];同时,加大了病房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增加了数据误录、错录的发生率,存在伪造和篡改可能等。如何实现住院陪护日常管理的标准化、常态化与无纸化,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降低数据误录、错录的发生率,保证数据的实时性与准确性,且当出现医疗问题易于追溯历史数据,成为病房进行住院陪护管理工作上亟需解决的问题[4,5]。

基于互联网+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本研究在传统线下申请办理纸质陪护证的基础上,以信息化、网络化医疗协作为突破口,医院ESB服务总线与HIS、LIS、EMR等业务系统组成的数据系统集成平台为依托,医院微信公众号端为显示终端,设计开发了一款信息互联互通住院用电子陪护管理系统,充分满足了临床一线病房陪护管理工作的需求,有效实现病房陪护管理的标准化、常态化与无纸化,提高了医院服务水平,增强了陪护家属的体验感与便捷性。

1.系统整体设计

本研究开发设计的住院电子陪护管理系统,在继承传统纸质住院陪护证的基本业务基础上,采用“互联网+”技术,依托医院ESB服务总线与数据系统集成平台,实现微信公众号端与院内系统互联互通,开发设计住院陪护证线上模式[6,7]。线上+线下双模式,其功能设计,如图1所示。既保证了线下特殊群体的需要,又创造了线上用户的便捷性。两种模式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信息数据的数字化存储与管理。

图1.住院电子陪护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特点,在医院护士工作站端实现传统纸质陪护证的新增、变更、作废和打印功能外,增加授权和审核功能,用于审核陪护家属通过线上渠道提交过来的信息;微信公众号端开发申请陪护、查询陪护信息、审核进度查询及消息推送功能,用于陪护家属进行线上渠道的申请与信息查询;陪护家属既可携带身份证、流调信息、健康码、行程码及核酸检测报告等证件走原有的线下渠道申请,亦可拍照或截图保存以上信息电子档,走线上渠道申请,线下渠道申请通过的陪护证信息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端线上查询。

2.系统架构

基于互联网+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住院电子陪护管理系统的架构,如图2所示。该系统架构包含网络层和应用层。网络层主要完成相关业务数据的传输、处理和保存。经公网/DMZ区的网络/数据总线和院内局域网前置机,业务数据实现在医院内外网间流通,并根据卫生部门相关规定及医院自身需要,在保障患者隐私前提下,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应用层主要由数据源、医院系统数据集成平台、医院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微信公众号功能端、接口层和CA认证中心端组成。数据源主要包含医院HIS、EMR及LIS等生成基础业务信息的医院信息系统组成,其将规范后的数据同步至医院系统数据集成平台相应数据库。医院系统数据集成平台主要负责数据存储,供数据源自身业务流程使用,并开发接口提供服务供外部系统调用。ESB作为中间件平台,实现系统间集成和互通。微信公众号端主要与陪护家属交互,采集信息用于申请使用,或提供查询功能和接收消息推送。接口层主要实现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脱敏清洗,并根据相应协议进行结构化与标准化处理,用于自身利用或者调用服务。CA认证中心主要是负责对微信公众号端采集到人员信息进行身份认证。

图2.住院电子陪护管理系统架构图

3.软件系统业务逻辑设计

住院电子陪护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及数据流向主要包括陪护查询和申请陪护两阶段,由护士工作站、微信公众号、HIS/EMR和LIS四部分组成。陪护查询阶段,微信公众号通过陪护家属录入的信息,调用HIS/EMR提供的陪护查询接口,完成陪护信息的验证,并将结果展示给陪护家属。

申请陪护阶段,护士工作站作为客户端用于授权和审核陪护家属从线上渠道提交的陪护申请,将结果存储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给陪护家属。微信公众号通过陪护家属录入的患者信息,依次调用HIS/EMR提供的在院患者查询接口和陪护查询接口,完成患者是否在院及陪护人数是否达申请上限的校验;通过陪护家属录入的身份信息,依次调用CA提供的身份认证接口和LIS提供的报告查询接口,完成陪护家属的身份验证和本院有效核酸报告查询。陪护申请正常提交并经审核通过后,陪护家属可在微信公众号端进行陪护查询。

4.系统建设效果及统计学分析

统计5周内的历史数据,经分析显示,平均每周申请陪护达2383人次,线下申请人数由第1周的702人次(占比25.04%)增加至第5周的1895人次(占比83.89%),占比增加58.85%,且依旧呈现上升趋势,如图3a所示。陪护家属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5~64岁,占比73.68%,随着系统的应用推广,该年龄段通过线下渠道申请的人次急剧下降,如图3b所示。从第5周数据可以看出,线下渠道申请的人数仍占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65~74岁老年群体,表明保留线下申请渠道的必要性,需要加强对这部分陪护家属的引导;比较1~5周的线上渠道申请人数,首次住院的比例较非首次住院的比例逐渐提高,说明软件系统上线后的推广起到了一定作用。

图3.住院电子陪护申请分布情况(注:a.线上线下分布情况;b.年龄段分布情况)

为进一步分析陪护家属采取线上线下申请渠道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数据库选取患者是否首次住院、陪护家属年龄和系统是否推广3种可能存在影响的因素作为特征因素,并提取相应信息数据,数据先后经清洗、脱敏和结构化处理。观测变量(申请渠道)为二分类变量,各个研究对象的信息均相互独立,不存在相互干扰,且样本量足够大,因此符合χ2检验假设条件。经SPSS24.0软件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患者是否首次住院、陪护家属年龄和系统是否推广三个因素对陪护家属采取的申请渠道有影响。

表1.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数据分析比较

5.小结

本文基于互联网+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进行了用于住院陪护的信息互联互通电子陪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对系统的整体功能框架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并从系统架构和软件系统业务逻辑流程方面进行了设计。系统建设效果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能够保证业务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能充分满足临床一线病房陪护管理工作的需求、有效实现病房陪护管理的标准化、常态化与无纸化。该系统的实现对今后病房管理工作及医院信息化建设向智慧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住院管理系统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妈妈住院了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停车场寻车管理系统
生产管理系统概述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