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高龄急性心梗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2-07-21田峰丹东市第一医院心内一科辽宁丹东118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支数心梗冠脉

田峰 丹东市第一医院心内一科 (辽宁 丹东 118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急性心梗疾病特点,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高龄急性心梗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月206例行PCI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按年龄将其进行分组,分为<60岁组(n=57)、60~70岁组(n=66)、70~80岁组(n=46)、≥80岁组(n=37),比较各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血管支数、临床疗效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年龄急性心梗患者的病变血管支数情况比较,<60岁组、60~70岁组、70~80岁组、≥80岁组患者的病变血管支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梗患者治疗成功率比较,<60岁组、60~70岁组、70~80岁组、≥80岁组的治疗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术后随访6个月的结局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比较,<60岁组、60~70岁组、70~80岁组、≥80岁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接近,P>0.05。结论:PCI治疗高龄急性心梗患者同样具有满意的疗效及安全性,是优选治疗方案。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够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重建血运,迅速恢复再灌注,是目前治疗急性心梗的重要且首选的方案[1]。既往研究表明,PCI能够显著提高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的存活率,改善临床预后[2]。与溶栓治疗相比,老年急性心梗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具有更高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并且能够减少再梗死、脑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3]。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和超高龄人群的基础疾病多,死亡率高,行PCI治疗具有更多的不可预知的风险,效果和安全性可能受到影响[4]。为此,本研究分析了PCI治疗对高龄急性心梗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月206例行PCI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均符合急性心梗的相关诊断标准,经冠脉造影示血栓性梗死。按年龄将其进行分组,分为<60岁组(n=57):男31例,女26例,年龄51~58岁,平均(52.52±6.54)岁;60~70岁组(n=66):男39例,女27例,年龄61~69岁,平均(65.01±5.41)岁;70~80岁组(n=46):男28例,女18例,年龄71~79岁,平均(76.04±5.04)岁;≥80岁组(n=37):男22例,女15例,年龄81~87岁,平均(83.92±4.77)岁。各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胸前区持续疼痛不适,呈压榨样或绞痛,持续30min以上不缓解,休息或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无明显改善; ②心电图提示至少有2处或更多导联提示ST段明显抬高,且胸部导联ST段抬高不低于0.2mV,肢体导联ST段抬高不低于0.1mV; ③患者为急性发病,发病时间不高于24h。

排除标准:①有冠脉搭桥、支架植入史;②心源性休克需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者;③近4周内有出血性疾病史;④高血压控制不佳者;⑤有PCI禁忌证等。

1.2 方法

由同一组医师实施PCI术。所有患者术前完善相关理化检查,明确患者无PCI治疗禁忌症,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治疗;同时根据患者心率情况,给予适宜剂量美托洛尔片稳定心率,改善心功能;给予硝酸甘油注射用或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用扩冠改善心功能;同时给予替米沙坦或依那普利片等降压治疗;对血脂偏高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血脂,稳定斑块治疗。按Seldinger法开通右股动脉或右侧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找到犯罪血管,按Gensini冠脉评分标准评估病变血管的严重程度。植入Firebird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对于伴有严重钙化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成功的标准是靶血管残余狭窄<20%,TIMI血流达到Ⅲ级。手术完成后,给予心电血压监护,观察患者心电图改变,同时予以复查血常规、心肌酶等实验室指标,并注意询问患者临床正常,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日一次口服,氯吡格雷片75mg日一次口服双抗治疗,如有必要,可联合低分子肝素进一步抗凝预防血栓形成。

1.3 观察指标

比较各组患者的病变血管支数、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以及住院期间和术后6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行×列的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组患者的病变血管支数比较

<60岁组、60~70岁组、70~80岁组、≥80岁组的病变血管支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各组患者的病变血管支数比较

2.2 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比较

<60 岁组、60~70 岁组、70~80 岁组、≥80 岁组的治疗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术后随访6个月的结局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比较

2.3 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患者的LVEDV、LVESV、LVEF心功能指标水平见表3。经统计学计算,P>0.05。

表3.各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表3.各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组别 n LVEF(%) LVEDV(mL) LVESV(mL)<60岁组 57 54.09±6.02 129.30±12.20 44.33±4.30 60~70岁组 66 54.01±5.50 128.60±13.30 44.50±4.50 70~80岁组 46 53.80±5.05 127.80±12.20 45.05±4.05≥80岁组 37 53.60±5.02 126.80±12.30 45.60±4.60

3.讨论

急性心梗可能由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主要为血管内皮出现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后破裂,激活了血管内血小板让其在体内聚集,引发心肌出现严重的缺血甚至坏死进而引发严重持续的胸痛症状。张樊等[5]研究指出,冠脉内斑块形成与破裂,形成血栓,血栓经血液循环,阻塞心内血管是造成心肌梗死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PCI是经手术利用导管技术实现堵塞冠脉血管再通的治疗手段,是帮助梗死后血流再通恢复有效灌注的重要手段之一。经PCI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的供血能力,可以提高冠脉血流储备,增加心肌的收缩及舒张能力,让体内负荷量显著改善,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心功能,减少心肌损伤,约束心肌重构,进而提高患者预后水平。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的死亡率高,瑞典一项调查表明,75岁以上的急性心梗患者12个月的死亡率超过50%[5]。近些年,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心梗的近远期预后得到明显改善[6]。高龄和超高龄患者由于身体脏器生理功能衰退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多,并且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钙化严重,PCI治疗的获益存在争议[7]。有研究表明,年龄是PCI术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高龄患者具有更高的再梗死与死亡风险,不过即便如此,相对于保守治疗而言,PCI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高龄患者的中期存活率[8]。一项荟萃研究显示,PCI治疗老年ST段抬高型心梗较溶栓治疗更胜一筹,但对高龄和超高龄还需更多评估。朱冰冰等[9]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PCI技术不断发展,新器械不断革新,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也不断增加,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这让更多患者受益,让许多濒危急重症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得到保障。有研究分析了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75岁以下患者住院期间和12个月的死亡率分别为3.0%、6.0%,12个月的主要心脏事件为11.0%,而75岁以上患者住院期间和12个月的死亡率分别为11.8%、21.3%,12个月的主要心脏事件为24.9%[10]。本研究结果显示,<60岁组、60~70岁组、70~80岁组、≥80岁组的病变血管支数无明显差异。<60岁组、60~70岁组、70~80岁组、≥80岁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2.9%、89.3%、86.9%、89.1%,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PCI治疗急性心梗的成功率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住院期间和术后6个月内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与死亡率亦无明显差异。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PCI治疗急性心梗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并未增加。由此证明,PCI治疗高龄急性心梗患者同样具有满意的疗效及安全性。

笔者体会,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患者,但是最近十多年来,随着年轻人工作压力增加,熬夜、饮酒、作息不规律等因素作用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逐渐趋于年轻化,患者病变范围及程度均很重,时常有患者合并多支、多处弥漫性病变部分患者还出现冠脉血管完全闭塞情况。这对PCI治疗带来较大影响,会影响治疗期间患者导管固定情况、导丝通过情况及支架球囊系统输送情况等。对高龄患者紧急行PCI治疗时,应注意除外出血风险,因患者自身疾病及双抗药物应用、低分子药物作用下,患者可能出现消化系统出血等。因此手术前后均因着专人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进行监护,一旦发现患者有异常情况,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尽管近年来急性心梗患者经PCI急诊手术治疗,疗效确切,死亡率明显降低,但仍应注意提高技术水平及配套治疗方案和保护措施,比如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临时起搏器及术后针对肾功能进行保护治疗等。因此,对于急性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时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基本体征,采用个体化治疗措施进行干预。

猜你喜欢

支数心梗冠脉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有些咽痛是心梗信号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心梗猛于虎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降低A牌号细支卷烟含梗签烟支数
企业债与信用债市场下的担保增信
乌斯特让检验纱线支数测量更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