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心电图在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2022-07-21王文英吕晓影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变异性心电图脑梗死

王文英 吕晓影

1 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 300383)

2 河北省沧州中心医院 (河北 沧州 061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来本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的3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31例非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仪对患者心电信号进行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异性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窦性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和窦性R-R间期平方根(rMSS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各项心电图变异性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有效评价。

自主神经系统对于机体各类反射活动以及脏器活动均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机体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急性脑卒中是因患者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容易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1]。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尽早对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尽早进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电图变异性指标可以对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有效评价,而动态心电图可以对患者心电图变异性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监测,进而对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有效评价[2]。本文重点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照。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来本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的3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龄42~77岁,平均(53.61±6.84)岁,包括脑梗死患者20例和脑出血患者11例。同时选取来本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的31例非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40~76岁,平均(52.76±7.22)岁。组间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卒中;②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导致的神经系统病变患者;②合并血液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③脏器功能异常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康泰医学公司生产的TLC 4000动态心电图检测仪对患者心电信号进行监测,连续记录24h。研究组患者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24h,对照组患者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为病情稳定的24h。在数据采集结束之后,由专业人员进行回放,采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得到动态心电图变异性指标,具体包括SDANN、SDNN和rMSSD。

1.3 观察指标

①研究组和对照组动态心电图变异性指标;②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动态心电图变异性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本文各项数据进行统计。

2.结果

2.1 两组动态心电图变异性指标比较

研 究 组 患 者 的SDANN、SDNN 和rMSSD 分 别 为(76.74±5.65)ms、(92.32±5.47)ms和(7.93±1.27)m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4.23±6.72)ms、(127.30±6.82)ms和(26.71±2.82)ms,P<0.05,见表1。

表1.两组动态心电图变异性指标比较

2.2 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动态心电图变异性指标比较

脑梗死组的SDANN、SDNN和rMSSD分别为(76.46±6.34)ms、(92.58±6.80)ms和(7.86±1.14)ms,脑出血组的SDANN、SDNN和rMSSD分别为(76.89±6.04)ms、(91.70±7.16)ms和(8.02±1.40)ms,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动态心电图变异性指标比较

3.讨论

脑卒中是目前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约为1115/10万,病死率约为80/10万,因此脑卒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脑卒中患者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下丘脑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紊乱,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脑损伤等症状[3]。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经颅多普勒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等医学影像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急性脑卒中患者因颅内出血或者脑梗死导致颅内压升高,颅内发生水肿,抑制边缘系统-下丘脑-网状神经结构功能,影响垂体-肾上腺素调节,进而容易导致患者继发性心脏损害,比如急性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脑源性心脏疾病[4]。Beyr于1947年最早提出了脑心综合征概念,指出患者的急性脑部病变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心血管功能障碍,比如急性脑卒中可导致患者产生急性心梗以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功能障碍。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脑心综合征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学者指出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脑心综合征的概率约为50%,其中绝大多数脑心综合征患者均会呈现明显的心电图异常[5]。急性脑卒中病情危急,病情进展速度快,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会显著提升致残致死率。急性脑卒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是用于评价患者心脏性猝死以及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需要对其自身神经功能进行有效评价,从而实现对病情的有效准确评估,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是在常规心电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更为强大有效的心电活动监测仪器,其可以在患者正常生活状态下对患者心电活动进行长时间记录,获得更为丰富详细的心电活动数据,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比常规心电图更为有效的信息,从而可以更为有效的发现常规心电图难以检测出来的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等症状,为疾病的诊疗提供依据。动态心电图最早起源于1949年,因其发明人为Holter,因此也被称为Holter心电图。动态心态图作为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记录仪,能够检测人的心电变化,一般检测周期是24~72h,与常规心电图相比,能够获取的心电信息更加丰富,一般是其10倍以上,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临床无创诊断、心脏疾病评估的重要工具之一[6]。近年来,随着微型电子电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动态心电检测仪器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部分动态心电检测设备开始配置生物信号传感器,对患者的外周氧饱和度、动脉脉压、呼吸频率等参数进行监测,为心力衰竭等复杂疾病患者提供综合评价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动态心电图获取数据信息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动态脑电、动态血压等检测功能逐步得到拓展,并被广泛的应用到心肌缺血、心率变异性分析中。为了更好的利用好动态心电图开展临床应用,1980年美国心脏病/心脏协会制定了动态图相关指南(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简称AECG),1989年首个AECG指南问世。1999年,AECG指南被大幅修订,该指南引用了可参考借鉴的文献304篇,阐述了相关检测方法的技术特点以及临床意义,得到专家的广泛认可[7,8]。

目前,世界范围内动态心电图产品种类上百种。从早期的单道记录到片段式记录再到连续性记录,从早期的模拟记录到如今的数字记录,更新速度和分析功能得到了大幅增强。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将动态心电图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根据工作方式,动态心电图有回放分析、实施分析等类型,其中前者由携带式记录以及回放分析系统等构成,后者则主要包括中央分析站和便携式记录器构成。根据心电图通道数,可以将其划分为单通道、双通道、三通道、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等几大类。根据不同的信息记录方式,动态心电图可以分为连续记录动态心电图以及间断记录动态心电图等,其中前者可以连续记录24~72h甚至更长时间,后者则可以5~3000s间隙记录。根据导联系统的不同,可以分为双极导联系统动态心电图、威尔逊导联系统动态心电图以及特殊导联系统动态心电图等。根据存储介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磁带式、固态式、闪光式、电子硬盘式以及芯片式等几大类,其中芯片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存储记录介质。为了解决实施记录的问题,1992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研制出植入式Holter系统,并于2002年引入我国,该系统可以埋藏于患者皮下,长期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这种埋藏式长时程动态记录装置记录时间在1年以上,大幅提升了心率失常等病症的发现几率。从各类心电图记录技术的对比来看,Holter检测能够连续记录心电信息,具有广泛的第三方读图服务,但是容易出现电极脱位、电极胶所致皮炎等问题;Patch监测患者接受度好,记录时间更长,但是电极空间小,记录信息缺乏空间方向,因此缺乏定位心率失常起源部位能力;事件记录仪探测到事件可立即报警,但是不能连续检测心律;移动心脏遥测仪探测心律失常部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够连续发送信息数据,但是需要每日更换电极,患者接受度会随之降低。

因此,本文将动态心电图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评价中,通过分析各项心电图变异性指标来对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窦性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指标可以对患者交感神经张力大小进行有效评价,窦性R-R间期标准差可以有效反映患者自主神经受损程度,窦性R-R间期平方根可以对患者迷走神经的功能进行有效评价。本文分别对3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和31例非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各项心电图变异性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是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各项心电图变异性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为脑出血和脑梗死与脑部病变部位存在密切关系,并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故组间差异不显著。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可以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有效评价。

猜你喜欢

变异性心电图脑梗死
心率变异性和NT-proBNP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运动、健康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