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鬼笔属真菌分离鉴定和挥发性成分分析

2022-07-21易雪倩王小艳黄晓辉刘祝祥

中国蔬菜 2022年7期
关键词:挥发性菌丝真菌

易雪倩 徐 宁 王小艳,3 黄晓辉 刘祝祥*

(1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2 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0;3 陆良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云南曲靖 655000)

冬荪()隶属鬼笔科(Phallaceae)鬼笔属(),多生长在林下腐殖质层中,东南亚、欧美等地有广泛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Li 等(2020)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证实冬荪为鬼笔属的一个新种,其孢子形态较其他鬼笔属真菌更小,也更接近椭圆形,菌盖不凹陷,在此之前冬荪一直被误认成白鬼笔()。冬荪含有多种活性成分(Kikuchi et al.,1984),如二氢查耳酮、麦甾醇、乙酸、苯基巴豆油醛、甲醛、糖醛酸聚糖、苯乙酸和硫化氢等,具有调节免疫,促进伤口愈合的特性,对治疗癌症、风湿、活血祛痛有一定辅助功效(Kalač,2009;Vyacheslav et al.,2019),还可用作食品防腐剂。

挥发性成分是构成食用菌风味品质的重要组成之一(王凤丽 等,2018),通过分析食用菌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有助于深入了解食用菌的风味特征,对食用菌的品种改良、定向育种及加工应用都具有重大意义。食用菌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八碳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萜烯类、含硫化合物以及醛类、酸类、酮类、酯类等。其中,以八碳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为主,醛、酸、酮、酯类等与它们互补,各组分间相互协调、平衡,呈现香味(温泉和王锡昌,2006)。鬼笔属真菌子实体大都具有浓郁的气味(Pudil et al.,2014),含有多种挥发性成分。顶空固相微萃取是20 世纪9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检测的技术,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可以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李文 等,2012;殷朝敏 等,2019),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更好的重复性,在挥发性成分分析方面已得到广泛利用。李文等(2012)利用该方法综合测定了田头菇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李晔(2013)通过该方法分析了灰树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殷朝敏等(2019)利用此方法测定出香菇、平菇、杏鲍菇和金针菇等蘑菇鲜品中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此外,该方法在美味牛肝菌、羊肚菌、糙皮侧耳、秀珍菇、红平菇、竹荪、草菇等食用菌挥发性成分研究方面也有应用(曹蓓等,2013;李翔 等,2018;殷朝敏 等,2018;孙燕 等,2019)。

采摘冬荪时,常将菌盖作为废物丢弃,产生了极大的浪费,冬荪的菌盖含有多种挥发性成分,若能够很好的开发利用,不仅能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还有利于发展地区经济。目前对冬荪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生物学特性及化学成分方面(Largent et al.,1977;Largent,1986;卢东升 等,2010;李文力 等,2016;王玉珠 等,2020),还未有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检测其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报道。为更好的了解冬荪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本试验对采自湖南西部疑似冬荪的野生大型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其菌盖挥发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测定分析,以期为冬荪的风味评估和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野生大型真菌(成熟子实体)于2020 年6 月采摘于湖南省古丈县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 年7—8 月在吉首大学实验室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学鉴定;然后,采用SPME-GC-MS 技术测定其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

1.2 试验方法

1.2.1 形态学观察 子实体形态学观察参考前人真菌分类方法(Largent et al.,1977;Largent,1986),使用5%氢氧化钾溶液浸泡子实体,使子实体软化;利用1%刚果红试剂对子实体的菌盖、菌褶、菌肉、菌柄和菌环等部位进行染色观察,颜色名称对照Kornerup 和Wanscher(1963)的手册进行描述。利用光学显微镜Leica D600(徕卡显微系统有限公司)进行微观形态特征观察。

1.2.2 分子系统学鉴定 采用真菌DNA 提取试剂盒〔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提取待鉴定真菌DNA。利用通用ITS 引物ITS1(5 ′ -TCCGTAGGTGAACCTGCGC-3 ′)/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PCR 扩增。PCR 反应体系25 μL:1 μL DNA 模板、1 μL primer ITS1、1 μL primer ITS4、12 μL 2×PCR MasterMix〔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10 μL ddHO。PCR 扩增程序:94 ℃预变性4 min;94 ℃变性40 s,50 ℃退火50 s,72 ℃延伸50 s,35 个循环;72 ℃延伸8 min。PCR 扩增产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测序,运用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进化树。

1.2.3 菌丝生长速率测定 在采摘的4 个不同子实体菌盖与菌柄连接处取直径为5 mm 的组织块于PDA 平板培养基中分离培养,标记为D-1、D-2、D-3、D-4。菌丝长满整个平板后,转接至18 cm ×15 mm 的装有15 mL PDA 培养基的试管中,重复3次,置于(25 ± 2)℃培养箱中黑暗培养。培养20 d 后,根据菌丝在试管上延伸程度测量菌落直径(对于形状不规则的菌落,测量菌落直径的最大处),计算菌丝生长速率。

菌丝生长速率=(第20 d 所测菌落直径-接种块直径)/20

1.2.4 挥发性成分提取及含量测定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萃取真菌挥发性成分,将真菌菌盖剪成碎块,称取2 g,放入15 mL 顶空瓶中,水浴锅50 ℃,平衡40 min,将PDMS/CAR/DVB 萃取纤维头在280 ℃条件下老化30 min 后,插入顶空瓶,吸附30 min,取出萃取纤维头插入GC-MS 仪(6890N-5975B,美国Agilent 公司)进样口,解析5 min 后,采集数据。

气相色谱条件:采用Agilent190191S-433 型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 × 0.25 mm,0.25 μm),载气为高纯He(纯度大于99.99%),载气流量1 mL·min,进样量1.0 μL,进样口温度280 ℃,不分流进样。升温程序:初始温度35 ℃,保持5 min;以5 ℃·min的速率升温至110 ℃,保持2 min;以6 ℃·min的速率升温至150 ℃,保持2 min;以8 ℃·min的速率升温至220 ℃,保持10 min;溶剂延迟3 min。

质谱条件:EI 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 ℃,电子能量70 eV,质量扫描范围30~500 amu。

根据真菌挥发性成分GC-MS 总离子流色谱图解析各个峰所对应的质谱图,采用Xcalibur 1.2 软件与NIST98 所提供的标准物质谱图库及相关文献进行比对,根据离子流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在总挥发物中的相对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通过宏观形态特征和显微特征比较(图1),初步鉴定采集到的大型真菌为鬼笔属冬荪。子实体白色蕾球形,基部有菌托;菌托呈淡黄色苞状,厚且具有弹性;菌盖呈钟形,淡黄色,有深网格,成熟后顶平,带有穿孔,附有棕黑色的孢子液,带有黏性和特殊气味;菌柄白色,海绵状,内部中空,近圆筒形,由无色的泡状及柱状细胞组成;孢子大小为(1.80~2.31)μm ×(3.70~4.58)μm,无色,杆状,平滑。

图1 冬荪形态

2.2 分子系统学分析

将得到的鬼笔属真菌ITS 序列连同从GenBank下载的相关种及外类群的ITS 序列一起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其中(任氏蛇头菌)为外类群。如图2 所示,采集到的大型真菌(图中为红色)聚在鬼笔属类群内,与GenBank登录号为MW785851 的以100 的Bootstrap 值处于同一分支,鉴定其为冬荪(),属于鬼笔科(Phallaceae)鬼笔属(),也是Li 等(2020)所描述的新种。

图2 鬼笔属真菌基于ITS 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2.3 菌丝生长速率

在PDA 培养基中,冬荪不同子实体分离的菌丝生长情况见表1。其中,D-2 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适宜作为进一步驯化利用的菌种。

表1 冬荪不同子实体菌丝生长速率

2.4 挥发性成分分析

冬荪样品经GC-MS 联机分析后,相应的质谱总离子流图谱如图3 所示,共检出72 种挥发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相对含量)的94.925%,烃类18 种、酯类12 种、脂肪酸8 种、苯环类8 种、酮类6 种、醇类5 种、醛类5 种、醚类4 种、杂环类6 种,其中主要成分为苯甲醚、邻苯二甲醚、苯乙醇、对苯二甲醚,苯甲醚相对含量最高,为35.513%(表2)。香气成分有23 种,占总成分的72.805%,其中苯甲醚、苯乙醇、对苯二甲醚、苯乙醛和正戊醇含量较高,是冬荪香气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他的香气成分起协调互补作用。

图3 冬荪挥发性成分TIC 总离子流图谱

表2 冬荪挥发性成分

续表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采自湖南西部的野生大型真菌为冬荪(),属于鬼笔科(Phallaceae)鬼笔属(),并分离得到了菌丝,PDA 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满管需要20 d;采用SPME-GC-MS技术检测冬荪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72 种,相对含量为94.925%,其中香气成分23 种,相对含量为72.805%。

冬荪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真菌,具有多种挥发性成分,目前还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开发。本试验对冬荪子实体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得到72 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碳氢类化合物含量最多,明确了冬荪所含的特征性风味物质种类,起主要作用的香气挥发性物质为苯甲醚、苯乙醇、对苯二甲醚、苯乙醛和正戊醇。李文力等(2016)从黔产白鬼笔菌盖、菌柄、菌托3 个部位的提取物中共检出67 种化学成分。除苯乙醛外,其余66 种成分在有关白鬼笔的研究中未见报道。其中检测出的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异山梨醇、顺,顺-9,12-十八碳二烯酸、α-吡咯烷酮、烟酰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增塑等功效;检测出的香气物质有5-甲基糠醛、2-呋喃甲醇、1-庚醇、1-己醇、1-壬醇、1-辛醇、十六酸乙酯、苯乙醛及己酸共9 种,这些成分可能构成了白鬼笔的白萝卜香味,与本试验检出的相同成分有苯乙醛。陈曦等(2012)利用DB-1701 中等极性柱对竹荪的二氯甲烷提取物进行分离,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共鉴定出118 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苯乙醛、苯乙醇、2-乙酰基吡咯、呋喃甲醛、β-绿叶烯、亚油酸、α-羟基-苯丙酸甲酯、异长叶烯酮、雪松烯等,检出率为相对峰面积总量的87.25%,与本试验检出的相同成分有苯乙醛、苯乙醇2 种。孙燕(2019)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 联用技术检测了红托竹荪和棘托竹荪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结果分别为72 种、95.279%和55 种、94.392%,气味组成成分及含量分别为36 种、27.713%和29 种、16.862%,与本试验检出的相同成分有苯甲醛、苯乙醇、香叶基丙酮3 种。本试验检测到的冬荪挥发性成分中,苯甲醚、邻苯二甲醚、苯乙醇和对苯二甲醚均可用于有机合成,也常用作食品用香精,用途广泛;棕榈油酸也对一些慢性疾病如炎症、代谢综合症和糖尿病的治疗有一定作用(Wu et al.,2012);愈创木酚广泛应用于香精香料、染料以及医药的合成。对于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之间的比例、阈值等是否是形成冬荪香味和风味物质的关键,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试验的结果可用于建立和完善食用菌香气数据库,为冬荪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挥发性菌丝真菌
广州汽修企业6月30日前要完成整改
千奇百怪的真菌
奇趣的真菌王国
菌丝发菌差咋回事
提高双孢菇成菇率三技巧
真菌对我们的帮助
致命真菌
阅读七选五专项训练
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协同致病菌
适量添加稻壳有利于灵芝菌丝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