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情商的培养

2022-07-19娅娅老师

幼儿美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软糖养育情商

娅娅老师

你可能听过这个故事:知名画家及文学作家蒋勋受邀为一个IT企业上美学课,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公司内部的焦虑氛围,推动公司文化建设。在休息期间,一位父亲急匆匆地走来了,对蒋勋说:“我很忙,没有时间上您的课,但我知道美学对孩子很重要。我想请您告诉我,到底要不要让我5岁的女儿学小提琴。我平时很忙,通常下班回到家,她已经睡着了,我不知道怎么做……”蒋勋说:“那你就尽可能早一点下班,回到家后给你的女儿一个拥抱。”这位父亲很不解,因为自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直接的回答。蒋勋接着说:“我希望你的女儿能够记住父亲的体温,这将成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记忆,美学从这里开始。”

在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美育是感性教育,是充满了情感的艺术教育,它不只是美术、钢琴或舞蹈等艺术表达,这些只是美育当中的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美育的核心。美育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是情感教育。因此,美育的组成部分和目的不只是培养一个人的艺术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成为一个内在感知和情感体验丰富的人,或者是一个高情商的人。这里的情商指的并不是我们口中常常提到的:“那个人会说好听的话,会奉承和谄媚,会哄人开心,他情商真高!”我认为真正的高情商是他和自己的感受有连接,他首要考虑的是自己,他做一件事情的前提不是期待别人会产生什么反应,或者为了让别人爱自己,这是一种没有安全感和不自信的表现,并不是我们要谈论的真情商。

一、什么是真正的情商

有一个著名的“软糖实验”: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把一群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个房间里,给每人面前放一颗非常诱人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掉软糖,他只能吃到这一颗,但如果愿意等一会儿再吃,他将多得到一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立刻把糖放进嘴巴吃掉了,有的孩子则耐住性子,通过闭眼睛、用手遮住软糖,或者用自言自语、唱歌等方式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消磨时光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多获得一颗糖果。心理学家通过后续的追踪发现,那些克制自己的欲望最终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具有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牺牲眼前利益的延迟满足能力,成绩也普遍更好,更具有合作精神。

这个实验就是最早的关于情商的实验之一,因此,情商并不是所谓的左右逢源、世故圆滑、面面俱到,而是关于如何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它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美国耶鲁大学情商研究中心引入到学校的情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情绪觉察能力、理解和定义情绪的能力、表达及控制情绪的能力等。我们可以以此了解到情商中的情绪管理占据了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能够自我管理的高情商的人呢?

二、允许孩子的“自我”发展

我们从一个人的婴儿时期开始说起,当一个婴儿长到六七个月的时候,他会对他的首要养育者的离开产生焦虑反应,对陌生人的接近感到拘谨或者惊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生了。认生是因为孩子性格害羞、胆怯吗?不是的,而是他开始发现一件事情,就是妈妈和自己并不是一个共生的共同体,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这是孩子在认知发展中建立起的一种保护机制,也代表他迈向独立的分离个体化阶段正式开始了。

等孩子再大一点,他开始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例如用摇头来摆脱喂到嘴边的食物,或者甩掉脚上的袜子等。再到“可怕的两岁”,什么都是“不!不!不!”。我们感叹和烦恼,甚至焦虑孩子越来越不好带了、开始叛逆了。而孩子的自我意识就这样在慢慢地萌芽和发展。接着到3至6岁,他开始离开家去幼儿园,然后再去小学,他开始迈向社会化的独立。在这个过程中,成年人势必不能预设和满足孩子一切的需要,因为这是他建构自我和界限的过程,例如他对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认知等的感知,是我们不能切身体会的,因此他会通过哭、闹等来表达不满,这些都是正常且有益的。我们可以通过看书、上课等学习方式来充实自己,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和支持孩子,而不需要为之感到焦虑和挫败甚至愧疚,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失败的养育者。

三、收集孩子散落的情绪

不过,在孩子建构自我和界限的过程中,养育者的角色是尤为关键的。一方面,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储备养育知识和增长育儿智慧,理解和包容孩子自身的情绪和行为表达,避免孩子的哭闹瞬间激发我们的焦虑反应。另一方面,养育者需要積极地接纳和回应孩子的负面情绪,使孩子的所有情绪尽可能地在养育者这里得到确定。例如孩子的焦虑、愤怒、害怕、难过等,这些通常“不被允许”的情绪碎片,能够被养育者像一个容器一样接住,并及时给予积极、正面的反馈。长此以往,孩子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他的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将逐渐得以确定,像散落在地板上的一块块拼图,被看见、被收集,从而使得孩子的内在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内核,在这个完整的内核的基础上,他才能发展出一个完整的健康的自我。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大脑会根据不同的刺激创造出相应的新的大脑细胞,但是如果不使用某个功能,相对应的神经元也会退化或消失。而各种感受都是情商的一部分,就像现在很多成年人不敢说不、该拒绝的时候不懂拒绝、答应别人时扭扭捏捏,也不敢提要求、害怕自己被拒绝、想着被拒绝之后会不会很丢脸和受伤、做一件事情总是思前想后、考虑失败之后别人怎么看……这就是因为我们缺乏所谓的负面情绪的教育,导致很多人都没有接纳和处理这种情绪的能力。

那么当孩子有一些愤怒、难过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如何接纳和包容呢?首要的一点就是保持镇定,不要先被吓坏了——表现得比孩子还激动、紧张,而是要想象一下,自己如何像一个容器一样去接纳孩子的愤怒和难过等负面情绪。不要一看到孩子哭闹,就想办法让他转移注意力或者用更大的脾气去震慑孩子,这样的话,我们就把地上的拼图搅和得更加凌乱,孩子的情感体验中也就少了一个板块。

四、引导孩子从情绪中复原

那么当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要怎么做呢?想象一下我们的孩子就像一台收音机,此刻的他正处在一个伤心的频道,那么我们就把自己调到跟孩子同样的波段,让自己和孩子的内在状态产生共振,即感同身受,然后耐心地回应孩子。可以用“我注意到”“看起来”“似乎”“你好像”“我猜”……来开头。例如,“我注意到妈妈没有让你继续看你喜欢的动画片,你感觉愤怒极了”“看起来你真的太生气了,因为我没有买你想要的玩具车”等。我们可以通过反射式倾听,与孩子同频共振,用共情的方式处理孩子的情绪事件。

很多时候,孩子情绪的爆发并不是真的一定要某样东西,而是希望养育者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可能希望通过撕心裂肺的哭闹让父母明白:我真的太想要、太喜欢那个东西了,或者自己真的太愤怒、太伤心了。当他感受到你跟他站在一起,你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的时候,他的情绪就不会被困在某样东西上了。

而当孩子有这样的一个负面情绪被感同身受的经历,他的这个情绪板块就能得以确定,在他今后的人生里,他就能很好地使用和发挥这个情绪的作用。并且,当孩子有被深深理解的经验,他长大之后才能够去理解别人,拥有同样的感同身受的能力。

五、温和而坚定地给孩子立界限

如果共情之后,问题仍然还在怎么办呢?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仍然处在比较烦躁、不安或者哭闹的状态下,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就尊重自己的感觉和价值观,坚持你的决定就好了。例如,孩子非要买一个昂贵的玩具车,而它超出了你的预算。我们允许孩子用哭闹来表达不满和排解自己的情绪,而不需要用“更大的”情绪去镇压孩子,甚至用“你不走我就走了”的威胁来争输赢。你只需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就好,例如:“看得出来,你真的太喜欢那个玩具车了,妈妈不同意买它,让你非常伤心。如果你觉得哭能让你感觉好一点,那你就哭一会儿吧,妈妈陪着你。”当一件事情被允许的时候,孩子通常就不会再过分执着在那件事上,因为他的情绪得到了积极的接纳和回应。

或者你只需要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自己的决定,例如:“妈妈很爱你,但是不能答应你。”真诚而坚定的带着爱的拒绝,并不一定会让一个人感到受伤和绝望,并且孩子体验失望、被拒绝也是他人生中的必修功课之一,他也会因此习得在该拒绝的时候能够合理拒绝别人的能力,以及复原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

六、区分想法、行为与感受的表达

事实上,没有所谓的负面情绪。感受是没有好坏的,它们都是情商的一部分。感受只是一个信号,关于一个人的内在正在发生着什么,当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共情别人的感受时,也并不会让别人受伤或者攻击到别人。就好比你对孩子说:“你怎么又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啊,你能不能体谅一下妈妈呀?”这是想法的表达;然后你用脚顺势踢走孩子的玩具,并在关门时摔出了响声,这是行为的表达。想法和行为的表达都是具有攻击性的,通常带着评判、指责和抱怨的意味。而当你只是表达你的感受,例如:“宝贝,妈妈感觉很疲惫和烦躁,因为我忙了一天回到家,看到满地的玩具……”这是感受的表达,感受的表达只是客观描述自己的处境和需要,它没有好坏,也不具备攻击性,不会让听到的人感到被伤害。

不过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很难的一件事。例如,我感觉难过、我感觉孤独、我嫉妒某人、我感觉愤怒……它像是把自己赤裸裸地呈现在对方面前一样。因为我们通常习惯了“不甘示弱”,那么想象一下,什么样的人敢于袒露自己的内心,敢于示弱呢?那就是内心真正强大的人。

当我们能够跟自己的感受有连接,能够真实地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更利于我们引导孩子真实地去面对,以及合理地流露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让孩子首先体验到这些,他才可能拥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作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一个成长机会。

七、支持孩子情绪的流动性

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接纳、反射式倾听等共情的方式,跟孩子同频共振,站在一起,还需要引导孩子看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孩子从幼儿园或學校回家了,我们可以这样问他:“你今天感觉怎么样啊? 开心吗?难过吗?愤怒吗?嫉妒吗?”然后可以追问:“那么发生了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呢?你是怎么做的呢?你这样做后有新的感受吗?你有新的方法吗?”而不是从始至终都只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老师说你了吗?有人欺负你吗?”……可能连续问了几天,孩子就开始敷衍了。可以多发掘一些不常使用的感受词,让那些被冻结的情绪重新流动起来,因为那些散落在地板上的“感受拼图”,每一块都有相应的位置和作用,没有哪一块是没用的。当所有的感受板块都被看到、被确定,这幅拼图就完整了,孩子的内在就越强大和富足,情商也就越高。

八、总结

当一个人和自己的感受有很好的连接,他就能够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并拥有它们,才可能拥有主动处理情绪的能力,以及避免自己被情绪吞没以致失控的能力。当他的决定总是围绕着自己的真实需要,并对此有清醒的认知和信任时,他才敢于接受各种结果,同时也就拥有处理各种情绪的能力和经验了。我相信这是父母们希望孩子拥有的情商品质。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艺术之于人,可能就是近在眼前的诗和田野,而当一个人能够和自己的心有连接,拥有丰富的内在感知力和情感体验时,他的目光所到之处都可以是诗和田野。因此美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习得知识,塑造审美观,更重要的是提升他的美学涵养,培养他成为一个拥有内在感知力的高情商的人,懂得自己、懂得生活、懂得人生。

猜你喜欢

软糖养育情商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透视:软糖数一数
画与话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情商到底是什么
软糖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