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育

2022-07-18刘燕

高考·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高中历史培养策略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工作在我国高中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化,在民族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新时代背景下,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高质量的高中历史课程,不仅是高中生拓展自身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培养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形成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深入探究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策略,以期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与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学习能力还是个人思维能力方面都在快速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需要抓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课程学习特点,构建高效课堂。在丰富学生历史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总结历史课程的一般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从而实现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在现阶段,众多历史课程教师更重视学生卷面成绩的提升,对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个人素养的发展不够重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创新理论讲解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历史课程中的参与度,提升历史课程教学实效。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1]。高中历史教师在拓展学生历史课程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是推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在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下,教師的历史教学活动不能只关注于学生对不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唯物史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不同人类种族文明的发展与碰撞,为学生讲解不同历史课程解题规律,在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家国情怀、文明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发展,将历史课程教学重点从课程内容的设计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

二、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课程效率有限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课程开展过程中,推动学生个人历史素养的有效发展成为教师的重点教学目标。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思维固化,采用的历史课程教学模式往往呈现出固化的特点:在课堂上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要素,为学生讲解不同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在历史讲解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能力关注不足,只是要求学生对不同的历史知识点死记硬背,按照不同的历史题目的解答套路解题,提高学生的历史卷面成绩。这种问题导致高中历史课程与中华优秀文化难以有效融合,学生的历史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历史课程教学效率不高。

(二)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程创新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但是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无论是历史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还是时间、意义、内容等,都具有零散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在此过程中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有效记忆[2]。那么教师在讲解高中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方向上,构建趣味性的历史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对理论化历史内容的理解,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经常以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主,忽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过程。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去学习并理解历史知识,降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缺乏历史意识,课程理解有限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方法过于死板,导致学生几乎成为理解问题的机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没有太多的情感投入。他们对历史的理解是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出具有高度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情况使学生对历史学习逐渐厌倦,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历史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的独白。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知识,因为学生觉得历史只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

(四)缺乏应用能力,课程实践有限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学设计将影响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缺乏在教学设计层面上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思路,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解释和历史问题策略的应用。在这样的历史教学目标下,教师更愿意向学生解释不同历史事件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并要求学生从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三个方面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课后作业的设计也侧重于理论知识作业,导致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不足。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优势

(一)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

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学习者是学生[3]。高中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都有限,在学习、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凭借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进行课程知识的整合是非常困难的。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增强学生历史学习成效的重要形式。师生在探讨不同历史课程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强化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有效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教师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亲其师,信其道”,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有利于因材施教

在实际的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由于每个班的学生基数较大,教师无法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历史学习特点,对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实不到位,这就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受到限制。推动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需要历史教师将教育目光转移到每个学生的身上,通过学生对不同课堂问题的回答、各类学习项目的完成情况,来捕捉每个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特点,并整合相关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针对性的历史知识传递方式,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需要学生有效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都是理论讲解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展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记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知识点的记忆能力有限,往往会选择用笔记下知识并课下复习的模式学习历史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很多学生在记忆周期过后,就会遗忘历史课程内容,导致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成效有限。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需要教师思考在有限的课程时间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记忆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增强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成效。

四、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一)通过情境构建,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思维

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具有不可重现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在现阶段,不少历史教师对课堂案例的应用分析有限,所应用的课堂案例大都具有一定的年代感,这种问题导致历史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不足。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在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情境构建,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历史知识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探究历史内容,养成理性的历史思维能力,由传统历史课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养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这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时,为了深化学生对“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结构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理解,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我为学生构建了这样的学习情境:假如同学们是生活在晚清时期的自耕农,对当时发生的事情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针对赋税上涨、政府却不能为大家主持公道的情况,大家应该怎么办呢?通过这样的情境构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对“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中国近代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有效认知,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够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史料证实能力

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在解释不同历史史料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规律和历史意义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为学生分析生活,更好地奠定思想上的基础。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并展示丰富多样的历史史料,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课程内容,深化学生的历史体验。但是,在为学生选择历史史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历史史料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拓宽学生历史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材料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时,除了为学生讲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之外,还可以对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进行有效的展示,在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早期的主张及其发展状况之外,为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在思想主张上存在哪些异同之处?”通过为学生展示这三位思想家的作品材料片段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史料内容的分析对比。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史料实证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通过新闻报刊,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其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具有深刻的内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采用“理论知识讲述+重点笔记”的教学模式,这种“讲天书”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这种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以视听化的教学语言凸显核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实践的内涵,并总结出历史客观规律,形成实际反思能力,养成历史学科素养。

以笔者的教学活动为例,在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统一大业”的课程知识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国两制”这一政治制度的理解,同时加深学生对“台湾问题”等热点问题的客观理解,在这节课程中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主要新闻视频。这样,通过为学生展示新闻内容的方式,让学生对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形成直观的理解,同时结合课程教材和新闻内容,为学生归纳“一国两制”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国解决港澳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通过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促进学生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发展。

(四)结合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语言的感染力与视频相比要稍微差一些,此外,随着广电总局对影视作品的要求逐渐提升,当前很多反映真实历史场景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为节约学生的时间,教师很少会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氛围枯燥、低沉,难以引发学生兴趣,也使得学生难以感受到历史中蕴藏的家國情怀。为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选取优质的影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从历史事件中去感受家国情怀。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这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时。首先,要立足教材,为学生讲解日本帝国主义推出的“田中奏折”的主要内容,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渊源,同时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为学生讲解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计划,以及抗日战争的主要阶段以及著名战役,并为学生讲解战争开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英雄。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播放《南京,南京》《太行山上》等影视作品的片段,通过这样的方式,以视听化的语言增强课程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非正义性质,同时对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形成个人的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五)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需要学生从现代的、个人的视角出发,联系当前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国情,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历史事件,以及相应的政治决策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历史事件产生的推动因素,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有效养成。

例如,在教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在正式课前,让学生通过网上搜集资料、询问家里的长辈等方式,去完善此堂课的细节。由于学生的父母或是爷爷奶奶,都是亲眼见证了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所以他们对许多事件都了如指掌,让学生询问他们,能够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从时代的背景出发,分析我国建国初期关于社会主义的探索,同时在此过程中对各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直观的理解,并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养成。

结束语

综上,推动高中生历史素养的有效发展,不仅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让学生明白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也能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内在学习动力。那么教师就要从情境构建、实践活动设计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等多个方面入手,增强历史课程内容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历史课堂参与度,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措施初探[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2):22-23.

[2]孙川.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2(2):97.

[3]邓先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5):106-108.

作者简介:刘燕(1982— ),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历史课程及教学,德育教育。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高中历史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