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研究

2022-07-17陈冬莲周承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负熵教学科研科教

陈冬莲 谢 简 周承华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现象,导致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分离,学术界对各种创新团队研究也是分别针对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学创新团队展开。为此,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科教融合教学创新团队,整合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力量。本文拟在耗散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探索高职院校建立科教融合型创新团队的演化规律和建设路径,实现科研与教学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和耦合发展。

一、耗散结构理论简述

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戈金(Prigogine) 于1969 年提出来的,该理论阐明了开放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该理论指出:耗散结构是一种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系统,该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当外界输入的能量流、质量流和信息流达到一定的阈值时[1],通过系统内部的自组织作用,不断减少熵值,使系统转变为一种在时空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二、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的内涵、功能与特征

(一)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的内涵

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是一支由教师、科研人员、学生以及企业创新创业专家共同组成的,集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职能于一体,以科研项目或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以课题研究、技术服务活动和人才培养为工作任务,以培养师生教学和科研能力为工作目标的多元化创新团队。

(二)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的功能

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必须将来自企业的技术服务项目、来自政府的科学研究项目和学校自己设立的教学改革项目整合成科教融合项目。该项目能够同时反映科研项目和教学项目的需求,由企业技术骨干、高校教师和学生组合成的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共同开展项目开发。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功能如下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功能图

(三)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特征

1.团队组成结构化

创新团队应具备学缘结构,以应对综合类科研项目开发的需要;创新团队应是老中青结合,以形成梯队效应,确保团队发展的持续性;创新团队应由不同专业技术职务者构成,以便形成捆绑效应,均衡分配教学科研任务;创新团队应具备角色结构,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开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成员应体现来源结构,包括来自学校、企业、行业甚至政府部门的教育专家、技术骨干以及管理骨干等成员。

2.团队功能融合化

创新团队的职能包括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这就需要以项目为载体,将教学、生产与科研功能融合起来,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在团队完成科研或技术服务项目的同时,实施并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能。

3.工作方式协同化

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既是职能融合,也是人员融合,这就需要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协同创新,才能圆满完成科教融合团队的功能和任务。

三、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的耗散结构属性、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一)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的耗散结构属性

1.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的开放性

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在运转过程中,从外部(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获得教学科研专家学者、运行经费、教学科研项目、工作场所、学术设备等支持,各业务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政策支持等物质;与此同时,创新团队对外(高校、企业、社会)输出科研、教学成果以及创新人才,促进高校自身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内部以及创新团队之间通过必要的交流与合作来实施必要的信息交换,以提高科研创新的有效性。正是这些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促使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不断地发展完善。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存在着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呈现出开放性。当这种交换达到一定程度时,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就可能向更高层次的系统演化。

2.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远离平衡态

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的结构化属性使团队内部存在着工作分工、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均衡,以及创新团队多元化和创新思维多样性的特点,以上这些都是会造成创新团队系统的非平衡。如要维持创新团队远离平衡的状态,首先,必须通过制定制度、建立交流平台、召开会议等方式加强内部交流,主动争取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经费投入。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展科研创新和教学改革,不断推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其次,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团队与校外其他创新团队之间开展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的方式,克服或缓解自身技术能力、资源、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与制约;最后,科教融合创新团队还要通过开放式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互相交换,使科教融合团队处于一种远离平衡的状态[2]。

(二)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过程

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的演化过程,是新旧结构之间的自组织演变过程。熵变是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的动因。按照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系统开放后从外部吸收负熵,当负熵数量足够大,可以抵消系统内部的正熵,开放系统的总熵(dS)为熵产生(diS)和熵流(deS)之和,即当dS=diS+deS<0,系统才能发生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的演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寻求负熵最大化的过程[3]。在系统自组织的形成过程中,正熵起到了抑制作用,负熵则有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要想实现有序演化,应对正熵和负熵进行分别控制。一方面应依据团队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团队的发展方向、完善团队管理体制等,营造团队成长所需要的组织文化,以抑制正熵的产生。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吸收来自外部的负熵,抵消系统内部产生的正熵,使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的演化有序发展[4]。

(三)影响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发展的因素分析

1.影响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发展的负面因素

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的演化发展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也是产生正熵的原因。正熵使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管理混乱、效能低下,甚至会引起科教融合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的失败。导致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熵增的因素包括教学科研条件匮乏,不足以支撑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资金短缺,教学科学活动难以维持;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缺乏规范性;团队文化薄弱,没有凝聚力等。

2.影响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团队积极发展的因素

与熵增相反,保持团队的开放性,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就会出现熵减,形成负熵,抵消系统产生的正熵。如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企业的物质投入;通过加强政府、行业和高校同行的交流,及时掌握技术创新的需求和发展现状;加强创新团队的软硬件建设,使创新团队能够专心于学术研究,使高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5]。

四、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建设路径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演化过程中,团队内部熵增是自发产生的。但要想生成负熵并且达到团队组织内部熵减的目的,就必须依赖于一些主动的管理和调整行为,借助外界施压,才有可能形成熵减[5]。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团队建设的根本途径就是抑制团队演化过程中容易产生熵增的因素,激发容易产生熵减的因素。根据这个思路,可将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团队建设路径做如下分析。

(一)高水平的团队领头人是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团队建设的关键

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团队的自组织性需要有一个能够让团队全体成员心悦诚服的领头人。创新团队的领头人应有敏锐的科学思维、高深的学术素养、严谨的学术态度,以便及时把握创新团队的发展方向;创新团队的领头人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公正民主的工作作风,能够得到团队成员的信任和尊重,汇聚创新团队学术思想,凝聚创新团队成员的力量,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团队领头人还应具有极强的对外协调能力,能够为团队争取学术资源。因此,高水平的团队领头人有利于团队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是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团队建设的关键。

(二)打造共建共享型科研平台是科教融合创新团队高效运转的物质条件

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集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于一体的共建共享型教学科研基地,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和运转经费,既满足教学实训的要求,又能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同时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基地也是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重要平台,是团队产出重要成果和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三)协同创新的团队精神文化是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文化是团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精神力量,创新文化可以帮助教学科研团队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组织认可感。共同的价值目标是教学科研团队维系团队成员的纽带,也是组织认同感的内存向心力。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是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以人为本、团结互助、信息共享、公平竞争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团队成员的精神状态和创造灵感。

(四)科学合理的团队管理机制是科教融合团队建设的必要保障。

科学合理的团队管理制度是团队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这些制度包括科教融合团队内部的资源分配与使用制度,团队成员的准入和淘汰机制,学术成果共享制度,学术研究方向和方法决策制度以及团队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等。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的规范化,可以帮助创新团队产生负熵。

结束语

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团队耗散结构属性、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建设路径,为推动高职院校开展科教融合型团队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高职院校科教融合团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功能需要满足一定的内外条件才能有效执行。只有正确认识科教融合创新团队内外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流的规律和作用,才能找到科教融合创新团队有效发展的路径,促进整个学校创新生态良好运行。

猜你喜欢

负熵教学科研科教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云上中文”教学科研数字化资源平台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你要和他们不一样
你要和他们不一样
自组织管理在慈善机构中应用的初探
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纪律建设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