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治理三维探析

2022-07-15张娇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实践困境治理路径生成逻辑

张娇

摘 要:乡村文化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但目前乡村文化治理却面临一系列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落后;文化治理主体缺位,自治能力明显不足;文化服务供需失衡,村民需求难以满足等几个方面。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要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因此,要通过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凝聚文化治理合力,塑造文化共同体;完善文化服务供需机制,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等路径,来解决当前乡村文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治理;生成逻辑;实践困境;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8-0009-03

乡村振兴作为中华民族历代以来的一个伟大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保障,它以提升民生福祉为重点,以文化振兴为核心。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振兴具备良好基础。但同时乡村文化在治理过程中又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由于受到传统的封闭管理模式的影响,其文化治理未能及时跟上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缺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当前亟须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以此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目标。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治理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乡村文化治理的应有之义

1.乡村文化治理有利于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落实,不仅要满足农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要注重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仅要实现农村产业兴旺、自然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更要将重点落实在重建乡风文明和文化治理的行动上。”[1]在开展乡村文化治理的过程中,应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村民的精神世界得以滋养,使他们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最终营造和谐的乡村文化氛围,培育文明乡风。

2.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乡村文化治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不仅能够重塑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为乡村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在治理的过程中,应发扬优秀的乡村文化,这样就能够增强乡村社会的吸引力,充分满足广大乡村群众对乡村社会的美好向往,以此凝聚起乡村群众的总体力量,使他们能够自觉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去,进而推动乡村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历史逻辑:乡村文化治理的时代要求

我国的乡村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生着改变的,而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主要是在建国之后。在1949年建国初期,我国的乡村文化治理成效显著。一方面,我国针对乡村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将传统的乡村文化融入时代元素,以反映时代风貌,由此使其受到广大农民的广泛喜爱;另一方面,我国还重视乡村思想教育,致力于“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在理论层面上,我国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改造,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将先进的话语体系嵌入乡村文化之中;在实践层面上,我国鼓励在大部分地区创办中小学校,在广大农村开展了扫盲教育活动,还针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使教学由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乡村文化也逐渐繁荣发展。在经济方面,国家不断加大文化建设中的资金投放比例,为文化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并且通过结合当地特色优势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使他们的文化需求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从而使乡村文化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政治方面,我国应建立健全文化治理体系,促进城乡均衡一体化发展,并且不断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保障村民的合法权利,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在文化治理中的作用,为文化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3]。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建立了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谋划,使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加速,让广大农民能够共享新时代发展成果。同时,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将教育资源重点向乡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提高当地办学条件,为乡村文化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为乡村文化治理提供了文化支撑。总之,纵观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乡村文化治理在不断的历史变迁中逐渐呈现了现代化转向。乡村文化治理只有符合时代要求,才能彰显其价值。

(三)实践逻辑:乡村文化治理的现实审视

乡村文化治理是形成文明有序、安定和谐的乡村社会的重要条件,但是在乡村社会面临快速变迁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治理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伴随着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的快速转型,乡村社会的文化生态由于种种原因,面临着日渐凋敝的困境,也逐渐丧失了自我协调的发展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不仅要塑性,还要铸魂,即不仅要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还要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但事实是,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充裕,但精神世界却空无所依,整个乡村社会民风民俗日渐飘零,“乡村社会关系日益离散化,村民们不再关心公共事务,难以展开集体行动,村民自治制度显得疲软无力。”[4]由于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逐渐增多,乡村文化治理迎来了全面危机,并且这种危机也可能向社会其他领域扩散,给乡村社会的全面治理带来了一定风险。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困境

(一)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落后

乡村文化治理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和物质资源的支持,但是在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体制的制约下,城市一直是发展的重点,所以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将大部分资金投放到城市,而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时常被忽视。除此之外,乡村治理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大部分都依靠上级的财政拨款,其资金投入仅能为文化治理提供基本保障,而其他的資金融入渠道又相对缺乏,面临庞大的文化服务需求,这些资金并不能维系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这就挫伤了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治理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乡村文化建设资金的匮乏,造成了许多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健全,很多基础设施要么得不到及时供给而短缺不足,要么得不到及时维修而陈旧老化、被搁置不用,根本不能发挥文化基础设施本应带来的积极效应,自然也满足不了广大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而造成整个乡村社会的文化发展动力不足,最终为乡村文化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文化治理主体缺位,自治能力明显不足

1.乡村和城市就在生存空间、社会待遇以及生活方式上存在着一定区别,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在体验了城市的现代文明后,选择从乡村移往城市定居,这就导致了现代乡村社会空心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造成了乡村文化治理主体缺位、乡村自治体系弱化、乡村文化认同感缺失等后果,直接影响到乡村文化治理的成效。

2.从现实层面来看,乡村文化存在的隐性价值并不及经济利益的显性价值有吸引力,村民更热衷于即时性的、显性的经济利益与回报,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隐含的价值,很难有所察觉,这就导致了他们难以从内心去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缺少文化创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文化服務供需失衡,村民需求难以满足

1.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不高,脱离农民实际生活需要。政府作为文化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很多时候在没有展开充分调研、了解乡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时,就采取自上而下的单一供给模式,造成了文化服务供给相对统一化。这样即使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很多资金,也未能达到良好的文化惠民的服务效果。

2.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虽然政府一直在坚持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治理的过程中,乡村的文化建设仍是短板,文化资源配置更倾向于城市,乡村文化供给方面严重不足,优质文化产品不能到农村,难以满足新时代农民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同时,在进行农村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由于文化治理机制的不健全,可能存在资源闲置、走形式、监管不到位等不良作为,使得乡村社会中的一些特有的民俗文化因得不到有效保护而逐步消失,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日渐凋零,村民的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治理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

1.政府作为乡村文化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面临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及时改革财政体系,适当增加在文化建设上的资金投放比例,为整个文化的治理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2.政府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允许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文化治理的过程中,整合多方资源,加大在资金、人员、项目等各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3.政府在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时也应因地制宜,从乡村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规划文化产品的供给项目,完善农村网络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提供各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包括加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一些具有乡村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此拓宽文化服务平台,丰富和活跃乡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的乡村文化氛围。

(二)凝聚文化治理合力,塑造文化共同体

1.构建人才引入机制,吸引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回流。比如,鼓励毕业大学生扎根乡村基层工作,或吸纳本不在乡村的文化人才来乡村发展,并对在乡村就业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补贴,从而减少优质人才外流的现状。同时,要注重发挥乡贤文化在文化治理中的作用。乡贤文化作为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不仅能够展现我国乡村社会的精神风貌,而且能够传承乡村社会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吸引优秀人才返乡。搭建新乡贤乡村建设平台,可把返乡新乡贤凝聚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让更多人接受乡贤文化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家乡建设,从而为建设美丽乡村作贡献。

2.强化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提升其整体素质,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由政府提供的活动,体验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从而充分发挥他们在公共治理中的能动作用。例如,政府可以提供一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完善一些诸如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也可经常举办诸如诗歌朗诵、绘画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还可组织一些如读书会等的文化社团,凝聚起有共同爱好的乡民开展文化活动,满足他们精神上的归属感,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引领广大农民凝聚共识,消解乡村文化认同危机。除此之外,政府也应主动鼓励乡民实现文化自治,开展自创文化,使他们享受文化创造的成果和乐趣,增进他们的文化参与感与幸福感,从而唤醒他们文化自治的主体意识,整合政府和乡民的力量,引进多方资源共同实现文化治理。

(三)完善文化服务供需机制,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1.科学规划乡村文化,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政府要在充分了解乡村和城市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文化政策,致力于形成城乡文化服务融合的发展机制,从而加强城乡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互相汲取各自的文化优势,促进彼此之间文化内容的学习与互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水平,也能有效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政府还需要在把握民众对公共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发挥优秀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如经常举办一些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来引领风尚,使乡村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激活他们的文化自觉,以此助推乡村文化治理,重构乡村文化新生态[5]。

2.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精准的需求识别与表达机制。政府可以主动联系当地的科研院校,积极与其合作,组织起一支专业化队伍,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研实践,通过精准、全面地分析调研实践的结果,形成客观实际的调研报告,了解民众的不同文化需求,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文化供给策略。另外,政府也可经常查看相关的文化服务网站,了解农民实际文化需求,对文化需求信息进行及时整合,梳理文化供给问题,从而构建精准的需求识别与表达机制,最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

3.加强文化产品供给,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文化产品的供给充足与否对民众参与文化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让群众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文化治理的过程中来,政府需要尽可能地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满足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比如,政府可以经常与文化供给方相联系,与他们合作共同组建一些兴趣团队,扶持相关文化组织,支持他们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利用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多样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从而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和谐、充满乐趣的乡村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许佳君,孙安琪.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文化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0,(19):167.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3]  王太明.中国共产党减贫的实践历程、基本经验及未来转向[J].经济学家,2021,(7):17-26.

[4]  汪倩倩.新时代乡村文化治理的理论范式、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J].江海学刊,2020,(5):233.

[5]  张世定.逻辑·特质·经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治理思想演进探赜[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2,(1):31-40.

猜你喜欢

实践困境治理路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基本理路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实践困境”与“迷男方法”中获得的商业启发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
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价值预期、实践困境与效力发挥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困境与化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