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 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2022-07-13孙慧慧孙跃胜林一升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胸痛心电图导管

孙慧慧,孙跃胜,林一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猛和致死率高的特点[1]。STEMI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但由于STEMI 病情进展迅速,PCI 的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效应,病变血管再通的时间越短,治疗效果和预后就越好[2]。STEMI 常规临床急救模式是通过急诊科,由急诊医生接诊后进行心电图检查和心肌血生化标记物检测,联系心内科医生确诊STEMI 后经家属签署知情同意,在由急诊科联系导管室进行PCI术。此种模式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但也存在流程繁琐不利于患者立即行PCI等问题[3]。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是近年国内提倡的一种针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流程优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建立的目的是帮助胸痛患者快速诊断并及时治疗,减少患者死亡[4]。为提高STEMI 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并改善预后,本研究将对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痛管理中心建立前后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4 月至2021 年6 月本院收治的STEMI患者198例,其中实施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前(2020年4-11 月)的97 例患者为常规组,实施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后(2020 年12 月至2021 年6 月)的101 例患者为研究组。诊断标准: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5]中STEMI 的诊断依据。纳入标准:(1)首次接受PCI治疗;(2)意识清楚;(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近3 个月内接受过外科手术者;(2)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3)有出血性疾病者;(4)有对比剂或抗血小板类药物过敏史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采用常规急救流程:患者就诊后,若院前未行心电图检查,则到达急诊科后先完成18 导联心电图,再抽血完成心肌生化标志物测定,联系心内科医生会诊,确诊后送入心脏监护病房,与家属沟通并签署PCI 手术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送入导管室完成PCI。

1.2.2 研究组 采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采用“一键启动”管理,基本流程为患者就诊-同步远程实时传输诊断-确诊后通知导管室-进行PCI。利用18 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与周边医院建立网络协同救治体系,完成患者院前心电图采集传输。对于自行入院的患者,由门诊或急诊接诊后进行心电图检查确诊,经确诊后由首诊医生通知心内科医师并联系导管室,在家属知情同意后直接送入导管室实施PCI 术;对于呼叫急救电话的患者,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连接18 导联心电图并进行远程实时传输,同时心内科医生行网上远程会诊,确诊为STEMI后立即启动导管室准备急救,在救护车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准备与谈话工作,到达医院后直接进入导管室进行PCI;对于非胸痛中心医院转入患者同样通过远程实时传输系统进行迅速远程会诊,确诊STEMI 后立即转送至上级医院,转运流程和术前准备与上述拨打急救电话就诊患者一样,到达医院后直接送入导管室进行PCI。

1.3 观察指标(1)治疗相关指标:记录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MC-to-B)、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to-B)和总住院时间。(2)PCI 成功率和心脏功能指标:依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相关标准[6]评估患者PCI术成功率,以及出院时和术后6 个月6 min 步行试验(6MWT)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飞利浦心脏智能超声心动图,EPIQ 7C)检查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两组术后6 个月内出现复发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生活质量:于入院时和术后6 个月采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7]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内容包括一般生活、体力、医疗状况、病情、社会及心理和工作共6 个维度含24 个条目,总分0 ~154 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数据比较采用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FMC-to-B 和D-to-B 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常规组缩短,(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PCI 成功率和心脏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出院时6MWT 和LVEF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术后6 个月6MW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PCI 成功率和心脏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95%,低于常规组的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277,P <0.05),见表4。

表4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2.4 两组CQQC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CQQC 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6 个月,两组CQQC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入院(均P <0.05),见表5。

表5 两组CQQC 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STEMI 是急诊科较为常见且致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病情进展迅速,严重威胁中老年群体的生命安全[8-9]。PCI是STEMI 患者治疗的有效手段,若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再灌注,能够有效改善预后[10-11]。胸痛中心是在常规急救中心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同时整合多种技术从而保证患者能够在发病的短时间内接受规范诊疗[12]。本研究中研究组FMC-to-B、D-to-B 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常规组缩短,且术后6MWT 高于常规组,这说明采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能够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术后心脏功能,这与丁树琴等[13]的结论一致。术前检查、谈话和签署知情同意书是影响PCI实施时间的主要原因,胸痛中心通过实施远程心电图传输系统,同时会诊能够显著缩短PCI术前时间;患者一经确诊由家属签署知情同意后直接送至导管室,绕过了急诊科与心脏监护病房,优化了患者就诊和治疗的流程,缩短了FMC-to-B 时间;对于院外或转入的患者通过远程传输系统进行诊断,在急救车上完成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到达医院后直接转入导管室行PCI 术,缩短了D-to-B 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了患者心肌细胞的损伤,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改善,并提高术后6MWT。

本研究中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这说明采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陈步宽等[14]认为胸痛持续时间增加是STEMI患者急诊后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采用的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接诊患者后由首诊医生联合心电图传输系统进行快速准确诊断,在家属签署知情同意告知后直接送入导管室进行PCI 术,在第一时间开通闭塞冠脉,改善心肌供血和灌注,避免心肌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有效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此外,院内外多个学科和平台共同协作,医务人员的分工合作意识增强等是推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良好运行的基础[15]。

综上所述,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可以缩短STEMI 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并降低PCI 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胸痛心电图导管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经常性胸痛,你了解过吗?
有些胸痛会猝死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