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2022-07-11谢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7期
关键词:音乐鉴赏美育思政

谢丹

[摘要]高校美育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音乐鉴赏课程是美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美育教育作为富有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教育课程,具有吸引价值、感化价值,利用美育课程发展思政教育,体现教育思路的创新。立足高校美育课程思政教育现状,从音乐鉴赏课程角度探索高校美育课程实现思政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美育;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2)27-0041-03

当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時期,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教育中愈发被重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学生扎实牢固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对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美育课程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审美观,弘扬民族精神,发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践行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

一、思政教育与美育课程的契合性分析

在美育课程中发展思政的优势主要在于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契合性,体现在教育目标方面的相似性、内容方面的契合性以及教育思路方面的相适应性。

(一)目标存在相似性

高校美育教育的具体目标主要表现为: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对美的感知能力。在实践方面,注重培养高校学生进行审美评价的能力、审美表现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等等。高校美育总目标则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高校教育德、智、体、美、劳综合目标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重要教育目标。思政工作是其中的重点,应当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各教学环节。”不难看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工作共同的教育方向。二者都注重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养的人才,并且在教育发展目标的核心方面,都强调精神文明以及道德建设在高校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二)内容存在契合性

艺术鉴赏教学环节是高校美育教学课程中时长较长、内容最丰富、涉及知识面最广泛的课程之一。高校美育课程涉及艺术学科在内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多个社科门类。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包含国家优良历史传统、重大政策理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思想政治教学也时常需要结合丰富生动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政治观念传达和教育,让思政知识理论的学习更加易于理解并且深入人心。美育艺术鉴赏内容富于审美性的特点,天然就具备让人身心愉悦的属性。通过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所获得的直观美学感受,渗透和融入思政知识理论,能够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不再晦涩难懂而是真实可感,进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理解力,培养和坚定当代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教育思路上的相适应

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会不自觉地倾向于把心理上的美感体验通过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人们乐于参与到审美的创造中去,喜欢通过唱唱跳跳、写写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说这是从审美理论到审美实践。基于此,高校的美育教学除了要为学生构建富有内涵的精神世界外,还需要关注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社团活动美育、通识课程美育、校园活动美育等。通过线上美育活动与线下美育活动相互结合,在学生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渗透和融入。这也体现了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的“高校开展思政工作应兼顾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各个领域”的观点。

二、高校美育课程中思政教育现状

(一)教师思政教育理念缺乏

由于过去高校对美育课程的授课没有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要求,所以教师基本上是通过传授美育专业知识开展教学。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理念更加与时俱进,内涵也更加丰富化。伴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持续推进,一部分美育教师也暴露出思政意识不足、缺乏相关思政知识储备以及思政教育水平较低等问题。这也导致一些美育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给学生传递准确的思政信息。而且,由于美育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不足,常常会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政教学互动不足,让教师难以面对和驾驭好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新情境。

(二)教学设计缺乏一定针对性

现今美育课堂的思政教育融入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虽然扩容教学目标,但很多美育课程没能够及时地在相关美育教材中增加思政教育部分的编排,这也阻碍了思政教育知识在美育课程教学中的自然渗入。另一方面在美育课程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刻意”将课程思政全面引入美育教学中,常常会导致课堂上出现思政内容切入角度生硬化、授课语言僵化突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甚至是难以接受的情况,这无异于背离了课程思政理念的初衷。这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由于美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缺乏一定灵活性,没有充分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兴趣以及思政教育要点来科学规划教学,是亟待改进的地方。

(三)课程思政教育渗入生硬化

从整体来说,部分美育课程教学照搬思政课课堂设计,让课程变得生硬化、缺乏生气,甚至产生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从具体的学科教学而言,每门美育课程都具备自身特色,然而高校多数美育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授课实践的时候,还不能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思政教育。

三、思政背景下音乐鉴赏课程改革措施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在思政教育背景下,对美育课程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知识学习”“意识强化”和“能力培养”三大方面。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思政教育意识强化是根本,培养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是重要目标。

在思政知识方面,高校需要进行严格规划,定期组织学校美育课程的教师对思政主题知识进行学习。与此同时,美育课程的教师自身也要牢固树立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学能力。在思政教育意识方面,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思政知识和思政教育能力考核,并且纳入相应规范制度当中,把考核成绩与绩效考评、奖惩制度挂钩,从而激发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这种方式能够让美育课程教师自觉加强思政育人意识,并且及时调整授课思维,积极主动在美育课程中贯彻思政教育。在高校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培养方面,可以由本校的思政课专职教师为非专职教师进行能力培训,鼓励教师之间进行教学交流。这样能够从专业层面上帮助教师抓住关键点,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政教育渗透的困境。

(二)加强音乐鉴赏课中思政宣传

音乐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精神价值观念、品德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故加强高校音乐鉴赏教育有其必要性。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方便,通过互联网能够得到广泛的信息。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社会和学校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要加强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建设与监管,降低不良信息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让学生具备信息解读能力和辨别能力,自觉汲取积极精神养料,塑造正向价值观念。同时,教师可以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果,这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图文并茂、音画结合的多感官体验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感受力,这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譬如说,电影《长津湖》讲述了我国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事迹,让后辈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借此缅怀先烈,并警醒世人珍惜当下生活。此影片具有非常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其影片的宣传主题曲《最可爱的人》也通过深入人心的歌词,委婉动听的曲调,表现出对抗美援朝战士们的崇敬赞美之情。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歌曲视频的播放,从音乐鉴赏角度引导学生体会歌曲内涵,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这也是音乐鉴赏中加强思政教育宣传的重要途径。

(三)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开展音乐鉴赏

落实课程内容和达成教育目标都需要一定形式的载体。正确利用课程思政对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潜能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歌唱祖国》音乐作品鉴赏过程中,教师通过收集相关的创作背景资料和影像资料,制作成课件,然后将歌曲播放给学生欣赏。欣赏过后,教师给学生2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讓学生鉴赏并且表达对该作品的理解,讲述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歌唱祖国》这首作品凝结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声,成为唱响神州的音乐经典。教师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呈现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音乐当中鼓舞人心的力量,以及作者创作此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四)把握学生主体的特点开展音乐鉴赏活动

将思政教育内涵融入音乐鉴赏课程当中去,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流与探讨。教师与学生都是音乐鉴赏教育的主体,不同的是从音乐鉴赏教育实践来看,学生就是主体;从音乐鉴赏教育理论方面,教师是主体。在当今时代发展下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要准确地把握当前社会所提出的人才标准,联系本校学生的特点,将思政理论与思政教育内涵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唱响红歌大赛”等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引导高校学生广泛参与进来。通过选择爱国主义歌曲,间接锻炼学生对歌曲的赏析能力,通过演唱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以声情并茂的方式投入歌曲演唱中,能够深入体会爱国歌曲的内涵,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和熏陶,可谓一举多得。将思政理念融入各种音乐活动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这也顺应了当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五)优化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环节

前文提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融入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出“针对性弱”“思政内容导入生硬”等问题。结合音乐鉴赏课程的特点,高校可以通过教材、教学大纲、教法几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让音乐鉴赏课程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作用。

1.完善教材

进行科学合理的教材规划和编撰,是使思政教育更好地与当前音乐鉴赏课程内容相互融合的关键前提。在音乐鉴赏教材的处理方面,对原教材中专业知识的精华讲解部分应当保留下来。与此同时,要结合思政教育目标和音乐鉴赏教学目标来精选案例内容,并且适当地加入一些既能够与音乐鉴赏教学需要相符合,又能够表现出思政教育思想的新颖内容。

2.确立教纲

从教纲角度来说,明确美育课程中需要完成的思政教育任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高校教研组可以参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指示以及高校思政会议传达的精神内涵,并且结合本校教育理念、美育课程的优势和特性进行探究讨论,从而确立美育课程教纲。可以将高校思政任务分解成为“基本任务”与“时代要求”两部分,基本任务包括:传播马克思主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和发扬优良校风、培育学生健康稳定的心态等;时代要求主要包括: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中国及世界发展,明确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塑造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杰出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等。

3.改良教法

从课程教法来说,应当积极改善音乐鉴赏等美育课程的教学语言与切入角度,这也是美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部分。课程的切入角度主要在于教师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涵,如何通过精选和安排授课内容来审视教材中的思政教育理念。从讲授课程所运用的语言来说,教育者需要观察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用语习惯、兴趣爱好、主流思想理念,从而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学生心理,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增强音乐鉴赏课程的授课效果,渗透思政教育。另外,特色提炼方面,教师应针对课程特点与授课方式,抓住与课程特质相适应的思政内容,注重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却欠缺深入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与目标匹配时,要强调为专业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思政知识点,从而提高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互融性,以优化课程思政在音乐鉴赏课程中的教学渗透效果。

四、结语

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重视思政教育理念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体现。在音乐鉴赏等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能够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让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植根于学生心中,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精神建设。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新征程,广大高校教师应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探索在美育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宋绮婷.浅谈高校美育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探索:以“古筝音乐欣赏”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21(7):2.

[2]孙人君.美育:教育理论实践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以济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例[J].艺术评鉴,2021(5):4.

[3]王冬弘.跨文化教学背景下课程思政“渗透式”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4]王琦,杨小语.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重庆行政,2020,21(4):3.

猜你喜欢

音乐鉴赏美育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美育教师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