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务的路径研究

2022-07-11姚丽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7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劳动教育

姚丽敏

[摘要]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后勤作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分析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务的困境,结合国内外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案例,梳理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务的路径,有利于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落地见效,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后勤;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2)27-0071-03

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以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发布,要关注当代学生劳动价值观、态度、品德、习惯、精神、技能、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养,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和精神的形成与塑造。

高校后勤工作以服务师生、日常保障为主,开展大量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性劳动,与新时代劳动教育性质相契合,具备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高校后勤涉及饮食、公寓、水电、物业、快递、维修、商贸等服务板块,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开展劳动教育的便利条件,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务,对于促进高校劳动教育落地实施具有积极作用。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

(一)新時代劳动教育更注重思想性

思想性是高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起点,新时代劳动教育虽有劳动技能训练的性质,但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使他们尊重一切劳动和劳动者,形成“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的思想,倡导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内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真正从思想上、根源上使大学生有质的成长。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更注重养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成员的溺爱及科技的发展,促使出现了一些大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亟须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区别于体验式的劳动实践,新时代劳动教育更注重习惯的养成、精神的培养,唤醒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使命感、责任感,呼吁辛勤劳动、努力奋斗,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承担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更注重时代性

新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渗透到教育领域,也引发了劳动形态的极大变化。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劳动正逐步被人工智能替代,例如洗碗机代替了洗碗工、自助收银系统代替了收银员等。时代的变化也不断催生新的职业,呼唤更高的劳动素质和高、精、尖创新技术,这些也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根据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体力劳动的实践,更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相互结合,是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基础上的创造劳动。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更注重社会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体验式、项目式、契约式、探究式的教育,是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生活的初步尝试,因此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分工合作,体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为日后的社会劳动做好准备。

(五)新时代劳动教育更注重实践性

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因此,在高校中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通过课程教育、项目实践、岗位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劳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使自我在劳动中得以修正、补充、完善和发展,达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拓宽高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通过创新创造实践。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实施路径也被赋予新的要求。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仍然存在过程虚化、形式单一的问题,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新模式和实施路径,使大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勤工俭学、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等方式接受劳动教育,在劳动过程中,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后勤服务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检验课堂上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专业学习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体现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热情,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高校后勤服务及育人工作

高校后勤是高校育人的主阵地之一,通过先进的管理、特色的文化、文明服务形象、优良服务质量等方式践行其育人功能,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后勤团队观念落后、育人效果不明显、育人形式虚化的问题,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工作中,能提升后勤工作人员的育人意识及育人责任感,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育人使命,从而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督促其提高服务质量,整体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水平。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务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关于高校后勤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高校后勤具有服务与教育双重属性,在大家的观念中,高校后勤的服务属性更加明显,因此,高校后勤育人工作虽然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仍未得到高校的重视,缺乏将高校后勤统一纳入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整体谋划,在劳动教育系统组织、长效机制、课程体系、落实考核等方面还不够完善,[2]未整合学校资源共同构建劳动教育大格局,制约了高校后勤劳动教育的实施。

(二)高校后勤缺乏系统化的教育形式

高校后勤的工作涉及膳食、物业、快递、超市等多个板块,主要以日常实践活动为主,缺乏理论形式教育,大学生参与后勤劳动的方式也主要通过体验楼长、学生食堂监督员、参观后厨、体验售饭、打扫教室等活动,但这些尝试大多碎片化、零散化,各个学校采用的方式大相径庭,活动不成体系,[3]未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化的教育形式,高校后勤应在劳动教育载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研究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相适应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三)高校后勤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不健全

高校后勤队伍主要由管理岗、工勤岗和劳务派遣人员组成,其中劳务派遣人员居多,存在工勤岗位年龄偏高、管理干部梯队不足、关键岗位专技人员匮乏、学历较低等问题,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理论和素养,这也直接造成了后勤开办劳动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四)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劳动育人意识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高校后勤负责学校服务保障工作,随着“三全育人”体系的提出,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又一次从“幕后”走向“台前”,但是由于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忙于日常工作,对于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简单地认为育人工作是教学部门的事情,育人意识比较薄弱,与学生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互动。

(五)高校后勤与其他教育教学部门互动较少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是更具思想性、养成性、时代性、社会性、实践性,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相融合,才能完全彰显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宗旨,达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在育人方面,与学校内其他教育部门互动较少,无法将高校后勤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创新创业、公益活动、岗位实习等实现有效融合,影响高校后勤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務的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盘活后勤服务育人一盘棋

学校体制机制建设是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开展的基石。[4]为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高校应该积极建立部门协同、师职配合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机制,划分高校后勤与学校其他部门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职责与权利,联合学校一切力量统领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目标、形式、资源建设等活动,从政策、机制上给予高校后勤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便利条件,通过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升高校后勤整体服务质量,实现服务与育人的双赢。

(二)构建育人体系,凸显新时代劳动教育特征

将新时代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校后勤服务,高校后勤要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以支撑劳动教育的实施落地。高校后勤要强化劳动的政策保障体系,包括完善后勤劳动教育管理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协调机制,后勤人员参与劳动育人的体系,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形成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含课程劳育、生产劳动、志愿公益、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内容,[5]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后勤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目标。

(三)引进专业教师,促进后勤育人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是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高校后勤需要打造一支懂理论、会实践的专业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质量。高校后勤要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配置、深度开发”为原则,坚持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6]聘请优秀技术专家、能人巧匠、劳动模范、核心管理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强职工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发挥在岗职工丰富的行业一线工作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先天优势,培养其育人技能和知识,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夯实后勤劳动育人基础,提升后勤保障服务水平。

(四)加强相互融合,打造后勤特色劳动教育

高校后勤应该围绕育人目标,加强与学校其他部门、社会生产等相互融合,依托后勤劳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劳动教育中的专业元素,用专业的内容吸引大学生参与劳动,将后勤劳动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实习实践中,让一直以来保持学校正常运行的饮食供应、水电维修、校园环境建设、校医院服务等幕后的校园基层工作融入大学生生活学习中,让物业维修现场、膳食供应、医疗服务等成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第一实践课堂,真正发挥后勤系统全过程、全方位、全时段的育人形式,凸显后勤育人特色。[7]

(五)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育人意识

后勤工作人员是高校后勤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应从自身的育人属性、工作人员的育人职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基本内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育人意识、育人水平,通过工作人员将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美德、劳动技能传输给大学生,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道德情操、劳动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直接的渗透作用,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跟随时代、努力奋斗、帮助他人、实现自我的劳动之美,从更深层次培养大学生对各类劳动的认同和热爱。

(六)借鉴先进经验,融合国内外劳动育人优势

充分利用开发后勤教育资源,借鉴国内外高校后勤实施劳动教育的典型做法,广泛吸收学生参与后勤服务,提供实践机会,是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8]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我国高校后勤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高校后勤也可以分类别、分课时地使学生真正承担起后勤服务工作,避免体验式、感受式劳动教育,塑造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责任担当。国内江南大学创建“后勤学校”,建立劳动教育的组织保障体系、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体系、劳动教育的“三全育人”体系,拓展育人的多维空间,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把服务育人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的做法[9],对高校后勤实施劳动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高校后勤应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特征,建立新时代“后勤学校”,探索长效化劳动教育运行机制,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结语

劳动润心,实践育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劳动教育为内核,将劳动育人的理念实践化,通过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育人意识,借鉴国内外高校后勤先进的育人做法,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务,探索具有高校后勤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将为高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后勤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突破,进一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卢心悦.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2]蒋立峰,吉嫱.高校后勤劳动育人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2021(12):22-24,45.

[3]王双佳,赵成知,王运生,等.新时代高校后勤与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82-84.

[4]杨雅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1.

[5]王朦琦.高校后勤劳动育人体系建设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2(3):10-13.

[6]李熠.劳动育人:新时代高校后勤的新使命[J].知识经济,2019(27):130.

[7]王彩芳.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平台的优势分析[J].人民论坛,2021(32):95-97.

[8]张晓报,王倩倩.与学校生产生活相融合:美国深泉学院的劳动教育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考试,2021(5):76-82.

[9]王强,田备,方正泉.后勤学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功能实现新途径[J].高校后勤研究,2020(2):5-7.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劳动教育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与深化路径分析
高校后勤财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召开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施的必要性
后勤改革: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基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