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学者视角下的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研究

2022-07-11蒙慧娄跃辉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蒙慧 娄跃辉

[摘要]俄罗斯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总体认识可以概括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奇迹。俄罗斯学者在对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研究后,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为消除绝对贫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协调等矛盾日益凸显,贫富差距被逐渐拉大,中国贫困问题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俄罗斯学者认为在消除贫困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统领全局,中国政府制定与推行具体措施,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在多元主体的协同推进下,一系列具体措施精准展开,最终保证中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中国的脱贫攻坚战略取得全面胜利,不仅在中国具有深刻意义,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俄罗斯学者对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展开的研究,展现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为我国从消除绝对贫困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国际参考,客观上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

[关键词]脱贫攻坚;俄罗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2)03-0089-08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国已经对脱贫攻坚战略的胜利展开了相当多的研究,并且从不同维度进行了具有时代深意的思考。实际上外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国的脱贫攻坚问题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例如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俄罗斯学者①

对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战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给予高度关注,并且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他们以中国的历史背景为基本依据,从脱贫攻坚战略的基本目标、脱贫过程和一系列扶贫措施切入,对中国的贫困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俄罗斯学者在研究中高度肯定了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历史意义,认为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不仅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同时也为解决俄罗斯的贫困问题以及全人类摆脱贫困展示了中国方案。

一、 俄罗斯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认识

脱贫攻坚任务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元,为深入探究中国的脱贫攻坚战略,俄罗斯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胜利密码以及现实效益等方面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

(一) 中国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

中国农业社会时期滞留下来的传统因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出现的新情况的双重作用,使得中国显现出复杂的贫困結构,其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失衡等问题。在俄罗斯学者眼中,从总体上破解这一困局,是中国脱贫攻坚需要完成的总体任务。

一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在中国历史上,贫困人口长期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贫困人口的数量大大减少。“中国在发展成为经济超级大国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内部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引发了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和冲突,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被逐渐拉大。”[1]以农村地区为例,“自然和经济因素导致这些地区的农业基础十分薄弱,气候条件难以维持整个生产周期,在原则上讲,对其进行开发是极其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再加上,这些地区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得不到保障、生产落后等原因,其直接结果是就业不足和收入来源缺乏,从而最终导致贫困程度加深”[2]。由此可见,在俄罗斯学者眼中,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好偏远地区人口的贫困问题,迈过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障碍。

二是克服人口老龄化致贫压力。在对脱贫攻坚问题的研究中,老龄化带来的贫困问题越来越受到俄罗斯学者的关注。从社会经济转型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人群的贫困发生率都在大幅降低,然而,相对于其他群体,老年人群贫困发生率的降低幅度较为有限并且有可能会出现恶性反弹。“现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阻碍其经济发展的全球问题是人口问题,由于长时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养老金系统的负担。”[3]随着“中国80岁以上以及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越来越多,照顾好这些老人成为各级主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继续加强对这部分困难群众的精准帮扶,提高脱贫效率”[4]。诸如此类的人口问题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显示出发展吃力的迹象,这与活跃年龄阶段的工作人口承担的社会义务息息相关,许多中国老人如果得不到子女的帮助,就会陷入贫困”[5]。除此之外,“中国老龄化问题的重点不仅在于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长,还在于这一比例的变化率与经济增长变化率的关系,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已经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因此老人的赡养成为经济负担,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6]。可以看出,俄罗斯学者表现出对中国老龄化致贫问题的担忧,他们认为老龄化致贫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完成脱贫攻坚战略的严峻挑战。

三是化解城乡二元对立带来的贫困风险。中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特征,脱贫攻坚战略与城乡“二元结构”转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要求脱贫攻坚要注重化解城乡二元对立带来的贫困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增加收入和减少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背后的代价是不平衡的加剧”,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差距扩大”[7]。中国农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在于农业观念落后,“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必须的消费品,然而,直到中国工业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农村经济都没有超越东方欠发达国家关于自然经济的传统观念”[8]。而且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农村的失业问题,这实际上是人为地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城乡“二元结构”阻隔了城乡间的流动,割裂了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是中国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脱贫攻坚战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解决结构性失衡带来的贫困问题。

在俄罗斯学者视野中,中国的脱贫攻坚要着重完成上述三大任务。除此之外,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必然要关注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贫困的终结,只要存在阶层分化,就会存在贫困现象,中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相对贫困风险。相对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可以理解为无法维持既定社会中的某种生活水平。

(二) 中国脱贫攻坚的胜利密码

俄罗斯学者对于中国能够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部分学者关注国家政策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他们认为这些政策措施从整体上编制起一个严密的脱贫体系,保证了扶贫工作的持续性,有效解决了中国的贫困问题;还有一部分学者从脱贫攻坚的主体入手,归纳出中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根本原因。

1. 精准扶贫政策:脱贫攻坚的一剂“良方”

当今,贫困仍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存在,即使是在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有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将消除贫困作为首要任务,因此不太可能通过政治偏好形成的政策、体系为脱贫工作提供政治性保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作为脱贫工作的指挥棒,引导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展开。中国之所以在反贫困斗争中占据优势,主要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许多国家无法做到的;能够根据当地情况,将贫困人口从偏远贫困地区搬迁至适合居住的地方;通过工业发展实现脱贫目标”[9]。中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且长久地摆脱绝对贫困的困扰,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其中精准扶贫政策是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政策手段。“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的成功是经济成功转型、精准扶贫的结果,……尽管中国人口众多,但由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包括帮助企业发展、安置贫困人口、改善教育体系、派遣扶贫干部等一系列脱贫措施的实施,使中国摆脱贫困的人口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10]精准扶贫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取得显著成效恰恰证明了中国人民对中国政策持积极态度。精准扶贫政策将国家和人民有机地串联起来,构建起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系统。

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遵循“中央统筹”原则,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一系列精细化程度高的减贫措施,这些具体措施是精准扶贫政策科学性、价值性和应用性的有力体现,也是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直接原因。中国在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消除绝对贫困的过程中做出的具体努力主要包括:“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城市对乡村的支持;取消农业税、牲畜和农林产品税;对农民种植作物、购买种子和农用机械给予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破旧房屋翻修;发展农村旅游业;重视农村人口受教育问题;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学技术团队对农业技术的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等。”对比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情况,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系列扶貧措施给中国的社会面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前,由于经济落后、经济增长速度慢,中国的贫困水平远高于其他国家,改革开放后,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过程中,国家积极主动解决贫困地区在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项目方面的问题,使得中国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11]。

在俄罗斯学者视野下,不论是在宏观层面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政策优势分析,还是在微观层面对一系列具体扶贫措施的运行,都持高度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正是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有效保障。

2. 多元主体同频共振:脱贫攻坚的创新驱动力

脱贫攻坚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社会和伦理问题,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俄罗斯学者在分析中国脱贫攻坚战略取得全面胜利的原因时,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合作的关键作用。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科学有效的政治保障。其一,中国共产党真正看到了贫困问题的根源,“中国所有与贫困作斗争的工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各级扶贫领导小组及其执行部门按照责任制的原则展开的。在这种责任系统中,按照层次和领域存在明确的责任划分”[2]。具体而言,中央的职能主要包括:批准政策、方案和计划;组织专项资金和评估;组织和管理所有与脱贫攻坚有关的工作。省级党组织承担连带责任,明确规定计划和目标;分配资金和投资;组织和动员所有一线工作人员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并指导其实际工作。市、县主要工作是直接实施计划,使用资金,规范劳力,确保工作达到既定目标。其二,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将村级党组织视为基层组织的中心纽带。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在意识形态上进行激励和指导,培养了一批有潜力的人来为人民服务,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基层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备创造性、战略性、创新性的政党,能够实现其他政党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总的来说,“中国的扶贫系统就像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一条边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另一条边是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作为第三条边,既考虑了双方的发展需求,又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为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维护了社会公平”。

其次,政府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必须注意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2],政府领导层与其他圈层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是中国脱贫攻坚成功的关键。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包括政策服务、机制引导、资源分配、环境改善等措施,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行动起来,为这场伟大的反贫困斗争建立起最后一道防线。其一,政府为了消除贫困,改善了治理、动员和执行等多个环节。中国政府积极消除腐败、改善官员的一般工作作风以及强化公众参与,所有这些过程的有机结合使得中国实现了摆脱绝对贫困的总体目标。其二,“为了振兴地方工作,政府定期派出大量具有卓越业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干部,深入贫困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开展研究,切实了解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生产结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脱贫计划”。其三,“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方面做出了五项重大决定,即向农村地区提供优先援助;为灌溉项目提供补贴;修建公路;建立供水网络;为长期贫困的乡村提供教育和有针对性的财政援助”[13]。这些措施使得中国的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其四,中国政府还正在努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并将进一步增加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例如,“中国正在努力建立一个可以覆盖全部人口的养老金体系”[5]。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阶段的贫困问题,而且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再次,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建立在社会发展不平衡但人们对提高社会平衡性存在普遍共识的基础之上。为了消除贫困需要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供给,在这一过程中扶贫工作者的作用不可忽視。俄罗斯外交学院校长雅克文科形象地称扶贫工作者为“摆渡人”,“与许多国家严重依赖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援助来消除贫困不同,中国主要依靠各级公务员以及政府雇员在与贫困作斗争。这些扶贫干部充当着‘公共行政’和‘乡村治理’之间的纽带,这些‘摆渡人’利用政治态度和各种资源建造了许多‘船’,将贫困人口从‘贫困的沼泽’运送到共同富裕的海岸”[12]。

最后,贫困人口的积极主动参与不可忽视。除了充分发挥扶贫干部在脱贫工作中的帮扶作用,贫困人口作为关键因素,其积极主动参与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支持贫困人口进入市场,中国采取了涵盖教育培训、提供就业、创新组织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方案。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向贫困人口提供一种有针对性的援助,以充分释放他们的发展潜力,帮助他们成为独立企业家、劳务移民、农业合作社的股东、社会服务提供者等”[12]。在中国的脱贫过程中贫困人口不仅是适当援助的接受者,而且还是消除贫困和促进繁荣的参与者。回顾中国与贫困所作的斗争,可以肯定地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贫困主体和客体“双重性”的认识,以及如何利用外在力量激发其内在动力。

从脱贫攻坚主体的角度出发,俄罗斯学者将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视为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扶贫工作者以及贫困人口等多元主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各主体之间既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又相互协作,围绕脱贫攻坚总目标同频共振,最终将中国引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 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现实效益

俄罗斯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略取得的胜利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给予了高度肯定。

中国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总目标,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百年的时间点上消除了中国的绝对贫困。中国改善基础设施,保障水和电的供应,加强信息服务建设以及改造和重建二十万公里乡村道路,此外还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系统。中国在消除贫困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相比于二十一世纪之初,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俄罗斯学者认为,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内需会逐渐增加,并且不断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公司正在从生产国外市场所需的消费品转向生产供国内消费的商品。随着中国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开始积极生产质量更好、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因此消除绝对贫困,这一重大历史性成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样本。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国际减贫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被问到,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胜利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时,他回答道:“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在全球消除贫困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建立了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消除贫困的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国家和地区政府努力的基础之上,这种宝贵的经验将对全世界有用。”[14]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仅展示了消除贫困的措施,而且还通过学者交流、合作研究和技术援助,积极帮助其他国家摆脱贫困。例如,“在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坦桑尼亚的农业技术企业、东南亚综合村庄发展试点项目、斐济的蘑菇试点项目以及中国和拉丁美洲之间在抗击贫困方面的交流和培训项目等。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在全球蔓延的特殊时期,中国深入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消除贫困做出贡献,推动世界前进,使每个国家都能从发展成果中受益”[15]。“60多年来,中国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派遣了60多万名援助人员,并承诺无条件对最贫困和最不发达地区的政府提供总额约4000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16]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战胜绝对贫困,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给世界注入脱贫信心。

二、 俄罗斯学者视角下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启示

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而且为世界各国的脱贫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减贫、脱贫工作带来了深刻启示。

(一) 树立强大的政治决心

消除贫困的首要环节在于国家要树立强大的政治决心。中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贫困治理,中国共产党向贫困村派出25.5万个专家组,超过300万名党员担任扶贫干部[17]。“中国建立了一整套消除贫困的机构体系,涵盖保险、投资、社会援助、数据收集、分析报告等领域。”[18]中国的成功有目共睹,金砖国家研究委员会主任瓦列里·戈尔巴乔夫表示,“由于强大的政治意愿,国家财富重新分配给最贫困的人口,使中国走上了可持续增长的发展道路。”[19]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中国有14亿人口,之所以能够克服脱贫过程中的重重障碍和复杂问题,最主要的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表现出强大的政治决心和意愿。在这个过程中从未放弃目标、偏离道路,也没有停下改革的步伐。”[20]这种政治决心表现在中国制定出完善的脱贫、减贫计划。“其一,加强制度保障,引入治理机制,由中央政府制定计划,地方政府确保计划有效实施。其二,坚持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脱贫效率。其三,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脱贫斗争。其四,在扶贫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要求。其五,重视为扶贫对象提供财政援助和智力支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激发其内生动力,以进一步巩固扶贫效果。”[9]中国政府在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多年来为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努力。强大的政治决心能够吸引私营部门、公共组织以及社会公民参与脱贫全过程,使得国家机器能够明确组织结构,提高地方贫困治理水平和质量。

(二) 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道路

“中国奇迹”的某些方面,例如反贫困中以人为本的基本定位以及积极参与全球合作等理念是可以被世界其他国家所借鉴的,但是因为各国的国情不同,所以中国在减貧领域的经验和做法无法原封不动地搬到另一个国家,这也就要求世界各国在制定减贫目标、规划减贫措施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根据各自国情有序推进减贫工作。“以前的许多减贫战略之所以见效甚微,是因为试图开发‘通用食谱’。事实上没有两个国家或地区是一样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必须制定自己的办法来克服其贫困问题。”[21]对于俄罗斯而言,要“认真分析国际上克服贫困的经验,例如,要特别注意在社会经济形态转型背景下解决这一问题的国家——中国的经验,但俄罗斯必须确定自己的道路”[22]。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计划,例如,中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在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包括农业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改善灌溉设施等,以提高生产力和农业发展产量”[19]。针对中国农村的现实短板,中国广泛采取农村人口培训、党员干部下乡扶贫等一系列措施。在城市,中国将克服贫困与增加就业、教育、医疗保健等机会相联系,结合农村脱贫与居民进城等具体问题,切实解决好安置工作。而且“在中国,几乎每个经济部门都有自己的发展计划,这种指示性规划向市场和公众发出了关于发展重点的明确信息”[19],世界各国可以适当借鉴其中的有利因素。

(三) 保持经济的发展活力

脱贫问题不能仅靠发放福利以及物质援助方式来解决,减贫需要实施全面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依托。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经济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脱贫攻坚靠的是投资”[18]。“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是‘双循环’,同时,内部循环是重点——为满足本国市场而创建的生产链。因此,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的‘世界工厂’概念早已不复存在,中国正迅速成为其他国家的最大商品市场。”[19]私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天,中国80%以上的企业都是私营企业,发展私营企业,引导私营经济投资民生产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实现确保GDP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双重效果。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最重要动力是基础设施的发展”[23]。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财政改革,关键经济指标和社会责任义务使得地方政府为了确保经济增长,优先选择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因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所涉及的方面众多,能在数字层面保证GDP的提高;二是高速公路、机场、发电厂、现代科技园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确实从客观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中国,形成了最多样化、最完整的产业园区,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和发达的基础设施。这体现出中国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综合考虑解决贫困问题。”[23]中国的经验表明,脱贫攻坚是以国家经济发展为载体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战略。“20世纪的苏联奇迹和21世纪的中国奇迹是两个国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理解和创新性解释的结果”[24],与贫困做斗争的动力是发展,而不是停滞或衰退。

中国通过巨大付出和努力得来的减贫经验和启示,将为世界其他国家摆脱贫困提供有益借鉴。

三、 俄罗斯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之处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略进入到全面决胜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时期俄罗斯学者对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研究规模也相对扩大,呈现出鲜明的研究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俄罗斯学者对于我国脱贫攻坚的总体性认识,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体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一) 研究特点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俄罗斯学者近年来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略已经展开了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丰硕,并且在研究视野以及研究态度方面已经形成了自身特点。

近年来,俄罗斯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首先,一个研究领域的长足进步离不开研究者。俄罗斯学者围绕中国脱贫攻坚战略展开的研究越来越宽泛,客观上提升了中国脱贫攻坚实践在俄罗斯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涌现出巴热诺娃·埃琳娜·斯捷帕诺夫娜(Баженова Елена Степановна)、博妮·柳德米拉·德米特里耶夫娜(Бони Людмила Дмитриевна)、伊什穆拉托娃(В.Г. Ишмуратова)、亚历山德罗娃·安娜·德米特里耶芙娜(Александрова Анна Дмитриевна)等一大批优秀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学者眼中的中国贫困现实与脱贫实践,而且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了中国贫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俄罗斯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针对性。其次,研究机构始终保持着各自的研究使命和特色。研究机构的长期实效性、基础性和强化性等特点使得其成为主要的研究阵地,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减贫脱贫问题成为其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例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莫斯科大学亚非国家研究所等都对中国的脱贫攻坚战略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在2020年整理出版了论文集《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该合集反映了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以教育和脱贫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等重要问题。

经过一系列深入了解,俄罗斯学者已经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略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研究视角和态度观点。

相较于欧美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问题所持的怀疑态度,俄罗斯学者对中国的脱贫攻坚战略普遍持有高度肯定的态度。首先,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研究主题,俄罗斯学者主要从扶贫政策的有效性、扶贫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两个方向展开研究。其研究思路和观点对“中国模式”展现出高度的支持和赞同,认为中国找到了一条独特且有效的减贫、脱贫道路,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原因。其次,不论是从对中国自身发展的角度还是对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影响的角度,俄罗斯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实践都大加赞赏。在俄罗斯学者视角下,中国的脱贫攻坚战略是一次伟大的人类反贫困实践。

俄罗斯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并且研究视野基本集中在经济领域。与国内学者关注政治领域不同,长期以来研究中国脱贫攻坚问题的俄罗斯学者多为经济学专家,他们以经济因素为核心,对中国的致贫原因、脱贫攻坚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以及对于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等展开研究,将经济状况作为衡量中国脱贫攻坚成效的决定性指标。俄罗斯学者的经济学研究视野,反映了在俄罗斯甚至世界范围内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欠缺的经验以及亟待发展的方向,这对于继续加强中国扶贫经验对外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 研究的不足之处

俄罗斯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性质的认识总体上呈现出系统化、全局性的特征,虽然没有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但是其主要观点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相贴合的,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其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对于中国脱贫攻坚目标的认识存在的最大的不足就是简单地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将中国脱贫攻坚的目标笼统归纳为缩小城乡差距、弥补东西部发展裂隙,这无疑弱化了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历史性意义,难以形成脱贫攻坚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等目标之间的有效衔接与互动。相比之下,對于中国脱贫攻坚性质的研究更需要见微知著,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价值。其次,在对多元主体助力脱贫攻坚实践的分析过程中,相比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政府的主导地位更被俄罗斯学者所关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中国政府的主导作用直接作用于脱贫攻坚的具体事务,是扶贫政策的主要实施主体,因此更多学者从政府的角度寻求中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直接原因,而忽视了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基于俄罗斯的国情,“政党长期只充当了政权斗争的工具,并没有彻底融入国家政治发展进程”[25]。虽然普京在任期间对政党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也难免受传统党政观念的影响,所以在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的问题时过于突出政府发挥的作用。最后,在对中国脱贫攻坚效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时,存在“避重就轻、顾此失彼”之处。俄罗斯学者在分析中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时更多地将其归纳为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等经济因素,忽视了全面脱贫攻坚实践过程中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逐渐密不可分,党的执政基础越发坚不可摧的重要政治价值。俄罗斯学者只是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成果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溯源分析,没有从更深层次上对中国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展开深入研究,对于中国脱贫攻坚战略中展现出来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协同发展等多元发展理念的研究也涉及甚少。分析中国脱贫攻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时,更加侧重于研究中国完善的脱贫攻坚治理体系给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忽视了这背后是中国的顶层设计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在起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总体部署,俄罗斯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研究视角越发全面。从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及性质,脱贫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等多元主体的能动作用,脱贫攻坚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带来的现实效益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其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分析俄罗斯学者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总体认识,准确定位国外学者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点,能够从侧面检验我国脱贫攻坚的总体成果,强化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会停止,将始终致力于应对减少贫困的全球性挑战,对国际社会持开放态度,期待扩大合作,共同建设繁荣世界和美好未来。

注释:

①俄罗斯学者主要指两类:专家学者以及媒体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奇米多夫.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J].人文和自然科学热点问题,2017(1):147-150.

[2]博尼·路德米拉·德米特里耶夫纳.消除中国的贫困(第一部分)[J].今日亚洲和非洲,2020(8):4-12.

[3]谢尔盖·阿纳托利耶维奇·普罗塞科夫.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J].理论经济学,2018(2):22-28.

[4]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曼年科,徐艳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新常态”[J].莫斯科国立管理大学学报,2016(2):254-256.

[5]柴尼科夫.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问题[J].东方与非洲研究,2018(3):83-95.

[6]孙福,埃雷米娜·索菲亚·列昂尼多夫娜.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学报(经济学),2017(1):252-264.

[7]谢赫尔迪娜·维罗尼卡·伊戈列夫娜.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社会不平等[J].现代社会问题研究,2013(10):16.

[8]库丘克.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经济结构转型[J].远东国立大学东方研究所公报.2003(7):18-24.

[9]中新网.系统优势助力中国脱贫攻坚[EB/OL].[2021-11-15].

https://prc.today/sistemnoe-preimushhestvo-pomogaet-kitayu-pobedit-bednost/.

[10]戈洛维诺夫.现代世界经济的贫困状况[J].经济研究所公报,2018(4):106-116.

[11]伊什穆拉托娃.中国与贫困的斗争:历史经验、问题和前景[J].现代经济问题,2014(3):287-291.

[12]新闻网.中国脱贫攻坚的五个关键要素及其相互联系[EB/OL].[2021-11-15].

https://news.myseldon.com/ru/news/index/246868400.

[13]俄新社.中国如何让数亿人摆脱贫困[EB/OL].[2021-11-15]

https://ria.ru/20201215/kitay-1589393380.html.

[14] VK.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访谈[EB/OL].[2021-11-15]

https://vk.com/wall-70034991_462917.

[15]劳动者新闻网.全球消除贫困的“中国奇迹”[EB/OL].[2021-11-15]

https://www.trud.ru/article/23-10-2020/1395533_kitajskoe_chudo_v_globalnoj_likvidatsii_bednosti.html.

[16]俄新社.中國比联合国计划提前10年结束贫困[EB/OL].[2021-11-15]

https://ria.ru/20210227/bednost-1599248986.html.

[17]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02).

[18]评论杂志.全球对抗贫困:国外经验[EB/OL].[2021-11-15]

https://review.uz/post/globalnaya-borba-s-bednostyu.

[19]独立报.俄罗斯将向中国学习如何消除贫困[EB/OL].[2021-11-15]

https://www.ng.ru/economics/2021-09-26/1_8261_russia.html.

[20]阿利莫夫·拉希德.中国的脱贫攻坚运动[J].观察者,2020(6):90-110.

[21]科斯佳耶夫.改革减贫战略:新共识[J].社会人文研究,2011(3):149-158.

[22]科瓦尔丘克,等.摆脱贫困:新时代的旧挑战[J].公共行政,2014(2):6-23.

[23]俄新社.中国如何战胜贫困[EB/OL].[2021-11-15]

https://ria.ru/20210312/kitay-1600965745.html.

[24]世界新闻网.中国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EB/OL].[2021-11-15]

https://regnum.ru/news/polit/3200221.html.

[25]汪金国,魏宸宇.普京执政后的俄罗斯政党制度改革[J].西伯利亚研究,2021(2):40-52.

(责任编辑:文华)

(校对:乐天)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