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T磁共振小肠成像对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

2022-07-09王月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磁共振室福建厦门361000

吉林医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扫描时间克罗恩活动期

王月琴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磁共振室,福建 厦门 361000)

小肠克罗恩病属于常见的一种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高发于青年人群,病变位置主要位于末端回肠处,能影响患者的口腔至肛门的消化功能[1]。现阶段诊断小肠克罗恩病的方法包括CT、磁共振、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等,但CT、磁共振平扫对小肠克罗恩病活动期敏感性较低,而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应用局限性较大,临床需要找寻一种更安全、有效、准确的诊断方法[2-3]。3.0T磁共振小肠成像对软组织分辨率极高,能清晰显示小肠病变情况,帮助临床判断疾病的活动期、稳定期,越来越受医师的青睐[4]。为进一步探究其应用效果,本次研究为疑似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进行3.0T磁共振小肠成像,并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抽选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CT、超声等检查怀疑为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伴有腹泻、腹痛、发热、包块或者消化道出血等症状;②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次研究,同意参与研究;③符合3.0T磁共振小肠成像检查、肠镜检查条件者;④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合并肠结核者;②伴有肠道肿瘤者;③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等多种肠道炎症者;④有消化道手术史者。90例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2.20±2.78)岁。本次研究开展前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1.2方法:磁共振成像检查前,要求患者提前2 d调整饮食,主要以半流食、无渣食物为主,指导患者服用25%甘露醇,直至排便出清水样的大便,在检查前15 min注射消旋-山莨胆碱注射液。让患者保持平躺,先进行平扫,再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钆喷酸葡胺,药量为15 ml,速率为3 ml/s,动脉期开始扫描后的20~40 s,此时让患者屏住呼吸;门脉期55~60 s,延迟期3~5 min完成扫描;扫描方向为冠状位、横轴位、矢状位;扫描范围自膈肌至耻骨联合。T2W-TSE-BH-Cor序列的层厚为6.0 mm,层间距为20%,FOV380 mm,TR为1 100 ms,TE为80 ms,扫描时间为29 s,分2次憋气。T2W-SPAIR-BH-Tra序列的层厚为4.0 mm,层间距为20%,FOV350 mm,TR为900 ms,TE为70 ms,扫描时间为28 s,分2次憋气。cs4 mDIXON-All-BH-Tra序列的层厚为4.0 mm,层间距-2 mm,FOV400 mm,有压脂,TR为3.5 ms,TE为1.32 ms,扫描时间为11 s。DWI-B50/800-BH-Tra序列的层厚为6.0 mm,层间距20%,FOV360 mm,TR为903 mm,TE为51 mm,扫描时间为34 s,分2次扫描。mDIXON-W+C-Tra序列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2.5 mm,FOV400 mm,有压脂,TR为3.8 ms,TE为1.32 ms,扫描时间为35 s三期动态扫描。mDIXON-W+C-Delay-BH-Cor序列层厚为4 mm,层间距-2 mm,FOV360 mm,有压脂,TR为5.2 ms,TE为1.01 ms,扫描时间为15 s。

1.3观察指标:以肠镜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的信号特征以及影像学特征,统计3.0T磁共振小肠成像在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中的特异度、灵敏度、诊断符合率。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诊断符合率=(真阴性+真阳性)/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在3.0T磁共振小肠成像中的图像特征:经肠镜病理检查,90例患者有71例确诊为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经3.0T磁共振小肠成像检查,其图像表现主要为回肠肠壁异常强化、增厚(超过4 mm),且呈现多发阶段性;信号有所升高,呈现不均匀状态,形态固定,呈三壁征;肠腔为扩张或狭窄现象,有少部分的肠段系膜僵化,浆膜面毛糙,改变为假憩室样,还会出现瘘管、穿透性溃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典型的“梳状征”。

2.2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在不同时期的3.0T磁共振小肠成像中信号特征: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的病灶于3.0T磁共振小肠成像动脉期为高信号,而静脉期为等信号或低信号,与平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在不同时期的3.0T磁共振小肠成像中信号特征[n(%),n=71]

2.33.0T磁共振小肠成像中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的病变特征:3.0T磁共振小肠成像中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病灶特征为回肠壁增厚,少部分存在积气强化,且存在肠腔积气、扩张,狭窄最为少见,与平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0T磁共振小肠成像中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的病变特征[n(%),n=71]

2.43.0T磁共振小肠成像在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中的诊断效能:经3.0T磁共振小肠成像检查,有真阳性70例,假阳性1例,真阴性18例,假阴性1例,其诊断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的灵敏度为98.59%,特异度为94.74%,诊断符合率为97.78%。

3 讨论

小肠克罗恩病具有难以根治、病程迁延等特点,且缓解期与活动期存在一定的交替性,为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临床应针对疾病的主要时期完善治疗方案[5]。现阶段,临床多采用CT、磁共振等检查小肠克罗恩病,虽能有效显示小肠的病变,但简单的平扫对疾病的活动期易存在误诊、漏诊。因此,临床需要找寻一种安全性、准确性高的方法为患者疾病活动期治疗提供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在3.0T磁共振小肠成像中有显著特征,多为回肠肠壁异常强化、增厚(超过4 mm),信号增强易出现瘘管、穿透性溃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属于典型的“梳状征”,这提示3.0T磁共振小肠成像的诊断有效性。3.0T磁共振小肠成像对软组织有极高的分辨率,还能多方位(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成像,帮助临床及时明确病灶部位和肠道的纤维化、炎症改变[6]。同时,该方法除了能良好探查小肠黏膜病变之外,还能清晰显示肠管周围的病变程度,反映肠系膜情况,保证检查效果[7]。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磁共振平扫、增强中不同时相的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病灶信号强度、肠腔与肠壁的改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T磁共振小肠成像诊断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的灵敏度为98.59%,特异度为94.74%,诊断符合率为97.78%,这说明3.0T磁共振小肠成像的诊断效能极高。3.0T磁共振小肠成像不但能发挥平扫的检查效果,还能提升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析原因为:一方面,在增强扫描前需要为患者进行彻底地肠道清洁准备;另一方面,在扫描中需进行参数优化,通过4种序列扫描能获得更为准确的磁共振小肠成像图片,保证检查准确性[8-10]。同时,在增强扫描下,能为临床显示病灶周围更多受累的部位、为疾病评估和诊断提供可靠数据。

综上所述,在3.0T磁共振小肠成像影像图中,活动期小肠克罗恩病具有比较显著的特征,能提升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效果。

猜你喜欢

扫描时间克罗恩活动期
无法进食、暴瘦腹泻……警惕“穿肠烂肚”的“绿色癌症”
克罗恩病一种消化道疾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参数优化MRI的应用有效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延迟时间及扫描时间对320排螺旋CT下肢静脉血管直接造影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克罗恩病组织中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4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人工智能研发新核磁共振以缩短扫描时间
血清HBcrAg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史中的变化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价值
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