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鲁中地区的志公信仰

2022-07-09窦德伟

寻根 2022年3期
关键词:博山阳山莱芜

窦德伟

志公信仰流行于鲁中地区的汶河流域,当地村民称“志公”或“志公老爷”,是一位管降水的神,有“四指雨”的权利,每逢大旱,老百姓就以香火敬之,跪求志公赐雨,据说多能如愿。关于志公信仰的来源,当地有如下传说:

1.修仙说

以前鲁山上有一修行的老道士,村民牛志公上山同他一起修炼。一天,老道士在山中遇到两个人参娃娃,捉住一个并拿回来煮,命牛志公看锅,自己去捉另一个。老道士走后,牛志公把人参娃娃吃了,大黄狗喝了汤。于是,牛志公升天成仙,大黄狗变成老虎,也一起升了天。玉皇大帝封牛志公为志公神,以老虎为坐骑,每年为鲁山下72场浇花雨。博山地方志中记载:“冯家庄南,旧名牛家寨,世传牛志公故里。志公跨虎升仙后,此山常有虎迹。”

2.“代龙行雨”说

五代时期,金山寺的和尚法海与白蛇白素贞、青蛇小青儿斗法,法海将白素贞压在雷峰塔下,小青儿逃到莱芜苍龙峡塔子村避难修行,与守护苍龙峡的龙王三太子相识。隐居莱芜的高僧志公和尚则是三太子的救命恩人。小青修炼期间与守护苍龙峡的龙王三太子产生了恋情,龙王三太子因为救小青,误了莲花山上的72场浇花雨,被玉帝降罪。志公因代三太子行使下雨的职能,掌握了下雨的秘籍。天旱无雨时,当地百姓就举行搬志公的习俗,据说逢搬必灵,经历代延传形成地方习俗。

3.“济公”说

志公是民间故事中“活佛”济公的原型,济公是云游四方的疯癫和尚形象,他神通广大、佛法无边、解救百姓于苦海。传说志公当年云游至莱芜马杓湾,见此地三面环山,溪水潺潺,村口朝东,紫气东来,便长居山中悬崖一洞窟之中,讲经论道修行,大旱之年为百姓设坛施法求雨,且每求必应,终老后葬于马杓湾,现村东还有志公墓碑。马杓湾村和周边几十个村庄,均奉志公为雨神,天旱求雨时全村出动,举行声势浩大的“搬志公”仪式。

以上三種传说在本地都有着相应的承载物,第一种传说的承载物是淄川志公山上的志公庙,第二种传说的承载物是莱芜苍龙峡附近的压蛇宝塔,第三种传说的承载物则是莱芜马杓湾附近的志公墓。在这些传说中,“志公”都被赋予了降雨的能力,成为民间百姓所信仰的“雨神”。关于志公信仰的起源时间,五阳山现存最早的碑刻是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创修志公祖师神位》碑记,由此可见,鲁中地区的志公信仰最晚于明代万历年间就已出现。

志公传说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其在鲁中地区形成了几个大的信仰圈,它们分别位于莱芜、淄川、博山等地。每个信仰圈都以各自的志公庙为中心,范围辐射几个至二十几个不等的乡村。以下是笔者依据相关资料对志公庙的分布所做的简要统计。

在下表这些志公庙中比较出名的有鲁山的宝志公庙、志公山的志公庙以及五阳山的志公庙。乾隆《博山县志》载:“宝志公庙,在鲁山巅,土人祷雨于此。旁有志公塔、虎趵迹。又有泉一洼,名功德水,每遇佛会,千人饮之不竭。”鲁山位于博山县东南七十余里与蒙阴县交界处,海拔1100多米,山顶有一腾云寺,志公庙便位于腾云寺东南隅。在淄博市博物馆中收藏有“民国淄博窑红绿彩戏曲人物纹茶盘”,盘内绘有三人像,分别为一道袍中年男子与两位女道童,背景便是腾云寺,据盘边题记可知,此盘所绘便是传说中的“荆山道人”,这一幕便是鲁山道士捉人参娃娃,志公误食升仙的传说。

另一座比较有名的志公庙位于与博山县相邻的淄川县的志公山上,乾隆《淄川县志》载:“志公山,县东南二十五里,般水源出其西麓,上有志公庙。”志公山原名青龙山,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始建志公庙,改名为志公山,志公山是淄川般水的发源地,在志公山西麓便是著名的渭头河泉群(即龙湾泉群),这里水源旺盛,喷涌成泉,蒲松龄有诗云:“般河浅碧映沙清,芦笛箫骚雁鹜鸣。”每遇大旱时,龙泉人便祈祷搬迎志公求雨,规模宏大,仪式似元宵节搬玩。

事实上,当地村民普遍认为“志公老爷”来自博山县的五阳山,民间传言:“刮东风、刮西风,不如五阳山搬志公。”博山县古称颜神镇,因孝妇颜文姜而得名。五阳山位于博山东南,古名志公洞(因山的腹地有一宽大洞穴,穴内原塑有志公像,便以洞代山名),因五峰向阳,故名五阳山,其左联雾云洞,多庙宇亭桥。关于这座志公庙的建立,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志公庙记碑》记载:

谚谓:自我志公庙成于五阳山,祛除灾异,一方小民安乐……雨时若,一皆所为,风雷无惊,悉为所致。奈何殿宇日久……民思神惠,近日遂旷修乎?有领善人尹光用等首倡,率先独发善心,相与再造嵬。于是,鸠材广萃,楠□梓之良;聚众山巅,集任辇牛之力。公翰削墨,盘盘,壮金銮离娄;督绳突□,枚枚雄玉,陛铁凤连檐。铜龙对溜,瓦联鸱尾,琉璃瑞色排空。

据这篇碑文所载,这座志公庙应建于万历朝以前,且当地民众相信志公可以保佑祛灾除异、晴雨适时、气候调和,遂集资响应重修,碑文中对于重修用材的描述,既展现了明中后期志公信仰在五阳山地区的重要性,也展现了民众对于信仰神灵、建庙立碑的重视。

康熙六年(1667年),五阳山附近的村民共同捐资再次重修了五阳山上的志公庙,博山笼水(即孝妇河)生员张家旺为此次重修撰文,《重修志公庙记碑》载:“余尝登五阳山而见层云耸翠,洵胜概也,中有古洞,祖师佛殿,佛之力大矣哉!俾风雨不薄,盗贼不惊,士民诚之敬之。”在这个时期,民众对于志公的信仰与评价,从“祛灾除异,风雨调和”变为强调“风雨不薄”,也就是说民众已将志公认可为具有呼风唤雨能力的“雨神”。

随着志公信仰在当地广泛流传,附近百姓多次对志公庙进行集资重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王统和唐瑾进行倡修,莱芜县举人吕思问为这次重修撰写了《重修志公祠记》:

东石马北山有志公祠……土人即上建祠祀之,创始于明神宗时,重修者屡矣……每亢旱之年,四方请志公,祷雨此山,最为灵验……是故,俾览者有所感发焉。遂说偈曰:梁皇宝忏志公作,普为众生忏罪悔……□岸当前迷不渡,天堂地狱一念分。摩崖勒记□庵庙,□□说法即无说。

这篇碑文提到这座志公庙自明神宗万历朝始建,至清乾隆朝时已多次重修,并强调了志公降雨之灵验。吕思问乃是清乾隆丙辰举人,历任莱阳、平度等县教谕,他将志公的形象附会到梁武帝时期的高僧志公身上。志公,即志公禅师(418—514),南朝齐、梁时僧,又称“宝志”“志公”。《高僧传》载:释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民间传说志公禪师是一位法力无边、云游四方的高僧,在江东一带信徒众多,天监五年(506年)冬,天下大旱,梁武帝请志公于华光殿讲经祈雨,俄而雨大降。将“志公老爷”附会到高僧志公身上以后,便可以更好地向民众解释志公“雨神”形象的由来,就在此后的道光、咸丰年间,这位“志公”已经成为莱芜及其附近淄川、博山等地村民家喻户晓的雨神。每逢天旱,他们便从五阳山“请”志公,供奉于本地社区的山场中,并且为其修建行宫进行祭拜。

明清两代朝廷开发疏浚鲁中地区泉源以济漕运,使得汶河流域的村庄得以发展。在官方“龙王”祭祀的刺激下,乡村志公信仰也不断发展。鲁中地区的季风气候和多山多泉的独特地理因素使得这个地区的旱雨季节分明,民众们对于祈雨祭祀有着一种天生的依赖,对“志公”“龙王”等的降雨能力也更加迷信,清咸丰年间莱芜马陈村附贡生马锡桓所写诗歌中有如下描述:“乍到名山兴正酣,浓云密布遍东南。志公认是来祈雨,错降甘霖一两番。”虽然志公信仰存在于不同的小信仰圈,整个鲁中地区大范围祭祀的祈雨神明也有所不同,但“祈雨”这个行为本身,作为一种传统,已被当地民众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象征性的礼仪对待,成为鲁中地区乡村社会中的重要符号。

民间信仰是观察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鲁中地区的志公信仰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其起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经过民众与信仰的长时间互动,最终在这里建构起佛道融合的农耕雨神信仰体系以及历史悠久、防乱避世的隐逸文化。

鲁中地区的志公形象依附于不同的传说故事,在广大的信仰圈中产生了不同的信仰中心,雨神“志公”作为这些不同的信仰圈中的唯一核心神灵,搬志公祈雨仪式也形成了基本相同的仪式规范,根据前辈学者对莱芜等地访谈的资料可知,搬志公大致可分为六个步骤:一是扎神棚、搬志公;二是拜佛爷、唱戏;三是取泉水作引;四是写“雨帖”,藏“雨帖”;五是找“雨帖”;最后一步是“送志公”。以上这些访谈资料中的搬志公仪式虽然只是反映了民国时期乡村祭祀的社会现象,但是从这些仪式与方志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自明清以来在此地区所形成的祈雨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民智开化与乡村风俗整治,鲁中地区的志公信仰从民间信仰逐渐转变为民间风俗,仪式从祈雨祭祀转变为乡村庙会,现在,志公信仰已经成为鲁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庙会时,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猜你喜欢

博山阳山莱芜
Spring Outing
博山“四四席”礼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淄博博山琉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刺猬的烦恼
莱芜:40年变迁缩影
关于保护阳山荡景区白鹭群的建议
博山琉璃的产业化出路
博山琉璃的产业化出路
还看民国博山陶瓷
莱芜白花丹参施肥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