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资源约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

2022-07-08高京燕

关键词:郑州市约束驱动

高京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创新已成为国家提升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不仅确立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而且明确提出要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引领能力不断凸显、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发展水平仍有差距,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以河南省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创新资源约束的影响,相较于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创新主体匮乏、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不断流失,科技创新能力受到制约,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这阻碍了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因此,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创新资源约束下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在创新资源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作用研究,探索了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创新财力资源、知识资源以及创新资源配置的效率等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作用[1-4],而对创新资源约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的研究较为零碎,系统深入探索创新资源约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问题的文献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创新资源约束概念及分类研究。创新资源约束是指相对于发达区域,欠发达地区所拥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及知识等资源存在相对存量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或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即一般认为存在两个约束,一种是创新资源存量约束,另一种是配置效率低下造成的相对约束,从而影响该地区创新驱动的发展和实现[5-6]。第二,创新资源约束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研究。Zhao等指出区域人力和自然资源成本的上升形成了区域资源约束,使区域原有的成本领先优势逐渐消失,这种资源约束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指出区域之间的合作能够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7]。Matousek和Tzeremes选取1970—2014年100个国家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非参数和半参数分析,检验了人力资本存量指数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对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影响是正向的[8];而Xu和Li基于Lucas的内生增长理论,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了创新人力资本与具有不同开放度的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9]。第三,创新资源约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较为欠缺,但有部分学者从创新资源视角研究区域创新驱动的路径设计问题,如Yuan和Zhang对中国30个省区市的产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要从灵活的环境政策及区域技术创新支持等方面建立创新驱动的路径机制[10];Kagami指出在全球经济中,新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产生,专业知识和人才正形成新产业和新的经营理念,区域创新中心成为世界各地价值创造的动力[11]205-221,并探讨了世界各地创新集群中心的关键特征,发现大学已成为区域创新中心的主要动力,是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12];随着中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国内学者对其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吴建南和刘遥从微观角度对125家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提出市级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三力一效”模式[13];程俊杰认为实现创新驱动的政策机制包括优化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人才培养集聚机制、科技管理体制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四大方面[14];朱桂龙和钟自然指出促进专业镇实现创新驱动转型的政策关键是需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15],构建共性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提升其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其技术创新政策的支持重点[16]。

综观国内外研究,关于创新资源约束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学者们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但现有研究中关于创新资源约束下区域创新驱动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则鲜有涉及。因此,探索创新资源约束下区域创新驱动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国中部城市郑州市为例,对其创新资源约束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进行研究,以期为创新资源约束区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一、创新资源约束下郑州市创新驱动发展分析

(一)郑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近年来经济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发展阶段。2021年底,郑州市生产总值为12 69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0年增长4.7%。通过多年的快速增长,郑州市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显著提升。但是从长远来看,郑州市的经济发展也面临较大压力,必须尽快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其主要压力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近几十年来中国凭借“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断深化工业化程度。截至2020年底,郑州市常住人口达到1 261.68万人,自2006年以来抚养系数不断增大,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劳动力人口的负担越来越重,“人口红利”优势逐渐丧失,长期来看不能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2021年底河南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为2.3亿吨,其中煤炭占比67.0%左右。同时,资源大都处于一种不易开发的状态,资源不足情况越来越严重。第三,产业结构亟待升级。河南省农业规模很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随着人口红利消失、能源消耗日益严重以及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等问题的出现,郑州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逐步由原来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二)创新资源约束下的郑州市创新驱动发展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郑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郑州市加大研发投入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政策,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约束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人才资源匮乏

大量高等院校聚集于郑州市,这些高校大部分位于东、西、南、北四个大学城。虽然郑州市四个大学城内的高等院校数量较多,但这些学校实力相对来说不够强。目前郑州市仅有一所原“211”高校,没有一所原“985”高校,整个区域的高等教育水平相对有限,这直接导致了郑州市培养的高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匮乏,只能依靠不断吸收发达地区的人才来维持本市的创新活动。长久来看会加剧郑州市对外来人才的依赖,不利于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

理论和实践表明,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OECD等机构在2021年公布的数据,创新能力领先的国家或地区拥有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如2019年美国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10%,德国为3.20%,日本和韩国分别高达3.20%和4.60%。国内创新领先的城市,如北京市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为6.44%,深圳市为4.90%,上海市为4.17%。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郑州市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郑州市研发投入强度达2.31%,但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研发投入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科研基础条件有待改善

科研基础条件是区域进行创新驱动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和机构的数量和水平,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央属科研机构等,它们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其数量多少和水平高低决定着一个区域的基础研究实力,从而决定一个区域的创新驱动水平。一般来说,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都拥有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和完善的科研体系,一个地区如果科研基础条件比较薄弱,这将大大地制约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效果。虽然郑州市拥有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如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等,但与国内典型创新城市相比,郑州市拥有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和机构的数量仍较少,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科研基础条件。

二、创新资源约束下郑州市创新驱动发展影响因素探索

(一)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创新驱动影响因素衡量指标的选取,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就国外而言,多数学者认为大学与人力资源、教育投资、R&D经费、R&D效率、创新集群政策及溢出效应等因素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17-20],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吸收能力、创新网络等因素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21-22]。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载体等因素对创新驱动发展有重要影响[23-25],部分学者对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也格外关注[26-27]。

在梳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郑州市创新资源约束下创新驱动发展实际,遵循科学性、可获得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参考学者丁志伟、赵宏波等的相关研究,从创新资源视角选取了企业研发投入、对外开放水平、产业创新环境、政府支持力度、人才队伍建设5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对应的14个二级指标[28-29],构建郑州市创新驱动发展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体系。第一,企业研发投入反映郑州市工业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状况,企业作为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是郑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等指标对其进行衡量;第二,对外开放水平反映郑州市与海外市场开展贸易合作的力度,是知识技术流动与资源整合利用的重要途径,因此,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等衡量指标;第三,产业创新环境反映郑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基础情况,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氛围对郑州市创新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选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表科技论文数、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等衡量指标;第四,政府支持力度反映国有资产投入对郑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政策补贴激励是郑州市开展创新驱动的支撑与保障,因此,采用教育部门经费支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政府支出、国有企业数量等指标对其进行衡量;第五,人才队伍建设反映郑州市现有的人才基础与未来培养规划,是郑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源泉。高素质人才能够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加快知识创造、技术革新与产业发展,因此,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高校在校学生数、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城镇化率等衡量指标。郑州市创新驱动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13—2020》《郑州统计年鉴2013—2020》以及政府相关统计公报,部分数据经过计算获得。由于郑州市地域范围和统计口径较小,且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其创新水平和创新产出对区域创新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运用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二)实证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使这些综合变量尽可能多地反映信息,同时彼此独立。因此,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资源约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步骤为:首先,利用SPSS 22.0对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计算标准化数据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出4个主成分,见表2,信息保留情况理想,有较强的代表性;最后,运用正交旋转法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见表3。根据各因子对信息的概括和反映程度,将主成分概括为:创新资源获取与利用能力、区域创新环境、政府创新投入水平和区域基础研究实力。

表3 影响因素因子载荷矩阵

由表3可得,主成分1中主要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X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2、出口总额X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X4、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X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X11、高校在校学生数X12、城镇化率X14,这些指标与企业创新资源获取能力、对外开放度、创新支撑能力相关,可以解释为创新资源获取与使用能力;主成分2中包含了公共图书馆藏书量X13、教育经费支出情况X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数X5,这三个指标大体上代表一个地区的创新环境;主成分3中包含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政府支出X9和国有企业数量X10,其能够反映政府对创新发展的重视程度,可以归纳为政府创新投入水平;主成分4只含有一个指标,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表科技论文数X6,这个指标可以代表区域基础研究实力。

(三)结果与讨论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得出郑州市创新驱动发展影响因素主要有创新资源获取与使用能力、区域创新环境、政府创新投入水平和区域基础研究实力四个方面。

1.创新资源获取与使用能力

主成分1的方差贡献率为40.289%,是主控因子,主要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X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2、出口总额X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X4、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X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X11、高校在校学生数X12、城镇化率X14,这些指标与企业创新资源获取能力、对外开放度、创新支撑能力相关,可以解释为创新资源获取与使用能力。现有研究表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在于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对区域创新成果及科技创新转化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然而,企业作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重要的创新主体,创新资源的获取利用能力、对外开放度和创新支撑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没有吸收转化和保障能力,自主创新也无从谈起。郑州市近年来不断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2012—2019年高校在校学生数由69万人增加到近108万人,为创新主体培养了大量创新资源;郑州市加强对外开放程度,出口总额呈逐年增长态势,7年间增长了90.39%;企业重视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加大科研人力和资金的投入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对郑州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创新资源约束区能否有效获取与利用创新资源将成为其能否有效创新的关键,这会显著地影响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2.区域创新环境

主成分2的方差贡献率为27.281%,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藏书量X13、教育经费支出情况X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数X5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说明创新环境对创新资源约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有重要影响。较高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能够支撑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的文化发展水平,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文化基础;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则代表了区域教育及人才培养环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数体现出区域对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程度。郑州市近年来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2019年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430万册,教育经费支出已达到344.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数为7 143件,较2018年显著提高。上述因素为郑州市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提供了环境氛围,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撑和保障。因此,丰富包容的文化氛围、良好的人才培养状况、保护知识产权和鼓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对创新资源约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政府创新投入水平

主成分3的方差的贡献率为20.828%,主要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政府支出X9和国有企业数量X10,可归纳为政府创新投入水平。R&D经费政府支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对创新投入的重视程度,国有企业在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加强战略科技力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大规模和均衡的创新投入水平在区域创新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当地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创新投入水平与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郑州市不断增强创新投入的能力和水平,R&D经费政府资金逐年增长。2020年郑州市国有企业近500个,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2.80%,对创新驱动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根据WIPO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创新能力领先的国家创新投入水平也较高,如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四的瑞士、瑞典、美国和英国,其创新投入指数排名也名列前茅。因此,政府创新投入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4.区域基础研究实力

主成分4具有10.651%的方差贡献率。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代表区域进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向外界公开,证明了地区的基础研究实力。基础研究实力是区域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显著影响着区域原始创新的源头供给,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强基础研究实力的高度重视。在创新资源约束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研究实力亟待提升,因此现阶段可以通过引进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联合攻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联合共建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等措施予以改善。

三、创新资源约束下郑州市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

通过上述实证研究,根据郑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典型地区经验,郑州市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供给侧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已明确指出,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要破解创新资源约束区的创新驱动发展难题,最关键的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供给侧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从国家层面设计科学的资源配置机制,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完善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破除束缚创新的一切制度安排,加快构建有利于区域创新发展的新体制,重新设计创新资源配置机制,通过政府改革为区域创新驱动提供更好的环境,激发创新资源约束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第二,搭建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郑州市充分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契机和“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利用全国创新资源,从供给侧配置培育、引进和共建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和科研院所,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提升区域原始创新能力。

(二)优化创新环境,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历史经验表明,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对创新资源约束区实现区域创新发展尤为重要,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撑,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对区域创新发展十分重要。为此,郑州市应积极优化创新环境,推动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创新价值观,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使创新内化为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价值观。第二,重视需求侧创新政策作用,供需政策结合引导创新活动。目前,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关注资金获取和研发支持政策较多,对于需求方创新政策关注度不够。因此,郑州市应在关注现有创新发展政策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前商业化政府采购、创新导向型政府采购、刺激私人消费需求等需求方创新政策。第三,完善区域创新服务支持体系,为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继续完善区域创新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工作,努力打造合作有序、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服务支持体系,共同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三)加大政府创新投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政府创新投入为创新活动提供各种类型的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十三五”期间郑州市研发经费支出保持年均18.8%的增长态势,政府直属研究机构研发经费支出的贡献加大,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因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创新投入强度。进一步提高创新投入经费支出,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投资者等创新主体将更多资源投向创新活动;第二,优化研发经费投入结构。平衡好基础研究经费、试验发展经费、应用研究经费等的投入比例,根据区域特点确定创新投入的方向,建立多元化、多维度、多渠道的创新投入体系,提高政府创新投入有效性;第三,拓展政府创新投入方式。在持续加强直接资金投入的同时,科学制定政府创新补贴政策,引导企业提高创新投入水平。通过两方持续互动,既提高了政府创新投入资金利用效率,也提高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进而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四)完善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增强区域基础研究实力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核心是通过不同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增强本区域创新主体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区域基础研究实力,从而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此,郑州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构建科学的跨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尝试从国家或省级政府层面改革考核机制,设立区域合作专家协调委员会,设计合理的税收、经费拨付等制度,突破行政区域经济利益的束缚,解决创新合作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问题。第二,强化跨区域合作协同效应。创新资源约束区应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源禀赋、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合作,实现跨区域合作协同效应。郑州市应抓住“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的机遇,积极破除合作壁垒,为区域进行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活动汇集优势创新资源。第三,构建跨区域合作创新网络。跨区域合作创新过程中,通过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共同设计创新议题,联合组织技术攻关,构建跨区域企业、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等主体在内的网络化合作创新机制,弥补本地基础研究短板,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区域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郑州市约束驱动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小蒜苗成长记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贠红松作品选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马和骑师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