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智能的思考

2022-07-08张俊彦夏钊

西部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张俊彦 夏钊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能否超越或替代人类智能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当前人工智能在部分领域已经超越人类智能,但总体来看,人工智能依旧是人类创造的、可控的、用于模仿部分人类智能的智能机器,仅能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有限决策。然而,技术总是持续发展且不断突破。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智能,而在于如何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为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社会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坚守福祉原则、克服失业问题、避免误用滥用、加强科学传播力度。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智能;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福祉原则

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2-0160-04

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次变革的战略型技术,将会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关系,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从人工智能的定义出发,阐述了当前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差距,并对人工智能能否替代人类智能的问题展开讨论, 以期为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提供一些启示。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如何定义人工智能?当下主要有三种对人工智能的定义方法:1.通过说明人工智能的构成来解释人工智能[1]。2.通过阐释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模拟路径定义人工智能[2]。3.通过说明人工智能的技术方式定义人工智能[3]。尽管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绝大多数定义都暗含着作者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关系的理解。其中共识度最高的是: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于人类智能的模拟、替代或者超越。如今,以机器人为载体的人工智能的工作范围已从最初单调、危险和工作环境不适合人类的工作领域拓展到了制造业、服务业、医疗保健等诸多领域[4]。人工智能的高歌猛进不免也引发了部分人的担忧,人工智能威胁论甚嚣尘上,全面推进还是限制其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有必要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当下,人工智能已经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对人类智能的超越。例如,在语音识别领域,根据微软研究院的研究,专业转录员的语音识别错误率大约为5.9%。2017年IBM的智能语音识别错误率已经降到了5.5%,微软更是达到5.1%。再比如,在图像识别领域,2017年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人工智能识别皮肤癌图像,通过基于129450张图片的数据集测试证明,人工智能诊断正确率超过了人类正确率[5]。此外,人类的记忆是会逐渐衰退的,而微软创造的玻璃硬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克服介质的老化,使玻璃硬盘具有储存量大、强保存能力,数据理论上可以保存千年,远超人脑的记忆保存能力。

人工智能在部分能力上已经超越人类智能,并在部分领域替代了之前由人类承担的工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仔细分析人工智能的特征,其并不具备全面超越或替代人类智能的条件,起码目前尚不具备。

二、人工智能:无法全面替代人类智能

(一)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的、可控的机器或技术

当前,对人工智能的定位仍然是一项技术。虽然人工智能模拟了部分人类智能,替代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但却无法用算法模仿人类所特有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意识内容,因此,无论表面看似多么“智能的”机器都是人造的。“人工智能虽然有智能却没有智慧,虽有智商却没有情商,虽会计算但不会算计,虽是专才却并非通才”[6]。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并未取得突破,目前依旧缺乏泛用化[7]。当前,人工智能所取得的进步并非是人工智能本身的进步,而是源于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源于计算机算力和运行速度的巨大提升。人工智能依然只是一个人类创造并用来帮助人类解决问题的技术。

(二)人工智能是对人类左脑结构的简单模拟

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三次研究范式的转变,最初是符号主义试图用表征知识再现大脑,后来联结主义尝试利用模仿大脑的神经网络,而行为主义则是尝试让人工智能“自我进化”[8]。三种研究范式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各有优劣、互相推动,实现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但是整体上看,人工智能研究依然只是对人脑功能结构的(逻辑)的部分模拟。

人们开发人工智能的初始就是以模拟人脑为出发点。现在脑神经科学认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脑和边缘系统。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是对人类的左脑功能的模拟,而人类右脑和边缘系统本身主导的是非逻辑思维[1]。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虽然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但是基于计算机和数学的人工智能无法模拟人类的右脑和边缘系统,无法“用心”思考。

(三)人工智能的知识体系依赖于人类

人工智能当前仍然需要将所要表达出的东西符号化,并输入给人工智能,而这种符号化的知识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我们的世界是多维世界,人类的语言仅仅局限于一维符号系统,用一维语言去描述多维世界时,必然会丢失部分重要信息。“基于一维语言符号系统的计算机必然不能像真正的人一样对世界进行表征,预测和行动”[9]。人工智能以符号为导向,是使用符号构建起來的符号系统,而人的意识和行为不能尽数用文字表征,加之计算机算法的表征能力又弱于文字,因此人工智能的模拟能力再强,也不会超越人类智能。

此外,人类的知识总体上有两类:明述知识和默会知识。明述知识就是可以用符号系统表征出来的知识;而默会知识依赖于默会能力的发展和应用,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并且是明述知识创新的基础。人工智能的知识体系依赖于人类创造的明述知识,自身无法理解和创造默会知识[10]。人工智能不能自行理解生成默会知识,相对应的就无法创新形成明述知识。

(四)人工智能的认知和决策与人类智能差异明显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最初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接触到的,这些由感官和印象引起的关于事物的片面和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都可以统称为事物的感性认识[11]。人类获取的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感觉器官进行感受,是一种对表象的主体化认知。而机器获取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化要素的一种提取。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看似智能,通过要素提取以识别不同的物体,但这种要素识别的规则本质上依然是人类规定设计并给予机器的,并不是机器依赖感觉器官自动生成的。因此,从认知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对于外在事物的认识本身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设计。

决策是基于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并找出关于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当前的人工智能也可以进行决策,通过神经网络训练就可以实现。但是人工智能在决策层面上面临的困难远远不是只通过神经网络训练就可以解决的。“真正的决策需要临场性,需要经验,需要社会的道德和良知,而这些都是在人工智能的能力之外”[7]。人工智能的决策可能性已经被限制在最初预设的算法中,而人类决策永远是最大利益出发点,人工智能在决策上还远远达不到人类智能的水平。

从现阶段来看,人工智能无法从整体上替代人类智能,虽然人工智能在部分能力上超越了人类智能,但严格定义这样的智能——本质上是人利用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变强的表现。即便是超过人类职业围棋顶尖水平的AlphaGo①,本身并没有关于求胜的意识,只是按照人类的设计去追求胜利。

三、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机器的智能超过人类智能并且可以自我进步和繁衍,这一说法出自雷·库兹韦尔的奇点理论②,正是这一理论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和焦虑,并且当人工智能出现重大进步时,这种焦虑就会表现的更加明显。事实上,真正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学者一般避免谈及人工智能威胁论,而散布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大多不是真正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专家。虽然人工智能在智能识别、计算和存储及特定决策方面超越了人类智能,但是从整体来看,人工智能依然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可控的技术和机器。由于没有自我意识,所获取的知识多多少少依靠人类规定,本身并没有衍生出独立的思考模式,与人类智能相比还相距甚远。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而崭新的动力,为人类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是否发展人工智能根本不是核心问题,因为科技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社会的需求必然会推动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更负责任地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一)坚守福祉原则

福祉原则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基本原则。福祉是指美满祥和的生活环境,人在发展中各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设计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首要考虑就是否有利于增进人类福祉,是否可以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12]。因此设计和开发人工智能首先要考虑能否造福人类,能否促进人类的幸福生活。例如,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2016年3月,英国一名主治医生通过使用配备了专家系统的机器人“多罗”,成功定位到患者脑部癫痫的病灶方位,完成手术治疗。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超声机器人和咽拭子机器人在我国的投入使用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13]。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和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将改变能源传统利用模式,促进系统进一步智能化”[14]。人类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解决棘手难题,证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拥有巨大的潜力,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坚持發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进行人工智能负责任地创新与设计,不仅可以使人工智能未来拥有更好的智能水平和为人类服务的能力,也可以在其发展过程坚守人道主义的发展底线,增进人类福祉。

(二)克服失业问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在带给人类帮助和经济效益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如失业问题。相比于人类,人工智能工作具有显著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使其可以更广泛地替代原本由人力完成的工作,如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公路上的无人驾驶汽车,社区中的无人超市等。虽然人工智能目前在社会中得到大量应用,但是实际上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多为技能与计算机关联度较高、重复性高且不需要太多认知能力的工作[15]。回顾历次产业革命,新技术的应用都会引发失业危机,同样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工作岗位和机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失业问题只是产业升级时的阵痛。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坚持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要求我们重视其引发的失业问题。首先,要避免急功近利,人工智能固然便利,但也要通过制度调控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和循序渐进的替换人类劳动。其次,要优势互补,开发大量人机交融的岗位,既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可以增加就业。最后,要与时俱进,完善社会保障与分配制度,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替代带来的风险。

(三)避免滥用与误用

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必须要避免技术的滥用和误用,防止技术失控。虽然,当前人工智能仍在人类的控制之下,但是不负责任地应用引发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误用和滥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整个世界的“数据化”使得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获得信息和行动策略。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隐私窃取、数据泄露、大数据杀熟等现象也频频出现。互联网平台利用自身优势,无偿占有甚至是窃取用户数据,不正当获取利益。技术的误用和滥用,更要求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我们应该努力甄别人工智能适宜应用的领域,高度重视其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加强前瞻性研究,重视道德性引导,强化法律性约束,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的发展。

(四)加强科学传播力度

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不仅要做到技术上的安全可靠,更要提高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认可程度,要消除恐慌,避免更多的人成为“卢德分子”③。“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而不是使人类受制于它,这是人工智能设计的总体价值定位”[16]。人工智能的发展体现着人类智能的进步,而人类智能的进步可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技术,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不仅要重视技术的安全可靠,更需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普力度。广泛传播人工智能知识,让人们充分理解人工智能的战略决策,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革新和社会问题,避免盲目恐慌,引导人们树立起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观念,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切实地给人类带来恩惠。

注释:

①AlphaGo:阿尔法围棋,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由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戴密斯·哈萨比斯领衔的团队开发。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2016年末2017年初,该程序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以“大师”(Master)为注册账号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2017年5月,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它与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战,以3比0的总比分获胜。围棋界公认阿尔法围棋的棋力已经超过人类职业围棋顶尖水平。

②奇点理论:是由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提出的理论,“奇点”本是天体物理学术语,是指“时空中的一个普通物理规则不适用的点”。“奇点”是指人类与其他物种(物体)的相互融合。确切来说,是指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兼容的那个神妙时刻。

③卢德分子(Luddites)指參与卢德运动的人士。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的生产效率逐步高于人工的生产效率,工厂逐渐使用机器而排斥手工劳动,这使得大批手工业者尤其是熟练工人失业与破产。工人失业后工资下跌,陷入悲惨的生活境地。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把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相传,英国莱斯特郡一个名叫奈德·卢德(Ned Ludd)的工人,为抗议工厂主的压迫,于1779年捣毁了织袜机,工人们尊称他为卢德王或卢德将军,此后这种捣毁机器的运动称为卢德运动,参与卢德运动的人士称为卢德分子。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人类科技大发展,生产力急速提升,卢德分子渐渐变为贬义词,成为了保守、落伍、反动、反对进步的同义词。在当代,新卢德分子的主要表现为对工业化、自动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反对。

参考文献:

[1]王前,张媛媛.人工智能将来会“用心”思考吗?[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6).

[2]张劲松.人是机器的尺度——论人工智能与人类主体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

[3]高文,黄铁军.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J].中国报业,2020(5).

[4]王君,张于喆,张义博,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

[5]ESTEVA A,KUPREL B,NOVOA R A,et al.Dermatologist-level classification of skin cancer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J].Nature,2017(7639).

[6]高伟.人工智能与人类解放的未来——基于马克思的科技哲学观[J].人民论坛,2020(10).

[7]陈凡,程海东.人工智能的马克思主义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

[8]成素梅.人工智能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发展前景[J].哲学动态,2017(12).

[9]梅剑华.理解与理论:人工智能基础问题的悲观与乐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

[10]王礼鑫.马克思主义新认识论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是威胁人类文明的科技之火[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285.

[12]李伦,孙保学.给人工智能一颗“良芯(良心)”——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四个维度[J].教学与研究,2018(8).

[13]李少强,刘浩,郭文亮,等.智能机器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应用探索[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1(3).

[14]杨挺,赵黎媛,王成山.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及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应用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9(1).

[15]李佳,车田天,杨燕绥.人工智能与就业:替代还是推升?[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1(1).

[16]李伦,孙保学.给人工智能一颗“良芯(良心)”——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四个维度[J].教学与研究,2018(8).

作者简介:张俊彦(1993—),男,汉族,河南济源人,单位为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夏钊(1987—),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博士,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

(责任编辑:杨超)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用“小AI”解决人工智能的“大”烦恼
当人工智能遇见再制造
2019: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解疑答问
人工智能与就业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
人工智能,来了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来了